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大家能接受的最高也就是文正了,怎么皇上还要拔高?
在张居正死的第三天,宫里面又传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翊钧要驾临张府,亲自祭奠张居正。
大家都看出来了,皇上这是要高捧张居正的节奏。
事情也没有出乎大家的预料,到了第三天,朱翊钧的御驾驾临张府了。
从御辇里面下来,朱翊钧面无表情的看着挂满白幡的张家大门,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张家子弟,朱翊钧迈步走向了张敬修,伸手将张敬修给搀扶了起来。
“免礼吧!”朱翊钧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人,开口说道。
等到大家都站了起来,朱翊钧拉着张敬修走进了张府,径直来到了张居正的灵堂。朱翊钧亲笔书写的那句话就摆在灵堂上,非常的显眼。
*******,*******!
朱翊钧接过张鲸递过来的香,给张居正上了一炷香,这才来到了偏厅。
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张敬修,朱翊钧面容严肃的开口说道:“爱卿有什么事情可与朕说,先生一生为大明操劳,为国尽忠,无论爱卿有什么要求,朕无不允。”
“皇上对家父信任有加,赏赐丰腴,皇恩已是深厚,臣以别无所求!”张敬修连忙跪倒在地上,开口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先生一生为国,今朕痛失先生,实乃天夺朕之心肝,乃锥心之痛。张鲸,宣读旨意吧!”说完这句话,祝一句就转头看向了张鲸。
伸手拿过一份圣旨,张鲸轻轻的展开,脸上的表情很凝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江陵张居正者,精世忠臣,乃朕之肱骨也,今天夺朕臣,朕心甚哀之。”
“先生生前负有经天纬地之才,道德博文,慈惠爱民,自为内阁首辅以来,内外宾服,大虑克就,内外用情,清白守洁,图国忘死,实乃大明忠臣良臣。”
“朕心念之,谥号“文”以彰其功,追封“忠正侯”,钦此!”
“臣领旨,谢恩!”张敬修恭敬的趴在地上磕了头,大声的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说完这句话,这才双手接过了圣旨,脸上早已是泪流满面。
这两天的担心不复存在,这两天的惊恐也不复存在了。
朱翊钧在张府并没有多呆,很快就回了乾清宫。
不过朱翊钧的这道圣旨却掀起了波澜,不但给张居正谥号“文”,还追封了忠正侯,这评价真的是大明立朝以来最高了。赞叹者有之,羡慕着有之,妒恨者有之,但是都会有一种情绪:吾当如是!
回到乾清宫,朱翊钧叫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就是朱翊钧手下四个间谍头子。
司礼监秉笔奉旨提督东厂办事太监张鲸,司礼监随堂奉旨提督内厂办事太监徐德,司礼监秉笔奉旨提督御马监太监张诚,左都督、太子太傅、锦衣卫都指挥使刘守有。
原则上张诚不算特务头子,但是御马监的谍报部门已经建起来了,这几年运转的还算顺利。
整个军方的间谍和监控全都是御马监在操作,现在已经颇有成效了。
“你们四个人中,三个内侍,刘爱卿奉旨提督锦衣卫,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军,你们四个都是朕的亲近之臣。朕现在有一件事情交代你们去办,希望你们别让朕失望。”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重托!”四个人连忙跪倒在地上,大声的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张鲸,开口说道:“张鲸,发动东厂明的暗的人手,宣传张先生的功劳,同时宣传朕对张先生的信重之恩,以及朕给予张先生的死后哀荣。”
“各大青楼,读书人留恋之地,安排人去说,让他们都知道为朝廷做事,为朕做事,朕不吝赏赐。”
张鲸连忙说道:“老奴明白!”
朱翊钧又转头看向了徐德,开口吩咐道:“梨园开讲张先生的话本,从张先生科举的事情开始说,着重说他的报国情怀,他不是有一个落榜的事情吗?宣传出去!”
“让你的人在市井下层,给朕动起来,把张先生的事迹散播出去,同时也要散播朕对张先生的死后哀荣,总之就一句话,朕与先生,乃君臣典范。”
“记住,不要提唐太宗和魏征,如果要说,唐太宗和长孙无忌,知道吗?”
徐德神情严肃的点了点头:“奴婢明白!”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差点刨了他的坟,这件事情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绝对不能提起。诸葛亮也不能提,白帝城托孤虽然是君臣佳话,可是刘禅是什么货色?
自己幼年登基,先皇托孤,全都太像了,可是自己在这个故事里面就成了刘禅了。
这个要不得。
“刘守有,锦衣卫的人也动起来,把消息散出去,从行走南北的商户入手,说法和他们一样。”说完刘守有,朱翊钧又把目光转向了张诚。
“张诚,御马监的人也动起来,在军中把消息散播出去,你与他们三个不同,你主要散播的是朕对先生的封赏。要让人觉得,只要为朕卖命,为大明立功,朕绝对不会吝惜封赏。”
“哪怕是封妻荫子,许以公侯之位也在所不惜,明白吗?”
“奴婢明白!”张诚也连忙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面容严肃的看着四个人说道:“这件事情不许走露风声,事情要办得漂亮,谁要是给朕办砸了,朕绝对不会轻饶。”
“去吧!”
