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写给考生家长的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遗忘是正常的认知规律,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有时复习过的课程过
一段时间再看,大半又生疏了,心中很着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遗忘,
再学习、再遗忘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不要对自己的智力有任何的怀疑。正因
为遗忘,才要求不断复习,不断巩固,对于重要的知识,费解的方程,多复
习几遍绝不是“无用功”。
93.不要让似懂非懂的问题轻易滑过去
常常听同学们说,明明在高二时还得心应手的问题,一做就对,可是到
了高三变得陌生起来,一做就错,甚至连那些无需怀疑的问题也怀疑起来,
心里很不踏实。这就是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原因。某同学在高
三的一次模拟考试中碰到这样一道题(如图1):
在X 轴线上的P 点(X=0)和Q 点(X=10 米)处有两个波源,它们分
别产生两列振幅、频率都相同,分别向着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
波,波速大小为2m/S;从计时开始两个振源的振动图线如图所示,请在y
—x 图上分别画出t1=0.5 秒和t2=1.0 秒两个时刻两列波叠加后的波形图。
这位同学看到这道题时,觉得十分熟悉,但是却没有做对。究其原因是
因为他对波形图线和振动图线的题型和能由图直接求出的量还不是十分清
楚。原来虽然见过类似的题,但由于对一些具体的知识似懂非懂,结果到了
手的分也没有拿到。这件事对他的震动很大。从而他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认真清理过去学过的知识,把那些似懂非懂的问题清理出来;
二是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变非懂为懂,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及其应用;
三是个人钻研不通的问题,认真地向老师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
自己掌握了为止。
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这位同学的学习显然深入了一步,高考时果然发
挥很好。他深有体会地说:“似懂非懂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很可能会导致
关键问题的错误,有时是很傻的错误。揪住不放,刨根究底,理解得越深刻,
做起习题来就越自如。”
94.做错了题并不可怕
做习题或测验过程中做错了题是经常的事。做错了题并不可怕,可怕的
是自己并不在乎,结果是一错再错。做错题,特别是经常做错题是一件坏事,
怎样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呢?
建议你订一个错题本,把你觉得有价值的题目摘记下来。在自己编纂的
“小书”中,你会发现本身所存在的知识弱点,多次加深印象,这个知识就
会实现由少到多的转变。这本自己的书,可以在每一页纸的中心划一条线,
左边写上原题,右边简略地记下解题过程、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等,找出错题
的原因,并总结得失。
在考试前,这本“书”的作用就会更大。试想在众多的卷子中翻找出自
己需要的题目快呢,还是稍稍翻看一下自己的错题集快呢?当然是后者,因
为它不但向你提供了解法,还总结了涉及的知识、运用了哪些技巧等。从错
题的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整理出解题过程的分析,并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
方法和思路。
考试的题目都是变化不定的,知道了方法也就懂得了如何去驾驭这些题
目了。定期重做本上的题,促使你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融汇贯通。某考生在自
己的错题本上,归纳了求稳定速度题型的三种情况。
例1(如图1),横杆ab 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求ab 杆的稳定速度?
分析:首先运用右手定则受力分析,了解ab 运动的过程,ab 先做变加
速运动,当受力平衡时就达到了稳定速度,公式F BIL ,则
B L V
R
??????mg V
2 2
运用迎刃而解。这是牛二律的分析办法。
例2,两根完全相同的,电阻为R 的P、Q 棒,在光滑平行金属轨道abcd
上(如图2),轨道的水平部分bc 处于匀强磁场中,放开P 棒,求PQ 两棒
的最终速度?
分析:在这里没有力的平衡问题;但是着能想起能量的观点,就会觉得
豁然开朗。
mgh =
1
2
mv
1
mv
mv
V
2
=2 1
∴ 可求。
例3(如图3),若Q棒在cd部分,宽度为P棒的,以上同例2
1
2
,求两者的最终速度?
分析:这又是一种类型题,牛二律和冲量的结合是它的克星。二者由于
切割磁力线产生的电动势提供的安培力使Q 棒平衡,依此可求出二者。
解:


mgh =
1
2
mV
F t BI Lt mVp mV p
F t BI L mV
p
Q Q
2
2 1

??????( )
???
图3
对于到达稳定速度后的Q 棒存在受力平衡
BI L BI L p Q ?

