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也染上伤寒,卧床不起了。
华罗庚在床上躺了半年,在妻子精心照料下,他终于战胜了死神,但这
场大病却使他成了残疾人——他的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
病愈后的华罗庚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维持全家的生计。他拄着拐
杖,撑着雨伞,拖着病腿走进王维克家的大门。王维克仍然让他在补习班教
课,但是不久,有人告状指责王维克任用不合格的教员华罗庚。王维克听后
愤然辞职,赴湖南大学任教去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校长下台,会计也会被
辞退,华罗庚面临失业的危险。幸好继任校长韩大受也是位好心人,他对华
罗庚说:“别人要带会计来,我不带,就让你继续干吧,不过,书你是万万
不能教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让你任课才被人告的。”
华罗庚总算保住了饭碗,白天,他拖着病腿到学校做会计工作,晚上回
… Page 6…
到家里,不顾一天的劳累和残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勤奋钻研。
他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遨游,正象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腿!”
华罗庚在贫穷与苦难中送走了少年时代,跨入青年行列。他遭受了种种
不幸,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王维克,这位恩师的教导和
鼓励给了年轻的华罗庚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不久,这颗未来的数学明珠便开
始放射出第一道耀眼的光芒。
二、从清华到剑桥
那是1930年一的天,尚未生病的华罗庚在一份杂志上读到大名鼎鼎的数
学教授苏家驹的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他发现这位教授的解法
是不对的,想撰文给予纠正,又怕得罪了名人,于是去找王维克商量,在王
维克的鼓励下,华罗庚写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
由”一文,文章写好后,又请王维克审阅,王维克看后大加称赞,很快便将
论文寄给他时常为之投搞的上海《科学》杂志。随后华罗庚便大病一场,病
愈的华罗庚心中时常惦记着他的那篇论文。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华罗
庚撕开一看,是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华罗庚抑制着心跳,
用颤抖的手翻开杂志,《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的大字标题跃入他的眼帘,而那铅印的“华罗庚”三字更使他浑身一颤,激
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位杂志编辑与他素不相识,竟能冒着风险,将他这个
无名小卒的论文全文刊出,这怎能不使他激动万分呢!然而更使他做梦也没
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论文惊动了另一位大数学家——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
主任熊庆来,从而引出了广为流传的一段动人佳话。
熊庆来原籍云南弥勒,早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后又到法国留学,
对整函数和亚纯函数颇有研究,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数学科学的开拓工作,立
志为振兴中华干一番事业,于是联系一些科学家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
学》杂志。由日后著名化学家柳大纲的老师王季梁担任主编,柳大纲任编译
员。他们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凡是重要的稿件都推荐给权威们看。20年代
后期,他们常常收到华罗庚的论文,这些论文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不断
将这些稿件推荐给熊庆来。当熊庆来看了华罗庚写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
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后,兴奋不已,他很赞赏作者在论文中所
表现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于是在数学系办公室询问左右:“这个华罗庚是个
什么人?”“可能是个留学生。”一位教师猜测。“可能是在哪个大学里教
书,因为他写的这篇论文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大学教授!”又一位教师猜测说。
但是爱才如命的熊庆来决不会满足于泛泛的猜测,他立即着手调查此人,他
先查阅了清华大学“归国学生联合会”会员名单,没有见到华罗庚的名字。
他并不罢休,决意查个水落石出,最后,终于找到了华罗庚的同乡唐培经。
唐培经在清华大学任助教,他对熊庆来说:“他是我弟弟的同学。他哪里教
过什么大学,只念过初中,听说现在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接着便讲述了
华罗庚的不幸经历,熊庆来听后感慨地赞道:“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
从此以后,熊庆来亲自和有关方面交涉,讲述华罗庚所表现出的非凡的
数学才能,经过一番奔走努力,有关当局同意熊庆来的要求,接受华罗庚来
清华大学工作。熊庆来还特意找到唐培经,叮嘱他:“假期你回家看望一下
… Page 7…
华罗庚,你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的话,就说我们聘请他到清华来当助理员。”
1932年暑假,唐培经回到家乡,看望华罗庚,并向他转达了熊庆来的意
思,华罗庚听后热泪盈眶,久负盛名的熊庆来如此爱惜一位无名小辈,使华
罗庚感动不已。能到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工作,得到熊教授的指点更是华罗
庚求之不得,无奈囊中如洗,凑不足到北京的路费,因此迟迟不能动身。熊
庆来对此一无所知,见华罗庚未能及时赴约,便来信催促道:“假如你不能
到清华来,我将专程赴金坛拜访你!”在信中,他称华罗庚为“华先生”。
熊庆来的一片盛情打动了华罗庚全家,华老祥鼓足勇气向亲友借了笔路费。
身穿仅有一件白布长衫的华罗庚终于告别亲人,怀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北
去的列车,揭开了生活新的一页。
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由于学历太浅,只能被聘担任数学系的一名助理
员,负责管理图书、公文、打字等等,每月工资40元,相当助教的一半。对
此,华罗庚十分满意,他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且还能抽空去数学系旁听课
程。有一天,他问熊庆来:“熊先生,我可以听您讲的高等数学分析吗?”
