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州一战,元军主将江文清阵亡,元军士兵死伤无数,锦州城破,攻克上都之路,再无障碍。
北元丞相也速率领禁卫军在全宁负隅顽抗,企图抵挡住汹涌的明军。
可惜回光返照的常遇春根本不给他救国的机会,大军碾过,寸草不生。
元军当年南下的扬州十日,被常遇春原原本本的还给了蒙古骑兵。
孤军深入,最忌讳后方起火,常遇春的部队,打下一座城池,就将其中所有俘获的蒙古人屠杀精光,真是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元军施加汉人身上的灾难,在八十年后,被原封不动的加在自己身上。
也速阵亡,禁卫军全军覆没。新任丞相脱火赤死守上都,只不到一个夜晚,便做了常遇春的俘虏。
而铁锅皇帝,再一次发扬他大无畏的逃跑精神,带着妻儿老小,一路逃亡应昌(今内蒙古达来卓尔湖),只留下信任的丞相脱火赤在上都做替死鬼。
没能捉到元顺帝,常遇春有些遗憾,只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带出来的明军,还要把他们完完整整的带回去。
缴了元顺帝的家当——骏马三千,肥牛五万,朝应天返去。
只可惜,一代名将常遇春,还是没能见到朱元璋最后一面。
路过柳河川的时候,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暴病身亡。
(本章完)
第200章 大结局()
被常遇春一路赶出上都的元顺帝,逃到荒无人烟的应昌,满目疮痍,孤苦凄凉。
刚巧遇到山西败退回来的王保保,难兄难弟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一哭丢了祖宗基业,二哭忠臣变白骨,三哭复国无望。
北风那个吹吹,雪花那个飘飘。
两个好基友在广袤的草原上,只能相互依偎取暖。
而此时,他们毕生的宿敌,已经登基大宝,在应天称帝多时,万民归心,天下一统。
不甘心的王保保再一次四处游说各大蒙古汗国,直到元顺帝都已经老死了,还带着人不断骚扰燕云地带。
为了防御这疯狂的苍蝇,朱元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修建明长城。
同时,新成长起来的蓝玉与李文忠成为征讨王保保游击部队的主力,二人相互配合,攻守有道,完美的接过老一辈的大旗。
徐达、汤和等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战后建设上来。
洪武十八年,奉命驻守北平的镇北大元帅徐达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朱元璋派遣特使护送他返回应天,终究回天乏术,于翌年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念其功劳,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众功臣之首。
汤和在建国之后没多久,便上书请奏:自己年少离家,迄今已经飘零在外数十载,天下已定,他和当年那个一起越狱的青年建立了一个穷苦人当家作主的天下,责任已了,请求还乡养老。
朱元璋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大房子,几百亩良田,赐金银珠宝无数。汤和归乡后,不问政事,终日饮酒读书,不亦乐乎。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高龄,寿终正寝。
邓愈在一群人中,属于年龄较小的一个。大明建国后,依然活跃在战斗一线,为大明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开辟疆土数千里,封宁河王。班师回朝的途中,染病身亡。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特令将邓愈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亲自选取墓地,将邓愈葬在南京雨花台。墓穴所在之地,禁止砍柴打猎,以防惊扰英灵。
至于冯胜、冯用、傅友德等人,因为牵涉到蓝玉案,终究没有得到善终。
首席军师刘伯温在明朝建国后不久,便悄然离去,云游四方,终究不知其去向。
直到朱元璋白发苍苍,驼背佝偻之时,才在应天的细雨之中,恍惚见到一个白衣飘飘的身影,刘基依然是当年年轻的模样,拄着龙头杖,杖上挑着灯笼,远远看去,像极了勾魂索命的接引人。
模糊的身影逐渐逼近,朱元璋揉揉昏花的眼睛,刘基清晰的脸庞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伸出枯瘦的手,颤颤巍巍的探向对方,想要确认面前这人,究竟是自己的幻觉,还是真实存在的人。
手掌穿过刘基的身体,只感到一丝丝冰凉。
“陛下,该走了。”刘基笑道。
朱元璋点点头,苍白的胡须随着窗外的风微微颤动。
“走。去见见我们的老朋友。”说完,朱元璋永久的闭上眼睛。
举国哀悼,长孙继位。
太庙中,新任皇帝朱允炆给新挂上的朱元璋画像上香叩拜,众臣退却之后,才缓缓开口:“皇爷爷,你让孙子办的事,孙子都办了。冯胜、冯用、傅友德、蓝玉、朱文正等一众功臣,骸骨统统移到皇陵,陪您左右。他们的后人都很好,锦衣卫会秘密保护他们不受欺负。您安心的去吧,大明江山,有我和四叔守护……”
(全文终)
(本章完)
99936 。
9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