听了朱翊钧的这句话,四个人转身向外面走去,大步流星。
大明朝的四个特务机关全力动员,当天就见到了效果,梨园茶馆酒肆开说张居正的话本。在梨园里面,甚至来了长篇话本,第一话就是“贤臣初现世”,讲述张居正出生。
什么“天降祥瑞”“文曲星下凡”,各种神话传说一个劲被抬出来扣到了张居正的头上。
其他的场合也一样,到处都有人高谈阔论张居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吹捧张居正和朱翊钧的君臣关系,以及师徒之情。
外地不知道怎么样,整个京城的风向瞬间就被带到了这个上面。
第二章 盐()
雨滴顺着屋檐低落下来,朱翊钧面无表情的站在屋檐下面,王皇后站在朱翊钧的不远处,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大明帝国的皇帝。
半晌,朱翊钧松了一口气,转头看了一眼王皇后,笑着说道:“什么时候过来的?”
“刚过来!”王皇后笑着说道:“见陛下看得出神,没让人打扰陛下。外面下这么大的雨,陛下还是不要在外面多留,免得受了风寒。”
朱翊钧笑了笑,伸手拉住王皇后的手说道:“好,朕听皇后的。”
王皇后笑了笑,脸上带着一抹欣喜的说道:“陛下似乎有些沉郁,朝中的事情有诸位大臣,后宫之中有太后,还有臣妾,陛下可以放关心的。”
笑着摆了摆手,朱翊钧沉声道:“没那么多的想法,朕只是在想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说起改革,可是大明是什么样子,朱翊钧在清楚不过了,说改革是千头万绪,不如说是千疮百孔更加的恰当。整个大明就像是一个大漏勺,朱翊钧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的感觉。
琢磨了半天,朱翊钧觉得还是得从钱下手,没钱什么都玩不转啊!
虽然在琢磨,但是朱翊钧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是稳住朝局,而不是去做其他的事情。
陪着王皇后闲聊了一会儿,又一起吃了一顿午饭,朱翊钧就跑去看奏折了。对于这些奏折,很大一部分都是屁话,朱翊钧看都懒得看。
不过今天的奏折倒是有点意思,全都是弹劾的奏折,弹劾的不是别人,正是即将继任的礼部尚书潘晟。
说起来潘晟这个人朱翊钧不算熟悉,马自强死了之后,礼部尚书就是这个潘晟。
不过潘晟也没有做太久的礼部尚书,大概两年多一点,潘晟就再一次退休了。在潘晟退休之后,礼部尚书是徐学谟,这个人马上就要致士了。
张居正在徐学谟致士之后,举荐的就是潘晟,并且还希望潘晟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
对于大明官员动不动就玩致士这一套,朱翊钧真的是非常不喜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皇帝没听他的话,就给你玩致士,自己拍屁股回家了。
这种风气可要不得,要把责任制落到实处啊!
连续翻了好几本奏折,朱翊钧发现全都是弹劾潘晟的,很明显,潘晟这是被针对了啊!
这件事情都不用仔细想,朱翊钧知道这是有人不想潘晟入阁。显然张居正死了,很多人坐不住了,想要迈进内阁的位置了。冷笑着把奏折扔到一边,朱翊钧现在不想动张居正的人。
哪怕是以后要动,肯定也不是这样的动法。
翻看了几份奏折,朱翊钧突然看到了一份奏折,脸上的表情顿时就玩味了起来。这份奏折是都察院监察御史曹一夔的折子,上面的内容也让朱翊钧非常的感兴趣。
曹一夔的折子只牵扯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盐!
在这个时代,盐和铁永远是最赚钱的,曹一夔在折子里面详细的叙述了大明盐法的弊病,以及地方人员的贪赃枉法,可是层层盘剥,无数人以盐肥己。
尤其是一些盐商,肆无忌惮,对朝廷法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奏折的后面,曹一夔提出了制盐的九条建议。
一清灶地,二除重差,三禁私盐,四免旧欠,五课私煎,六复盐引,七更盐(改富国为盐场,新镇为银场,以从商便),八割没银,缴引目,九官买余盐。
在这九条里面,最引起朱翊钧注意的是官买余盐。
这一条说白了就是场盐官收,额外余盐给米收买,使多产之盐亦获其利。
弘治初,凡商无盐支给,准其收买余盐,以补正引。余盐私买之禁既开,奸商借官引挟带私盐,遂使宫引滞困,官收之制从此受阻。
朱翊钧敲打着曹一夔的奏折,沉吟了片刻,看来自己这第一刀需要砍向盐政了。
看了一眼张鲸,朱翊钧开口说道:“去,把这个曹一夔给朕找来!”
盐铁,这两项绝对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收入,自己想要提升收入,从盐入手,绝对可以。只不过具体要怎么做,自己还要听听这个曹一夔怎么说。
曹一夔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年纪不大,三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臣参见皇上!”曹一夔走进乾清宫的御书房,跪在地上给朱翊钧行礼。
“起来吧!”朱翊钧淡淡的说道:“朕对你这份盐政的奏折很感兴趣,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着上这份奏折的。朕可是知道,这盐政可是牵一发动全身啊!”
曹一夔一愣,为了盐政?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曹一夔瞬间就激动了起来。
“臣曾巡视河北沧县时,看到一些地方官吏利用管理盐务税收的职权倒买倒卖食盐渔利。”曹一夔沉声说道:“地方官员尚且倒卖私盐,盐商该何其猖獗?”
“臣以为盐乃朝廷命脉,自从准许商人开买余盐之后,朝廷的盐钱每况愈下,收入减少的很厉害。”
“臣以为盐政到了改的时候了,厘定盐场,清查官吏,严惩倒卖私盐的盐商,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曹一夔说道这里,有些激动的道:“那些盐商于国何功?却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