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生交谈,消除专业认识上的成见,做好入学准备。且不可凭着想当然,一
个人在那里钻牛角尖,以致于思想偏激,做出不去报名的愚蠢决定,将来你
会后悔莫及的。
195.子女花钱需要补课
子女考上了大学,即将离开父母的身边。过去他们基本上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很少考虑到怎样花钱、如何打算。给他们一笔钱,他们能安排好
自己的生活吗?
花钱的确是一门大学问,节俭而不寒碜,大方而不奢侈,既做到长流水,
又要储备一定的水源,这不是短时间所能养成的。初次掌握财政,往往会出
现月初随心所欲,月末捉襟见时的窘迫局面。怎么样才能学会花钱呢?
开始阶段,家长对子女可以适当放松,既明确每个月的预算,又给提供
一小笔储备作为机动。预算可以因地点不同和子女的需要而灵活掌握,一般
以保持中等偏上生活水准为宜。多了容易滋长大手大脚的习惯,少了也容易
运转不灵。预算部分一定要重点保障,或学期开始一次提供,或分月寄出。
必须特别注意,没有特殊情况,千万不要间断。即使家长工作很忙,汇钱的
时间也宜早不宜晚。除此之外,相应地要为子女提供一小笔钱作为机动,以
备青黄不接和紧急情况下花钱。有了机动,心中踏实,就可应付各种复杂的
局面。
一二个月后,家长要求子女花钱要记一个流水帐,把握一下月初月末的
用钱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大学生快要毕业了,仍然不
会花钱:月初,衣服上的大兜、小兜、里兜、外兜都是不同面值的零钱,从
5 元到1 分,塞得非常零乱;月末,可以用“囊空如洗”来形容,找出买公
共汽车票的钱也困难。何以如此?就是不会花钱。兜里有了钱,就不由自主
地住外掏。兜里空了,也能忍耐好几天。改掉这个习惯,就是要坚持记一个
流水帐,大至每月购买饭菜票的巨额开支,小至买支棒冰的几角钱。然后每
个月拿出一个晚上时间进行结算,看看总数能否和收入相符——锻炼精细;
衡量月初月末的花钱密度——学会统筹;想想哪些开支不当——堵塞漏洞。
绝不要把这个看成婆婆妈妈的小事,对个人这是极为重要的训练。
数月之后,待子女有了实际体验之后,让他们根据在大学里的花钱规律、
数量和应付临时事情的必要支出,学会造一月、一季或一个学期的花钱规划。
花钱还要规划?开支还要预算?这对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可能有些为
难。为难的目的是不为难。不学会花钱,即使走上工作岗位,照样为经济开
支伤脑筋。学会规划,造出预算,并能实现预算,标志着子女在花钱问题上
已从被动转入主动,实现了从不会花钱到会花钱的飞跃,家长就可以完全地
放心了。
196.置办上学物品,家长不要过于操心
某家的客厅里摆着两份意味深长的纪念物:一盒不锈钢的绘图议,一个
精制的旅行大皮箱。这是为第一个孩子上大学置办的物品之一。如今第二个、
第三个孩子也陆续步入大学校门,可这两件物品仍然没有派上用场。倒是那
个不起眼的小木箱,老大用过老二用,传家宝似地往下传。客人好奇地问:
“大皮箱多么漂亮,为什么不用?”学生乐了:“漂亮是漂亮,没有木箱经
摔,装书本太可惜了!”
子女考上大学,家长的钱袋便打开了拉锁,一叠一叠地往外数。穿的,
从头到脚换了个遍,春夏秋冬都考虑到了:单的、夹的、棉的、毛的、羽绒
的,应有尽有;用的,从牙刷牙缸到床上的被子、褥子、蚊帐、枕头、枕中、
床单,一应俱全。还有的家长看到什么买什么,惟恐那边买不到。结果是钱
花了,实用价值如何呢?前面那个事例启示了我们。应该怎么置办上学物品
呢?一条经验:让子女自己去采办。生活用品,可以提前采办。如好运动的
孩子,让他们去体育运动用品商店去选购几套运动衫,有穿的,有洗的,让
他们不要忘记锻炼,像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横幅上所写的那样:健康地为祖
国工作50 年!至于那些毛的、羽绒的厚衣服,现在还是炎热的夏季,用不着
考虑得那么远。买了也是累赘,小小的学生宿舍,斗室内要住6 一8 个人,
没有家庭那么多空间。
床上用品,凑合可以用,用不着大买大换。到大学校里主要是去学习,
同学们比赛着整洁,并不以新和旧分出你高我低。请注意,现在不少学校实
行公寓制,不让学生自带被褥,学校自备床上用品,付出一定的管理费就可
以了。因此,尽可以放心,不用购买被褥,甚至也不用担心子女的被单、枕
中脏得基本上分不出颜色。倒是要提醒子女保持整洁的习惯,不要把脏了的
衣服往床下一塞,需要穿了,再挑一件不算大脏的再穿几天,应经常换洗衣
服,做一个自理能力强的大学生。
学习用品,到学校报到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办。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生
的学习生活知之不多,不要凭想当然,采购那些用处不大的物品,无疑加重
家庭中的负担。尤其是那个小型电子计算器,动辄上百元,买了用得上吗?
