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余杰杂文集-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人的“殴打”。另外,店里还有一个女“真人”,是个十九岁的姑娘,也是学武术的,练散打和套路。既然两个“真人”都是非同寻常的“练家子”,那么“发泄者”就可以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对他们进行打击。最后“发泄者”累得瘫倒在地,而两名“真人”仍然毛发无损、傲然屹立。
听到这则真实的新闻(记者写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却非常的厌恶。这家让人“耳目一新”的店铺,所实施的不就是“我有钱,我打人;我没钱,我被打”的荒唐逻辑吗?虽然打着“服务”的旗号,虽然是一种“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双方都自觉自愿的行为,但我想追问的是:难道只要买卖双方都“愿意”,这种活动就合理与合法吗?这家店铺有没有到工商税务乃至文化管理部门去办理相关审批的手续?它是以什么样的名义申报办理的?而主管部门又是以什么样的名义批准的?难道它属于“心理咨询业”吗?
前来发泄的顾客争先恐后,这表明我们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缝,我们的心灵结构已经远离了“健康”的警戒线。暴力成为我们的欲望,侮辱成为我们的爱好。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没有人会明目张胆地说自己想当禽兽,人人都说自己想当天使。然而,在实际生活之中,言行接近天使的人很少,接近禽兽的人却很多。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生致力于和平事业的瑞典女政治家阿尔瓦•米达尔,曾经严峻地指出,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处在一个“被兽性化”的过程中。她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当代的传媒:“如今效率相当高地促进暴力的一个文化因素就是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视觉性的媒介传入我们脑中的每一件事情。”传媒上传播、鼓励和赞赏暴力精神,对公众产生了重大影响。阿尔瓦•米达尔进一步指出,由于对信息缺乏过滤的能力,“儿童与青年更容易接受残忍的行为方式”。她准确地抓住了我们时代的主要症结。
以前我听说过,在日本的一些大公司里,专门设计有一个房间,里面安放着按照老板模样制作的充气人。在下班的时候,工作压力巨大的员工们,都可以走进这间屋子里,戴上拳击手套,狠狠地把假人揍上一顿,以发泄心中对老板的怨恨。我原来以为,只有心理阴暗的小日本才会有这样的“发明创造”,却没有想到,国人的想象力更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进入了“真人秀”的境界。这种所谓的“真人秀”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病态:如果因为自己的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就要通过殴打他人来发泄和舒缓;那么,要是自己挨了别人的殴打,是不是就要将暴力升级、乃至到将对方杀死的地步呢?“顾客”先生和“顾客”小姐们,你们想到过没有:在你们辱骂别人的时候,你们同时辱骂的还是自己的人格;在你们在殴打别人的时候,你们同时殴打的还是自己的尊严。你们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时候,已然表明自己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虽然你们为自己的暴力行为付出了相应的金钱,但这并不能够改变事情的性质——暴力表明了人内在的怯懦和卑劣,诉诸于暴力的人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完全绝望。
今天,由于法律和社会秩序的威慑,这些人还只能选择出钱打人的办法来发泄自己内心的邪恶;明天,假如“王纲解纽”、法律松弛,这些人一定会成为新时代的“义和团拳民”,打着诸如“爱国”和“正义”的幌子实施烧杀抢掠的卑鄙行径。“文革”不是一个领袖就可以发动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领袖迎合了我们残酷嗜血的“国民性”。
在中国,儒家文化只是一张面具,其实中国人从来就只相信“成王败寇”的铁血原则。儒家的经典中说“仁者爱人”,但中国却很少出现这样有爱心的“仁者”——朱熹、王阳明、曾国藩这些“大儒”个个都是“冷血杀手”。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既是暴力行为的实施者,又是暴力行为的承受者。非暴力的文化和精神一直遭到嘲笑和漠视。中国人深重的苦难,只有黑人才堪与之对比,中国却没有诞生自己的马丁•路德•金和与之类似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人们会把马丁•路德•金和甘地这样的人物当作傻子和疯子,没有多少人尊重他们,也没有多少人会爱戴他们;没有多少人倾听他们的话语,也没有多少人接受他们的理念。马丁•路德•金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说过这样一段话:“非暴力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压迫与暴力,而不是诉诸暴力与压迫。文明与暴力是势不两立的观念。继印度人民之后,美国黑人表明: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爱。”我想,马丁•路德•金的这番话不仅是说给美国的黑人和白人听的,也是说给我们中国人听的,尤其是说给那些以打人为乐的人听的。我们应当为打人的冲动而感到耻辱——这与是否付钱无关,付钱改变不了打人的实质。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贫富悬殊的加剧和制度的不公正性,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暗流。杀人越货的张君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但如果我们不对我们的制度和文明进行彻底的反省和改良,像张君这样的凶徒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后来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现实,但我认为,在谴责特权阶层的不义的同时,必须将非暴力和仁爱的精神嫁接到中国当代文化中来——让“打人者”成为“爱人者”。这是一种“脱胎换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发生这种转变也不是瞬间就能实现的。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无论是有钱的人还是没有钱的人,都不再有打人的欲望,而只有“爱人如己”的心态。
