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民的整体。这一点,作者在前面论述将领的品德时已有表述,应引起重视。
拓例
孟尝君秦国脱困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孟尝君很爱交朋友,家里养了很多多才多艺的门客。
秦王至孟尝君的才识和为人极为欣赏,于是派人请孟尝君到首都咸阳会面。孟尝君
带了很多门客来到首都,秦王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并且把宫中最好的房间让给他
住。
孟尝君为感谢秦王的厚待,奉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作为见面礼。秦王知道这是
非常名贵的银狐,于是吩咐侍臣一定要好好收藏。
秦国的一些大臣见秦王如此信任孟尝君,担心自己的职位难保,于是暗中商量对策
排挤他。
一天,秦王准备下令召任孟尝君为秦国的宰相,一些大臣一听,顿时七嘴八舌地劝
谏秦王:“孟尝君毕竟是齐国人,如果他当了秦国的宰相,掌握秦国的命运,他当然会
替齐国打算而暗害秦国的。”
秦王听了大臣们的话,认为有理,于是决定放弃召任,把孟尝君送回齐国,可大臣
们又说:“他现已了解我们秦国的许多情况,不能轻易放他回去……”于是把孟尝君软
禁监牢,准备处决。
秦王的弟弟泾阳君是孟尝君的好朋友。他见孟尝君被扣留多日,无法脱身,很着急,
于是带着孟尝君和礼物去见秦王宠幸的夫人,请他帮助。夫人乘机敲诈说:“放走孟尝
君只要我一句话就行,但也想要一件银狐皮袍。”
这可叫人犯了难,只有一件银狐皮袍已送给了秦王,无法应命。这时一位门客想出
一个主意,对孟尝君耳语了一阵。
当天晚上,那位门客从狗洞爬进后宫,从秦王的衣库里盗回了银狐皮袍。那位门客
出来时惊动了昏昏欲睡的门卫,于是他就趴在地上“汪汪”地装狗叫。门卫真以为是狗,
也没留意,门客顺利取回了银狐皮袍。夫人得到了银狐皮袍,真的说服了秦王下令放回
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急忙连夜返回,走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城门紧闭,依照秦国关卡规定,
鸡鸣才能开大门。孟尝君一行非常着急,慌作一团,又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正在这万
分焦急的时刻,一位善于学鸡叫的门客偷偷地学着公鸡啼鸣,他这一叫,附近人家的公
鸡也跟着叫起来,守城门的士兵一听鸡叫,就打开城门,把孟尝君一行放了出去,孟尝
君终于脱险。
秦王果然后悔,派兵追赶,可惜孟尝君早已逃出了秦国。
谨 候
原文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
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
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客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
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日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
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译文
凡是将领领兵出师不利,都是因为轻视敌军而产生的后果,所以军队在出师时要严
格法律、法令,详细考虑各种细节,按战争规律行事,否则的话仍然会招致灭亡。这些
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十五项:一是虑,要仔细地考虑、谋划,探明敌人的所有情况;二是
诘,盘问、追查,搜集敌人情报,并仔细判断情报的真假;三是勇,见敌人阵势威武强
大的不退怯;四是廉,不为眼前小利所诱惑,以义为重;五是平,赏罚公正,公平合理;
六是忍,忍辱负重,寄希望于未来更伟大的使命;七是宽,宽厚,宽宏大量,能包容他
人;八是信,忠信、诚实,遵守诺言;九是敬,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十是明,明白
是非,不听信搀言;十一是谨,严谨、慎重,不违礼不悖法;十二是仁,仁爱,能无微
不至地关心、体贴下级官兵;十三是忠,忠诚报国,为了国家的利益,就是赴汤蹈火也
在所不辞;十四是分,行为有分寸,守本分,做事情量力而行;十五是谋,足智多谋,
能知己知彼。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治军用兵必须严谨的问题。作者提出“师出以律”,要求将领治军
用兵都必须按原则办事,否则就会“败军丧师”。接着,作者提出了十五项“律”,详
细陈述了治军用兵必须遵循的十五项原则。这十五项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兵法常
说的,也是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过的“仁、义、礼、智、勇、严、信”等项,这
是造就一支仁义无敌之师的关键。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将领,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带好兵,打胜仗。
拓例
甘宁谈笑自若退敌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胜追击曹操的败军,一直追到南郡。
驻守南郡的魏国大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国的先头部队。周瑜大怒,准备调兵遣
将,与曹仁决一雌雄。
甘宁上前劝阻,他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
吴军大都督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二十余回合,曹洪败走,领兵往南郡
退逃。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了夷陵。
甘宁手下兵员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曹仁
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
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构筑高楼,然后士兵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顿时箭如雨发,射死射伤
不少吴军兵士。吴军将士都有些害怕,唯独甘宁有说有笑同往常一样,毫不紧张。他命
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箭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应战,顽强
固守,曹军无法攻破城池。不久,周瑜派来救兵,配合甘宁击退曹军。周瑜为甘宁解围