你买的那个功能全不全?要知道,国家对高等教育补贴很多,好多东西都由
学校一手操办,用不着家长和学生在那里费心思。娱乐用品,按需要和可能
置办。有的考生从小爱好音乐,会拉一手好提琴,可以酌情买一件带在身边,
有机会拉上几个曲子,调剂一下精神生活:有的考生爱上了叮叮咯咯的吉它,
不妨也买上一个学学;吹笛子吹萧的比较简单,竹棒子往提兜里一插,走到
哪带到哪。但是,那些原来没有什么基础的学生,不应该盲目模仿,附庸风
雅。
还有什么用品?上文讲了大学生要学会花钱,家长再拨给他们一笔预
算,让他们自己决定去办。
197.考生舍不得离开家怎么办?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某考生在提前录取栏目中立志从戎,填报了第三军
医大学。父母提醒他:“要慎重,特别远!”当时他并没有理解,认为反正
在中国,还能远到哪里去?当他到同学家复习功课,看到有一张中国全图时,
才认真地查找地点:“嗬,真在大西南,离西藏并不远!”
填报志愿时,许多地名在考生的头脑里多属抽象名词,很少有距离的概
念。即使知道了距离,所谓几千公里,也属抽象名词,还换算不成乘火车要
走多长时间的疲劳概念。录取了,目的地明确了,远这个综合概念才开始在
考生心目中有了份量。知道再有几天,自己将踏上旅途,离开熟悉的城市,
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去到一个并不熟悉的地方,同一些并不熟悉的同学,
去开始一种并不熟悉的生活时,心中顿时溢满眷恋之情,甚至有点舍不得离
开家的思想,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舍不得离开父母吗?是有很深的情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抚养成
人。朝夕相处,耳提面命,费尽了多少心血?在温暖的家庭里,考生受到特
殊的保护,处处有父母操心。离开了父母,到了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一切
将要由自己料理,不免心中没有底。但是,这毕竟是人生的一次抉择。当自
己已经成长为青年,到了自立的年龄,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面试的时候,必
须有勇气去迈开这第一步,第二步。在离开温暖的游泳馆,到大自然的江河
湖海去邀游过程中,难免会喝下几口又苦又涩的水。但毕竟有了十几年的人
生知识,相信在大学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会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舍不得离开城市吗?是有那么一点依恋。生民在某一城市,看惯了这里
的水、这里的山、这里狭窄的街道和嘈杂的人群,早就在生这个城市的气:
“有这么多人,真是讨嫌!”当明确自己确实要离开这里一个不太短的时间,
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城镇去就读的时候,似乎这里的山也换了面貌,水也改变
容颜,就连嘈杂的人群也是那么亲切,甚至连从来没有察觉过的空气,竟是
那么的温柔、新鲜。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固然值得留恋,但是自己毕竟是
一个青年,青年人想往的是祖国的事业和个人的前途,自己要到新的地方去
拜师学艺,去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才干。故乡的乳汁哺育了儿女的身躯,当学
成归来之际,这健壮的身躯将挑起建设家乡,保卫家乡的重任,由索取转变
为奉献。
舍不得离开舒适的生活吗?是有那么一点遗憾。在无私奉献的父母身
边,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生活是那么恬静、舒适。到某大学去就读,且不
说路途有多么遥远,也不说条件与家庭相比大不相同,单是排队买菜买饭就
够令人皱眉头的了。然而人生有舒适就有艰苦,没有艰苦生活的锻炼,怎么
能挑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担?教科书中有寒号鸟和海燕的故事,寒号鸟只
图太阳下暖和,不去构筑自己的巢,结果冻僵在冬天的风雪中。高尔基笔下
的海燕,勇于在暴风雨中练出钢铸的休魄和翅膀。能在“暴风雨中飞翔”,
就能胜任祖国赋予自己的一切。
家,具有梦幻般的字眼。当儿女将要出征的时候,情感变成叮嘱,依恋
变成呼唤,遗憾也将变成壮行的美酒,给儿女留下美好的回忆。
198.高考落了榜——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十年寒窗苦读,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个憧憬。普通中学教育,既
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新生,又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后备军。
不营考生个人有没有落榜的思想准备,然而,四分之三的高中毕业生将落榜,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相当多数的考生面对这一现实,怎么
办呢?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自学之路照样是一条成功之路。
据报载,198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了一名20 岁的女研究生,可谁
知她已是第4 次经历考场了?她叫刘虹,1977 年,17 岁的她第一次参加高考
便落榜了。她痛苦过,迷惆过,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第二年她越级报考
研究生,却再度受挫。然而,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使她愈挫愈杏,勇于抗争,
第4 年她再次越级,直接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理
想之花终于在勤奋的汗水浇灌下绽放了。无独有偶,自学成医的路仲遥也是
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写成了100 多万字的《临床医学词典》,他5 年自学、5
年编写《词典》,意味深长的是这5 年加5 年正是动乱的10 年啊!成功之后,
人们才发现他竟是个只读到小学五年级,而且不到30 岁的年轻人。
自学成才是一条宽阔的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
蜚声中外的微雕艺术家沈为众,围棋国手刘小光,书画鉴定员徐伟达,
钢笔书法家庞中华,等等。据一些人才学研究者对我国近几年做出较大成绩
的400 名科技人员调查表明,没有上过大学的竟占34%。又据有关统计,中
外600 多名作家中没有上过大学的,外国人中占92%,中国人中占98%。近
几年在我国写出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的95 名作家中,没有上过大学的占
52.6%。
自学成才还是一条古老的历史之路。自学成才,许多考生认为是一个时
髦的名词,殊不知这是一条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