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第5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给他这个追索的名义又如何,官面上的东西,起码还有寰转的余地……”

“若是没这个名义,你以为他就会轻易的放过么那些人么,鬼更愁,梁剥皮的名声可不是平白得的……”……

监刑完今天的任务,我回到金吾卫衙门,还没坐下来一杯茶还没喝,就看见薛景仙拿着加急火封的驿信,踏进内堂来。

“洛阳传来消息,河南观军使骆奉仙被乱兵杀死了……”

我点了点头,辛云京死在乱军中,被部下割了脑袋拿来献诚,骆奉仙也死了,仆固怀恩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叛逃了,我又看了眼手上的名录。

内侍王承恩、魏悦、白志贞、霍仙鸣、马有麟,这些名字上都打上了红叉,有些是出自东宫的内臣,有些则是南内的人,多数都是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当然,作为有史可考的阉党重要干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死在了溃散的“乱军”手中。

“名单上还剩下谁……”

“东都留守内史宁至远,河北观军容使鱼朝恩,正奉命赶回长安途中……”

哦,还有这两位,我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念头。

兵变中失踪的袁思艺,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带领剩下的内官,已经对新君誓效忠了。作为历仕三朝天子的资深内官,新君的后宫还需要熟悉的老人,也不可能马上把他拿掉,至少会留任一段时间,以安定人心。鱼朝恩的作用,已经不象历史上那么大,更何况还有一个半路投机输诚的程元振和宁至远。

“学军团参领李萼,自洛阳来书,说是无意现前兵部司勋郎中李淑明的踪迹了……”

“在哪里……”

我心中一凛,龙武军上下从江南西道一直追查到剑南道,到山南,甚至到是关中和河西道的一连串事件背后,这个关键人物却一直行踪飘忽,最后不知所终,还以为已经被灭口了,没想到还会重新出现。

通过叛逃的吐蕃押藩使等人,已经可以确认,姚州死难的三万军民,还有历次剑南,江西的动荡和变乱中,伤亡的成千上万的百姓和士兵,恐怕最后都要着落在他身上。

“在哪里……”

“北都太原府……”

“什么……”

我很快回过味来。

“是晋阳王,还是祁县王……”

“是晋阳王……”

我顿时皱起眉头,怎么又是这些氏族门阀,这就有点棘手了,这些历史久远的氏族门阀,就像政治森林里的参天大树,就算你砍掉它再多的枝叶,深藏在地面以下的盘根错节的根脉,依旧会为主干提供足够的养料,出更多的新芽来,相比起来所谓蜀中门阀鲜于家族,只能算是暴户和小儿科。

说实话,以我的权势,收拾其中某些人,乃至某个支系,只要肯付出足够的利益交换,甚至是当家的家主也不成问题,但是要彻底抹杀这么一个世家大族存在的影响和人脉,却连历代李唐皇家,也不可能完成的奢望。李泌在河北做的那些事情,也不过是因势利导,削弱和限制这些古老门阀的影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程度。

可惜我就没有这种敢为理念不惜己身的先驱者觉悟,在我看来历史所谓的先驱伟人,都是用来死后缅怀和瞻仰,生前却很不得志,甚至为世俗所忌恨,虐的死去活来的存在,实在不符合我享乐在前的人生观。

“不会是陷阱或是诱饵把……”

“李参领是知晓分寸的人,依旧不过鲁莽,再说以本家现今的情势,就算有什么事情,也很难翻出什么大浪来……”

又听他通报另一件公文。

“郑长史将于7月赴任关内……”

嗯,我点了点头,按照朝廷分道达成的幕后妥协,郑元和将转任关内分道后的第一任观察处置使,也称布政使,与关内节度使转任的关内都督,形成文武两途、军民两政的分野;

继任成都少尹的方允谦,出任剑南度支转运使,仍兼营田使,也称户赋使;原留道监察御史刘长卿转任剑南监院都御史正,也称按察使;再加上太上提拔的剑南留后李恒,就地直转为剑南都督。作为龙武军大后方剑南道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虽然朝会上关于剑南分东西道的提议再次被否决,但是却把延边的松、潘诸州划给了席庆元所领的南平大都督府,由于驻留在南诏北部的吐蕃苏毗别部叛投,事实上南平府的管辖,已经和高地边缘几个备边吐蕃的军州连成了一片,为了方便守备和调遣,进行了划并。虽然剑南四十一州府一下少了好几个边州,却也由此摆脱了边患,从边境道变成彻底的内陆道,但是作为过度,靠近南平府的巴渝诸州,还要继续向南平协粮十年到二十年不等。

看起来南平府的压力,似乎一下增加,南要镇服南蛮各族,北边要防备来自高地的吐蕃袭略,但是随着阐宝府的南诏末朝在内外交困中崩解离析,残余的四十一种乌蛮氏族也陷入内乱中,不断的有大氏族崩溃,又有许多别种的小氏族诞生,不过这种混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形成了新的格局。

除了唐军直接控制的平原、河川、城邑,在那些山地丘陵之中,也形成了所谓“白子国裔”、“西迁爨种”、“邆赕遗族”三个较大的部落族群,他们也是丽水王蒙失虎与南平府之间的缓冲。因此,倒刻意集中精力,重点防备来占据居高临下地理优势的吐蕃。

