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驾到-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刘堃不敢说,也不敢问,只敢小心的伺候着。

    一行人一边往庄学走,朱翊钧看到了不少人在平整土地,微微一愣,转头对刘堃说道:“庄子上要修什么吗?怎么那么多人?”

    “不敢欺瞒公子,那是族中在修建养猪场。”刘堃连忙说道。

    朱翊钧一愣:“养猪场?”

    “是,养猪场!”刘堃笑着解释道:“是族中和陈记合作的养猪场,族中提供地方和建造猪圈,陈记则是负责提供猪仔。”

    “族中人口比较多,土地有限,耕种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年前的时候,族中的族老做主,各家出资建了这个养猪场。族中每家都有养猪场的份子,等到年底卖猪的时候分钱。”

    朱翊钧点了点头,心中感慨,自己好像小看大明百姓的创造力了。

    这算不算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农村养殖合作社?

    族中集资,集中养殖,发展畜牧业,由族老主导,很好的模式啊!至于会不会贪污,会不会欺压软弱,这些事情是另外一码事情了。

    至少这种制度是好的,可以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来赚钱。

    “这个记下来,可以推广!”朱翊钧在心里面告诫自己。

    一边想着,朱翊钧一边琢磨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皇权不下乡的问题。除了宗族势力顽固,也有底层官员不足的原因。

    大明才几个官,以前县衙的衙役都得县令自己花钱雇。

    一个县衙十几个人,下个屁的乡,朝廷也养不起,冗官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可是真的很多官吗?想想后世的公务员人数,朱翊钧瞬间就有了计较。

    当然了,想要直接以行政力量推,难度太大了,夺权是要不得的。

    事实上小学的建立就是朱翊钧权力渗透的一步,小学的先生在地方的地位必然是很高的,他们就是朝廷的口舌,可以帮助朝廷宣讲政策。

    公务员出身的老师,他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在辅以定期的宣讲,让地方百姓慢慢的习惯有朝廷的人在他们身边。

    看到刘家庄办养猪场,朱翊钧觉得自己可以搞一波兽医了。

    反正内务府已经成立了大明畜牧司,让他们搞一批兽医,针对这些大型养殖场推广一下,顺便也可以推广一下刘家庄这种大型养殖场的做法。

    另外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就是医生了。

    官派医官,这个朱翊钧早就想了,或者建立乡村诊所,只不过医生培养太困难了。草药种植也是一个大问题,这几年皇家医院那边就开了两个分院。

    朱翊钧一边胡思乱想,一行人一边往前走,很快就来到了庄学。

    这个庄学并不大,前面是空场地,后面是一排六间房子,侧面还有两栋房子。院子里面栽着树,不少孩子正在里面玩耍。

    朱翊钧没有走过去,也没打算进去看一看,事实上他今天的行程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看刘家庄的庄学,其实意义并不太大,要看也要看朝廷的小学。转了一圈之后,朱翊钧辞别了刘堃,一行人开始往回走。

    昨天晚上朱翊钧计划去的地方,一个都没去。

    徐文长依旧坐在马车上,喝着酒,吃着肉脯,不知道他带了多少酒,带了多少肉脯,居然还没吃没。看得朱翊钧更想把他给踹下车了,肚子好饿。

    那么大年纪了,整天酒不离口,也不怕酒精中毒。

    当然了,朱翊钧知道劝了也白劝,在这个时代,醉死绝对是一个颇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死法,不会像后世一样觉得很惨。

    “爱卿,你觉得朕做的好吗?”朱翊钧沉默了半晌,缓缓的开口说道。

    徐文长没有说话,也没有像之前那样狂拍马屁,半晌才严肃的说道:“陛下心中难道没有答案吗?虽然臣不知道陛下所虑何事,不过臣知道,秉持本心去做,不会错的。”

    “即便错了,现在的大明也能扛得住。”

第三百一十九章 战争压力() 
朱翊钧没有回答徐文长的话,事实上大明扛得住吗?比起徐文长心里面底气十足,朱翊钧反而没有那么的底气十足。

    “慢慢来吧!”朱翊钧慨叹着说了一句。

    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蹴而就,如果太着急了,反而容易出事情。

    回到皇宫之后,天色已经不早了,朱翊钧也就没办公,回去之后就休息了。

    军机处,这个衙门在大明的地位很特殊,自从几年前成立之后,军机处的权力就与日俱增。虽然打着北伐筹备衙门的旗号,可是它的手伸的很长。

    最开始是军方,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走近之后,基本上把整个军权从内阁给分出去了。

    地方上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凡是牵扯到军事的奏折,全都走军机处。人员调动,军械购置,后勤采买,所有的一切全都归了军机处。

    做到了这一步之后,军机处又从六部提取了一部分权力。

    比如户部的钱,工部的工匠,刑部的刑罚权。

    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关于军人的处罚权。

    地方官节制军队的一个很关键的权力就是对军队的检察权和惩处权,现在这个权力不归地方官了,更不归内阁了。

    这个权力现在归属于锦衣卫,锦衣卫的都指挥使则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

    整个权力的剥离使得军机处的权力大增,说它是大明现在权力最大的衙门也不为过。随着这些权力的收回,地方上的军队其实是松绑了。

    当然了,军机处的监察也是很严格的。

    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都有检察权,还有一个专门受命于皇帝的军事情报机构御马监。这几年御马监已经开始走上台面了,它不再是统领天子亲军的衙门,而是天子的军事情报机构。

