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候———前一次是南方炎夏,这———次是北方寒冬,酷热与严寒同样威胁
战俘们的生命;
粮食与医药———同样匮乏;
行军结果———同样造成了伤亡……
如果,借口这些表面上的相同或近似之处,就把两次战俘行军等同起来,那就
大错特错了。
巴丹半岛之战,美军是反侵略的正义之师。前期受挫,是敌我力量消长过程中
的暂时现象。日军任意虐杀战俘,这是军国主义的本质所决定。
当时日军已占领菲律宾全境,主动权握于己手,完全有可能改善被俘美军官兵
的待遇。但他们不愿意这样做,蓄意通过千里徒步行军来制造死亡,以减少收容监
禁大批美俘的物质消耗和兵力牵制。巴丹大战前夕,本间雅晴将军甚至命令手下做
好木笼子,准备生俘麦克阿瑟后,像囚禁猴子似的装进木笼运回日本巡回展览。侮
辱虐待和残害被俘人员,本是日军的既定政策,被俘者自然在劫难逃。而朝鲜半岛
之战,美军是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入朝参战,是反侵略
的正义之师,有信心用事实用真理感化被俘的敌军官兵; 而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人民军队历来反对侮辱和虐杀战俘。当时,美军虽然在地面战场遭受惨败,却拥有
巨大的海空军优势,多达1600架的各类作战飞机,从空中封锁着志愿军的交通运输
线,每天要投下数以万吨的炸弹,对战线以北地区的任何军事目标与非军事目标包
括一切交通工具和所有活动的人畜都不放过。这种焦土政策,才是造成“联合国军”
一方被俘人员无法安全及时地转运后方的根本原因。
第11节
在朝鲜的三年零三个月时间中,我接触过许多参加收容美俘的志愿军官兵。一
位朝鲜族干部曾经向我讲述了他参加初期转运美俘的艰难经历。
这位朝鲜族干部名叫李炳云,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名小学教师,1950年
11月参加志愿军,因为形势紧迫,没有来得及经过任何军事训练,就分配到志愿军
第九兵团,担任某团政治处的朝语翻译。第二次战役结束,他所在的团在东线咸兴
一带,抓了114 名美国俘虏, 必须及时转运到位于鸭绿江边的碧潼战俘营。从地
图上看,地处咸镜南道南端的咸兴,位于纬度“四○线”南侧,到碧潼的直线距离
不过200 公里。而实际交通线的距离却不下600 公里左右,因为朝鲜东北部都是崇
山峻岭,大小道路都是依顺山势曲折往复盘桓上下,断无捷径可行; 此时又值大雪
封山季节,许多道路被积雪淹没,不得不多走大量的冤枉路。部队领导为了完成好
这批战俘的转运任务,特地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指派一名团政治处的司务长
任队长,一名懂英语的文化教员任英语翻译,一名卫生员照顾伤病战俘,让李炳云
担任朝语翻译,任务是问路、联系住宿、筹粮、与沿途地方政府商洽可能遇到的各
种问题。另外还配了6 名警卫战士,负责转运途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队伍出发前,团政委和团政治处主任召集小分队10名干部战士开会,进行政治
动员。政委用庄重的口气说明了这次俘虏转运工作的重要性: 志愿军入朝参战才两
个月,一定要不折不扣认认真真地执行好各项政策,包括宽待俘虏的政策,让朝鲜
人民和我们的敌人都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有觉悟讲道义守纪律的革命军队。
政治处主任还说,这些美国人差不多也是工人农民和学生出身,他们都是被迫或是
受骗来朝鲜打仗的,既然放下武器成了俘虏,就要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看待,不准
打骂,不准侮辱,不准搜腰包,有伤有病的要尽力治疗,有困难的要帮助解决。在
朝鲜没有后方,执行这个任务和打仗一样光荣。师部敌工科的一位副科长也讲了活,
他说如果不是各部队还有战俘陆续押送到领导机关来,如果不是新的战斗随时有可
能发生,他就会亲自担负起这次转运美俘的特别任务。他又说,如果能把每一名俘
虏都安全送到后方战俘营,这也是了不起的贡献,将来美国人民是会感谢我们的。
他还向小分队的成员们讲解了美国俘虏的思想情况,美国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一路
上可能碰到的各种难题,要大家注意。
小分队的成员联名向团党委写了决心书,保证像参加作战任务一样,不惜牺牲
生命,也要完成任务。同时,4 名共产党员组织了临时党支部,以便在执行任务过
程中发挥核心堡垒作用。上路了,举步维艰。
东线战场上,成批俘获的战俘已于几天前由各部队向后方转运。这114 名美国
战俘,被俘前分属于美陆战第1 师、美3 师、美7 师,是打扫战场时零星集中起来
的,且都是东躲西藏忍饥耐寒苟活下来的幸存者,多半带有不同程度的病伤,情绪
特别颓丧,有的表现躁狂,完全是一种歇斯底里式的病态,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整个转运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有一匹瘦弱的骡子,驮着一只医疗箱和上百
斤备用干粮———炒面。23名无法行走的病伤战俘,不得不躺在担架上,由其他战
俘轮流抬运。隆冬时节,雪原茫茫,找不到小路,只好走大路。从咸兴到长津的南
