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余杰杂文集-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爵,门庭若市。老百姓戏称之为“老庆记公司”,说他像个公司老板,把“国家公仆”的位子标价买卖。
  奕□敛财的方式,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他常常借助过生日、祝寿为名,大肆索要贿赂。许指严《十叶野闻》中记载,奕□在七十诞辰的时候,大开祝典。各省长官以下,以及京师尚书、侍郎以下,全都掏钱拜寿。奕□表面上严厉告诫手下,绝对不要送礼物,私下里却专门设计一套档案,记载各级官员送礼的情况,并按照数量多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送礼现金万金以上以及礼物三万金以上的,登记在以“福”字命名的小册子中;第二等是送礼现金五千金以上以及礼物万金以上的,登记在以“禄”字命名的小册子中;第三等是送礼现金千金以上以及礼物三千金以上的,登记在以“寿”字命名的小册子中;第四等是送礼现金百金以上以及礼物数百金以上的,登记在以“喜”字命名的小册子中。数日之间,他收受的现金和礼物就折合数百万金之多。庆典持续了三天,三天中自福晋以下打麻将,统计一共输的钱就达三十万左右。
    当时有个广东人,买了四川候补道的官职,听说海关道既有权势、也有油水,便谋求调任海关。“闻庆王好货,苟满其欲壑,无不可志”,于是带了二十万金到北京拜寿。他一出手就是现金十万的寿礼,而且门包仆费额外花了三万。这样一来,他在“福”字册上顿居首位。奕□心花怒放,请他上门出席酒宴,亲自把酒,奉为上宾。不到半月,其人果然如愿以偿,得到了海关道的官位。临行前,他去庆亲王府邸辞行,献上一枝四川邛州产的方竹杖,云:“可以扶老,以为纪念。”奕□很不满意:为什么送如此寒酸的礼物?待客人走后,他一摸拐杖,才发现拐杖头可以卸下,中空的竹杖里面装了银票三万两。奕□这才大喜,称赞说:“此诚可儿也。”
    奕□的办法很巧妙:拜寿是礼节性的,是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世故”。所谓“礼尚往来”,算不上贪污腐败。谁不过生日呢?奕□选择“拜寿”作为索贿的“突破口”,与之相似,今日的某些贪官选择了“拜年”作为捞钱的新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是一个“人情炼达皆文章”的聪明人。1995年,尚在广西自治区主席任上的成克杰,春节前夕曾经一天走访四个市县。他口口声声地说这是关心基层工作,给地方领导干部和群众拜年,实际上却是赶赴各地拼命收取红包,是“霸王硬上弓”式的让下属给他拜年。据行家估计,地方领导给成克杰这样级别的高官拜年,红包至少在十万以上。成克杰一天走四个市县,收入超过了一百万。一天之内即成为百万富翁,再精明的商家也不敢想象。上行下效,在广西,仅仅以一个县委书记而论,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也会超过二三十万之巨,尽管跟主席大人相比望尘莫及,但是比起清朝时候“一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来,也算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成克杰的继任、广西的某主政者,最近也因行藏败露而受到审查。他堪称成克杰的“好学生”,在春节前后,也是打著“体察民意”的幌子,马不停蹄地巡视各州县。行程中,他始终带著还在上小学的孙子。这位首长凛然正气地向下属表示:绝不收取任何名义的红包。而下属们也心领神会:给首长的孙子“一点点”压岁钱,首长是不会怪罪的。于是,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孙子知”的情形下,首长满载而归。如此办事,真是滴水不漏,心思之巧、手笔之大,前无古人。庆亲王,你这个满清的王爷,如果地下有知,知道后人青出于蓝胜于蓝,该有多么欣慰啊!同时,又该多么惭愧啊!比起你赤裸裸地、劳力劳心地操办祝寿典礼来,子孙们的手法多么艺术、多么含蓄、多么隐蔽啊!
    著名学者丁学良在分析台湾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时,透彻地指出:买票在许多台湾人的眼里不是被理解成“贿选”,而是被理解成和“人情往来”以及“面子”有关的东西。“买票从一种政治行为(按照原则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政治行为),演变成人情风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被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成为人类学上所谓的象征性的行为。”由此,丁学良揭示出文化传统对民主制度的侵蚀。用同样的视角来观察从昔日官僚们的“拜寿”到今天领导们的“拜年”,我们则发现了一个更加隐秘、更加晦涩的腐败地带。这种灰色的腐败,与那些相对暴露的腐败相比,对社会的进步更有致命的杀伤力。“人情腐败”和“面子腐败”在东方文化中最为彰显,对它们的根除,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也需要对现实土壤进行化验。
    近年来,韩国的反腐败运动雷厉风行,高官显贵一个接一个垮台,在国民心目中声名狼藉。韩国实行的“阳光政策”,要求所有的国家公务员必须公开银行帐户以及其他财产。这也许是遏制包括“拜寿腐败”和“拜年腐败”在内的各种腐败的办法之一。“他山之石”,何时能够被运用过来“攻玉”呢?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数字崇拜与文字拜物教 


手机号码的“吉祥”之风,逐渐由南方“北伐”到了京城。尽管经过媒体多次曝光,京城的手机选号之风依然不止。当《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北京有名的电讯商店中复店时,发现了一张“明码标价”的“选号单”。最贵的是尾数为连续的四个“二”的号码,标价为一万六千元(这个价格可以买十部普通手机)。店内的工作人员承认,这些号码的价格都是自己制定的,并没有经过工商部门的核定。越是有规律、越是“吉祥”的号码,价格就越贵。据说,在某些商店里,尾数连续是若干个“八”的号码,价格达到了八万的天文数字。据工商管理部门的人士介绍说,目前尚无直接针对“选号费”的法律条文,但可以肯定,那些标价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的“特选号”属于价格欺诈。另外,我国的反垄断法正在制定之中,一旦进入实施阶段,“选号费”的问题可以直接应用相关条文进行约束。 
比起执法部门如何惩罚涉嫌欺诈的商家来,我更关心的是另外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仅仅从市场经济的理论来分析,“选号费”的出现是合理的——有需求,就有供给。那么,昂贵的“选号费”为什么没有阻挡住国人对数字的喜好?
