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小孩对对联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
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
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
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
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
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
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
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
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
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
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
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
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
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
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
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
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
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弟子应联
有一先生欲考弟子学才。
16
… 页面 17…
一日,先生出上联,要弟子应对下联。
先生出:海棠;弟子应对:山药。
先生又出:一枝,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半截,半截山药。
先生再出:斜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倒挂,倒挂半截山药。
接着,先生点点头;又续上:鬓角,鬓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脱口而出:胯下,
胯下倒挂半截山药。
先生心中不悦,但还是接着续:小姐;先生不往下说了。
弟子略加思索,对上:大汉。
先生面色难看,仍然接着:偷看!
弟子心想好对呀,紧跟着:梦见!
先生生气了,提高嗓门:无耻!弟子大声应道:有情!!!
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弟子。先生心想,看你如何应对。
弟子为难了,总不能拿先生来应对呀,暗自思量一番,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
师母!
先生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转身走了。
弟子心中好生奇怪,怎么一回事?细细品味猛然发现对联上出了问题,暗暗叫苦
不迭。
原来连起来就成了这样:……。。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
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
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
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
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
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
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 60 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
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
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
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
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
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
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
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17
… 页面 18…
一局妙棋, 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
妙联绘贪官
某县税务局有一个局长姓卞,是个贪得无厌的贪官,他经常借故到管下的企
业敲诈勒索,要钱要物,若是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给“小鞋”你穿,处处刁难
你,使许多企业的老板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他借故到管下的一家名叫“万福楼”
的餐馆大吃大喝,这“万福楼”餐馆老板姓熊,他为了能做生意,所以不敢得罪
这个税务局局长,每次这位局长光临,他夫妻俩都是跑前跑后,殷勤地好酒好肉
招待。谁知,这卞局长,得寸进尺,他酒醉饭饱之后,还厚颜无耻地要熊老板请
来“三陪小姐” 供自己“消遣”,有一天,卞局长喝了几杯之后,兴致勃勃,他
自以为对楹联精通,吃了人家的,还要拿人家取笑,见熊老板夫妻俩为了招待他
忙得团团转,他就将熊老板夫妻俩讽剌挖苦取乐,他将熊老板的“熊”字拆为“能”
字与“四点”,因 粘梢簧狭 ?/SPAN》
上联是:熊老板,能者多劳,餐前跑断四条狗腿!
可是这个熊老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一个作家辞职下海经商的,不但
对楹联很是爱好,还是市楹联协会理事,因此他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将
“卞”字拆成“下”字加上“一点”,拟出了下联,形象地描绘这位贪官的形象。
下联是;卞局长,下流无耻,饭后伸出一只龟头!
后来,因这贪官东窗事发,进了监狱,此事才被餐馆的服务员披露,成为一
社会新闻,该联被该县的楹联协会评为当年谐趣反贪佳联一等奖而流传民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
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
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
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
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
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
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
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联语如刀亦伤人
民国初年,贵州的夏瑞符是一位心直口快,喜欢玩笑的人。一次在闲谈中,
他开玩笑似的作了一副对联:“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为这副对联,
夏瑞符失去两位朋友。
18
… 页面 19…
“胡自玉理学好色”说的是清末旧臣胡嗣瑗。此人常以理学兼才子自居,还
爱好看戏,一次看上天津一位叫陈玉秋的女演员。陈玉秋当时只有二十来岁,长
得美丽动人。胡不顾自己已是垂暮老头了,还托人去说合。陈回答说:“我东厢
房也不住,西厢房也不住。”言下之意要当正房太太。而胡正妻健在,好事是以
不成。胡嗣瑗为此自取了一个别号叫“自玉”,以示念念不忘陈玉秋。夏瑞符是
胡同乡,两人关系甚密,平时无话不说,但这联语可伤了胡的感情,二人从此绝
交。
“罗贞松名士爱钱”是指罗振玉(字贞松)因索债逼死王国维之事。罗振玉是
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国维是一位著名学者,至今他的《人间词话》影响
犹深。他 22 岁独闯上海,开始在《时务报》馆司书记校雠之事,后入罗振玉创
办的文学社。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王国维从事学术研究,但没经济来
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画生意的罗振玉解囊相助。两人志趣相投,回国后,结成
儿女亲家。罗振玉追随溥仪入宫任南书房行走,又推荐王国维在南书房担任古董
书画的鉴定工作。王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罗振玉的名义发表,如《殷
墟书契考释》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王国维到清华任教,罗振玉随溥仪去了天津。1927 年,罗振玉不知何
事与王翻脸,秋后算账,向王国维逼债要钱。王国维一介书生,无钱还账,一时
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尽。当然王国维的死因并非这么简单,至今说法不一,但
罗振玉为此联对夏瑞符也恨之入骨。
明朝嘉靖年间,据传张居正(1525~1582)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
数第一名。一次闲谈中,张居正随随便便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虎榜”即是末名。说者无意,
听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