    各地的军队之中,基本上到处都有御马监的人。

    军机处这样的地位,使得无数的官员都想往里面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比起文官,武将的心气更足,他们看到了机会。

    现在的军机处里面,武将出身的军机大臣有戚继光,勋贵出身的有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壁。锦衣卫事实上也算是军方的人,这就让军方的人看到了机会。

    以前大明的将军是没办法走进权力中枢的,但是现在可以了。

    有了奔头之后,精气神自然就不一样了,这就导致了大明的将军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眼。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都想争夺军机处行走的位子。

    军方很单纯,你想进步,那就得立功。

    这样一来就使得军方的求战之心前所未有的迫切,加上瓦剌那边带来的巨大利益,让人看着眼红啊!蓟辽和辽东那边守着长城,看着草原直流口水。

    尤其是那些蓟辽和辽东的将军们,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打过去,抢地盘,不但能够升官,还能够发财,西北那边的将军富的都快流油了。随便找点什么买卖干,那都赚的盆满锅满的。

    谁不眼红?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翊钧觉得有些快压不住了。尤其是各种物资囤积到边疆之后,各地请战之风越演越烈,这几年朱翊钧可没少往北疆忙活。

    京城通往蓟辽和天津的水泥直道修通了,蓟辽通往辽东的直道也修到了山海关。

    军械粮食不断的囤积过去,大明这些将军都快嗷嗷叫了,下面的士兵基本上也差不多。四十两一颗人头,让这些士兵有化身为狼的冲动。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明北疆这两年砍柴之风盛行。

    以前明君也出关去打,但是像现在这样疯狂的时候实在是不多。现在朱翊钧疯狂的囤积物资,不断的在北疆建立骑兵,使得北疆的将军们一个个都疯了一样。

    带着骑兵出关各种打柴,四十两一颗脑袋,明军都把这个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了。

    这一点从军机处每年报上来的斩首数量就有非常直观的体现,那是每年都在递增,朝廷每年光人头的钱就需要一大笔。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朝廷都弥漫着开战的气氛。

    眼看就要到开春了,北疆的将士又开始坐不住了,军机处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朱翊钧新年之后第一个军机处会议开始了。

    朱翊钧一边走向文华殿,一边唉声叹气。

    事实上三年前自己说的筹备北疆之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转移商税的矛盾,通过军事订单来拉动内需,然后达到拉动生产的目地。

    当然了,备战是肯定要备战的,倭国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不是要打过来了。

    自己囤积的军事物资,囤积的军械,到时候正好给丰臣秀吉来一下。大明的皇家海军也成军了,可以给丰臣秀吉来一下狠的。

    历史上万历打丰臣秀吉,朱翊钧总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那一战虽然打赢了,可是打的不尽兴,朱翊钧准备打一次尽心的战争。

    现在的情况是,自己这个皇帝还没激动,下面的人已经激动的不行了。尤其是蓟辽和辽东的明军。当然了,京营的那些家伙也没好到哪里去。

    皇家讲武堂的学生这两年有一大批进入了军营,每天就是嗷嗷叫着打到狼狼居胥山。

    朱翊钧有些后悔了,当年自己许诺谁先打到狼居胥山,自己就摄封谁为大明的冠军侯。讲武堂这些兔崽子们现在一个个都叫嚣着自己要打到狼居胥山,然后勇夺冠军侯的爵位。

    甚至连西北军都来插一脚,整天请战。

    什么他们从西北出奇兵,自草原上一路奔袭,直接奇袭北疆的鞑子。

    这策略也不知道是哪个脑残想出来的,抢功的心思太明显了。大明北疆又不缺人,蓟辽和辽东人马充足,战意高昂,京营囤积着四十万大军,用你们从长城外打过去,还出奇兵,还奔袭,太不要脸了。

    朱翊钧走到文华殿外面,听到里面已经吵起来了。

    “反正不管你们怎么说,我是一定要请战的,你看看,你看看,这都被欺负成什么样子了?这可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奏折。”

    “鞑子欺人太甚,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教训,必须打。”

    朱翊钧无奈的摇了摇头,什么鞑子欺人太甚,朱翊钧根本就不相信。这两年这样的奏折实在是太多了,大明的北疆遍地烽火。

    知道的是大明现在很强,北疆屯兵,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明北疆要被攻破了。

    今天这边有军情,明天那边有鞑子,后天旁边又有鞑子渗透,没完没了的。御马监那边也查清楚了,有几个迷路的牧民被抓了,他们也要上奏折说发现了鞑子的迹象。

    问题是你出兵百里之外发现的鞑子,那也叫发现鞑子踪迹?

    你确定不是你跑出去找人家的?朱翊钧估计这些家伙眼睛瞪得老大,专门找哪里有鞑子,找到之后就回去写奏折,一点脸都不要。

    御马监传回来的情报,北疆之外的鞑子最近几年根本没心思来大明捣乱。

    蒙古名义上的大汗,也就是察哈尔部的大汗布延彻辰要死了。老家伙今年五十五岁,但是身体却非常的差,随时都可能挂掉。

    前两年,布延彻辰的长子,也是他钦定的继承人莽和克死了。

    没了继承人,察哈尔部现在非常的不稳定,察哈尔部周边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就像盯着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