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相悬殊。如二极端。其内蕴藏无限力量,唯曾临魏碑者能领略之(第五十
四至五十六图)。
由此观之,云冈佛像实可分为二派,即印度(或南)派与中国(或北派)
是也。所谓南派者,与南朝遗像袈裟极相似,而北派则富于力量,雕饰甚美。
此北派衣褶,实为我国雕塑史中最重要发明之一,其影响于后世者极重。我
古雕塑师之特别天才,实赖此衣褶以表现之(第五十七图)。
我国佛教雕塑中最古者,其特征即为极简单有力之衣褶纹。其外廓如紧
张弓弦,其角尖如翅羽,在此左右二翼式衣裙之间,乃更有二层或三层之衣
褶,较平柔而作直垂式。然此种衣纹,实非有固定版式者,亦因地就材而异,
粗软之石自不能如坚细石材之可细刻,或因其像大小而异其衣褶之复简。总
而言之,沿北魏全代,其佛像无不具此特征者。然沿进化之步骤,此刚强之
刀法亦随时日以失其锋芒,故其作品之先后,往往可以其锋芒之刚柔而定之
(第五十七图)。
至于其面貌,则尤易辨别。南派平板无精神(第五十二图),而北派虽
极少筋肉之表现,然以其筒形之面与发冠,细长微弯之眉目,楔形(Wedge
Shaped)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种庄严慈悲之精神。此云冈石
窟雕刻之所以能在精神方面占无上位置也(第五十四、五十六图)。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 年)迁都洛阳,同时即开始龙门石
窟之凿造。龙门地处洛阳南三十里,亦名伊阙。元魏以下至于隋唐龛窟造像
无数,实我国古代石刻之渊薮。其龛窟之布置与云冈石窟略同(第五十八图)。
唯匠人之手艺不同,而工作之石料较为坚细,故其结果在云冈之上,然以地
处中原,与社会接触较多,其毁坏之程度亦远在云冈之上,研究亦因之颇感
① 今编号第八窟。
困难。
诸窟中之最古者为古阳洞(第五十九图)。其效昙曜之往事,在龙门创
立此伟业者,厥为比丘慧成。慧成实太武帝玄孙,与孝文帝为从兄弟,为报
皇恩,故营此窟。太和二十一年,帝幸龙门,此洞之成,实赖帝力。二十三
年帝崩,杨大眼至龙门,“览先皇之明■,睹盛□之丽迹,瞩目□□,泫然
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躯”。大眼实辅国将军? 。开国子,魏书有传,
为念帝而造像也。至宣武帝景明初,敕造宾阳洞,其余诸窟因而次第造成,
孝文及慧成,实灵岩无数佛窟开凿之始祖,其在我国美术史上,功弗可没也
(第六十、六十一图)。
古阳洞壁上雕饰,多为孝文、宣武二帝时代造。然龙门各洞,各时代之
加造小龛者不可胜数,故四壁无一寸空墙,致将原形丧失。其中多数头已毁
失,但小像全者较多。杨大眼、魏灵藏等像大体结跏趺坐,其衣褶雕法,仍
本恒安像式,然面貌较柔和。其中有交脚坐者,其姿势之庄严,衣褶曲线之
平行,亦极似云冈。唯衣褶下部不作尖错形,而成■状。领圈下微作桃尖,
肩带胸前垂下,交穿珮中,又复下垂,其带极平宽,无皱,皆此时代之特式
也。
至宣武永平延昌间(公元508~515 年),衣褶较为流畅至孝明初年作风
渐变。熙平二年(公元517 年)齐郡王之像尚为交脚旧式,至神龟三年(公
元520 年)及正光二年(公元521 年)之造像,皆结跏趺坐,座前垂衣曲折
翻覆重叠掩座,遂产出一种新样式。此实孝明时代最显著之作风(第六十二
至六十五图)。
古阳洞中像旁雕饰多珠链,飘带等(第六十六至六十八图),龛后及背
