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阳一中高三年级分6个班,二中4个班,700多名考生集中报名,再由电脑随机分配到三个考点,同班同学或熟人分到同一个考场的机率本来就不高,再加上杨昆才上高二,平时在学校里存在感又不强,除了几名体育特长生之外,整个高三年级认识他的人也没几个,在考场里遇见的机率更是微乎其微,这就大大地降低了被人叫穿身份的风险。
为免引人注目,匆匆环顾一圈之后,杨昆便回过头来,将准考证、铅笔、钢笔依次摆到桌上,低眉顺眼地装起了透明人。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他身侧,暖暖的,很舒服。
几分钟后,两名监考老师出现在教室前门,一男一女,女的岁数大点。
考场里的嗡嗡声顿时小了许多。
在黑板上写下考试科目和时间后,女老师给考生们讲解、强调考场纪律,叮嘱大家将随身携带的课本、字典和通讯工具等违禁物品暂时交到讲桌上,男老师则走下讲台,从教室靠里一侧开始逐一核对考生身份。
说是核对,其实就是拿准考证的照片和本人比对一下,以防有人替考。
刚核对了不到一半考生,那位男老师就被几位教职工模样的中年人叫出了考场。
离门口仅一臂之遥,杨昆恰好能看到走廊里的情形,眼瞅着几个本地人很有默契地依次上前和两位监考老师寒暄、握手、小声嘀咕,心照不宣地一笑,便即头也不回地闪人,恰如蜻蜓点水,一沾便走。
人刚散完,负责向各考场分发试卷的人也到了,一个戴眼镜的中年胖子,带着位相貌清秀的年轻女教师。
把试卷交给那位监考老师,白胖眼镜男搭着对方的肩膀低声说笑时,无意中向教室里瞟了一眼,迎上杨昆的眼神,温和地笑了笑。
杨昆认识他,实验初中的副校长,考点副主任兼巡视组副组长,5号那天,经张玉清介绍,大家凑在一起吃过晚饭。
那位副校长朝杨昆的方向抬了抬下巴,凑到监考老师耳边低声说了句话,然后和对方握手作别。
杨昆眼尖,正看到他把一张对折着的纸条塞到那位男老师的手里,从纸条的厚度来看,里面明显夹带着私货。
回到考场,男老师把试卷交给同事,由其验看试卷和答题卡的密封是否完好,自己则继续核对考生,最后走到杨昆桌前,拿起他的准考证,朝他脸上扫了一眼,见他露齿一笑,也报以礼貌的笑容。
8点50分,听到铃声,男女监考同时看了下表,开始发卷。
教室里的窃窃私语顿时消失不见,只剩下哗啦哗啦的翻纸声。
发完试卷,女老师再次提醒大家,时间没到,不许答题,先认真填写答题卡和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先审审题,等考试正式开始之后才能动笔。
闭着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平抑了一下略显复杂的心情,杨昆缓缓睁开眼皮,检查过考生信息填写无误之后,开始审题。
第一卷是选择题,包括字形、字音、释义、标点、成语、中外名家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内,共三大题,小题,总分60分。
这部分内容,需要全部填涂答题卡以便采用电脑评分。
9点整,开考铃声响起,同场考生们纷纷开始答题,杨昆却没急着动笔,翻过试卷,继续审第二卷的题目。
第二卷是笔答题,包括短文阅读、根据上下文提示填写名言名句、改错、续写句子等,共三大题,8小题,30分。
作文分两道题,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分别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和600字左右的自拟命题作文,分别占20分、40分。
也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绪比较放松、心理压力不大的原因,匆匆浏览一遍之后,整份试卷给杨昆的感觉,难度似乎并不高。
想想也不觉奇怪,虽然受学习时间和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杨昆掌握的词汇量比不上高三学生,但以他不惑之年的心理年龄,要论智商、情商,却比一般的同龄人要强得多。
以杨昆的口才、阅历,其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感也都算得上出众。
语文也好、外语也罢,语感是关键,也是基础。
通盘了解过考题难度之后,杨昆拿出草稿纸,开始不慌不忙地答题。
在良好的语感支撑下,字形、字音、释义、标点、成语应用、语病判断等基础知识点根本难不倒他,由第1小题至第7小题,一气呵成。
到第8小题,杨昆被小小地刁难了一下。
题目的要求,是找出下列对作品、作家表述的错误一项。
就四条选项而言,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人海明威,这两项杨昆是知道的,令他无法确定的,是b和c。
b、曹禺、夏衍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鲁滨逊飘流记》的作者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杨昆对曹、夏这两位的名字不太熟悉,至于c,他看过《鲁滨逊飘流记》这部电影,前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那部,不难推断出主角是英国人,至于作者是英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就有点拿不准了。
也不怪他粗心,国人看外国大片,一般只关注导演、主演,有几个会关心原著是谁的?
