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驾到-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黄台吉是不会吃亏的。

    现在捷报来了,正好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一战大明打赢了。

    京城。

    对于朱翊钧来说,这些日子也是挺难熬的,不过也有还算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宋应昌那边终于搞定了选址预算以及建设的图纸,这可是朱翊钧期盼已久的了。

    比较其他的东西,这个也很重要了,这关系到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看着面前疲惫异常的宋应昌,这样子估计好久没好好休息了,朱翊钧有些于心不忍,对着身边的张和说道:“去给宋大人搬一个凳子来,做下说吧!”

    “谢皇上!”宋应昌连忙躬身道。

    事实上宋应昌这段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先是去天津选址,吹了好长时间的西北风。回到京城之后,做预算,做规划,这一忙活又是好几个月。

    不过得到了皇上的赐坐,宋应昌心里面还是很欣慰的,自己没白忙活啊!

    文臣梦想致君尧舜上,在低一点也是“君以国士待之,我以国士报之。”,现在宋应昌觉得自己就有点这个感觉了,估计自己的官职也要升一升了。

    朱翊钧看了一眼宋应昌,笑着说道:“和朕说说吧!看看你这段时间的成果。”

    宋应昌连忙点头,显然这一次宋应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来的。从选址到建造,从成本倒是施工阶段,每一块就非常的完善,可以说制定了完善的计划。

    “需要多少钱?”朱翊钧安静的听宋应昌说完,笑着问道。

    朱翊钧最关心的就是这个了,在听宋应昌说的时候,朱翊钧的心里面就有不好预感的。如果按照宋应昌的计划去做,估计这个皇家造船厂怕是花费不少。

    “按照陛下十个船坞的设想,总计需要投入白银一百二十万两。”

    宋应昌恭敬的道,这是他经过详细的计算得出来的,这也就是在这里他敢说,放到朝堂上,他是真的不敢说。建造一个造船厂花费一百二十万两,这还没开始造船呢!

    不过宋应昌也计算过,从平整土地,到物资运输,再到人员调配,真的需要这么多。

    皇上要建造的可不是小船,那是大船,没有一个大的造船厂,根本就没法造。投入一百二万两,说不定到最后还不一定够,不过暂时计算就这些了。

    听到一百二十万两的数字,朱翊钧顿时松了一口气,暂时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不过想到后续造船的花费,在加上水师的军费,朱翊钧还是有些牙疼,这一支水师砸下去,这得需要多少钱啊!这么搞,自己的内库也会吃不消啊!

    西北用兵,那边也是需要钱的,不说别的,光是赏赐就是一大笔了。

    打了大胜仗,皇上的赏赐自然不能小气,自己还打算借由这一次的胜仗开始军改,至少在西北可以开始了。瓦剌大患已除,自己可以安心的动西北的军队了。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加上赈灾的开销,搞不好今年自己又要赤字了。

    想到这里,朱翊钧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钱啊钱啊!

    “你先休息一段时间,调理一下身体,朕会尽快安排你升任工部侍郎,调任皇家造船厂总管的官职,到时候天津的造船厂就可以开始筹建了。”

    朱翊钧其实是在等西北的消息,那边不稳定下来,做什么都没心情啊!

    宋应昌走了,朱翊钧见到张和拿了奏折进来,微微一愣,这个时候不是递奏折的时候啊!而且还是一本,除非是大事情,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啊!

    “谁的折子?”朱翊钧看着张和,开口问道。

    “回皇上,是干爹的!”张和连忙答道,伸手将奏折递了上去。

    张鲸的折子?

    朱翊钧伸手将奏折拿了过来,伸手打开看了一眼,朱翊钧的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喜色。扬州那边搞定了,真是一个好消息,舒了一口气,朱翊钧开始快速的翻看了起来。

    在这本奏折上,张鲸详细的讲述了扬州的事情,从他到扬州开始,一件都没落下。

    奏折的后面,张鲸附上了详细的查抄账目表,看着上面的东西,朱翊钧叹气道:“天下只有朕是穷人啊!不过这笔钱,能缓解财政危机了。”

    伸手将奏折放下,朱翊钧开口说道:“齐家满门抄斩,其余的盐商,有人命在身的一律斩首示众,全家发配岭南,扬州官吏,一律杀头,抄没家产,全家发配岭南,送司礼监用印吧!”

    这一次肯定不是充军了,直接发配岭南,去那边享福吧!

    “是,皇爷!”张和答应了一声,转身就准备出去,没想到朱翊钧又开口叫住了他。

    “传旨张鲸,让他尽快料理了扬州的事情,将抄没的银两押送进京,文玩字画和田地店铺全都卖了吧!告诉张鲸,让他主持卖了,别卖的太便宜了。”

    “是,皇爷!”张和答应了一声,再一次转身出去了。

    扬州的事情告一段落,自己也算是放下了一块心病,有了这笔钱,西北这一战的赏赐有了。不够军改的钱还没着落,还是得想办法啊!

    京城,公务员学堂。

    明天就是公务员学堂毕业的日子,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这些公务员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基本上每个人都是面带喜色,一脸的庆幸。

    二十七个人,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十八个,与刚进来的时候,真的是完全不同了。

    在一片田地的边上,孙承宗和李奕齐拄着手中的搞头,大汗淋漓的喝着水。看了一眼李奕齐,孙承宗放下手中的水囊,笑着说道:“以前也知道种田苦,可是真的没想到这么苦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以前读这首诗的时候,唏嘘感慨一下是有的,现在真的是感同身受啊!”

