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刊载批判斯大林的文章;课堂上,老师们尖刻地批判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所作所为;苏联同学们分成了两派,整日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挥拳相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国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在学子们纯洁的内心中,斯大林如同自己民族的领袖一样,具有无上的威望。
  斯大林率领苏联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击败了法西斯的入侵;纵然有一些决策失误和人格缺陷,怎么能全盘否定呢?!
  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那些昨天还将斯大林作为“领袖”、“慈父”顶礼膜拜的人们,此刻却把他当作魔鬼来诅咒。有的人为此甚至还和苏联同学争执起来。
  中国大使馆组织留学生们学习了人民日报的两篇社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文章强调,中国要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文章同时指出个人崇拜是一个长远的历史现象,一定会在党的生活中有反映;但我们党的任务是坚决反对突出个人和歌功颂德,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反对官僚主义。
  池秀峰回忆道:
  “人民日报发表这两篇文章后,苏联《真理报》几乎进行了全文转载。应当说,这件事在苏联民众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尽管顾忌苏联当时的政治氛围,还是有一些老师和同学私下里对我翘起大拇指:‘你们中国人了不起,真理应该是在你们这边!’”
  池秀峰万万没有想到,命运为他安排了一道考题。
  1960年6月的一天,他迎来了五年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门考试——哲学。
  由于学习出色,他已经在此前所有的考试中获得了五分。他多么希望能够顺利完成考试,为自己的学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当池秀峰抽出题签,他顿时感到眼前一黑:最后一道题的题目赫然写着:“你如何评价斯大林?”
  天哪,怎么会这么倒霉?!
  要知道哲学课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声色俱厉地批判斯大林。池秀峰对苏联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深为不满。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还在床头贴了一张斯大林的大幅画像。
  可是此时此地,要公开地阐述自己的反面观点,还真令他犯了难:如果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是离经叛道,给个三分,甚至是不及格都有可能;如果随波逐流,一定能拿五分。可是,那将意味着背叛自己的信仰,背叛党和祖国。这可怎么办?


第十一章 相煎何急(2)

  想来想去,池秀峰横下一条心,在考官面前稳稳地坐了下来:
  “我认为,斯大林一生中犯了不少错误,有的还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是斯大林与列宁携手建立了苏维埃国家,特别是在列宁逝世后,坚定地执行了工业化的路线,才使得苏联具备了在卫国战争中取胜的经济实力。在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我只想提到一点,无数的青年是怀着保卫斯大林的信念走上前线的,也有无数青年高喊‘为了斯大林’冲向敌人的炮火。因此,我认为对斯大林的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功绩是百分之七十,错误是百分之三十。”
  当池秀峰结束最后一句陈述,考场里一片寂静。哲学课老师面无表情,透过眼镜直直地注视他片刻,低头在成绩册上唰唰地写下了分数。
  “听天由命了!”池秀峰甚至没看一眼自己的成绩,起身走出考场。
  等在外面的苏联同学照例把他的成绩册一把抢去传看,走廊里顿时响起了欢呼:“乌拉!五分!”
  山雨欲来
  有人说,是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姿态触怒了毛泽东;有人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地位的显著提高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恐慌。总之,从1958年起,中苏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1958年4月至7月,苏联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绝。
  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联领导人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1960年6月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兄弟党代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联突然挑起对中共的攻击和批判。57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同我国签订的三百四十三个专家合同和二百五十七个科技合同,并很快撤走全部在中国的近一千四百名专家。58
  苏联在撤走专家时,带走了全部图纸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使我国四十多个重工业、国防工业部门,二百五十个工厂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中国的经济建设因为苏联专家的撤出,遭受到极大的损失。
  59
  与此同时,中国对苏联奋力反击,掀起了批判“修正主义”的高潮。
  1959年4月16日,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发表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万岁——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
  文章不点名地批判了赫鲁晓夫关于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观点,指出:“为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在暴力、战争、和平共处这些问题上,都必须粉碎现代修正主义的谬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60
  中国政府认识到,留学生身处苏联社会中,容易受到当地政治宣传的影响。如果不向大家说明事实真相,这群年轻人就难以在“反修防修”的斗争中站稳脚跟。
  1960年6月至7月,在苏联学习的全体留学生分批陆续回国参加政治学习。
  正值暑假,留学生们被安置在北京几所高校空闲的学生宿舍中,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封闭政治学习。学习期间,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仔细研读了《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等三篇文章。
  一天,全体留学生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大家按照次序鱼贯进入会场。会场的气氛有些凝重甚至是压抑。池秀峰远远看到几个多年未见的留苏预备部同学,大家也只是默默地交换了一下眼神。
  陈毅副总理给大家做了关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讲话。
  当说到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时,陈老总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只见他剑眉倒竖,大声吼道:“你们回去告诉苏联人,我们中国已经不是任人欺负的旧中国了!你们告诉苏联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要报!”他突然狠狠地一拍桌子,嘴唇抖动着,说不出话来。


