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孩子养在我这里,但愿能躲过那些是是非非。那些个姨娘,如今是没有自己的儿子,这往后要是有了,还不知会怎么折腾。”
嬷嬷压低了声音,他听得不是很真切,“……蛮人,擅使毒虫,夫人喝了她敬的茶,孩子就……”
祖母随即低声轻斥:“这话你也就在我跟前说一句,要是传出去,只怕拖了你出去打杀了。他们的事,我不管,由得他们去。我只管把桐哥儿好好地教养大了。你也把我的院子给我管严实了,谁要是跟那几个蛇蛇蝎蝎的坑瀣一气,想要害我的桐哥儿,不必心慈手软,该打杀的打杀,该发卖的发卖,一个祸害也不留!”
嬷嬷应“是”,祖母便有些意兴阑珊,“我也有些乏了,想睡一会儿,你也下去罢。”
他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熟睡。脑海里却不断回想起祖母与嬷嬷的对话。原来,母亲肚子里的妹妹,是父亲新纳进门的姨娘害死的。以后她们若是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会设法来害自己。
这样的念头一旦在脑海里扎根,便再难拔除,使得他从小就对姨娘妾室之流深恶痛绝。
便是表妹鲁贵娘,小时娇蛮霸道,如今再如何做出一副娇滴滴羞嗒嗒的样子来,他也无法兴出一点点喜爱之情来。
反倒是桥下那素不相识,卖茶汤的小娘子,一瞪眼一垂睫,都教他魂牵梦系,只遥遥望见她一片雪白的脖颈,他都心口“噗通噗通”跳得厉害。
书僮奉墨跟在少爷身后,不防他蓦然停下脚步,便一头撞在了他的后背上。
奉墨“唉哟”一声,退开半步,边摸着自己的鼻子,边瓮声瓮气地问:“少爷,怎么停下来了?”
方稚桐这才继续前行,下了谷阳桥,经过闲云亭,来在茶摊跟前时,装作不经意地瞥了茶摊一眼,只见茶摊里与往日并无不同,只多出一个干净的细竹笼屉来,上头罩着碧纱罩。
汤伯一见他带着僮儿经过,忙笑着招呼他,“方公子,有日子没见了。可要吃一盏酸梅汤,再来两块新做的绿豆沙馅儿的松糕?”
方稚桐微笑,“待我自先生家回转,定要来尝尝这绿豆沙馅儿的松糕。”
奉墨跟在他身后,只见少爷步履轻盈,衣带当风,整个人都似浇足了水的青葱,挺拔了许多。
奉墨偷眼觑了觑茶摊,只见一个黑黑瘦瘦的丫鬟并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娘子,不由暗暗吐了吐舌头。少爷屋里的奉砚、奉池,哪一个不比这两个美艳?据说近日在府上做客的表小姐也是极美的。也不晓得少爷何以如此激动。
作者有话要说:宝宝,愿你在天堂里安息。
、19
第十八章 一场相遇(2)
方稚桐到了庆云山庄,向门上递了拜帖,不消半刻,门上便开了角门,请他入内,有衣着朴素的下人将他引至一间花厅,上茶,请他稍坐。
过了一会儿,张老大人的长子出来待客。
方稚桐示意奉墨送上自己带来的礼品,“得知先生偶感不适,学生特来探望,这是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张大老爷身边的长随接过礼物去,张大老爷客气地拱手,“家父只是偶感风寒,方公子特地前来探望,家父老怀大慰。奈何大夫叮嘱,这几日须卧床静养才是,所以不能亲见公子,还望方公子海涵。”
方稚桐知道先生年纪大了,身体健康要紧,自是识趣,只坐了一盏茶的功夫,便借口还要去探望同窗,自先生家告辞出来。
“走,少爷带你吃酸梅汤去。”方稚桐拿扇子敲了敲奉墨的头顶。
“少爷,您还要喝啊?”奉墨撑着伞,跟紧了他。
主仆二人一路说话,来到闲云亭里。
“去,买两碗酸梅汤,要两块绿豆沙馅儿的松糕,再配两样茶果送进来。”方稚桐一撩衣襟,靠着近茶摊的阑干,坐在凉亭内的长凳上。
奉墨衔命,下到亭外,对着汤伯道:“今儿换换花样,来两盏酸梅汤,两块绿豆沙馅儿的松糕,并两样茶果。”
趁机瞟了黑瘦的招娣一眼。心道,果然有其主必有其仆。这小姐貌不惊人,连带丫鬟也是丑的。
转而一想,若是丫鬟长得闭月羞花,小姐却是个其貌不扬的,成日看着比自己还美的丫头,还不得抹脖子上吊啊?