    在公务员学堂里面,每个人需要开出两亩自留地,这是农业课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做,开出地来,再种上,对于这些没干过活的读书人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了。

    孙承宗原本白皙的脸膛,此时已经变得发黑了,全都是晒得。

    “咱们这还是好的,百姓种田可比这个苦多了。”李奕齐把镐头放在地上,一屁股坐在了上面,然后笑着说道:“幼时就看着父母种田,每年那点粮食卖了,给我买笔买书,让我读书。”

    “孙贤弟,你知道吗?我父亲有大半的日子都是饿着肚子的。”

    “春种秋收,可是总是吃不饱,你说为什么?”说道这里,李奕齐的眼圈都有些发红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藩禁() 
对于李奕齐家中的事情,孙承宗还是了解的,为了让李奕齐读书,李家可是费了大力气的。李奕齐的父亲也是因为穷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现在听李奕齐的话,孙承宗知道李奕齐的父亲也是因为穷困而死的。

    “每年收的那点粮食,除了交各种税之后,也就剩下四成。”李奕齐叹了一口气说道:“打柴,上山打猎,采药,每年忙得要命,还有吃半年野菜。”

    孙承宗拍了拍李奕齐的肩膀,安慰道:“我们现在做的,为的就是以后不再有人和咱们一样。”

    “让贤弟见笑了!”李奕齐点了点头,随后有些无奈的说道:“希望咱们能做好吧!这片自留地是咱们开垦出来的,祭酒说了,等到收庄稼的时候,这些庄稼咱们还要收回家的。”

    两个人相视而笑。

    “明天咱们就要离开了学堂了,到了大兴县,不然要一展抱负。”

    孙承宗笑着说道。

    随着公务员的毕业,上任,代表着朱翊钧对内的改革正式展开了。这对大明官场来说,是一小步,但是早晚会变成一大步,而且是非常大的一步。

    紫禁城,乾清宫。

    朱翊钧今天起的很早,因为今天要上早朝,这些日子朝廷的事情虽然不少,可是朝堂上还算是安稳,没出什么大事情。早朝朱翊钧上的也没精神,可是又不能不去。

    走进大殿,大臣们跪地参拜,然后就到了参奏的环节了。

    不过参奏的都是小事情,朱翊钧按照旧例直接处理就可以了。

    “陛下,臣有本奏!”

    原本以为今天的早朝也就这么混过去了,没想到礼部侍郎王锡爵突然站了出来。不但让朱翊钧没想到,在场的大臣也没想到,他怎么突然冒出来的。

    无论是为了什么,礼部右侍郎站出来,事情肯定不会小。

    “爱卿有何事?”朱翊钧看着王锡爵,笑着问道。

    “回陛下,臣请开藩禁!”王锡爵的声音不大,但是说出来的话却让所有人身子都是一震。不少人都转头看向了王锡爵,这个家伙是疯了吗?

    朱翊钧也没想到王锡爵扔出这个一个大炸弹,开藩禁,这可不是小事情啊!

    所谓藩禁,指的是朝廷对藩王的禁制,自从成祖朱棣强制削藩基本上拔除了藩王掌握过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这一腹心之患,为彻底杜绝危害,在成祖朱棣以后,大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

    对于藩禁,朱翊钧也了解过,毕竟大明宗室已经到了不处理不行的地步了,他们已经成了国家的负担了。如果在不处理,那就真的会出问题的。

    藩禁是从多方面对藩王和宗室的限制,其中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两藩王之间非经奏准不得叙会相见,宗室有出城之禁。

    藩王就封后非经特许不得还京入朝,不得与封地的官府交往,甚至连与宗藩联姻的也不得被选任当京官。

    藩王不许自置王府的官吏,亦不得拒绝由朝廷派来的王府官。甚至还规定,宗室生子,必须向朝廷请名,名义上是由皇帝赐名。及其年长,又必须向朝廷请婚选配,不准“擅自婚配“。

    在凤阳还设立了名为“高墙“的监狱,专用以囚禁被认为犯禁的宗藩,在狱的经常有数百人。

    “陛下,臣查阅了户部清账田地的鱼鳞册,大明全国的土地总计一千两百万顷,其中亲王宗室占地二百二十万顷,占总数的两成。”

    两成听起来多,可是大明上下多少人,可是你也要看宗室多少人。

    朱翊钧调阅过这方面的资料,在太祖朱元璋时期,有爵位的宗室人口为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长不多为一百二十七人。宗室增长真正走上快车道是嘉靖八年,当时共有八千二百零三名宗室,其中庶人二百七十五位、没有爵位四千三百人。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则到了两万八千八百四十人,其后宗室人口开始疯涨,短短二十年,总是人口就高达八万人,到了现在,宗室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了。

    按照现在的规模继续在增长下去,估计几年就要翻番了。

    宗室人口增长的确很迅速,可是十万人而已,与大明整体的人口规模比起来就没多少,可是他们居然拥有大明五分之一的耕地,这个比例就太恐怖了。

    不过听到一千二百万顷田地的时候,朱翊钧还是很欣慰的,这是张居正的成绩啊!

    大明曾经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土地普查,建国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进行过一次,那次大明上下土地为八百万顷,到了成祖时期,也进行过一次,土地为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