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千万别!不然……”
杨耀山的话还没说完,就突然听到了一声枪响,把他们吓了一跳,这才发现,又有一辆车过去了,只不过这辆车没有交钱,而是直接撞烂了那木头搭建的拦车工具,然后向前面冲了过去,结果那些当兵的就开枪了,直接把车胎给打爆了。
“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如果硬闯,车胎肯定会被打爆的,你要么出车祸而死,要么就是被从车上拽下来揍一顿,最后还得掏钱。”杨耀山叹了口气道,他见过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他的一个华夏朋友就在这附近做木材生意,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儿,不过一般交钱就没事儿了。
正说话的时候,那车上的人已经被拽了下来,然后真得像杨耀山说的那样,被暴揍了一顿之后,付了钱才让他离开的。
“唉,我早就听说缅甸很乱,没想到乱到这样的程度了,这简直就是大白天的拦路抢劫啊。”张天元看到这一幕,也是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
“你还真说对了,这就是抢劫,所以啊,很少有人愿意来这种地方的。”杨耀山心里头跟明镜似的,可是这些事情不是他能改变的,所以他也只能按照规矩行事了。
从密支那到帕敢的路上,基本上每隔二三十公里,都会有一个检查站,虽然只是用几根木头搭制的拦车工具,不过却是很实用。
由于车前面贴着的那种标志,杨耀山的车每次抵达这样的检查站的时候,都是不用停的,或者稍微停一下,那些士兵只要看到了那个标志,一般都会放行。
当然,也有那不怕的,直接开口要钱,结果杨耀山从兜里取出一张证件给那人看了之后,就闭口不提钱的事儿了。
不过杨耀山还是给掏了点钱,说是让买烟去抽,毕竟阎王好惹,小鬼难缠啊,杨耀山经常要走这段路,如果真得得罪了这些人,就算你的权势再大,地位再高,那也是绝对有可能会出事儿的。
将这些人维持好了,那就安全多了。
当然,那当兵的还假意推脱了一番,才将钱手下,他们说的是缅甸语,张天元也没太听清楚是什么,反正看那当兵的意思,是很高兴,这就行了。
在连续颠簸了足足有两个小时左右之后,张天元等人的车队才抵达了一个叫孟拱的地方,也有翻译为“莫冈”的。
它属于缅甸北部克钦邦城镇。位于密支那西南50公里,孟拱河(伊洛瓦底江支流)右岸,密支那—曼德勒铁路由此经过,还有公路西北通往印度。附近有红玉和琥珀等矿,为全国最大的玉市。
这座城镇,也是留下了不少华人的血泪史啊。当年的华夏远征军,就曾在这里发起过孟拱河战役。
在这里。由孙立人指挥的远征军,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总共歼灭击毙日军12000余人,孙立人将军由此一战,也是威名远播。
还有一件事情比较有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夏远征军和北战区司令部的麦瑞尔突击队对本多政材中将的日军第三十三军一部分进行了长久的战斗,最终密支那被史迪威将军领导的盟军攻克,也就是密支那大捷。
密支那1956年之前属于中国,1956年划分国界时,周。总理考虑全国人民的生产需要。与缅甸政府达成共识,把玉产地丰富的密支那划分给缅甸,而交换回西双版纳的大片橡胶林。
同时约定,密支那产的玉只能在云贵销售。
这个事情张天元不好做评论,到底对还是错,毕竟他自己也不是历史方面的专家,这考古跟历史,还是有差别的,差别还不小呢。
抵达孟拱的张天元。也只是下车休息了一下,吃了点东西,睹物思人,想到了两位伟大人物而已。一个是孙立人,一个是周。总理,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就继续上车前进了,他们的最终目的地可是帕敢。再说了,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路很不好走,所以要趁着天完全黑下来之前赶到帕敢,不然的话,路上很容易出事儿的。
在孟拱这一段路,最起码还有公路,可是过了孟拱之后,连公路都没有了,全部都是各种情况复杂的路段,幸亏四辆车的驾驶员都是当过兵,驾驶过战车的,所以对这样的路况,也是非常清楚,这才没出什么事情,但一路上,行驶还是非常艰难。
听杨耀山说,现在采矿,用的都是机械化的采集,而在过去,没有机械之前,所有的翡翠都是靠着人力和动物的力量来从山里面运出来的,这边有大象,运的还要多一些,和疆那边靠得只能是马和骡子了。
“我听说缅甸政府搬了新规,不让继续用机器大规模开采了,说是为了保护矿藏,有这个事儿吗?”张天元问杨耀山道。
