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驾到-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时候,稳住下层百姓就成为了关键,没人百姓参与的那叫叛乱,有百姓参与的那叫起义。没有平定不了的叛乱,可是平定起义就麻烦多了。

    通过兴修水利来避免水灾,增加土地灌溉的面积,稳定粮食产量,这都是为了应付以后的大灾。

    自己虽然能够去东南亚抢粮,可是毕竟有限,大明这么多人,这么多百姓,不是长久之计啊!再说了,一旦天灾爆发,粮食运不进去怎么办?维稳是第一要务。

    百姓生活安稳,哪怕是有天灾爆发,在辅以救灾,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安稳局势。

    到时候即便有野心勃勃之辈想造反,也不会有多少人跟着拿刀子。

    自己干的这些事情触动的人太多,如果还是按照历史进程走,不改变,朱翊钧觉得自己肯定会被自己的小翅膀给扇没了。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为百姓的考量。

    让他们安居乐业,让他们多产粮,过上好日子。

    只不过这种想法在这个决策之中占了多少,朱翊钧自己都不知道,肯定不会太多。

    安排好了潘季驯的事情,朱翊钧今年的事情算是完成了,剩下的日子也就可以安稳的等着过年了。这样的年朱翊钧已经过了十几个了,倒是没什么新鲜。

    原本这应该又是一个安稳的新年,可是当朱翊钧看到送上了一份新年礼的时候,朱翊钧瞬间的就不淡定了,好心情一扫而空,甚至想拎着刀子杀人。

    摆在朱翊钧面前的盒子里面放着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朱翊钧都很熟悉。

    左侧的是一种植物的叶子,现在已经是干的了,朱翊钧一眼就看出这是什么玩意了。这东西前世他见过太多次了,正是烟叶,看这样子还是烤烟。

    前世的时候大家都抽卷烟了,可是依旧在乡下,还是有不少老人抽烟叶。

    朱翊钧前世的爷爷就是这样的老人,拿着纸自己卷,有时候还用烟袋,但是他抽的就是这种烟叶。如果说这玩意让朱翊钧闹心的话,那旁边的东西就让朱翊钧害怕了。

    那黑漆漆的疙瘩,在朱翊钧的眼中就如同恶魔一般。

    那是大烟膏!

    这是以前农村老人对这玩意的称呼,朱翊钧见过以前农村的老人在花盆里面种植一两株。如果年纪大了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他们就会用这玩意来止痛。

    方法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卷在烟里面抽。

    事实上朱翊钧更习惯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鸦片!

    提起鸦片,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全都是因为这东西对国人造成伤害太大,痛到骨髓。鸦片战争,没人会忘记,那段历史也是刻骨铭心。

    朱翊钧听着张鲸给自己介绍这玩意怎么用,怎么卷在一起抽,脸色阴沉的可怕。

    穿越之前朱翊钧就听说过万历皇帝抽大烟的说法,很多人都说万历皇帝有这个习惯。万历皇帝上朝借口是头晕、眼花,其实主要原因是纵欲过度,再加上鸦片的毒瘾所致。

    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

    前面朱翊钧一直在忙着这些事情,还真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或者说顾不过来。可是现在这玩意摆在朱翊钧的面前了,让他猝然而惊。

    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沉声问道:“你说这东西是南京镇守太监献上来的?”

    “回陛下,是南京镇守太监崔福献上来的。”张鲸已经意识到不对了,皇上的声音很冷,他连忙低下头,心中大骂崔福,你这是坑人啊!

    “你说这是‘乌香’?”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朱翊钧的声音更冷了。

    事实上乌香这东西早有记载,以前朝贡制度还没崩溃掉的时候,暹罗爪哇每年都会进贡这玩意,只不过朝廷削减了朝贡之后,这些年基本上没有了。

    显然崔福弄到了这些东西,这一次摆明了是讨好自己来了。

    只不过他这个马屁注定要拍在马蹄子上了,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冷声道:“传旨给徐德,让他给朕查清楚,这东西怎么来的,又是怎么送到朕这里来的。”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万历十五年() 
让徐德去查,张鲸的脸色也严肃起来了,显然这一次的事情肯定不小,皇爷甚至都没让自己的东厂去查,这就意味着崔福这件事情干的太过了。

    “老奴明白,这就去拟旨!”张鲸答应了一声,连忙说道。

    看着张鲸离去的背影,朱翊钧叹了一口气,有些东西终究是会来的。

    江南之地啊!

    比起北疆,朱翊钧更担心的就是江南之地,实在是鞭长莫及,加上地方势力太大,想要伸手也是困难重重。相比起来,北疆无非就是投钱练兵,然后打出去。

    调整了一下心情,朱翊钧就向坤宁宫而去。

    天下这么多的事情,朝廷也这么多的事情,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顺心顺意的。作为皇上,你必须会调节自己的心情,否则日子就没发过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朱翊钧也不能黑着脸给自己的妃子孩子看吧!