BLpVp
R
BL V
R
2 ??Q Q
这种总结不是让你去死记类型,更不是死做题,而是使你摆脱题海战术,
轻松地驾驭物理航船。
95.做选择题的小窍门
近几年,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客观性选择题比重逐年增加。例如:1988
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第一大题就是选择题,占28 分。在后面的综合阅读题
中,又有20 分的选择题。这类题易于评分,可信度高,对知识的覆盖面广,
便于从各个角度测试考生的知识和能力。因而,熟悉这类题型,掌握解题的
方法很有必要。
选择题的类型常见的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配伍选择题等三种形
式。做这类题时,要认真地审视题目要求,透彻理解题意。拿到题目后,不
要急于作答,必须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有几问?都有哪些要求?属于哪一
类选择题?不要怕审题耽误时间,也不要见别人动笔就心急,至于具体的解
题方法,可以采用一种比较简捷的方法——纵向比较排除法。
纵向比较排除法,其主旨是要从题目的相反方面入手。题目要求选出错
误的,就要以选完全正确的入手;而如果题目要求选完全正确的,就应该从
找错误的入手。这样,题目要求确定的为一组,而我们只要从一组中找出一
个不合要求的。即可排除一组。用这种方法,一般只要作一、两次纵向比较,
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题目内容分别采用以下几种办
法:按先后顺序比较排除法;选定一个最佳的纵向比较项进行比较排除法;
找出比较项之间的差异点,确定比较法;结合代人法进行纵向比较排除法等。
例如:下面各句空缺的词应依次填上什么?
(1)高加索上的冰川,也不能冷却他心中的_______。
(2)他的天才预测,像_________一样点燃了每个青年人的心。
(3)红军在长征的路上,留下了革命的_________。
(4)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它放射着光和热,就像永世不灭的_______一
样。
A.火种、火炬、火焰、火把;
B.火炬、火把、火焰、火种;
C.火焰、火把、火炬、火种;
D。火焰、火把、火种、火炬。
选用综合代人法进行纵向比较排除。先将每个选项的第一个词代人,与
“冷却”搭配比较贴切的词是“火焰”,由此可排除A、B。再选定C、D 的
第三或第四个词代人(3)或(4),比如,将第四个词代人(4),与“不灭”
相搭配的词应以“火炬”为妥,即可排除C,即可选定D。
对纵向比较法排除法,考生只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运用自如,
当然,任何好的解题方法的前提都是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否则,便没有
选择的依据。有了这些,再加上学会解题方法,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去做选择
题了。
96.复习要力求抓住线索
按照大纲中的要求,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地掌握中学课本中
的190 篇课文。这一百多篇文章分布在中学的所有课本中。在课本分布面广、
复习时间短的情况下,要抓点带面,抓住线索进行复习,但是线索在哪里呢?
线索就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附录《中国现代文学》和第六册的
附录《中国古代文学》,这两篇附录象金线穿珠似地把190 篇文章中的词经、
楚辞、诸子散文、《史记》、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
及五四以来新文学成就(包括名家名篇)串起祖国文化的灿烂瑰宝。如能以
这两篇附录为线索,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就能深刻领会到这些篇
目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藏中的珍品。这样,就能把
文学常识记牢,记活。
抓住线索以后,更重要的是,要以“线”为基础。打破课本册篇限制,
把这些文章再分成几大块去复习,这样才能做到头绪清晰,特征突出。这一
百多篇课文按文章分类可分为四大块: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
在复习时,可以在每块中挑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进行重点复习,采用解剖麻
雀的方法,钻深学透,这样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例如,文言文的记叙文可以
精读几篇《史记》中选出的文章,至于说明文,可以详细解剖《梦溪笔谈》
的两篇精品,而议论文,最好仔细剖析一下《孟子》的几篇文章。在现代文
方面,复习记叙文时,可以精读鲁迅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议论文则应以
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主论文典型,以鲁迅的《文学和出汗》、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为驳论文的典范。说明文则应以贾祖璋的《南
州六月荔枝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为说明事物、事理的例文。
对于应用文,可以初中第三册附录《书信》、第五册附录《计划》,第六册
的《读书笔记》和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学习调查报告》等四篇例文
为借鉴。
经过这样的“线”、“块”结合复习,对各类文章必然有一个透彻的理
解。在考试时,出现有关的题目,解答起来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如能同
时关心政治、汲取生活中的文学素材,开阔自己的视野,要写这类文章时也
就会汩汩流出了。
97.课文注释在高考中无关紧要吗?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的下面都有许多注释,这些注释对理解课
文有极大的用处。教学大纲中指出:“注释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
自学能力。”在近年的高考中,直接从注释中出题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了。
注释的内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释课文标题,介绍文章的背景。例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八课
是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课文的一个注释,
就解释了这篇文章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
发动文化“围剿”和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所做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在考题中一般不会直接出现,但是它对理解深文有极大
的推动作用。
2、文学常识。这一部分包括课文的出处,原书的内容,作者的状况,包
括生卒年月、原籍、人名、字、号、代表作及其内容风格。这一部分在历年
高考试题中时有出现,试题形式常见的有填空,选择等,而且所占比例不小,
大约5 分左右。例如,1988 年高考试题中的“文集的题名、作者字号、谥号、
官职”等都取村于此。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特别注意,要选择一些
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作者的情况、书集、文集进行重点复习。
3、历史典故和名句出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