我祝愿成都的那家“我有钱,我打人”的“真人秀”早日关门,否则它始终是成都这个城市的一个耻辱。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向“牛筋”一样的牛津致敬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五日,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监们以二百五十九票对二百一十四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塞义德的提议。后者建议向牛津捐款三百四十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 
过似乎是天方夜谭。哪有拒绝送上门来的捐款的道理,牛津究竟是富得流油还是疯了?然而,牛津人自有牛津人的想法。牛津人认为,教育是让学生对公众服务,而不是对赚钱有所准备。他们担心,工商教育无非是讲授如何在六个月内赚取五十万美元。所以,校监们决定:“有著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 
塞义德对牛津的决定迷惑不解,新闻界也有指责牛津“保守”的,但牛津人则认为:这一决定是“牛津大学历史价值观念的胜利”。在某些问题上,牛津确实像固执坚韧的“老牛筋”,决不作半点退让。现在,连某些非洲国家刚建立的大学也设置了规模庞大的工商管理学院,但有著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却依然不为所动,将“花里胡哨”的工商管理学院拒之于门外。在牛津,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他们把思想创见看得最为重要。这里产生过星光灿烂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学者:托马斯摩尔在这里写《乌托邦》、亚当斯密在这里写《国富论》、艾略特在这里写《荒原》、汤因比在这里写《历史研究》……作为世界学术的圣城,“牛津本来就是为杰出的人才而存在”。 
牛津人真正理解了“大学”含义。“大学”的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它是一种通才教育。
令人能够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在任何环境之下都有价值,使青少年过求学求仁的生活,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使人人获得机会参与讨论其本国以及世界的共同福利。它使人类消除成见,并奠定理智的基础。这样的大学,方成其为“大”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校长真正理解了大学之“大”,他发展了前校长严复的思想,“大学理宜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进一步提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资格而已。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事机关”。 
令人遗憾的是,八十多年后,教育界仿佛没有人懂得什么叫“大学”了。北京大学一位地位显赫的负责人如是说:“北大要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照他看来,办大学同办工厂、办商店、办公司差不多了。北大那些并没有多少优势和底蕴的实用学科红红火火,而真正的根柢──基础学科却江河日下,文史哲、数理化奄奄一息。面对这样的状况,教育官员们居然还拍手称快,其短视程度,令人不寒而栗。与牛津大学的“牛筋”脾气相比,北大的“俯就”姿态多少有点不堪入目。 
美国加州的教育部门制定了这样的人才计画:要求中学毕业中,列在前面八分之一的学生,要培养成真正的专家和研究人才,所以这八之一的人可以进入加州大学;从八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的学生,则进入加州州立大学,成为一般的律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最后,三分之一以下的学生就进入加州机械学院这类的学校,成为机械工、电工等技术人士。州政府在分配教育经费时,综合性大学比专业学院高出十倍,加上私人基金,两者相差超过二十倍。 
然而,我们教育界有的人却糊涂到了连“大学”与“学院”都分不清的地步。一时间,“邮电大学”、“建工大学”、“体育大学”、“化工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匆匆忙忙地摘掉“学院”的旧帽子。虽然有了新帽子,它却显得不伦不类:不具备学科的“广谱性”、没有雄厚的基础学科的设置,也算是“大学”?与其名不副实,不如实至名归。 
牛津的执拗背后,是对现代教育出现的偏差的纠正和反思。今天的教育朝著制造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结果,教育趋向功利义务,教育所产生的“智识分子”逐渐沦为技术团体唯命是从的工具。教育家艾禾指出:“教育不复是启迪人类智慧,揭开人心茅塞的伟业。它不再引人入胜。它的结果也不难预测:教育只是附和依从的例行课业,教人在工艺世界中当学徒,学习精巧的设计而已。”丧失了锐气的北大,正在沿著这条危险的道路大步迈进。 
牛津大学拒绝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某种世俗化的思想和理念。牛津的学生可以由贵族向平民转化,但牛津的精神绝不放弃“贵族化”的精髓。它为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贡献的,不是熟练的技术工人、精明能干的老板、长袖善舞的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