招娣老实,奉墨一双眼滴溜溜望她身上招呼,她也只是微微朝后缩了缩。
亦珍抿了抿嘴唇,随即一笑,“这位小哥,一共一百八十文。”
奉墨一抬眼,看见亦珍一双似笑非笑的眼,赶紧低下头,自袖笼里取出荷包里,数出一百八十文钱来,双手奉上。
亦珍笑吟吟地接过铜钱,又细细数了一遍,这才放进收钱的漆匣里,随后取了细瓷碟子,揭开笼屉上头的碧纱罩,拿两片薄竹片夹了两块松糕,垫在清翠的粽叶上头,盛在描花碟子里,一并放在托盘上,由招娣送进凉亭去。
方稚桐取过汤盏来,轻啜一口,微微眯起眼来,回味片刻。
果然还是汤老丈茶摊的酸梅汤味道醇厚酸爽,方稚桐轻喟。
因是老主顾了,汤伯记得每位常客的口味,他的这碗酸梅汤,较一般人浓些。不似那些个酒楼茶肆,千篇一律,浓淡一概相同。
他又拈起一块白净软糯的松糕来,隐隐能看见里头淡淡颜色的豆沙馅儿,闻起来,带着一丝桂花独有的冷香,咬一口,甜蜜且柔韧,十分有嚼头,倒是从未吃过。
方稚桐不由得暗暗点头,这小娘子家的茶摊,倒也不是那等束手待毙,独一味酸梅汤上吊死的。反而很有些头脑,仍卖她的酸梅汤,亦不曾张扬涨价,只另做了新鲜糕点来,不怕没有生意。
不知恁地,他偏偏就想逗一逗她,便捱着栏杆,问下头的亦珍:“其实,这满大街叫卖的御品酸梅汤的方子,原是你家的罢?”
亦珍此时正在茶摊里暗暗欢喜,她向母亲新学得的松糕,第一日拿来叫卖,便颇卖出些去。虽说这满街都有人卖御品酸梅汤了,但喜欢她家酸梅汤的老顾客,照样还是会到茶摊前来,吃一盏酸汤子,见有新的松糕,多少也会赏脸尝一块。
亦珍看新老客官的反应,想必这松糕,还是不错的。
这会儿忽然听见头顶上有人如此一问,下意识抬头,望进一双乌亮带笑的眼里去。
亦珍一愣,随后白了他一眼,心道:与你何干?
迅即低下头去,只当不曾听见。
方稚桐被这一双白眼惹得,轻笑起来,眼角眉梢便带上了一抹艳色。
奉墨在一边见了,不由得格外着意多看了亦珍一眼。
自他跟在少爷身边,他只有幸见过一次,少爷似这般打心里头欢喜的浅笑。
只一次。
还是少爷得了东海翁老先生的青眼,收做了弟子的那回。
旁的时候,少爷哪怕是笑,也不曾露出这样的颜色来。
奉墨想不明白,一个茶摊里姿色平平的小丫头,能有什么让少爷如此开怀的?
汤伯听见亭子里方稚桐的笑声,抬头一看,见他一霎不霎地盯着小姐的头顶,心中一惊,忙清咳一声,询问道:“方少爷觉得这新做的豆沙馅儿松糕味道如何?”
方稚桐缓缓收了笑,“这味道么,倒是好的,比赤豆沙馅儿清爽,又十分细腻。”
“方少爷若是觉得味道不错,小老儿再给您包两块回去。”
方稚桐展开折扇,摇了摇道:“再包个十二块罢,四个一包,扎得好看些。”
一边示意奉墨赶紧掏银子。
奉墨摸了块四、五钱重的碎银子出来,递出去,接过三个用细麻绳扎得方方正正的油纸包来,暗道:少爷这是着了什么魔了?家里还缺点心吃不成?单少爷屋里的奉砚,就是个极懂冷热的,素日里做的杏仁酪,酥油泡螺,那是他们这些下人小厮想都不敢想的吃食。也不见少爷如何喜欢。偏偏这小小茶摊里的一味点心,却教少爷眉开眼笑的。
方稚桐自是不晓得僮儿心中的猜疑,只笑睇着垂首不语的亦珍的头顶心,嘀咕:“这也换不来抬头一笑么?”