薛景仙走后,我又拿起另一本公文。

后续的一些局部战斗的总结和反馈,也由军中调查部门收集整理,陆续呈报上来,本军的表现固然是当得上训练有素,临危不乱,但是那些自组织起来的外围力量也有不少亮点。

比如在动兵变的当晚,梁门五小骁第一号的小杨,正在城外的童子军营地中,进行夜战训练,闻变后立刻带领人马转移撤往最近的军屯点,让包抄的军队扑了个空,后来军屯庄与不明的敌人开战,这些童子军依靠自身目标小,身手灵活,成为各个据点之间联络的信使。

小杨则亲自带人狙击了好几批连夜赶出城,不明身份的信使,……因此当叙一大功,直接跃升两级,成为龙武军序列中,最年轻的一位别将……

又如龙武军虞候郎将段秀实,带领的锋字营得到报信后,在回来的路上,就近突袭了相对空虚的陇右军本镇驻地,迅镇压了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以下的中军,又一路驱赶溃兵南下,消息传到已经进入长安城中的陇右军中,士气大溃,四散而走。

作为密探头子的老猫,不知道从那里召集了一些前斩队的成员,易装成敌军,乘乱接连袭击了参军围攻我家安西北庭军、神策军、神武军等中军大帐,导致这些本来就是仓促集结统合在一起的武装力量,相嫌猜惧不止,始终无法全力投入和配合……

呆在我加门下做食客的少年赛特,在长安城的乱战中大放异彩,带领一班与龙武军关系密切的番姓子弟和他们的跟班长随,在那些乱军中杀的几进几出,最后在女营与那些自赶来的各部老兵合力,将试图侵入女营的乱兵杀退。

不过他事后也向我请辞,说是经过这些日子,已经找到了想要的部分答案和追寻的东西,而那个大秦人塞拉弗,很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兄长,希望能继续追随李酒鬼西进的道路。

“恭喜总纲,枢密大人……”

满脸得色的崔光远,高声通传进来。

“枢密院筹备纲要修改备案,中书门下已经通过了大部分条陈……已经册书至兵部”

“通过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松了口气,这可是比平定那些阉党内乱,更让人费力的事情……

这结果不知道背后经过了多少激烈的争执和妥协,虽然有李泌和颜真卿两位的支持,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不管是出于利益集团的本能,还是担心武人做大的威胁,为此陈条一改再改的面目全非,虽然在我的一力坚持下,甚至不惜赤膊上阵,最后的东西和原始的版本,已经相去甚远。

但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不是意料中,但也不算是最坏的结果,起码大部分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由于我虽然身为以本职出任的三枢密之一,但是没有象郭子仪一样加中书门下平章,也没有象李光弼一样录尚书事,所以在品级上至少差了两阶。

但相比那两位左右枢密领衔战时的军国方略总策划之职,我当任的后枢密,负责的是监督枢密院本部的日常运作,和一些附属机构的管理,也算各得其所。

其他四位枢密副使具体负责东西南北四方,道一级的战略战术指导,平时则轮流负责枢密院国家级别战备值班的任务。若有重大事务上有争议,则提请御前会议,又皇帝主持,七位枢密进行协商表决。

作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范,崔光远也成了权刑部宪司郎中,薛景仙兼任了枢密院典要,魏放进授兵部库部郎中,温哲放秘书监左丞,其他人等各有升迁的司职。

于南北衙之间另立一军,为枢密院直辖,号为教导军,分作前后左右中五营,按照马、步、射、工、火器,由那些在校的高年级学军组成,平时轮流出勤执戍,也是外放军官的种子部队。

按照新划分的架构和职权,左右后三大枢密使将被称做武相,以区别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如果加同中书门下平章,则还拥有直接过问国家大略的权利,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要求和政事堂的宰相们一起召开联席会议,以决定国家的大方向。

作为四个副枢密使虽然没有过问政事的权利,但是列席可以参加宰相的会议,日常则进行轮值进行常务管理,以应对民变等国内小规模的突事件,在左右枢密使无法行驶权利的时候,可以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做出调遣中外兵马决定,平时则直接对十六卫在京师的本部,进行检点。

而作为仅次于枢密院,总章参事府的主要功能,是在皇帝需要的时候,备谋蓄材为军国咨议计,但实际还掌握了将官训作的培养体系、对外的谍报侦敌体系、纠检风纪军法的宪军、军工和研的将做、军器体系,某些地方的实际职权已经过了战时的最高指挥机构——枢密院,与负责军队运做、考评等日常管理的兵部,共称三军司。

由于龙武军长期保持的是,太上皇手上延续下来的战时体制,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新朝之后再保留,就未免不合时宜也不识相了,因此重整枢密院之后,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那些本应该缩减或是撤并的六曹诸军司、各附

属部司营团,也同样被吸收进京师本部中,起码也为常年追随我的那些人,谋取了一个更好的出身和继续在我名下效力的机会,

作为枢密院重整的连带举措之一,此外在条陈中,被清理的还有朝廷的情治系统,传统大概分为省台一块,宫内一块,可以说六部都有自己的零碎情报来源和渠道。

象兵部掌军,军事攻略,对外征伐,军中自有斥候探哨长期专事刺探国内外情形。

刑部司掌刑狱,纠举不法,也有遍部天下明暗捕吏密探。

礼部主四番院,使节往来中,也有一套来自那些番国外邦境内的消息渠道。

吏部有考拔百官之职,自有其自上铺下的调研考察体系。

户部掌有天下民政户籍赋税度支,其调查统计系统和人手,也是相当的广泛。

工部的水利河槽营造,也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监管体制。

最后御史台监察百官,一台三殿十六道中,各自有其执行机构。但是加在一起就不免亢态琐碎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