北纵向公路上,整个白天敌机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轮番封锁; 到了夜间,没等民工们
抢修好白天炸坏的路基租桥梁,向南开进的增援部队、补充的新兵、运输粮弹的汽
车,骡马大车、牛车。 以及头顶粮仓的朝鲜妇女,早已把公路挤满了,时不时还要
遭到敌机的夜间袭击,不等满天的照明弹熄灭,道路便无法恢复通行。敌机飞走的
间隙,这股战争洪流才能向南滚动起来。在这样的交通状况下,往北的战俘转运队
等于逆水行舟。
mpanel(1);
第一个夜晚,转运队从傍晚5 点钟出发,一直到第二天清早6 点钟宿营,13个
小时,走走停停,只向北移动了24公里,平均每小时走不到2 公里。可是这一夜付
出的代价却是惊人的: 有1 名警卫战士为了寻找两名掉队的美俘而坠崖身亡;3名重
伤战俘因防空时受颠簸,伤势恶化而死去; 还有6 名战俘失踪,据判断属于蓄意逃
跑。司务长召集押运人员开了个紧急碰头会,大家认为,咸兴离“三八线”还很远,
这些逃跑的战俘如果不是冻死饿死,最终还得落到志愿军手中,为了不耽误大队行
动,一致决议停止追寻,继续北行。第三天起,他们改为白天行进。事故有所减少,
速度有所提高,只是在一次空袭中,4 架野马式战斗机从一侧山棱上突然飞掠过来,
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转运队伍扫射轰炸,当场炸死了7 名战俘,重伤4 名。小分队
成员中,卫生员中弹身亡,司务长和另一位警卫战士负了轻伤,但他们仍坚持岗位,
继续和转运队一道北进。
第12节
一天中午,转运队来到了古土里一处未经彻底打扫的战场。不久前,这里经历
过一场激战,公路两旁到处丢弃着美军的重型装备和官兵的尸体。其中汽车、坦克
和大炮,因为无法及时运出战场,早已被美军飞机用凝固汽油弹焚烧成了———堆
堆废铁; 而那些美军尸体由于冻土难挖,大都没有来得及认真掩埋,只用积雪遮盖
一下了事。当战俘队伍经过这里的时候,恰好美机对我军一辆“抛锚”汽车进行轰
炸,炸弹将路旁积雪下的大批美军尸体也翻了出来,残躯断肢杂掷于焦土上,惨不
忍睹。战俘们开头都好奇地围上去,呆呆地傻看。忽然有 个年轻的战俘边哭边呕
吐了起来,于是产生连锁反应,许多战俘便跟着呕吐。司务长刚把全部战俘带出半
里开外,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路边躺了下来,乱嘈嘈地哭闹叫嚷。 不肯走了。司务
长不得不将队伍带到就近山沟里的一个村庄提前宿营。
按照司务长的嘱咐,李炳云找到当地的里委员长,说明了俘虏们精神受刺激的
经过,请求他跟村民们打好招呼,按照政策办事,不要找俘虏们的麻烦。他又承担
起卫生员的职责,督促战俘们烧水烫脚,凭一点普通的医药常识,给伤病战俘们查
伤送药。文化教员运用自己初级水平的英语,尽量给惊魂未定的战俘们做一点思想
工作,鼓励他们打起精神,告诉他们只要到后方战俘营,情况就会有所变化。经过
一番安抚,战俘们的情绪总算平定了下来。
无数的困难中,最熬煎人的困难是缺粮。所带的上百斤炒面,当作上等口粮,
只够调成糊糊给病伤战俘做“营养餐”,且已经所剩无几。李炳云为筹粮弄得心力
交瘁。每到一处宿营地,别人可以一屁股坐下来休息,他除了到处号房子,还得找
粮食。公路沿线的村民特别苦,美军侵占这里的时候,早已被洗劫一空,即使剩下
一点偷偷藏匿的粮食,自己也要过日子。更令人为难的是,基层干部和村民们,可
以把自己赖以活命的粮食匀给志愿军,却坚持不肯分出一粒给美国俘虏兵。司务长
和李炳云无可奈何,只好以志愿军8 名押俘人员名义,筹到一点粮食,和成百名战
俘一起充饥。这些粮食大多是苞米,少数是黄豆,没法加工,只好整粒煮来吃,极
难消化。美国人本来就不如东方人忍饥耐寒,不服北朝鲜水土,又没有喝开水的习
惯,一喝生水就腹泻,只有少数黑人好一些。在这样的困境中,有的美俘走着走着,
一瘫倒在地就停止了呼吸。
要改善处境,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乘上汽车,尽快到达目的地。可是,哪里去
搞汽车呢? 此时,通往前线的几条主要公路干线上,许多桥梁被炸,大批汽车被毁,
整个志愿军后勤系统剩下的汽车。 仅相当于美军两个步兵团所拥有的汽车数量,不
得不用背驮肩扛的人力运输代替汽车运输。顺利到达前线的汽车,在北返时也都满
载着志愿军的伤病员。
面对严酷的现实状况,许多战俘越来越感到绝望。
又一天晚上,在一个新的宿营点,相关地发生了两起令人痛心的流血事件。
那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夜间空袭的飞机在附近公路上肆虐后刚刚飞走,四周便
沉入一片静谧。突然,从一座民房里传出一个女孩子的尖叫,抢天呼地,在山谷间
荡起了回声。
几名押解人员几乎同时冲进了那座民房。
原来,有一名19岁的美军战俘,趁夜深人静溜进房东的炕屋,企图强奸一个年
仅12岁的朝鲜女孩子。
司务长命令警卫战士将这个战俘绑了起来,先藏进灶间的柴堆里。他预感到要
出大事,立刻拉起李炳云去找里委员长。
“这件事怪我没有管好,我有责任……”司务长又检讨又求情,“希望村干部
出面说服乡亲们,暂时饶了这个犯罪的俘虏。 让我把他带到志愿军的俘管营去处理,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里委员长非常通情达理,一边听着李炳云的翻译,一边连连地点头。他完全同
意司务长的主张,一是因为强奸未遂,不必处理得太重; 二来如果事态扩大,会引
起其他战俘的思想波动,惹出更大麻烦。遗憾的是,预料到的事情,也未必能够防
范得了。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