原因很简单:国人有着源远流长的数字崇拜的传统。
那么,不妨进一步追问:国人为什么会对数字产生如此狂热的崇拜呢?
我们是一个没有真正信仰的民族,我们在儒家和法家宣扬的功利主义的泥沼之中挣扎了数千年。我们把一条莫名其妙的“龙”作为图腾,骄傲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把自称“天子”的流氓们当作君权神授的最高统治者,我们把压抑人性的“三纲五常”作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都高度世俗化,与官方意识形态遥相呼应。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此岸世界的关爱,没有对生命的反省和对上帝的敬畏。我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苍白的,没有丹麦哲学家齐克果所强调的“颤栗和不安”。在遇到灾难和挫折的时候,中国人习惯于用“命运”这个虚无的概念来掩饰自身的空虚无助。
于是,风水和巫术便盛行起来,数字崇拜也成为我们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推背图”和“黄道吉日”笼罩了我们的生活。在日历上,充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什么样的日子适合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合办喜事,什么样的日子可以给新房子“上梁”……都有着具体而微的规定。近年来,虽然教育普及、信息拓展、经济发展,但数字崇拜的传统不仅没有消亡,反倒越来越兴盛。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是高官显贵,越是陷于迷信之中:从车牌号到门牌号,从电话号码到手机号码,无不反复研究挑选,乃至重金选购。于是,凡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只要其中包含有所谓“吉祥”的含义,都被标上的明确的价码出售。购买了数字,似乎就购买了“命运”;付出了金钱,似乎就拥有了好运。这是一种何等荒谬的思路啊,既反映了某些特权阶层内心的恐惧和惶惑,又表现出他们因无知导致的傲慢和张扬。更加可笑的是,有些数字崇拜本来是地域性的,后来也逐渐征服了全国。比如,“八”念作“发”,那是广东人的事,那是广东话的读音。广东人把“八”当作宝贝倒还情有可原,别的地方的人也一窝蜂地跟着以“八”为“发”,就不伦不类了。
与数字崇拜相联系的是文字拜物教。学者陈传席在《悔晚斋臆语》中有一篇《古今翻译之异》。他说:“古代,吾国译者译外国或外族地名、人名、朝代名,多用:奴、倭、赖、卑、乞、犬、吠、痢、女、月(肉)、龟、婆、尸、秽等字。如匈奴、倭奴、鲜卑、女真、吠陀、寇头、天毒、龟兹……”而到了近代,“中国译者译欧美等外国地名、人名等多用:英、美、利、坚、吉、德、威、大等壮雅之词。如美利坚、简称美国,既美、又利、又坚硬。如果在古代,必译为:霉里尖或霉里奸,简称霉国。英吉利在古代必译为痈肌里,或佣急哩,最客气也只能译为莺鸡里。法兰西,若在古代必译为:发烂稀。……一代译者及文人心态,于此可见。”写到这里,作者于是大发了一通议论:“古之人,视外族、外国为奴、倭、犬、吠、卑、尸,我之气盛也,气盛则国盛。今之人徒莫慕他人为英、美、利、坚,长他人之气,则自己之气弱也。气弱则国弱。他人气本盛,我又以英、美、利、坚鼓之,则气犹盛。”作者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说:“译者当以传统译法、兼采吾新说,如霉里尖、痈肌里等重译外国地名,则我中华足以制之也。”
我原以为陈教授在开玩笑,再三阅读上下文,乃明白他是在很真诚地作强国的建议。此文如果是贴在《人民日报》之“强国论坛”上,一定有很多爱国的网友表示支持。然而,我却怀疑,仅仅是文字的转换就能带来自身国运的兴隆,就能将他国诅咒入地狱吗?这是义和团的思路,他们以为身上挂着神仙的符号和咒语,就能够刀枪不入了。陈传席读书破万卷,且有过到西洋和东瀛讲学的人生经历,居然还有如此迂腐陈旧的想法,只能说明他受文字拜物教的毒害太深了。我们的知识分子真是应当大步流星地走出书斋,像鲁迅所说的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如是,方能破处数字崇拜和文字拜物教的迷惑,打通知识与生命体验、贯穿学问与精神追求。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非洲大陆的“一九八四” 


——读奈保尔《河湾》 
出生于加勒比海特立尼岛的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奈保尔虽然有印度血统,却是英国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他对伊斯兰世界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的尖锐批评,招致了被批评者和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猛烈回击。然而,我们无法回避奈保尔提出的问题:第三世界的落后和衰败,除了昔日西方的殖民掠夺之外,是否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些区域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