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七日的下午十三时整,苏军三大方面酝酿的新的进攻发起了。为了能够在战役发起之初。就最为有效的杀伤裸露在地表战壕内的德军部队。主要负责这一场战役指挥地朱可夫,绝对一开始就对德军的前沿阵地实施最为猛烈、最为残酷的“双料”进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一方面调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统辖内的远程轰炸机编队,共八百架PE2轰炸机,由他们担任第一波空袭任务,其主要作战目的,在于摧毁德军刚刚修复起来的所有阵地火力点。另一方面,他又调动本部近百分之六十的炮兵力量,陈列在第一批进攻部队的后方,准备在地面进攻正式发起之前,对德军的主要阵地实施半个小时地炮火准备。
当然,无论是空中地轰炸也好,地面的炮火袭击也罢,这些只不过是正式进攻地辅助,而要想真正拿下德军固守的阵地,还需要地面部队真刀真枪的冲上去死磕。
经过前一番的失利,这次朱可夫可谓是调动了足够优势的兵力来打这一仗。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正面的新哈登堡德军防线方面,朱可夫再次加强兵力,除了原有的几支部队之外,他又把近卫第二、第四集团军和坦克第十一军调了上去。这样一来,泽洛高地正面的苏军进攻部队,就超过了二十五万,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对德军防线进行全面的进攻,而是在给德军造成强大压力的同时,在其防御中心地带寻求突破,以一举撕裂德军的防线。
与此同时,原本在柏林南北两翼实施进攻的梅列茨科夫兵团、罗科索夫斯基兵团,也暗中动作,分别将卡图科夫的坦克近卫第一集团军、波格丹诺夫的第二集团军由其各自原先的进攻位置上,悄无声息的运动到了泽洛高地的南北侧后翼位置。
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野心就如同是吉尔尼洛娃对权力的欲望一般“海量”,他不仅仅要突破德军的泽洛高地防线,还要一举将整整九个德军师,如数的绞杀在这个纵身不过十公里,方圆不过六七十公里的狭窄丘陵区内。
七日下午十三时整,随着天际处传来的隆隆马达声,鸦群一般的轰炸机编队,黑压压的从东方直逼德军泽洛高地外围防线地新哈登堡阵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德军士兵会把如此庞大规模的机群当成自己的飞机作战编队了,因为此时的德国空军已经陨落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他们根本凑不出这么多的战机投入战斗了。看着那些逐渐逼近的敌机集群,每一个地面战壕里地德军士兵,都在默默的祈祷,这祈祷即为了他们自己,也为了他们地家人。当然,还为了前途渺茫的德意志……
随着第一枚带着刺耳尖啸声落地的炸弹。在德军的阵地上炸响,几乎只是短短一瞬的光景,德军阵地上触目可及的地方,全都变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丛林”,这丛林之所以令人不寒而栗,就是因为那每一棵高达数米、十数米地“灌木”,全都是一枚枚炸弹掀起的浓烟火浪、尘土碎屑构成的。
在这硝烟的苍茫森林中。无数的德军士兵在电闪火光之中,被爆炸的威力掀飞到半空中,然后在浑身浴血的跌落在铺满了浮土的阵地上。而在那些侥幸逃过摧残地战壕里,一些身穿破旧德军军服的士兵,匍匐在坑道的角落里,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仍旧没有成年的孩子。四周密集的爆炸声显然还不是他们所能够禁受的,一些孩子地耳朵里已经流出了浓浓的血水。
如此高强度的轰炸与炮击。整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而当苏军的轰炸机在轰鸣声中逐渐远去的时候,紧随而至的,便是足以令大地为之颤抖的坦克链条传动声。
在新哈登堡正面中间地段,也就是通往库纳斯多夫的狭长通道上,苏军的坦克步兵混成部队黑压压的展开集团冲锋。在这里地德军阵地上放眼东望,触目可及地地方,全都是如潮一般的苏军部队,那情形,让人只看一眼就觉得两腿发虚。这绝不是夸张,为了能够一举撕开德军泽洛高地地中间防御地带,并实现其后续的作战计划,朱可夫仅仅在库纳斯多夫正面那条不足一点五公里宽的狭长走廊里,就安排了足足一千二百余辆坦克。这些坦克排成一个个看似松散的队列,前后呼应着向德军的阵地上碾过去。前面的坦克一旦被德军地雷或者是火炮击毁。后面的坦克立刻就顶上去,推着被击毁的坦克向前移动。而在各个坦克队列之间。那些身穿军大衣的苏军士兵更加疯狂,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痛感神经,更加没有了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德军防线上那密集的火力阻击,以及阵地前沿燃起的熊熊大火,也丝毫阻止不了这些苏军士兵的冲锋,他们不少人甚至带着一身的弹洞、满身的火焰,仍旧亡命一般的扑向德军的战壕……
“从一点开始,到五点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需要我的部队向前开进五到十公里,战斗具体怎么打,你们可以说了算,但是我要的阵地,你们必须给我拿到手……你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战前,朱可夫给个集团军级的指挥官们下达了死命令,军令如山,五到十公里的距离,即便是用士兵的尸体去铺垫,也必须拿下来。
一场惨烈的战斗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四个小时不计代价的疯狂进攻,让朱可夫如愿以偿的在库纳斯多夫防线上,占据了一个八公里纵身的突出部,而在此之前,德军一个半师的防御部队,几乎是全部在阵地上阵亡,最后存活下来的俘虏,包括重伤员在内,不足三百人。
苏军在前线取得的突破,以及库纳斯多夫突出部的构成,令德军指挥层方面大为惊恐,这种惊恐并非来自于战场的失利,而是来自于军心的浮动。这段时间,在泽洛高地防御战方面,柏林城内没少做宣传,其大概的宣传内容,无非就是什么苏军在泽洛防线损失惨重,柏林永远都只会是德意志的柏林之类的东西。而今呢,这种宣传的声音还没有息止,泽洛高地的正面就被苏联人重新撕开了一个口子,如果这个消息被传开,那对柏林守军士气上的打击,将会是无法估计的。正是因为如此,德军指挥层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们一方面封锁泽洛高地的近期战况,一方面紧急命令泽洛高地的后裔防御部队前移。意图继续拖住苏军地进攻节奏。但是德军的指挥官们却没有想到,他们这一步旨在苟延残喘的举动,恰恰正中朱可夫的下怀。
