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商议一下京城的陆军学校的事,绝对不能让周重建立的海军学校超过我们!”
谷大用听完答应一声,正准备转身离开去通知张永前来,但是没想到这时正德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当下叫住他道:“大用,张永虽然做过监军,但毕竟没有真正的领过兵打过仗,所以你除了把他叫来外,另外把杨一清和仇钺也给叫来,他们一文一武,又都是带过兵的人,肯定会对军校有着更多的想法!”
“奴婢遵旨!”谷大用听后再次答应一声,转身就去让人通知张永三人,说起来正德提到的仇钺与杨一清,他们与张永也算是颇有缘分,当初安化王叛乱,正德派杨一清和张永带兵去围剿,结果大军还没到甘肃,叛乱就已经被假意投降,后来反戈一击的仇钺带兵平定了。
后来刘谨又被张永和杨一清趁机扳倒,结果这三人全都得到重赏,其中张永现在掌管着内廷的司礼监与御马监,可谓是文武大权一手抓,不过幸好他不像刘谨那么霸道,与外廷的大臣相处的也十分融洽,所以现在倒也相安无事。至于杨一清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仇钺本来被封为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封咸宁伯,后来再次被封为咸宁候,现在被调到京营担任提督,掌管着三千营的骑兵。
谷大用办事的速度很快,本来就在宫中的张永第一个到达,紧接着是年过六十的张一清,最后才是在城外练兵的仇钺。仇钺今年四十多岁,是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人,五官十分端正,颌着留着三缕长须,看上去十分的斯文。不过仇钺在接到通知时可能正在练兵,所以根本来不及换衣服就来到皇宫,现在身上还穿着一身的铠甲,使得他身上多了几分武将的彪悍之气。
说起这个仇钺,他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仇钺本来并不姓仇,他本来是宁夏总督府中的一名普通佣兵,后来得到了总兵府指挥佥事仇理的赏识,将他带在身边学习兵法,因为仇理没有儿子,于是就将他认为义子,并改名为仇钺,后来仇理身死,仇钺就继承了仇理的指挥佥事之职,后来更是在平安安化王的叛乱中立下大功,一举成为大明武将之中的新贵,现在深受正德的赏识。
看到张永三人全都到齐之后,正德立刻也没有让他们行礼,而是立刻招手让他们上前,将周重的奏折交给他们观看。张永三人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四海总督府迁移治所的事情肯定不用他们插手,那么陛下今天召集他们来的原因肯定就是为了军校的事了。
“好了,估计你们都已经明白朕今天召集你们来这里的原因了,周重打算在松江那里建造一所海军军校,专门为海军培养未来的将领,并且由朕担任军校的校长一职,日后军校中出来的将领都是朕的门生,这样一来即可以保持将领们的忠诚度,也便于朕对军校的掌控,对于这个建议,朕觉得很好,而且朕想在京城也建立一所陆军军校,毕竟相比之下,我大明最大的威胁还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所以陆军将领才是重中之重,不知各位爱卿有何意见?”正德笑呵呵的开口道。
不过听到正德的问话,张永和杨一清却都是彼此对视一眼,然后低下头没敢说话,因为他们早已经从内阁那里知道了军校的事,而且也明白军校建立之后对文官们的影响,不过现在看正德兴致勃勃的样子,肯定已经打定主意要建立军校,这对于文官们来可不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让张永和杨一清左右为难,若是不同意军校的建立,那肯定会得罪皇帝,若是同意的话,那就可能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这两方可都不是他们能得罪的。
相比之下,仇钺在政治上的见识就显得十分浅薄了,而且他平时只是在三千营中练兵,根本不清楚朝堂上的事,现在看到周重提出的军校,虽然他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看不到军校对整个大明局势的影响,不过身为一个武将的直觉告诉他,这肯定是一件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只见仇钺立刻抱拳回答道:“启禀陛下,末将觉得这个军校是件好事,以前末将在宁夏领兵之时,就深感边军之中的将领匮乏,大部分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学会的兵法,可那也仅仅是少数,大部分人都还没能学会兵法,就已经死在了战场了,现在能有军校这样的地方专门培养将领,日后我大明将再无将领匮乏之危了!”
仇钺说完,还十分自得的笑了两声,不过当他看到杨一清在向他使眼色时,立刻明白自己可能说错话了,不过话既然说出去了,这时候也收不回来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低下头。
而杨一清则是叹了口气,仇钺是他的老部下了,现在能看到他封候拜将,杨一清也感觉十分欣慰,可是今天仇钺的这些话,已经是得罪了天下的文官,甚至自己可能也需要和他划清界线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正德与军校(下)
“张永、杨爱卿,现在仇将军已经表示支持军校的建立,你们对于军校是什么意见?”正德笑嘻嘻的再次开口问道,看来他并不是不知道军校所代表的意义,这次召集眼前这三个人前来,正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些帮手。
看到正德不肯放过自己,张永首先在心中暗叹了口气,他是宦官不是文官,虽然他不希望在军校这件事上得罪朝堂上的文官,但却更不希望违逆皇帝的意思,毕竟他手中的权力全都来自于正德,若是没有正德的支持,他也仅仅只是一个老太监。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永很快站出来笑道:“启禀陛下,老奴也觉得军校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而且这件事虽然是周重周总督提出来的,但军校之事关系重大,所以老奴觉得周总督在奏折上有句话说的很好,那就是军校校长必须由陛下兼任,这样才能保证将官们的忠诚,既然陛下是军校的校长,那自然有权决定开办多少军校!”