后,亲自慰劳守城将士,并为甘宁记了一功。甘宁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谈笑自若,在
军中传为美谈。
机 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
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
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译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够战胜聪明的人,是违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聪明的人能够战胜愚笨
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交战,就全看掌握战机如何了。掌握
战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当事情已经发生,有利于己而不
利于敌时,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算是聪明;当形势发生变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
敌时,去不能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也不够贤者的资格;当整个态势已经很明确对己方
有利时,却不能断然采取行动,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一定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取得胜利,即因机立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讲究一个“因机而立胜”,也就是顺应形势,把
握战机,从而克敌致胜。这是为将之人应有的战略素养。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指挥
全军的将领,如不能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及时用兵,后果可想而知。有勇无谋,只知
蛮干的将领是愚蠢的将领,没有不失败的。
拓例
败兵追敌胜在谋
曹操征伐张绣,势在必得,可是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
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
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
得胜利。”张绣推托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
怎么又要追呢?”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张绣听从了贾
翊的意见,连忙聚集败兵前去追击,与曹军大战了一场,果然得胜而归。
张绣虽然打了胜仗,却不得其解,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
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事实完全
像您所预言的,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
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须亲自压阵;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
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您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差错,
却突然退兵了,肯定是国内发生了什么事。曹操现已打败您的追兵,必然是轻装快速前
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出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
打起来必定得胜。”张绣听了表示十分信服。
重 刑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
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
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译文
吴起说:“军队中敲击鼙鼓、金锋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听觉方面的敏锐注意力,
听从指挥,挥舞旗帜,在于集中士卒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项法规、禁令及刑罚的
目的在于管理士卒,节制士卒的行动。”在军队中,用声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
听从指挥时,发声的器具必须音质清脆宏亮;用旗帜来指挥士兵作战时,旗帜的颜色要
鲜明、醒目;用刑罚、禁令来约束士卒的行动时,执法必须公正、严明。如果做不到上
述三点,军容就会紊乱,士卒就会涣散、懈怠。所以说,在指挥部队的问题上,应该达
到这样的程度:只要将帅的指挥旗帜挥舞摇动,部下就会英勇前进,只要将帅的命令一
下,所有的士卒就会同仇敌忾,拼死上前,报效国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题目。但诸葛亮在这个普通
的题目中有他的独到之处,一开
头就引用杰出的军事家吴起的话,提出“威耳、威目、威心”的见解,接着,从这
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由表及里从严治军的思想,这就不是人人都懂得的了。尤其对“威
耳”的论述,更表现了作者的高明;一支军队不但要求内在方面讲求军容严整,令行禁
止,赏罚分明;而且要讲求外在的“鼓鼙金锋”,军威雄壮,既振奋军心,又威镇敌胆。
这样的军队,
当然就能做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了。诸葛亮所论,实
在是治军的精髓。
拓例
严明赏罚奏奇效
春秋末期,鲁国国都北边的一个大柴荡着火,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快要危及
国都。国君鲁哀公亲自救火,但他旁边只有几名随从,许多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
兽,却不去救火。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问他应该怎么办。孔子说:“那些追赶
野兽的人又快活又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