光则作火焰纹。龛之周围梯形(Trapezoid)格中则为飞天,长衣飘舞。其雕
多极薄浮雕,线索凌峻(第六十九、七十图)。背光火焰,亦有只刻线纹者。
然皆一致同有一特征,则其刚强之蕴力是也。此特征本已见于云冈作品,及
至龙门,则因刻匠技术之进步,石料之较佳,故其特征乃益易见。龙门刻匠
实较云冈进步甚远,不唯技术,即对于雕饰之布置,亦超而过之矣。
正光四年(公元523 年)宾阳洞成,共有三洞,为龙门诸洞中之最壮大
者。宾阳洞为皇家敕造,挑选名匠,工作特精,然三洞作风各异,其中虽有
隋唐添刻像,然主要像皆正光间物,北洞本尊补塑,失去原形,中洞,南洞
本尊,面貌特异,衣褶不似古阳,而写实之技巧进步。褶线曲直参差流畅,
曲折配合得宜(第七十一至七十七图)。
南洞本尊衣褶流丽,中洞南北壁有本尊立像,衣缘自手下垂,作一种波
状,善用曲线,变化颇巧。其发为健陀罗式。其背光自项后圆光周围有宝相
花以至周围之火焰,刻技细巧精致之极。其诸胁侍菩萨,或和悦,或庄严,
各尽其妙(第七十三、七十五、七十七图)。
壁上之诸浮雕,佛传图及王后供养图,极浮雕之美,后世观者唯赞叹耳
(第七十八图)。
次要次古者有莲花洞,其中最古铭为孝昌间物,其洞顶以莲花为宝盖,
方丈余,是以得名。莲花四周刻飞天(第七十九、八十图)。本尊立像之左
右有声闻弟子胁侍,左执杖者为迦叶尊者(第八十一图),此外又有菩萨胁
侍。洞内样式稍新异。本尊两手下袈裟缘直垂,与膝下衣褶,皆极流畅。此
式东魏高齐最盛,实北魏末年之新典型,胁侍菩萨面貌和蔼,颇似宾阳洞。
声闻面貌奇伟,衣褶似宾阳中本尊,而略有变化。此实北魏末之作风也。
此外山东历城,河南巩县,亦皆于此时开凿,其作风沿革亦略同焉(第
八十二至八十五图)。
自永熙三年,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以至武定八年,禅位于高齐,
此十六年间谓之东魏。仍继北魏之风,造像亦甚盛行。京都既迁,洛阳龙门
造像之迹非复如北魏之盛,然古阳洞中东魏造像之可考者尚有数龛。
除云冈龙门外,山东历城河南巩县皆有石窟遗刻,古自北魏,下至唐宋,
诚佛图美术中最重之遗物也。
佛像之供养,初以弥勒为最多,后为释迦,观音之供养亦盛。胁侍菩萨
本多二尊,自宾阳洞以后,加以声闻,遂成五尊。至于师子飞天,由来亦古。
玉石造像,北魏虽有之,然至东魏尤盛,至高齐益盛行。
西魏遗物较少,然亦有堪注意者,太原现存方碑一座,高与人齐,其上
刻龛,内有坐像。为大统十三年物(第八十六、八十七图)。
大统十七年(公元551 年)造像碑,为造像碑之最大者,其高十尺许,
为一整石。其结构颇“建筑的”而不甚“雕刻的”。其全部竖分为二行,横
分作四层,最上层为碑头,上刻双龙,中盘小龛内像三躯。碑阳二三层各刻
佛像九躯,虽极细微,而衣褶纹则绝对表示时代特征。二层龛上为莲花栱,
三层栱上刻飞天,其衣裙向上飘舞,如火焰状。下层合二格为大龛,佛居中,
胁侍者八菩萨,其下为师子,邑子等像,龛刻作罗帷华盖形,上冠以相轮,
如塔顶。最下则为碑文。各层间为造像者像。碑阴各层略同。顶层刻树,颇
有汉代遗风(第八十八、八十九图)①。
此外波士顿博物馆(Boston Museum)亦有造像碑一座,其刚劲尤过之。
碑为大魏(?)元年物,惜上部已崩断。
道教像
元魏道教颇盛行。太武帝登位之次年,召天下方士,嵩山寇谦之,即当
时道教中要人。终元魏之世,道教颇有影响,遗物亦不少。其命题虽异而作
风则完全与佛像同也。其最古作品为鄜州石泓寺旧藏天尊像,字迹漫灭,仅
辨“永平”年号,无甚特异也。
