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起来吧!”关绪清看了看几个心腹股肱大臣,含笑说道:“韵松轩虽也凉爽,没有风,比这边气闷些,所以叫了你们来——随朕进工字殿吧。”
众人都随着皇上身后亦步亦趋的进了工字殿。他们原以为殿中必定比外边要闷热些的,进来才知道,这座“工”字形殿字东西南北四面开通,厚重的殿顶,中间天井又加了一层,再毒的太阳也晒不透。中心须弥座设在十字冲口,无论什么风向,都在这里交汇,为防穿堂风伤人,四面都敞围着薄纱屏风,一色的黛青色金砖打磨得光可鉴影,踩上去觉得连脚心都凉森森的。因为殿宇深邃,为了增加光线,所有过道的墙上,没有字画和家具,嵌满了一人来高的大玻璃镜,色彩各有不同,对影反射,即便一个人进来,也觉得满殿都是人影晃动。
几个人来到殿里,不但连汗都没有了,随着阵阵阴凉的风,竟还觉得有点凉。关绪清到内殿里更换了衣服,几个大臣都肃立在御座屏风前,有点像傻子进城,呆头呆脑的东张西望。只见皇上换了衣服从角门出来,齐刷刷跪了下去。
关绪清进殿前只穿一件纱袍,出来的时候已经套上了一件金龙褂,由小福子随侍在旁边。他显得很随和,随便走动几步,打量着李鸿藻说:“兰荪,你还很精神嘛,廉颇不老,尚能饭否?近来老病好点了吧?朕下旨太医院派两名太医人,还有内务府派二十名太监到你府上侍候听用,他们都去了没有?”
李鸿藻赶忙叩头谢恩,说道:“皇上给臣的待遇是亲王待遇,臣断然不敢当的。太监打发回去了,太医们不敢回去,留了一个住在臣的府上,其实臣的病不要紧,皇上赐的药很有效,请皇上不必为臣的身体*劳。”
“卜五,前一阵子咱们开的军事会议,商议的结果你还记得吗?”关绪清向徐世昌问道。
徐世昌说道:“自然是记得,陆军部已经遵照皇上的旨意向蒋介石下委,蒋介石已经动身,相信这两天之内就能到达中东地区,另外冯玉祥也接到了陆军部的电报,正往北京赶回来呢,西征军大兵大部分集结在伊拉克日夜训练,随时准备对土耳其发动致命一击。”
“好,好,朕提醒你们一点,土耳其是打通欧亚的通道,必须要取得胜利,其余的朕就不多说了,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说着话,关绪清就带着小福子离开瀛台,径直过了板桥低头看看怀表,已过了下午六点。小福子跟在皇上身后,太监们都垂手站在凉亭子外头候命,抢前一步说:“都楞着做什么?主子要到澹宁居给去。”
关绪清摆手说:“朕累了,走几步过去,你们把銮驾抬过那边等着就是了。”
“主子,您瞧这天儿,要下雨了呢!”小福子陪笑说道,“再说,娘娘那边的宫女夏雪过来两回了,问主子什么时候过去,要是去的晚了,怕娘娘惦记着。主子议政也很劳乏,不如坐銮驾过去吧。”
关绪清面无表情的说道:“就因为坐得劳乏才想走动走动,议的什么政,不是你这做奴才的问的事。回头告诉下面的人,这边园子大,要比紫禁城管得更严。朕杀太监可从来没有心软过!”他透了一口气,顺着板桥继续向前走,只挑拣着林间小径向澹宁居方向穿行。小福子他们不敢跟跟太近,又不敢离的太远,跟着皇上的影子,时停时走,时快时慢。
天很快阴了,西边还隐隐传来隆隆的雷声,只是满园的老树浓荫遮天,天上黑压压的一片云。关绪清满肚子心事,一件一件的想着,也有想不出到底为了什么心情这么沉重。抬起头只见林子愈来愈暗,不知名的小鸟在枝桠中扑翅飞着啾啾而鸣,草间小虫也在叽叽喳喳快速穿梭,浓绿得油黑的树叶把卵石小路遮掩成了一条细线,越发显得幽暗阴沉。





帝国的意志 第八百六十三章 轰轰烈烈的爱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161 11:44:00 本章字数:3889

关绪清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挑着电灯笼往这边走,他加快脚步过去,只见迎面一个宫女,挑着灯笼带着一个人,仔细看了看,关绪清不禁失声叫出口来:“是你!”