看到张永也对军校的构想表示了支持,这让正德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这也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毕竟张永是个太监,他所有权势全都是自己给予的,所以张永绝对不敢反对自己的意思,不过最后剩下的杨一清可就有些麻烦了,虽然他也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杨一清依然是个文官,而军校的出现迟早都会损害文官们的利益。
想到这里,正德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杨一清,张永和仇钺也同样看向了他。既然他们两个都同意了这件事。自然也希望杨一清也同意这件事。哪怕是仇钺并不清楚军校所代表的意义,但他依然想把杨一清也拉下水,这就是人性,与利益、感情无关。
感受到正德几人的目光,杨一清也感觉身上的压力陡增,他是个知兵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明武将们的窘迫地位。而且他也十分清楚的知道,若是大明的武备再这样松弛下去,日后必定会引来灭国之祸,所以身为一个以忠君报国为已任的老臣来说,杨一清自然不愿意看到大明日后亡国的景象。
不过杨一清同时也是一个文官,而且与李东阳一样,都是南方人出身的官员,他现在已经做到了兵部尚书,再加上与李东阳、杨廷和等人的关系都不错,可以说也正是他们这些南方系的高官把持着大明的朝政。可是现在若是同意建立军校的话,那么十年之后。原本就像是一盘散沙的武将们肯定会拧成一股绳,而当这些武将组成联盟后,肯定会向朝堂伸手索要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到时朝堂上就不再是文官们一手遮天了。
想要忠君爱国,就必须背叛自己出身的文官集团,反之则会辜负陛下与大明对自己的期望,这种两难的选择让杨一清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正德也知道这种选择对杨一清来说十分艰难,所以他并不着急,而是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耐心的等待。
杨一清现在脑子里很乱,自己的一生经历的事情几乎全都涌了上来,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十四岁就参加乡试,并且被推荐为翰林秀才,当时的皇帝宪宗陛下亲自命内阁选派老师教他,十八岁时他就中了进士,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
杨一清少年得志,性情也就未免有些高傲,做事也有些浮躁,朝廷为了打磨他身上的浮躁之气,特意将他派往西北为官,那里的生活虽然艰苦,时常面临着蒙古人南下之危,但却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在那里杨一清学会了沉稳,同时也学会了治理地方和打仗。
正德元年时,蒙古人趁着大明权力交替的时机,派出数万人南下入侵固原,当时的总兵官曹雄因为怯懦不敢派兵援助,只知道死守城防,最后身为文官的杨一清亲自率领一队轻骑自平凉日夜行军,与蒙古人的数万军队大战数场,最后在一次偷袭中彻底的打乱了蒙古人的军队,这才使得蒙古人不得不退兵。那次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功绩,甚至他在之后除掉刘谨时,都觉得不如自己上次打退蒙古人的进攻来的重要。
也正是凭借着打退蒙古人的战功,杨一清之后才被任命为三边总制,主持并修建了边疆的防务。当时的杨一清已经在西北呆了整整三十年了,可以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消耗在这里,不过也正是在西北的任职,使得他见识到了蒙古人残暴,也见识到大明边军的严重不足,甚至他还经常担心万一蒙古人攻破大明的边疆防线,然后长驱直入的话,那么很可能会重演前宋的靖康之耻,为此他几乎是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身为兵部尚书,杨一清不是没想过改变现在大明这种武备松弛的现状,甚至他也想过对军队做出改革,但是出于时代的狭隘性,他根本想不出来改革大明军队的办法,甚至面对大明军队那种乱糟糟的情况,他自己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
不过这次周重提出的军校却像是给他重新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到了改变大明军队现状的希望,所以从本心来说,杨一清是十分愿意支持建立军校的。但是他也清楚,若是今天他选择了与正德站在一起,那么就背叛了整个文官集团,就算是一向与他交情深厚的李东阳和杨廷和,恐怕也会与他划清界线,日后他在朝堂上也会受尽排挤,哪怕是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将成为一个官场上的孤家寡人。
杨一清脑子中的想法变幻不定,脸上的表情也同样是十分的精彩,张永看到这里,心中也不禁对杨一清有些同情,他虽然是个太监,但是考虑事情却要简单的多,只要看皇帝陛下是否喜欢就行了,但是杨一清这样的文臣却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一个不好,恐怕就会落得个万夫所指的下场。
只见杨一清考虑了足有小半个时辰,这才忽然脸色一正,咬着牙用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启禀陛下,微臣也觉得军校之举是件好事,只不过军校虽好,但却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军校初期的建设更是十分重要,非重臣不能胜任,老臣虽然年老,但对于军务还有些心得,所以老臣恳请陛下将军校前期的建造之事交给老臣!”
杨一清终于还是选择了忠于大明,至于个人的立场,则被他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为了让自己退无可退,杨一清竟然主动请求让他负责军校的事务,这下他就成为大明军校的主要推动者,与那些阻拦军校建设的人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哈哈哈~,当初朕还是太子之时,就曾经听先帝评价过朝中诸臣,其中先帝对杨爱卿的评价是出将入相,可以与古之名臣相比,今日从杨爱卿的选择来看,果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