熊庆来回答:“你还是按部就班地从头学起吧,先去听听初等微积分,争取
通过大学考试,不然将来不好办啊!……”熊庆来是在为华罗庚的前程着想,
但是华罗庚想:“我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怎能参加大学的考试呢?”他
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初等微积分已经自学过了,没必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
当然他也没去听高等数学分析,而是一头扎进清华的图书馆。他还摸索出一
种特殊的自学方法,每天晚上,他拿出要读的书看一眼题目,然后熄灯躺到
床上闭目静思:这个题目如果自己作应该如何作,于是种种相关的数学公式
在脑海里第次出现,他默默解完之后,记住结论,第二天再对照书本。如果
错了,重新再做。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旁人需要十天半月才读完的书,
他只消一两夜的功夫便看完。熊庆来看到他的桌子上不断变换着新书,便有
意提些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他的勤奋和才思令熊庆来大为赞叹。半年后的
一天,熊庆来对他说:“华先生,这学期我讲数论,我请你去听课!”
走进清华大学之后,华罗庚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
课程。他还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且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各国数学杂
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外国数学专家的兴趣。这位
年仅25岁的青年所表现出的惊人才华,使清华园里的教授们再也不能沉默
了,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决定破格提拔华罗庚为助教,让他讲授
微积分。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学者,终于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熊庆
来对华罗庚更加信任,每当他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就会一边用铅笔敲着自
己的前额,一边朝隔壁喊:“华先生,请你来一下,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解
呀!”
1936年夏,在学校推荐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保送华罗庚赴英国
剑桥大学学习。
宁静、美丽的剑桥,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在剑桥的一座大厦里,有
一把高背座椅,那是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坐过的地方,如今坐着声名
赫赫的英国数学家哈代。当华罗庚来到剑桥时,碰巧哈代正去美国讲学,临
行前留下话,表示华罗庚可以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至少也需三
年。可见哈代对华罗庚已是另眼相待了。对在剑桥的求学者来说,“博士”
是梦寐以求的头衔,凭着这块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回国后可以终生有靠。
但是,为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必须交纳巨额学费,而且只能选择有限的课
… Page 8…
程学习,而华罗庚却渴望同时攻读七八门课程。经过一番慎重思索之后,华
罗庚决定只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剑桥学习,当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
他回答:“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剑桥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在这里云集了各国的数学专家。华
罗庚参加了一个有名的数论专家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
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华罗庚向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问题发起一连串进攻,接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在对塔内问题的研究中,还
发明了一个重要定理,被人称之为“华氏定理”。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哈代
过去也曾研究过,并且认为已无法继续攻进。他还把这个观点写进了一部即
将出版的著作。当他从美国回到剑桥后,得知华罗庚的研究结果时,高兴地
说:“太好了!你的发现很重要,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在剑桥的最后一年,华罗庚的《论高斯不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发表,
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问题,被年轻的华罗庚彻底解决了。这篇论
文轰动一时,华罗庚出色的成就赢得了各国数学大师的一片赞扬。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消息传来,华罗庚在剑桥再也无法安心工
作。按计划,第二年他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问苏联,此刻他放弃了继续逗
留国外的计划,提前整理行装,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
三、烽火年代
1938年,华罗庚被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为教授,一家人在昆明重新团聚。
战时的昆明,物价飞涨,货物奇缺。华罗庚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养
家,华罗庚这个大学教授被迫改名换姓,偷偷到中学去兼课。为了躲避敌机
的轰炸,华罗庚一家挤在昆明郊外名叫黄土坡的小村子里。由于无钱把妻子
送进医院,华罗庚的第三个孩子就降生在破旧的茅屋里。“就叫华光吧!我
们家的钱又花光了!”华罗庚半是辛酸半是幽默地给儿子取了名字。
为了使华罗庚专心致力于教学研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