那人抬起头一看是皇上,苍白的脸色变得越发苍白,一时间连手脚都没地方放,蹲身万福,轻声道:“主子万福!”
“你们没事都退下去。”关绪清摆了摆手,众人立刻知趣地退到远处。
“走,到月光地里说话,那里敞亮。”
“这会儿……”
“怕什么,人似乎都是为了规矩和面子活着,要是真能把面子抛开,那活着才能逍遥自在,要是别人敢再乱说,朕一定杀几个看看!”说到这儿,关绪清的眉毛都立了起来,拉住对方的手就往海子边上走。这时,雨和风似乎都为这两个人停了,月光斜斜的洒下来,把人照得眉发如雪。
那人也不说话,跟着他又来到海子边上,望着月光如银的水面,两个人对视良久,谁都没有说话。时间变了,地点变了,但两个人都没有变,远处几盏昏黄的宫灯映着他们的身影。
“静芳,你……你还好吗?朕听说你生了,这几个月,朕坐立不安,真想去看看你和孩子,可是……唉,礼数,都是碍手碍脚的礼数,早晚有一天朕要把这害人的礼数都抛到一边去。”
静芳一下子扑身到皇上的怀里,低声啜泣道:“我……我好想皇上……你不知道,仪儿生得有多难。他,当时也不在家,你又不能来看我……我好苦……”
“朕也想你……”关绪清一手扳着她肩头,一手温存的抚着她长长的头发,“朕走到哪里也忘不了你,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总是惦记着你,心疼着你……溥仪出世了,载漪看出问题了没有,难为你没有?”
静芳摇了摇头说:“还好,男人就图一时爽快,过去了谁还会去记得那些事,对于仪儿,他没有半点怀疑,只当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疼还疼不过来呢。”
“你把天下的男人都看小了,谁说男人都只图一时爽快的,朕说过要对负责的。”
静芳抬起头来,月光白亮亮的,看不清对方的脸色。突然,两滴冰冷的泪水滴在她的面颊上,她惊慌地问:“主子,主子!您怎么了?您方才的话……奴婢不明白,难道您要娶……”后面的话她无论如何不敢说出来,她觉得自己是在痴人说梦,这怎么可能,对方是帝国皇帝,握有十万里疆土,掌握着十亿亚洲人的生死,自己是什么,有丈夫,有孩子,最多不过是皇上的情人罢了,怎么能奢望对方明媒正娶呢?
关绪清抚摩着她的脸,紧紧将她搂在怀里,忽然用异常坚定的声音说,“娶就娶了,有什么了不得的,朕开疆辟土,世界都能打下来,还不能娶朕爱的人吗?”
“啊!”静芳没想到皇上竟会说出这样的话,心里又是激动又是害怕,怯怯的说道:“皇上,可是还有皇后,德妃、蓝妃,后宫嫔妃那么多,她们会同意吗,还有朝臣和百姓会怎么议论,您要真这么做了,他们会说您是个昏……”
关绪清仰面大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朕就是有天大的本事,还能堵得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吗?管那么干什么,想那么多又干什么,大丈夫生在天地间,思前想后只会令自己更痛苦,还能成什么大事,朕是帝国令主,这点儿事做不了主,这个皇帝也不用再做了!”
