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驾到-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名声,申时行不太在意,何况此时如此应对,名声会差?

    百官一日三惊,自己拿出这样的办法,他们会不赞同?会不为自己扬名?他们不想要命了?对于自己来说,这只是一次动议,可是对他们来说,这是保命之法。

    些许反对声音,根本不必在意,自己又不是没人帮忙鼓吹。

    申时行相信,一旦此举成行,自己必然名声大震,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行险一搏?即便不成,也不过是一个倡议罢了,有何损之有?

    可是一旦成了,上能结陛下欢心,下能扬名宇内,一箭双雕。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申时行自然不畏惧在说透彻一点,索性直言道:“大明立过百余年,时移世易,很多事情已经不合大明当下了。”

    “不言其他,单是官奉,大明开国之初,物产凋敝,民生艰苦,官员俸禄不但足以活命,而且是中产之资,可是放在当下呢?”

    “眼下物产丰饶,物价攀升,人口大增,官生皆苦。”

    “是以朝廷才有涨薪俸之举,薪俸已然如此,何况关乎百姓存亡之律法?老夫准备向皇上建言,修整大明律,以合眼下。”

    申时行如此表态,倒是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无论是以前做大学士,或者是当上首辅之后,申时行从来没有如此旗帜鲜明的做什么。本就不是强势阁老,突然来这么一下,倒是让大家有些不适应了。

    甚至大家都在想,这是受到陛下影响了吗?怎么满满的都是陛下的做派?

    只不过事关重大,又事出突然,一时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回话了。

    申时行见两人不开口,继续说道:“眼下百官惊惧,舆情汹汹,咱们内阁倍感压力,如果不有所作为,如何对百官交代?”

    听到申时行如此说,两人瞬间明悟。

    大家都被申时行的言论给吓到了,完全忘了初衷,大家今天为什么聚在这里议事,还不是为了安抚百官,内阁不能不出声啊!

    这么大的事情,内阁不表态是不行的,那么申时行之言,是否可为内阁之态度?

    当然可以!

    这一点没人可以反驳,依照大明律行事,无人可以反驳,那就修改大明律。在这个时候,内阁拿出这样的建言,岂止是果敢有担当。

    不怕建言不合理,就怕没建言,成与不成的,让百官去吵也就是了,只要他们不攻击内阁就是好的。两人在看向申时行的目光就不一样了,百官似乎小觑了这位首辅大学士啊!

    一直以来申时行给人的感觉和行事风格,基本上都是和善的,好说话的,可是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以为阁老之言乃老成谋国之言。”余有丁作为申时行的铁杆,内阁次辅,这个时候自然他发言,他的发言也很简单,全力支持申时行。

    “修改大明律,上可为大明长治久安之策,下可为安抚百官舆情之策。在当下这种情况下,当为最合适之法,我支持阁老之言。”

    听到余有丁这么说,方逢时也知道自己没话说,便也道:“那就按阁老之言行事吧!”

    在京城舆情汹汹百官惊惧之时,内阁突然异军突起,为百官发声了。

    原本大家都没怎么指望内阁的几位大学士,申时行什么德行大家都知道,和稀泥做和事佬还行,真的到用的时候,完全指望不上。

    泥塑首辅的称号大家都喊了多久了,你能指望的上他,大家都把他和刘棉花相提并论了。可是谁都没想到,这一次申时行居然发出了最强音。

    内阁首辅大学士申时行首倡,其余两位大学士联名,请奏陛下修订大明律。

    奏折一出来,瞬间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没想到内阁居然会发此声。没有针对法纪司,也没有针对量刑,而是直指大明律。

    直言大明律已经不合当下国情,需要从新修订。

    原本大家还震惊内阁所为,可是很快大臣们就反应了过来,法纪司横行无忌,百官一日三惊,还不是因为大明律所罚太重。

    八十贯就绞刑,抄家充军,如果没了如此严重的刑法,大家也不用如此害怕了。

    一旦重修大明律,那岂不是可以拿掉这条?并且可以按照对百官有利的方向修订?这一招简直神来之笔,如杨羚挂角无处可寻。

    简直高招!

    于是不少人都开始上书请求重新修订大明律,尤其是那些心虚的官员。如果真的被查到身上,自己绞刑,抄家充军,他们怎么可能不害怕。

    现在有了改变这一局面的机会,怎么可能不上心,简直就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至于其他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喊出什么祖制之类的,只不过这些人声音太弱,直接就被淹没了。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嘴角露出一抹冷笑,这就是大明的臣子。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什么无耻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以前抱着祖制的神主牌不放,现在对祖制弃之如敝履的也是他们。

    “司礼监翻看一下,如果是请修大明律的奏折,全都拿出去。”朱翊钧看了一眼张鲸,直接开口说道:“摆在这里碍眼。”

    事实上倒也不是真的碍眼,朱翊钧要做的是姿态。

    要让百官知道,朕不想修大明律,你以为你们的心思朕看不出来?朱翊钧又对张鲸说道:“下旨斥责内阁,祖制岂可擅动?大明律岂可擅改?”