正举棋不定时,旁边伸过来一只白白净净的手指,在c上轻轻点了两下。
杨昆错愕地抬起头,正迎上那位男监考老师温和的笑容。
感激地笑了笑,他低下头,在草稿纸上写下:8、c。
第670章 :披荆斩棘()
高考,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都是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它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个人的梦想,记载着欢笑、痛苦、成长、蜕变,是生命定格下最唯美的音符,也是每个人心中最动听的旋律。
暴发户杨昆的境界没那么高,在他看来,这个年代的高考,其实就是给自己搏一个捧铁饭碗、吃商品粮的机会,给妻儿、家人拼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而这些,恰恰是他最不缺乏的东西。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杨昆的心态放得很平,大脑到了空明处,思维极度活跃,完全进入了超常发挥的应试状态,只是受其功底所限,做到第12-第19题时,文言文阅读理解上很是耽误了一阵子。
危难之时,那位貌似是教语文的男监考老师适时站出来“食君之禄,替君分忧”,借着在考场里巡视的机会,一口气指点了他三道难题,赶上先前那位副校长带着两名巡视组成员检查到第四考场,才不动声色地从杨昆桌旁走开。
和两位监考老师攀谈的空当,那位副校长朝杨昆瞄了几眼,见他头也不抬地作认真答题状,暗暗觉得好笑,走出考场时,特意在他身边停留了几秒钟,看到满纸如行云流水的硬笔行书,才微感诧异:“学习好坏不说,这位杨老板的字倒硬是要得!”
或许是担心巡视组还没走远,又或者是觉得已经尽到了“义务”,那位男老师没有继续帮杨昆排忧解难的意思,他也只好豁出去文言文这20分不要,闭着眼睛胡蒙瞎猜一通,接下来一路披荆斩棘,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便将第一卷的道选择题如数解答完毕。
细心检查了一遍,依着直觉更改了两道存疑的小题,认真地填好答题卡,杨昆翻过试卷,开始攻略第二卷的笔答部分。
笔答题第一大题,是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的一段摘录,并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概括、简述。
这难不倒语感出色的杨昆。
第二大题是续写名句的上、下句,还是五选三。
看到题目,杨昆忍不住就想发笑。
像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满招损,谦受益”等名句,昆哥张口就来,连度娘都用不上。
这明显就是送分的嘛。
最后一道笔答题,要求选用给出的资料,就某地区女职工增长人数及增长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在后面的空格处续写句子。
对于在私企钢厂供职过好几年、被老板钦点为“坑蒙拐骗处”处长的昆哥来说,写这类的套话、空话,小菜一碟。
接下来是作文。
小作文是选择两只鸟,替它们编一段对话。
杨昆一下子想到了老郭和谦哥。
如果不是事关重大,他还真想从老郭的相声里摘一段包袱写进去了。
绞尽脑汁地编了段干巴巴的对话,到大作文的时候,杨昆也没敢胡闹,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自命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其中心思想,则是来自于他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得出的感悟。
通篇检查过两遍,将除了作文之外的全部答题结果誊写了一份揣进兜里,杨昆揉揉发酸的手腕子,看看时间,11点15分。
为了不给两位监考老师留下得志便猖狂的不良印象,杨昆把自己按在座位上,耐着性子等收卷铃响。
百无聊赖之际,杨昆突发奇想,照刚才答题的难度和过程来看,做个好学生也没什么难的嘛,这要早重生个三、五年,保不齐昆哥也有做学霸的潜质呢?
神游了好一阵子,铃声终于响了。
杨昆也不去理会那些想趁乱最后疯狂一把的同场考生们,不紧不慢地站起身,到讲台前交了试卷,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考场。
出了大门,掏出呼机,刚摁亮电源,好几条消息就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2条本地号码的留言,还有5个市区的号段,是喜羊羊邺钢大厦总店打来的。
实验初中离家不远,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一溜小跑回到家里,刚一上楼,就被老妈好一通埋怨:“上学时不着家,放了假也不见人影,小叶打了好几个电话找你,还有王波也打电话过来,说她媳妇快到了。”
杨昆算算时间,刘婷的预产期也就在这两天,便先回房间给王波回了个传呼。
不一会,三皮哥回过电话来,笑骂:“你小子又上哪逍遥去了?”
杨昆随口糊弄了两句,问他:“咱家雅梅出生了,母女平安否?”
王波打了个哈哈,说:“空欢喜一场,早上5点你嫂子就嚷肚子疼,结果到医院呆了半天,放了个屁又回来了。”
杨昆愣了几秒钟,放声大笑。
把电话打到徐丽娅的办公室,头一遍没人接,过了几分钟再打,叶小换抄起话筒问:“怎么才回电话?”
杨昆说:“出去办了点事,手边没电话,找我有事?”
叶小换说:“一个人好无聊哦!”
想像着她秀眉微蹙、撅嘴娇嗔的小模样,杨昆会心一笑,说:“你不是要补声乐课么,对了,没事还能唱唱卡拉ok,还不够你打发时间的,难道……大伙嫌你唱得太难听,把你从台上轰下来了?”
“才不是呢!”连着当了两天麦霸,那股子新奇劲过去,叶小换唱k的劲头就没那么足了,再说男朋友欣赏不到,唱起来也没意思,“就是好几天没见,想你了……”
杨昆心里一暖,“等我忙完这两天的,一定好好陪陪你,到时咱们出去旅游怎么样,山里、海边,随你挑。”
叶小换顿时心动无比,“我要去海边,长这么大还没看过海呢,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