北齐、北周
北齐北周之雕刻,由历史眼光观之,实可为隋代先驱。就其作风而论,
北齐北周为元魏(幼稚期)与隋唐(成熟期)间之折冲。其手法由程式化的
线形的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法;其佛身躯渐圆,然在衣褶上则仍保持前期
遗风,其轮廓仍整一,衣纹仍极有律韵。其古风的微笑仍不罕见,然不似前
期之严峻神秘;面貌较圆,而其神气则较前近人多矣。此时期可称为过渡时
期,实治史者权宜感兴趣之时期也。
北齐
时代虽同,然地方之区别则极显著。北周遗物,今见于陕西一带者,率
① 第六十七、六十九、七十、七十二、七十六、七十七、七十九至八十九图均引自《龙门石窟》。
皆肥壮,不似北齐河北所遗玉石像之精巧。今山西天龙山所存此期遗物最多,
然前数年山西国民党党部以打倒偶像号召,任意摧残,其受损害如何,不敢
设想。此外山东神通寺,龙门莲花洞,巩县石窟寺等处亦有摩崖造像。在北
齐三十年间,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诸省造像数极多,研究亦不大难。
天龙山,北齐造像之最精者为“第二窟”及“第三窟”(第九十至九十
三图),其他诸窟皆隋唐物,“第一窟”亦北齐,然不及二、三窟之精美。
二、三两窟中雕饰形制略同;各有三龛,每龛三佛,本尊居中,菩萨胁侍。
浮雕甚高,几似独立,然仍带一种平板气味,尤以胁侍菩萨为甚。菩萨微向
佛转侧,立莲座上,面部被毁,至为可惜(第九十三图)。其姿态修直,衣
褶左右下垂,下端强张作角形曲线,尚有北魏遗风。本尊则坐莲台上,后壁
面门者结跏趺坐,左右壁者垂足坐。其衣褶虽仍近下部向外伸出作翅翼形,
然其褶皱不复似前期之徒在表面作线形,其刻常深,以表现物体之凹凸。其
背光本有彩画,今已磨失。其全部雕法极其朴素,其引人入胜不在雕饰之细
腻而在物体之表现也(第九十一图)。
石窟而外,北齐造像极多,大村西崖所列举即有二百余区,其散佚于豫
冀者当不可胜计。其在山西者,武平七年郭延受造像最可为其代表作品。其
石质为红色沙石,略似天龙山。菩萨(观音)像倚背光成高浮雕,背光已毁,
臂已折,腿肥大似肿,圆似管,足亦肥板无生动气。像立覆莲上,莲花前有
龟,作负驮状,其上有碑,刻字,旁有二狮。衣褶仅浅似线,宝珠带突起不
高,衣之下端作卷浪文。全身自顶至踵,各部皆以管形为基本单位。其与北
魏飘松直垂之衣纹,可谓绝对不同矣。
北齐雕刻因地而异前已述及。今河北定县一带,产白玉石极佳。其造像
虽与上述诸点不尽符合,然亦相去不远。其全身各部亦以管形为主,衣裳极
紧,衣褶仅似线纹。头笨大,胸高肩阔,其倾向则上大下小。其遗物极多,
如喜龙仁(Siren)《中国雕刻》第253、256 图是(第九十四、九十五图)。
与北魏相较,则北魏上小下大,肩窄头小。北齐则上大下小,其律韵迟钝,
手足笨重。轮廓无曲线,上下直垂。二者相去极远,而时间则仅距数十年,
其变至骤,殆非逐渐蜕变,乃因新影响输入而使然也。
此新影响者,殆来自西域,或用印度取回样本,或用西域工匠,其主要
像(本尊)则用新式,而胁侍菩萨则依中原原样,此所以使本尊与菩萨异其
形制也。天龙山当时僧侣,与印度直接交通必繁密,故其造像所含印度气味
之多,亦为他处造像所罕见。今印度秣菟罗(Mathura)美术馆中与北齐同时
造像颇多,两相比较,即可溯其源矣。
河北境内遗像作风与山西大异。泰半甚小,似为各家中供养者。其结构
至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