    “太祖皇帝曾言,着为永例,难道他们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这话也就是说说,这么多年,哪一位皇帝没改过太祖的永例。可是朱翊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次敲死了,省的以后你们拿祖制说事。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天子剑() 
皇上下旨申斥内阁,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将事情推上了风口浪尖。百官更加疯狂的上书,全都是请修大明律的。

    一时间京城内外,百官空前的一致,即便偶有反对之声,也很快被淹没了。

    这使得内阁首辅大学士申时行风头无量,一扫泥塑首辅的称号,被文官共推,声势大涨。贤相之名已经被喊出来了,只不过不知道是申时行自己喊的,还是别人给他喊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宫里面却没了声音,朱翊钧甚至连早朝都不上了。

    传出来的旨意也很简单,朕偶感风寒,需要静养,一时之间事情就那么僵持到那里了。这是朱翊钧亲政以来,第一次大事件。

    因为是内阁倡议,百官附和,使得无数官员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变着花的写奏折,这等刷声望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躲在文华殿的朱翊钧这几天倒是很清闲,反正关于请修大明律的奏折,朱翊钧是一律不看。现在朱翊钧要做的就是等,等到整件事情被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现在事情被推得越厉害,将来就越没有转圜的余地。

    一旦自己被文官集体压服,等到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就越没办法拿出祖制压制自己。这一点朱翊钧非常的有信心,如果还想强压自己,自己就可以公然翻脸了。

    与其关心这些,朱翊钧还不如关心点别的,比如西郊的事情,王用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入宫的。

    “陛下,臣已经把人手给抽调好了。”王用汲躬身说道:“六部那边也都打了招呼,只不过有一点臣有些担心,那就是人手不够。”

    能在西郊修园子的,没有一个好相与的,那些寺庙也一样。

    这一次皇上可不是光收拾修园子的大臣或者勋贵勋戚,而是要连那些寺庙也要动。除非是正经的皇家寺庙,也就历代大明皇帝让人修建的。

    那样的寺庙唯一的做法就是要颁发地契,把不合法变成合法。

    那是大明皇帝赐予的,这个朱翊钧不敢往回收。一旦将其他皇帝赐予的赏赐收回,必然天下大哗,会让天下心惊。

    这种利益不大,但是臭名远扬的事情,朱翊钧是不会做的。

    “好好干,西郊弄完了就把整个顺天府给朕查一遍。”朱翊钧看着淡淡的对王用汲说道。

    事实上现在大明的商业虽然很发达,可是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等地,北方并没有泛滥开。在北方,依旧是以地主士绅为主的经济类型。

    朱翊钧做这一切,捞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另外一个。

    这个目的就是立规矩,敲打所有官商,为的就是商税。商税不收,工商业发展的越繁盛,对这个国家的伤害就越深。

    南方海贸走私严重,每年从海外留人大明的白银无法计数。

    根据后世的统计,从明中叶开始,海外流向大明的白银达到了两万万两之多。占到了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殖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欧洲国家使劲的殖民赚钱,但是财富却流进了大明的腰包。

    这种情况哪怕到了近代都没有改变,直到鸦片泛滥,这种情况才被逆转。

    大量的白银流入,使得大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用钱荒,但是作为一个后世人,朱翊钧知道的很清楚,这种情况对大明百害一利,弊端远远大于利益。

    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富商巨贾的财富大增,流入的白银基本上垄断在他们手里面。

    这样一来,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阶级固化的也更严重,寒门别说出贵子,你连生存都变异常艰难。

    如此大规模的白银流入,会造成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大明社会的割裂也变得更严重,如此下去,烽烟四起已经是可见的事情了。

    一旦稍有天灾,脆弱的大明必然会淹没在起义的浪潮里面。

    后世的人即便没学过也都知道,超发货币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大明虽然没有超发货币,可是大量白银的流入,大量物资的外流,比超发货币更严重。

    如果生产力高,工商业发达,大量的贸易顺差会使得国力大幅度的增强。

    可是现实却是现在大明虽然有了工商业,但是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通货膨胀,货币上涨,加上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小农经济的崩溃。

    作为小农经济的主体,大明的普通百姓必然会损失惨重,一句话就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这里面有国家调控,收白银于国,大力修建基础工程,把这些钱还给百姓,促使他们完成小农经济到工商业的转变,那么大明的国力必然会腾飞。

    国家有钱,也可以把钱花在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不但能够缓解危机,而且还是大明的机会,腾飞的机会。

    现在问题就在于,朝廷没钱,巨大的商业利益没朝廷的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

    朱翊钧要做的收田地于国,下一步就是收矿山于国,你们占着国家的矿山,挖着国家的矿脉,但是却连税都不交,想得美。

    一句话,不交出钱,那就把脑袋交上来。

    以前朱翊钧没这个信心,但是现在朱翊钧有。

    西北荡平,辽东无事,京城三十万大军如臂使指,朱翊钧现在无惧任何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以前的隐忍和退让,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只要打破了祖制的藩篱,朱翊钧就可以行王霸之道,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