“可是,还有载漪,他……”
“载漪?”关绪清目光闪动,扳着静芳的肩头盯着她的眼睛说道:“载漪是个好丈夫吗?他要是好丈夫,又怎么会长期以来对你那么冷淡,又怎么会在外面招蜂引蝶,竟然和叛党秋瑾搞在一起,在朕眼里载漪根本不是个问题。”
“人们都会说奴婢不守纲常,是个荡妇,勾引皇上……背弃自己的丈夫……”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古人说的屁话,人为什么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敢爱敢恨,敢想敢干才是男人本色,也是朕定下的纲常。”
“可是载漪他还是我的丈夫,咱们不可能越过他的,我看还是……”静芳犹豫着说道。
关绪清悠悠突出一口气,凝视着静芳缓缓说道:“朕只问你,如果没有载漪的话,你会和朕相守吗?”
静芳目光闪烁不定,摇着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她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倒吸了一口凉气,盯着皇上道:“您……难道你想把载漪杀了……”
关绪清苦笑了一下,说:“朕不敢说是明君,起码还懂得一些是非道理,就是皇上也不能平白无故抢人家的妻子,杀人家的丈夫,那是天理不容的事。”
静芳这才松了一口气,又问道:“皇上,你说一个男人心里可以装多少个女人的爱?”
关绪清思索了半晌才说:“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姐姐,静芬。”
“那我呢?我算……我算什么?”静芳满含着眼泪问道。
“你姐姐和朕是一个人,就像水和鱼一样,谁离开谁都活不下去。你就像是枝上的樱花,可以远远的观赏,但是要禁不住采摘下来,你还能活吗?”
静芳琢磨着对方的话,渐渐痴了……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并肩站在海子前,不知从哪间房中传来金自鸣钟的响声,一下又一下悠长而颤抖地撞着,象一声又一声永不止息的叹息声。
转过间就是教育部举办的恩科取士,帝国军队在亚洲势如破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因此皇上今年加了一次恩科,让天下的寒门学子多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今年的恩科开得特别早,八月里就举行了,在这个时候,灿烂的阳光还没有那么刺眼,也没有带来盛夏里那种叫人心烦气躁的酷热,只是暖烘烘懒洋洋地照耀着大地,似乎想把所有地事情都融化在它的怀抱里。
去年在秋闱中金榜题名的举子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京城,为这难得的恩科取士作准备。相比往年,今年似乎有些新气象。住在京城好几代的人都感觉出来了。街上少了些一边拿着书一边念念叨叨的书呆子,多了些神采飞扬、谈吐新潮的健硕少年。听说是因为当今圣上再一次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对考试内容也做了调整,扩大了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学的内容,什么罗素、斯宾塞等西方哲学大家的理论都成为了本次考试的一个重点,还有一些时政的考察,当然主要内容还是中国传统的国学,但不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皇上还给科举考试起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名字:“高考。”
来京考试的这些人大多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出身,倒是商人、工匠家庭的居多,听说安徽省一个考中建设部规划司的士子还是个木匠。从他们口里不时可以听到些新鲜的名词,甚至还有大不敬的话语,让一些老夫子摇头不已,大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不过朝廷如今广开言路,皇上更是亲自下旨,准许民间自办报纸,一切事情,只要符合实情皆可公诸天下,所以这些书生才少了这些禁忌。
八月十八日,各科举子均进入会院,参加了今科的会试。
“适之,今科策论果然如你所言,考的是德、俄、日三国变法维新之道,适之真是神机妙算啊。”从科场里出来的蔡元培兴高采烈地说道。
胡适微微一笑道:“哪是我有什么神机妙算,明明是皇上已经多次提点了我们,只是你小子比较粗心,没有注意罢了。你不觉得皇上这段时间在报上发表的都是改革变法的事情吗?看来帝国开疆辟土,统揽亚洲,皇上又要出改革新举了。”
“是吗?还是你适之明察秋毫,路子摸对了这次肯定能高中,不过,这样会不会对其他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