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珂见李二同志还是有些不信任李恪,还在犹豫。于是说道:“这个好办。皇上可以招三殿下入宫,问他在此事上的看法,如若殿下对此事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自然可以胜任。如果不能,皇上再考虑别的人选也不迟呀。”
说完王珂又补充了一句道:“要不皇上也可以把几位殿下都招来,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选出一个人选来管理此事。”
李二同志想想,双手互击道:“对,让他们都说说,看谁能说出好的意见来。”
说完唤过杨公公说道:“你传朕的口谕,明日午后,命太子、二、三、四殿下到朕这里来,朕有事情问他们。今日之事,你不得向任何人提起半字。”
说完转头对王珂说道:“明人你也一同来,你陪朕一起听听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王珂忙答应下来,辞别李二同志,直奔李恪府上而去。
他要将此事先与李恪说明,还要教他怎么说才能稳稳地把此事抓到手里。
第五十七章 作弄程知节
王珂看着一大早就跑到自己家里来的李恪,皱着眉说道:“我们怎么能一起进宫去呀,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分开走才行。 //你赶紧走,自己到宫里去,还要假装着到处打听打听皇上让你进宫做什么。”
王珂见李恪不明白,笑着解释道:“我说殿下,你别说你是真的不明白。这事是皇上和我两人之间说的,皇上还严令杨公公不得想任何人透露。你如果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那还不穿帮了吗?”
李恪还是有些怯场地说道:“我还是有些害怕。”
王珂给他打气道:“没什么的,就按我们昨晚说的那样办,只是你在话里一定要加上一些你的习惯用语,也可以增加一些你的想法。只要主要的方向不边,应该就不会有大的变故。”
李恪没有办法,看着王珂喃喃地说道:“那我先回去,过会我就进宫去。”
王珂一边陪着李恪往外走,一边说道:“放心吧,你先进宫去,过了中午我就会来的。没事,这事都是我们掌握着的,有什么好怕的。”
望着远去的李恪,王珂笑着摇摇头走回自己的屋里。王珂现在需要的是认真想一想,一会进宫去,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不露痕迹地为李恪帮上忙,又不会让李二同志对自己这种明显的偏袒产生意见。
中午吃过饭以后,王珂开车来到宫中,刚进御书房就看见好多人站在里面。向李二同志的御座看看,李二同志还没有来,王珂打量了一下书房里的人,还真有不少的熟人呢。
王珂正想看看李恪来了没有,就看见老爹王硅向自己走来,忙迎了上去,说道:“爹,怎么这么多人呀,皇上来了吗?”
王硅看看那些人对王珂说道:“皇上还没有来呢。你怎么现在才来呀,要是皇上来了,可怎么好?”
王珂不以为然地说道:“皇上说了是午后来的,这刚过午时孩儿就来了,又没有错。”
王硅知道自己说不过这个儿子,无奈地说道:“就你有理。还不快去和各位大人打个招呼。”
王珂“哦”了一声,向这帮唐朝的大佬们走去。一边走还一边看都有谁在场。刚才只知道人不少,现在这仔细一看,才知道都有些什么人了。文官里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高士廉和自己的老爹王硅;武官就更多了:李存恭,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还有四个自己不知道名字的。
王珂暗想:“人不少啊,要不是李靖他们打突厥去了,这武将还要人多。这帮老杀才,都跑这儿来做什么来了。”
王珂刚走近这帮人,就被程知节一把拉住,对他说道:“小子过来,让老夫给你介绍一下你还没见过的这几位老杀才。”
王珂心里暗说道:“你才是老杀才呢。”忙指指文官那里,陪笑着说道:“伯父别急,容小侄先去和他们打个招呼,马上就过来。咱们都是武职,也不急这一会吧。”
程知节望望那群文官说道:“去吧,快点回来啊。别一去就是半天都不回来!”
王珂忙说道:“不会不会,小侄马上就回来。”
说着急急向文官圈里走去。
来到近前,王珂抬手对着离自己最近的房玄龄说道:“房大人好啊,小侄的事还得麻烦房大人了。”
房玄龄忙回礼说道:“为小王大人向公主提亲,房某实在是荣幸啊,不麻烦的。”
听见两人的谈话,文官们都转过头来,王珂忙一一见礼后,对杜如晦也是如此这般的说上了一次。
待与每人都说了一会后,王珂一个罗圈拱说道:“各位伯父先聊,小侄还得去那边见礼去,没法陪伯父们了,待小侄家中修好了再请伯父们到家里去坐坐。”
王珂的举止让这帮文官很是高兴,在这个时代,武官们是很不愿和文官打堆的,而王珂身为从四品的武将,能先来和他们打招呼再去武官那里,是很给他们面子的了。不约而同地说道:“好小子,快去吧,小心那帮老杀才啊。”
王珂笑着点头谢过,才来到武将这里。
程知节见王珂过来,一脸不高兴地说道:“怎么去这么久,叫你快点的。”
王珂忙陪笑着说道:“这不是来了吗,在那边和几位大人说了会话,又谢了一下房、杜二位大人给我提亲的事,才耽搁了一会。”
程知节翻翻白眼说道:“我和尉迟还帮你提亲呢,你怎么不谢我们呢?”