    朝中对于这件事情倒是不知道,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大家都安稳的过了一个年。朱翊钧也难得的休息了几天,陪着几位妃子和孩子过年。

    因为钱财宽裕了,妃子们也过了一个好年,给出去的赏赐都多了不少,这使得皇宫的气氛都轻松了不少。

    明代的年假时间还是挺长的,衙门封衙,除了值守的人基本上找不到其他人,也不办公,比起后世都彻底。一直到大年初七,朝廷才渐渐的有了人气。

    至于正式恢复上班,那就要等到正月十五以后了。

    过了正月十五,朱翊钧也恢复了办公,大朝会也举行了。作为万历十五年的第一个朝会,倒也没说什么大事情,基本上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过了年,朱翊钧就收到了两份奏折,一份是西北来的,宣大总督申时行请在大同募兵五万。在奏折上,申时行详细的写了关于军队的人数开销等等,显然是做过详细调查的。

    可是朱翊钧却不想用这么多人的,五万人,每年开销不下二百万两。

    自己有九边要养,还要养京营,还有南疆,还有其他的地方卫戍部队,按照这个价格弄的话,自己岂不是完蛋了?官绅一体纳粮的钱是不少,可是也不多啊!

    如果这么花,国库的收入甚至都不够养兵开销的。

    这是不正常的,是畸形的,朱翊钧才不会这么干。

    “北疆不平,维持军力也是大的开销啊!”朱翊钧感叹着说道,幸好自己暂时不用给大同镇添加兵器盔甲,那里这一次大裁军,兵器盔甲足够武装这些人了。

    朱翊钧这一次没有拿主意,而是交给内阁的大臣们去商议了。

    原本是应该交给五军都督府了,可是五军都督府是募兵制的代表,让他们参与不合适,加上现在五军都督府的那些货,朱翊钧也信不着他们。

    张维贤去了宣大,希望他这一次好好干吧!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那就是朝廷之中呼声非常高的加薪了。

    似乎是官绅一体纳粮太狠了,官员全都上书要加薪,当然了,不排除这些人看到官绅一体纳粮收的钱不平衡,毕竟那些都是他们的钱。

    这件事情倒是好办,公司收益好了,给员工加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明官员的俸禄很低,这一点朱翊钧是知道的,大明的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

    这里面的禄米是实打实的,可是俸钞给的是宝钞,那玩意基本可以无视,没什么用。

    按照现在的价格,一石米大概六百钱,虽然银价和铜价偶有波动,但是自从镜子出现之后,铜价下跌了一些,现在一两银子的大概能兑换一千两百钱。

    两石米能够卖一两银子,如此折算下来的话,正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大概折合白银五百两。

    七品县令大概能领到四十五两,当然了,这是一年的俸禄,而不是一个月的。如果按照月来算的话,七品县令一个月的俸禄大概是三两多一些,接近四两。

    如果官员是五口之家,那么吃饭是没问题,偶尔还能吃顿肉,可是买一件丝绸衣服都没戏。

    尤其是在朝廷没粮食之后,开始玩折色,以物抵俸禄,总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一个官员守着俸禄过日子,那么结果就和海瑞一样。

    粗布粗衣,老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能买点肉。

    自己种菜,自己养鸡,比起普通百姓也差不多了。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的官员基本上都不靠着俸禄活着,他们的灰色收入很多。只不过现在收税的权力被税务司给拿走了,他们的收入少了一大块。

    地方官或许还有其他的办法,可是一些清水衙门的官员却没办法。尤其是京城的清流,京城居之大不易啊!在说他们可不像地方官有房子,前衙后宅,朝廷可没有宿舍给他们。

    大多数官员都会依靠着卖字弄点润笔费,或者家里面供养,有的寒门御使甚至卖上了参奏的折子,给钱,然后我帮你弹劾你想弹劾的人,总之一句话,想尽各种办法弄钱。

    养士银虽然有一些,可是还是不够用啊!如果朝廷没钱也就罢了,现在收上来这么多钱,涨工资!

    所以这一次的涨工资清流闹得最凶,朱翊钧也没办法,只能给官员涨工资。不过在朱翊钧看来,工资是可以涨,可是这个钱自己不能出,得找一些人为涨工资买单。

    有了事情,那么召开廷议也就是应有之意看了,于是万历十五年的第一次廷议就在这种这种情况下召开了。比起年前的最后一次廷议,这一次的廷议气氛也就严肃多了。

    朱翊钧面无表情的从大臣们的脸上扫过,然后开口说道:“开始吧!”

    廷议基本上都是由内阁首辅大学士主持,朱翊钧在旁边听着,当然了,大多数时候朱翊钧都不会只听着,这一次他倒是不准备参与了,让他们自己议论一下也好。

    申时行见朱翊钧不开口了,心里面的顿时无比诧异,这不是自己家皇帝的风格啊?今天这是怎么了?

    不过申时行也知道,现在不是自己发呆的时候,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今日廷议,主要商议的事情有两件事情,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事情了,咱们先说第一件。”

    “关于大同镇募兵之事,诸位有何看法?”申时行说完这句话,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过。

    兵部尚书吴兑见大家都看着自己,事情的确与兵部有关,吴兑便先开口说道:“老夫觉得五万之数合适,再少怕是不足以守卫大同沿线了。”

    吴兑说完这话便闭嘴不说话了,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五万人,我觉得挺好。

    话音刚落,大臣们神色各异,户部尚书张学颜这个时候开口了:“当然了,本官觉得人数越多越好,可是咱们也得考虑实际情况,这募兵不同于屯兵。”

    “不说其他的,单单是每年的粮饷开销和士卒的饷银,差不多要两百万两了。朝廷虽岁入增多,可是这开销也大啊!一个大同就这么多开销,那其他地方呢?”

    “宣府呢?榆林呢?太原呢?甘肃固原又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