八日凌晨,就在德军的后续部队开进库纳斯多夫防线的时候,苏军的第二波攻势发起了。与前一天地进攻不同,八日凌晨的发起进攻地部队,共分为三路。在库纳斯多夫防线正面的苏军部队,仍旧保持着犀利的进攻态势。而与此同时。在泽洛高地南翼潜伏的卡图科夫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也骤然向弗里德斯多夫和多尔格林方向发起了迅猛的进攻。在泽洛高地的北翼,波格丹诺夫的第二集团军突然对旧奥德河一线地德军防线侧翼实施突击。由于此时德军的主要兵力,都被正面的朱可夫兵团所牵制,再加上事先低估了苏军从侧翼包抄过来的威胁,因此战斗一打响,德军相对脆弱的防线。就连续被苏军突破。
到上午九点三十分,南线苏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二十公里,并先后进占弗里德斯多夫和多尔格林,北线苏军强渡旧奥德河,并将战线推进到了库纳斯多夫侧后方的位置。由此,三路苏军就呈一个半包围的态势,将泽洛高地的数个德军师拢入了怀抱。如果此时地德军仍不紧急后撤的话,那么苏军的“双臂”一旦合拢。他们就会被活活的闷死在这个残酷的“怀抱”里。
战役进行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唯一剩下可以考虑的,就是那滞留在泽洛高地防御带中地几个德军师了,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是退回柏林继续防守,还是仍旧坚持在泽洛高地的阵地上。直到最后灭亡……其实,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
在这个时候,只要是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就知道泽洛高地的失陷已经无可避免,因此,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存实力,德军总指挥部下达了一个这段时间以来,唯一正确的决定,那就是弃守泽洛高地,全军退回柏林市区。可是之前在泽洛高地之战中吃足了苦头的朱可夫。怎么可能轻易的放任德军离开?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灭德军主力柏林城外。同时也为了报之前的一剑之仇,朱可夫一方面命令正面攻击的苏军部队加快进攻节奏和攻击力度。以死死咬住德军,不让他们从容后撤,一方面命令两翼包抄地苏军两个集团军,快速向柏林方向推进,以截断回撤柏林之敌。
经过一天一夜地殊死搏斗,到十日凌晨,泽洛高地战役最终结束,三个不整编的德军师,最终得以撤回到柏林城内,而剩余地那些,不是被苏军歼灭,便是被打散了。至此,持续了将近一周的泽洛高地争夺战役正式结束,在此战役中,尽管苏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却有效的歼灭了将近七个德军师,这对于早已濒临末路的德意志帝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如后世的军事史学家们所评论的那样,泽洛高地战役的溃败,事实上就标志着“最能够决定柏林命运的战斗,已经结束了。”
一月十一日,从四面而来的苏军,完成了对柏林的最后合围,而在此之前,大批的所谓纳粹精英分子、政府官员,纷纷逃离柏林,真正滞留在城中“坚守”的,只有二十余万老幼不一的所谓“士兵”,以及三百余万普通的柏林市民,他们将随同自己伟大的元首,一道最后抵御苏联人的进攻。当然,这个随同也是迫不得已的,按照军队的规定,擅自逃离柏林的人,将会被处死,那些悬挂在市内街道两旁灯柱上的尸体,就是对所有人的警示。
十二日的柏林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寒冷的阳光淡淡的撒照在同废墟没有什么区别的市区街道上,伴随着不时吹拂而来的冷冽北风,瑟缩在家中的柏林市民,偶尔能够听到一些广播喊话的声音。那不是柏林电台的声音,柏林的电台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彻底哑巴了,那是城外苏联人的电台在做最后进攻前的劝降通告。
就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但是却寒气逼人的上午,很久都没有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元首希特勒,突然出现在了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这位曾经以夸夸其谈的演讲、蛊惑人心的言辞迷惑了几乎所有德意志人的元首,如今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他佝偻着背,脸上的表情憔悴而迷茫,甚至有一些绝望。
希特勒这次露面,接见一批由十几岁的孩子所组成的所谓纳粹精英,同时,还为这些德意志最英勇,最坚强,最忠诚的战士们,亲自颁发了奖章。而在这之后,他又发表了一通简短的演讲,其内容无非就是什么德意志绝对不可战胜,苏联人注定要在柏林城下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败绩之类的东西。虽然此时的希特勒已经颓废到了的极点,但是他的演讲却仍旧像当初那样的铿锵,不过很可惜,现在的德国人已经没有几个会去相信他的谎言了。
第二十八章 生不逢时
“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
多么慷慨激昂的一举誓言,即便在二战结束了数十年之后,这句话一说起来,还是令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那些崇拜德意志军魂的军事爱好者,更是把这句话奉为经典。
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在这句话的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的悲怆,作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