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一,在充分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定义的同时,重新解读物质本性。客观实在性是就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界定物质的,还必须同时从物的总和的意义上即物物联系(而非仅仅主客观联系)的意义上概括“物质”。由此思考,则质量规定(物之实体形式)、能量规定(物之虚体形式)以及与辐射过程相关联的场量规定亦必充实于哲学的“物质”范畴。质量乃能量聚集之结果,能量乃质量散发之状态,这就是质量和能量形成的机制;质量守恒缘于能量补足,能量守恒缘于质量补足,质量与能量交变而有宇宙之守恒,这就是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的机理。能量释放本是能量改变与转移的辐射过程。辐射过程之始端由质量散发而演能量,属一物之灭;辐射过程之末端当有与质量散发效应互补的能量聚集效应,而演质量,属他物之生。而辐射末端产生能量聚集,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二,以电磁二象性解读旋转之因由。其实这也就是在根基的层面上探究物质的运动。天体的“圆运动”呈自旋与公转合一之旋转状态。由电磁二象性思考,则可得:电磁乃同一能量之二重可转化而不可分立的物理属性,电磁场夹角内有三象存在;夹角内,或偏重电场一方而内隐磁性,或偏重磁场一方而内隐电性,或于夹角中分线上而呈非电非磁、亦电亦磁之电磁中性,三物象合一而产生自旋状态的作用之量;两逆向自旋耦合的结果产生出旋转场;场体系之内有能量置换过程与位相改变过程,前者乃旋转场的内在动力之源,后者乃旋转场的外在整体之象;能量置换之下,旋转场生发引力与斥力效应,由场之,临界面“观”之,斥力效应(圆运动的切线位上)在场之外域,有质量散发状态,引力效应(圆运动的向径位上)在场之域内,又有能量聚集之物象;位相改变状态,一为自旋、公转合一之旋转,二为位移,而位移则是旋转场之整个体系随同场心在太空漂泊,直至与某一逆向而旋者耦合,再叠化出新的和扩大了的旋转场。圆乃运动的总和形式和整体特征;“圆”的理念必须经由旋转运动而催生;圆运动链中的束缚态有公转存在,圆运动链中的自由态仅有自旋,公转受圆心约束,自旋只受轴心约束;旋转场乃大自然之公律。而电磁场的夹角之内必有旋转性的作用之量,此点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三,以十维时空网之说排除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佯谬。著者认为,解读时空当自旋转出发。旋转有能量转换过程,转换结果决定旋转场的盈缩、生灭之期,于是有时间的一维性。旋转又有位相改变过程,而位相改变状态之一,乃自旋与公转合之一体,三维球面之下又有三维,演作卷缩着的六维空间形式,类似球形体系;位相改变状态之二,类球形体系在一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漂移,该空间背景又得以三维之数标度之。漂移的轨迹,乃时间一维性的空间化结果,像一根振荡的弦,又像一串翻滚的明珠,标志着时空联姻之桥,而且也预兆着该旋转体系将会同一新的旋转体系相耦合,叠化出无限量的扩张之象。本属无限延伸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直线,因球面截断,而获有限延伸之性征;本属有限延伸的非欧几何学曲线又因球面而连接,遂有无限延伸之意义。而旋转场引力域内有卷缩着的六维空间状态,尚待物理学确证。
其四,在以上基础上阐述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的重塑。为着实现以上四大任务,著者又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如对于“伽利略之船”的物理学和哲学意义的深刻性予以再评价;对于爱因斯坦的光速恒定和光速为速度极限值的设定以及以此作为相对论的前提是否真正具有合理性打一个问号;认为对于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mc2)的立论基础及其物理学意义的解读尚有可商榷之处;猜想黑洞不仅可以存在于天体系综,也可能存在于粒子系综;判定倘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不再终止,人才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之危机的主要制造者;等等。
什么是宇宙观?我以为,宇宙观就是最高的“定位器”。就学理而言,用本书著者自己的话说,他的努力在于哲学的对象化,在于哲学思维的宇宙化。意思是说,哲学应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对象,因而必须是或首先是宇宙观。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对于个别事物和某一类别、某一领域事物的认识是如此,宇宙观亦必如此。我们不应空洞地、片断地把握宇宙,而必须如实地将宇宙作为物之“总和”把握宇宙。这也就是宇宙全景作为全息性“思维具体”的再现。惟其如此,人自身才能真正给自己准确地定位,既不压抑主观能动性,又不张狂地、掠夺式地放纵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真正完美地统一起来,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换言之,惟有把握科学的宇宙观,才能形成以人的合理定位(不仅限于如何把“人”当作“人”)为主题的科学的、大气磅礴的人学,人自身才能通往理想的、蕴含现实性的而不是神话的彼岸。
为着在哲学思维中具体地再现宇宙全景,本书采取了科学抽象与实证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倡导并亲自垂范的一条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再彰显的哲学方法。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归。所以如此,绝非待之以教义而服膺之,实乃以科学之精神而遵循之,发扬之。