王珂笑嘻嘻地说道:“你们当伯父的,帮做侄子的提亲,还要谢呀!那行,我今天就谢过,以后要想找我要什么,咱们看情况啊。”
这话和王珂打过交道的都听得明白,那意思就是以后要找王珂混吃混喝可就不行了。
尉迟敬德急了,瞪着一对大眼对王珂说道:“王家贤侄可别理这个老杀才,我尉迟可没说过这话。贤侄以后只管和程老杀才计较去,别把我算进去。”说完还狠狠地看了程知节一眼。
程知节本来想在这些人面前抖抖威风的,谁知却被王珂轻描淡写就挡了回来,还使得尉迟敬德对自己好一顿埋汰,本来还想再来上几句,可想起王珂家的酒,也不由得有些慌了。
对着王珂忙说道:“王家小子别呀,老夫也不是没说什么吗?就是开开玩笑,小子别当真啊。”
王珂见这老杀才这样了,也借坡下驴说道:“伯父别怪罪小侄就好了。小侄刚才也是开玩笑的,伯父别当真才是啊。”
一群人看着他们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把个程知节说得很是尴尬,都笑了起来。
秦叔宝一边笑一边指着程知节说道:“你个老杀才,以为还是平日里说我们呀,王家贤侄可是能文能武,你想和他论长短,你不行!”
王珂见这样说自己,也明白老这样,以后自己会很难处,忙岔开道:“伯父不是说要给小侄介绍几位不认识的大将军吗?这几位将军小侄还真是没有见过呢。”
程知节正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呢,听王珂这样一说,忙说道:“就是,这一玩笑,把正事还给扔一边了。来来来,老夫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老杀才。”
说着拉着王珂,指着几位王珂不认识的将军对王珂说道:“这四位都是我大唐的猛将啊,这位是殷峤将军,这位是长孙顺德将军,这是候君集将军,这是唐俭将军。”
程知节说一个名字王珂心里就颤一下,都是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啊。这些人王珂从历史书里都知道,这些人和自己认识的几个武将一样,都是封了国公的:殷峤是勋国公;长孙顺德是邳国公;候君集是潞国公;唐俭是莒国公。个个都算得上是厉害脚色。王珂忙一一见礼,连声久仰大名。
几个人倒也客气,纷纷回礼。
正说得热闹,只听到一声:“皇上驾到!”
所有人忙都跪了下去,王珂心想:“这李二同志都来了,怎么没看见李恪他们几兄弟来呢?”
李二同志叫声平身,王珂随着众人站起身来,才看见李恪他们四兄弟是跟着李二同志进来的,李二同志手里还拿着一叠纸呢。
第五十八章 如愿
李二同志坐下来才慢慢开口说道:“今天招大家来,是为了管理制造火药一事的人选问题的。// //”
李二同志指指李恪几兄弟继续说道:“朕这几个儿子也大了,朕有心从他们几人中挑选一人来管理此事,不只众卿家可有什么说的?”
王珂见李二同志并未说出是与自己商量过的,也正好不吭声,想看看现在这些人都会说些什么,自己也好有时间想想,怎么针对这些发言来帮李恪说事。
群臣听到李二同志如此说,开始都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原来皇上是要给自己的儿子找事做呀。武官们都没有说话,对他们来说,谁管这事都无所谓,只要成了,让他们出去打仗的时候能胜,谁来管他们都没有意见的。而文官就不一样了,平日里,为什么事由哪个部门管理,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安排的,今日皇上这一出,可真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了。
久久的,整个书房了没有一点声音,谁也没有想好怎么对皇上去说这个事该怎么办好。
李二同志看见这么久没有人说话,有些不耐烦了,皱着眉说道:“怎么,这事让各位爱卿很为难吗?”
看着皇上有些不愉,房玄龄站出来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这殿下办差历朝历代都是没有过的,臣以为还是交由工部或兵部办理为好。”
李二同志没想到自己说出的话要就没人接,这一接就是否定自己的提议,心中有些不爽。
但往日里听臣子们讨论的习惯还是使他没有发火,只是语气上有些不高兴的说道:“没有过的我们就不能做了吗?我就不相信这样做会有什么不好!”
房玄龄见李二同志对自己的意见没有一点赞同的意思,明白皇上主意已定,默默地退了回去。
王珂见老房一上来就碰了一鼻子灰,知道李二同志对自己的提议是下了决心了,于是双眼一直望着自己对面的文官们,想看看这些人里谁再站出来和李二同志说说。
过了一会,才见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抱拳对李二同志说道:“皇上,房大人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几位殿下也都有经天纬地的才干,能为朝廷出力,也不失一件好事。”
王珂听到长孙无忌这样说,心里暗骂道:“这个老杀才,真是油滑,还谁也不会得罪。我看你下面怎么说!”
只听到长孙无忌继续说道:“臣以为,如真要让殿下来管理此事,也必定是太子殿下最为适合。”
王珂一听这话急了,他知道,这话由长孙无忌说出来,那分量可不一般。而且长孙无忌是太子李承乾的亲舅舅,必定会帮助太子抓住这个露脸的好机会。如果不能找到很强大的理由,是不容易完成自己的心愿的。
正想站出来,有人却比他先了一步,上前说道:“皇上,太子管理此事万万不可!”
王珂看见是杜如晦,本以为他上前要么是赞同长孙无忌的话,要么是和房玄龄一般,要求把此事交由工部或兵部办理,没想到他居然什么也不说,直接就否定了长孙无忌的提议。现在的王珂真的想冲上去亲他一口。
李二同志已经是系王珂以后第二次听人说太子不能担当此任了,但仍好奇地问道:“为何太子不能管理此事呢?”
杜如晦看看太子说道:“太子乃一国储君,应该学习的是治国之道,用人之道,而非此等具体的事宜。如果皇上真要让殿下来管理此事,在其余的殿下中选择就可以了,太子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