第十一章 相煎何急(3)

  学生们谁也没见陈老总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大家屏住呼吸,会场里鸦雀无声。
  会后,时任高教部长的杨秀峰把所有与会者留下。他表情异常严肃地说道:“今天的会议内容,属于高度机密。国内还没传达,连局级干部都没听到。如果谁透露出去,党纪国法处分!”
  在此之前,为了让留学生们安心学习,中国党和政府还在努力掩饰中苏两国间的裂痕。
  尽管大家已经感觉到苏联对于中国的报导明显减少,周围苏联人的言语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但对于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了解内情的人还是不多。
  但像今天这样一切真相大白,大家还是有一种摧心裂胆的感觉。池秀峰的感觉是:这层窗户纸终于捅破了!
  政治学习后,大部分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陆续返回苏联了。可是有些学生却留在了国内。
  程志坚'U37'回国前正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准备毕业设计。他回忆道:
  “我们接到回国参加集训的通知的时候,还以为集训后可以回来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所以连回程票都买好了。可是政治学习没几天,突然得到通知,我们这些毕业年级的航空专业学生全部留在国内参加工作。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回国时只带了一些随身衣物和书籍,所有的行李都留在了苏联。每个系组织上只安排了一名代表回苏联完成剩下的学业,并且带回所有同学的私人物品。在所有苏联专家撤走后,组织上安排我们马上顶替。”
  和程志坚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在苏联学习航空、航天、造船、化学等军工和尖端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们。
  “组织上这样安排,大概是因为这样几个因素:军工专业是敏感专业,两国关系恶化后苏联已经不会再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主要课程已经结束,只剩下实习和取得毕业证书,当时认为关键是把知识学到手,拿不拿文凭不重要。另外,国家可能还考虑这批军工人才有被苏联扣留的风险。”当时正在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五年级学习的程海回忆道。
  可以想象,当学生们从国内返回,再次踏上苏联的土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复杂心情。
  尽管早秋阳光灿烂,留学生们的心中却感觉到阵阵的寒意。
  中国学生走在街上,经常可以发觉有人在后面盯梢。盯梢的人并不掩藏,就那样不远不近地公然跟在后面。你走他就走,你上车他也上车。这种举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一位学长回忆道,当时在留学生党团干部的房间中,苏方专门布置了苏联学生,监视中国学生的一言一行。开支部会议的时候,几个人围着桌子,手里拿着扑克牌,装作打牌的样子,还要把收音机的声音调的非常大,就是这样,还是经常有陌生的苏联人不敲门就突然闯进来。大家还传言克格勃在房间中安放了窃听器,搞得很紧张。以后再开会,就干脆到公园中一边散步一边进行。
  陈国藩回忆道:
  “那时候,使馆发布了几条纪律。一,一个人不要单独上街,至少要两人同行,最好大家一起走;二,不论参加苏方召开的任何会议,都要至少两个人参加;三,会上如有对我国政府的敌对言论,要当场予以反驳,反驳不成,要退场以示抗议;等等。”
  一些和国防相关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一些先进的设备,不再对中国学生开放了; 实习要么安排回国进行,要么和苏联同学分开,被单独安排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草草进行。
  酆炳林这样回忆他实习的经历:
  “1960年我进入毕业前的实习期。学校公布的实习地点是某种新型武器的靶场,我当时非常兴奋。当我告知使馆时,大家也都为我能有机会接触最新军事技术感到高兴。可是没有多久,我的名字从实习名单中被划掉了。据说是克格勃有指示,重要的军事目标不再允许中国人接近。后来,当苏联同学到靶场实习的时候,我却被安排到一艘老旧的军舰上,实习的内容就是每天把那些老掉牙的鱼雷擦得锃亮。”


第十一章 相煎何急(4)

  在这扑面的寒风中,只有来自苏联师生的关爱,还能让中国学子们感受到温暖。
  在采访王永志的时候,他向我提起了恩师米申。
  米申是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的第一助手,在当时是苏联航空航天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
  1960年,王永志正值大学最后一年。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已经濒于破裂。出乎王永志意料的是,米申竟主动要求担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