然后便带着书童出了闲云亭,悠悠而去。
亦珍等他去得远了,方才抬起头来,朝他远去的背影望了一眼。
她因生得容色寻常,又穿得朴素,随汤伯一道出来摆茶摊一旬之久,倒也不曾遇见欺男霸女的恶少。惟独这个方少爷,对她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的嘀咕,亦珍是听见了的。
笑?笑什么笑?!亦珍在心里轻啐,自去亭子里收拾了,所以未曾注意到老家人汤伯略带忧心的眼神。
自来了松江府,投亲不遂,夫人决意购置屋舍,在华亭县落脚,一家孤寡老弱在此间安身立命,靠在谷阳桥下支茶摊卖茶汤茶果维持生计,也有十年之久了。虽则夫人小姐平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外头的事未必知晓,但汤伯却是知道的。
这方公子今年十五岁,比自家小姐大了两岁,乃是松江府鼎鼎有名的大善人大富贾方员外的嫡次子。
说起方员外来,也自有一番传奇。
方员外父亲去世得早,留下一间生意尚可的绸缎铺子。这方员外也是个敢闯敢干的人物,见南来北往的贾不仅把松江产的绫布、三纱木棉布销往全国,甚至还大批运往海外,赚得盆满钵满。而一海之隔的帛琉等国所需之量颇大,其中尤以棉布为甚。
方员外彼时刚出了孝期,娶了少时订下的苏州胡家二房的嫡三小姐为妻,生下嫡长子不久,遂禀过了老夫人,带着两船店里的绸缎棉布,出海到海外去了。如此音信全无足足隔了三年之久,才带着满船的银钱财物,回到松江。后来方员外用这笔银钱打通了松江府上下关节,又捐了个员外郎的闲职,生意从此一帆风顺,遍布大江南北,远及海外。素时修桥铺路,建学施粥,博了个方大善人的美名。
方二少爷是方员外生意发达后得的次子,因生得貌美容仪,人又精灵机敏,故有“貌似潘安,才如宋玉”的美名。方员外自己未曾考取功名,嫡长子又要继承家业,所以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次子身上,冀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能光宗耀祖。故此对他管得是极严的。
汤伯还听说方二少爷幼时由方老夫人带着去西林禅寺上香,偶然遇见一个在寺中挂单的游方和尚,那和尚一见他,便说他与佛法有缘,倘使随他出家修行,他日必有大成。
这方老夫人如何肯?自是万万不肯的。
那和尚倒也并不强求,道方二少爷乃是有缘人,他这才破例点化,既然老夫人不愿,那便罢了。只是方二少爷紫微星在夫妻宫,不可早婚,否则家宅不宁,多争执,甚而硬克刑伤。须得十八岁后,方能天府同偕老,婚姻美满,万事大吉。
方老夫人自是不信那游方和尚的话,带着孙子求见了住持方丈法扁王,将事情前后经过说了,法扁王只说:佛法无边,信则有,不信则无。
方老夫人思来想去,自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若非如此,方家的门槛早被说亲的人踩平了。
这方少爷往景家堰底的庆云山庄,师从东海翁习字,对头也不过一年功夫,因下了学,时常与同窗到他的茶摊来,夏吃梅汤,冬饮热茶,如此一来二去就熟了。汤伯便将街坊邻里说的这些个传闻,都记在了心里。
如今见方二少爷对自家小姐另眼相看,汤伯如何能不担心?小姐少不更事,万一……汤伯不敢深想,只提醒自己,收了摊回去,定要和家里的仔细把他所见说了,叫家里的拿个主意。
汤伯这样一想,待收了摊,回到家,目送亦珍带着招娣进了垂花门,便向站在二门里的汤妈妈招了招手,“家里的,你来。”
汤妈妈跨过门槛,出了垂花门,反手掩上身后的门,站在台阶上问:“什么事?”
“附耳过来。”汤伯压低了声音。
汤妈妈便凑近了,听汤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