如前所述,本书构思的顶层和整体为哲学,而天体理念和物理学则为一大支柱。由哥白尼的“日心论”、“伽利略之船”而至牛顿力学,而至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黑洞理论等等,无不反思之,重考之,复由此再探索之。孟超和我皆非卒业于物理学专业,他对物理学竟有如此造诣,而我靠近这样的支柱则只可盘桓端详、抚摩、轻弹、仰视,却不敢使劲地推敲。故于本书物理学猜想,断不敢妄评一字。著者既有悬念求教,所发之论当有大方之家予以鉴定、解答、支持或不免有所纠正。
常有友人以文稿嘱我阅评,多半建议再加斟酌,不忙出手。孟超此书实难多见,故而多次敦促早日付梓。本书篇幅不大,却是一个好大的工程。它提出了一系列大家应当重新想一想的大问题。这比著者本人思辨的每一个结果是否正确更为重要。因此我说,倘幸蒙出版家之青睐,则深切谢忱之致不惟著者而已,亦必包括先读如我者。
(《宇宙解的构思》,吴孟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00元)
善待母语,规范文字
■ 陈正亮
许是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与文字打交道时间长了,上街看店名户外招贴、开会看图书报刊资料,我常情不自禁地挑错别字、从中找出使用词语和标点符号不规范的毛病,久而成习。所以,当张碧涌同志将其主编的《网友问字》一书送给我后,我一气读完了书中全部365个问题,还进行自我测验。测验完毕,我认为很有必要向读者推介这本新书。
碧涌同志是个有心人。《网友问字》是他负责的光明网主页上的一个不起眼的栏目,365个问题就是从网友们的数千个提问中精选、由专家回答后辑录而成的。它涉及字词的用法和读音、数字和标点符号用法、网络符号、个别英文词语,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能碰面的。这中间,有一部分,我知道正确或规范用法;有一部分,我知道用法但不知道出处和理由(如“致词”与“致辞”的区别);还有一部分,我比较疑惑甚至不知道(如“凡高”不是“梵高”、ABB式形容词的读音)。尤其是网络符号所表达的意思,我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书名前冠之以“网络时代语言文字实用工具书”,我以为不为过。
从小学起开设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国人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字词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谈及此,有些人会不以为然:谁不会说话和写个字呀?正是由于这些人的轻慢和不用心研习,这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常被念白和写错,不分褒贬、不辨妍媸地使用,糟践得惨不忍睹。“布(正确为‘部’)署”“家俱(正确为‘具’)”满天飞,还不尽(缺少“如”)人意。且不说人们熟知的成语在电视上被商业广告肆意改造,也不要说“七月流火”在报刊上被大面积地误用,更不用说汉字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被肢解,即便在一些庄重庄严的场合也能听到白字错字。今年夏天,一大学校长说错词就成了笑柄。
网络时代的商务竞争是标准的竞争,市场经济时代更是讲求规范的时代。现在,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越来越多,因为文字不规范问题引发的纠纷,媒体时有报道。像“还”字的两种读音,就易产生是“已经归还”还是“还欠多少”的歧义;“订金”与“定金”的一字之差,就涉及到法律上的双倍赔偿。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应引起人们对语言文字“小”事的重视。
无庸讳言,语言文字并不是一成不变,也在发展。正如碧涌同志在书中的“前言”所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与时俱进,一是坚持规范。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字是通假字,有些词积非成是后约定俗成,我们要尊重这些变化。不过,异体字少用,异形词多用国家语委的推荐词形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首选词形。如“热衷”虽也写作“热中”,但要尽量劳烦前者。有些经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在生活工作中已经固化的字词就必须严格按规范使用,如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简化字、异形词的使用都有国家标准或相关规定。
《网友问字》,从生活中来,浅显易懂。如果要从书中找毛病的话,我认为它在检索编排上还可以处理得更简洁更方便些,而对于有些字词的来历和读音的变化还可以多花些笔墨,让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两点恐怕是它作为工具书必须考虑到的。
希望大家规范地使用汉字,不论是手写,还是键入。
(《网友问字》,张碧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19.80元)
一段引文
■ 狄兆华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初版于1958年9月,序成于1957年6月15日。1989年9月第2版,序多有修订,改具1957年6月。
本文只说添加的一处:“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以近代文艺理论的术语,明确地作了判断:‘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钱钟书《宋诗选注》序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毛泽东此信写于1965年7月21日。(见《毛泽东诗词集》264~26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比兴”二字间有顿号。)1957年引用了1965年写的信,如何理解?谨向高明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