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样的风-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稿一看就是大家所书,当然是陈布雷——这位蒋介石口口声声叫着布雷先生的人所写。

    此文稿一出,不但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也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赞赏,特别是那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一时成了当时主要宣传话语。

    在延安的我党领袖毛主席,过后也指出: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四)。

    蒋在完成上述发言后,又显示了一次真正“一把手”的做派,他说战事紧急,先走一步。看都没看汪一眼,又把当时国民党的名义上一把手——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晾在一边了。

第二十章低调俱乐部() 
(一)。

    庐山谈话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大都回到了当时的首都——南京。此时北平、天津早已开打,北大是回不去了,校长一时做不成了,胡适也和他们一齐回到南京。

    庐山会议既然定了、宣布了当时国民政府坚决抗战的决心,就要看如何具体落实到那些人、哪些部门了。但众所周知,南京政府的一班人,从来就没有团结过,国难当头也不例外。

    (二)。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周佛海就在南京西流湾8号建造了一幢花园洋房,为了怕日后日本飞机的轰炸,特在花坊下造了一个大地下室。

    1937年卢沟桥打响后后,顾祝同、朱绍良、梅思平、陶希圣、罗家伦、胡适、陈立夫、张君励等人,常来此躲避空袭。他们常常讨论时局,都对中日战争前景持“战必大败”的悲观情绪。

    胡适自嘲为“低调俱乐部”,这和蒋梦麟曾自嘲自己为“北大功狗”一样,保持了当时北大人“擅于”自嘲的传统。

    汪精卫虽没有直接参加“低调俱乐部”的活动,却是这个俱乐部身后的影子,在国民政府的上层,无形中形成了以汪精卫为中心倡导所谓“和平运动”。“低调俱乐部”批评主战派说:“蒋委员长等主战的结果,一个是丢,一个是烧,丢不了也烧不焦的地方,都给了共产党的游击队。共产党指挥下的部队以游击战争回避对敌作战,人称‘游而不击’,实际上他们是想借抗战保全实力,待国军消耗光了,他们就可颠覆国民政府。”

    陈布雷、熊式辉也常来,他们的调子也不高,但他们是委座的“侍卫内大臣”。不久熊还带来了蒋介石的告诫之语,大意是:不能动摇,不传动摇的话,云云。

    (三)。

    当7月28日,中国军队在南苑惨败的消息,传到当时的首都南京,传到他们耳朵里,更引起胡适他们的恐慌。他们积极活动,竭力主张于日本和谈。

    此前不久,汪精卫曾希望推荐胡适担任外交部长。汪精卫推荐的依据,主要还是胡适同意他的主张;但“一把手”蒋介石却暂未同意,主要原因大概是蒋怕胡适是汪精卫推荐的,如果他就任外交部长之后,一切都以汪精卫的意思办,在外交上他蒋某人不是被架空了吗?其实,蒋介石是知道胡适的才华,和胡在当时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的。

    所以说,有时人太聪明和太有名望,也成了一件错误的事了。当时国家正在最急需用人之际,而胡适这位大家,直到此时,还没有着落。

    现在,“低调俱乐部”的一班人建议:外交路线不能断,力推日本人欣赏的,既年轻又资深的外交官员高宗武负责打通关节,同时决定要找一个要能负责的,又能使蒋委员长言听计从的政治家,来做历史上常出现的那种力挽狂澜的“社稷之臣”,希望他能像历史上著名的郭子仪、曾国藩等等一样,挽狂澜于既倒。

    胡适看重的人是陈布雷。于是便有了前文所述的上书委员长的一幕。

第二十一章怎样转呈委座呢() 
(一)。

    陈布雷晚些时候回到办公室,一进屋,便问秘书有没有急件?

    秘书把经登记的文件都捧到了陈的办公桌前,陈翻阅着,看到了胡和陶的信。陈布雷展开信,见有好几页纸,面上一页是陶希圣的手笔:

    “布雷先生:

    本日下午五时,希同胡适之先生奉谒,未遇为怅。我等以为川越之南下,中国政府只有两种态度(一)为拒绝其入京(二)为积极表示政府在决战之前作最后之外交努力。希等主张第二办法,并主张与之作一刀两段之方案,即放弃力所不及之失地,而收回并保持冀察之领土行政完整。其冀察部分希仍主张以实力保守沧保线而以外交手段收回平津。此种意见之意义在运用我国可战之力与必战之势,不轻启大战,也不避免大战。盖大战所耗之力亦即我国之统一与现代化之力。若轻于用尽,必使中国复归于民六,民八敌方纷争时也。望先生为委座陈之。

    弟陶希圣上,五日”(此信与本章中选用资料现存台湾蒋介石档案中)

    这封信的大意,陈布雷事先是清楚的,因为胡适前两年就愿赴日本任大使,蒋一直未答应。蒋和陈私下里聊的意思,论胡的水平做驻日大使是大材小用,主要是因怕他到日本后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境遇,把他派到讲法制一些的国家去可能更好,现在来看看他对中日关系有什么好建议?

    (二)。

    陈布雷把陶手写的一页放在一边,继续看下面的内容,下面是四页具体建议条款,用红格稿纸,直行书写,看字迹是胡适的亲笔:

    “原则:解决中日间一切悬案,根本调整中日关系,消除两个民族间敌对仇视的心理,建立两国之友谊与合作,以建立东亚的长期和平。

    方针:

    (一)中华民国政府在左立条件之下,可以承认东三省脱离中华民国,成为满洲国;

    1。在东三省境内之人民得自由选择其国藉;

    2。在东三省境内,中华民国之人享受居留,经营商业,及购置土地产业之自由。

    3。东三省境内之人民应有充分的机会,由渐进的程序,做到自制独立的宪政国家。

    (下略)”

    看到这陈布雷看不下去了,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步,心想,胡适之,胡适之,你这么这么糊涂,庐山谈话会你又不是没有参加,委员长对汪精卫撂脸色你不是没见到,到了这种时候,东三省早就被占了,平津也被占了,还出这种馊不可闻的主意,说得重一些不是动摇民心吗?

    要在平时他肯定先把胡适的信举起来,欣赏一下胡适的行文笔法,如果再有个把文友在旁,他们一定会说,我们先来猜猜胡适之最后如何,怎么写?如果谁猜中了,大家一起相视哈哈大笑。

    可现在,陈布雷笑不起来。他知道,这建议书虽然是胡适亲笔,但肯定是一批人的意见,即所谓”低调俱乐部”的成员的意见,只不过利用胡适的名声,和胡适这个大名鼎鼎的大知识分子急于表达忧国忧民的想法,由他说出来罢了。

    他继续看下去:

    “(略)

    外交手续:

    1。两国政府商定上项方正(不公布)之后,两国政府同时宣布撤退两国军队,恢复七月七日以前的疆土原状。中国军队撤退至河北省境外,日本军队撤退至长城线外。北平天津及河北省(下略)

    2。(前略)交涉之结果,作成详细条约,经两国政府同意后,由两国全权代表签字。”

    (三)。

    看完胡的条陈,陈布雷点燃了一根香烟,这一般是他准备写东西的前奏,一支烟抽完,他还没有动笔。

    他想,怎么写呢?要自己赞同吧,显然是不可能的!说些狠话吧,又怕蒋先生发怒,伤了胡适等人的爱国情绪。抽完第二根烟,他拿起笔,写就几行:

    “兹有陶希圣、胡适密陈国事一函,所言或未必有当,而其忠诚迫切,不敢不以上闻,敬祈睿察。”

    最后两字陈布雷本来想写“明鉴”,又想这两字有点调侃意味,还是写“睿察”吧,他想蒋先生应该会明白他的意思!

    写完,把它们一起装进那个信封,对值班秘书说,务必尽快呈送委座!

第二十二章委座召见() 
(一)。

    第二天,胡适就接到侍从室的通知,蒋委员长将召见谈话。胡适和陶希圣还以为是他们的条陈起了作用。估计蒋因最近战事忙,召见时间不会长,不可能作促膝长谈,胡适又事先准备了一份长函,用来补充谈话的内容。胡适甚至做了遭喝斥的准备。

    蒋委员长召见果然时间不太长,但蒋的态度却出奇的温和,除了听胡适说了自己意见要点外,还说了几句关心胡适个人的话,但对于胡陶条陈的内容,却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二)。

    其实,蒋才看见陈布雷从侍从室转来的信时,也是非常恼火的。心想,胡适这个书呆子,出啥风头啊,说说意见就罢了,还上书,肯定又是那个汪兆铭的主意,叫我表态,表啥态啊,明摆着就是向我要权!现在国内各派都愿听从我的领导,连共产党都和我谈好了,准备接受改编,共同抗日!这个,恩来不是人前都喊我蒋校长吗?想到这,不由地又暗骂了汪几声“xx皮”。

    布雷先生这是怎么了,这种信也要转来给我看。承认东三省独立?日本要的是全中国!这都看不清楚?

    其实,蒋和陈背后也谈过胡适的安排,主要是怕胡适与日本人搞外交,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把胡派到表面上讲法治一些的国家,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再等他仔细看了陈布雷附的的短信后,他明白了陈的用心。布雷先生这不是明摆着要我宽慰胡适,让他离汪他们远一点吗?还什么“低调俱乐部”,我不是已叫身边的熊式辉去打过招呼,叫他们谨言慎行了吗?好,你们叫书呆子来玩,我再敲打敲打你们!

    (三)。

    第二天,南京国民政府会议室里,将星闪烁。在此召开的国防会议,本来应是最高级别的研究国家战略方争的会议。这时候北平天津已被鬼子占领,鬼子的下一个目标不用说,就是当时占中国工业半壁江山的上海,然后沿当时中国最好的铁路线——京(南京)沪线直取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与占领华北的鬼子南北呼应,妄图一举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当时有多少战略上的部署需要讨论啊!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但蒋介石却在会上介绍说,这个,某学者前两天给我上书,说用承认东三省来和日本人议和,他没有点明是胡适,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座的大都是国军的最高级军事将领,一听这话,感觉受到愚弄一般,大都跳了起来。

    庐山谈话会前刚担任参谋总长不久的程潜将军,曾被蒋和桂系胁迫闲居上海六年。蒋起用他一是大战在即,到处要人;二是历史上湘军一直是能打仗的,用程潜能拉拢湖南的部队。说到底了,无论到什么时候,蒋都把借日本人的刀,来排除异己的方法放在首位。

    一生不打糊涂仗的老同盟会员——程潜将军知道内情,一听蒋的话后,他马上站起来,直接就骂胡适为汉奸。国民党五院院长之一的司法院长居正提议逮捕胡适。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