杨耀山紧张地看着前面,都没敢回头,回答道:“是有这么个规定,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呗,这边的人,很少有会去听政府的话的,双方都打了这么多年了,谁也不服谁,谁也灭不了谁,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干涉的话,相信缅甸就一直是这个样子了,毕竟用机器采矿习惯了,再让回到那种原始的开采方法之中去,很多人肯定是受不了的。
在这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则都是抬眼望不到树梢的高大树木,这些树木分布在山脉之上,看上去有些阴森森的,张天元听说这里面隐藏着各种危险的生物,并且每到傍晚清晨的时候,都会产生瘴气,许多误入林中的人,很少能生还。
所以此时汽车的车门已经被关上了,虽然此时还没有到傍晚,可是为了保险期间,要是一车人都被瘴气给毒死了,那还真得是麻烦大了。
张天元以前喜欢看那种冒险小说,尤其是之前流行过的《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所以看到那阴森森的丛林,想到了小说里面的情节,也是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真得有点毛骨悚然啊。
但这样的事情,去让他不由得兴奋了起来,冒险冒险,如果没有危险的话,那怎么还谈得上冒险啊,那只能说是旅游了。
那密密麻麻的丛林,就算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也很难照射进去,这会儿就更加困难了,那漆黑的山体和丛林结合在一起,有时候给人的错觉,就像是匍伏在那里的巨大怪兽一般。
那巨大的怪兽,正死死地盯着车里的人,仿佛要将人连同车一起吞下去似的。
“杨大哥,我一直都想打猎,可是你也知道,我们华夏那环境,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打猎的,听说缅甸的野生动物不少,丛林也有很多,有机会的话,给我指点指点啊,我也去试试这贵族式的生活……”
很多人看恐怖片,都是越看越兴奋的,张天元虽然不喜欢看恐怖片,可是对于未知的东西,却有一种强烈的探知欲。望,他小时候用弹弓打过麻雀,可是那能算打猎吗?(未完待续请搜,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鉴宝秘术 正文 第七一五章 苦尽甘来
“想打猎那还不简单啊,缅甸的黑熊还有不少,熊胆你估计还没吃过吧,那玩意儿可是被称作液体黄金的,还有熊掌,那种美味,简直能让你吃过一次之后就迷上了,呵呵,当然,如果你们是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话,那就算了……”
杨耀山在缅甸出生,又在缅甸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并没有什么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想法,毕竟缅甸这地方,人吃饱都难,还谈个屁的保护动物啊,政府都没有立法,民众更不会管了。
“我还是算了吧,要是吃上了瘾,以后可是要出问题的。”张天元虽然也不是什么动物保护主义者,不过他毕竟是长在华夏的人,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对于猎杀黑熊这种事情,多少有点抗拒,但他也不想圣母一样地去说教,那没意思。
毕竟要知道一点,在缅甸和在华夏不一样,在缅甸打猎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杨耀山将打猎当成了一种贵族式的消遣生活。
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不是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动物吗?还不是照样有自己的私人猎场,在很多地方,还开辟出了专门供人打猎的地方,说到不准猎杀野生动物,估计在华夏,反而属于最严格的了。
“张老弟,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知道什么叫入乡随俗吗?既然出国了,就不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再说了,你是没打过猎,不知道那种乐趣啊。”
张天元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自己这一次去帕敢的目的是为了宝藏,说不定还真的会遇上黑熊这样的野兽,到时候不开枪的话,死的就是他自己了。那种白痴的事儿,他是肯定不会去做的。
他可不是佛祖啊。
由于车突然遇到了一个陡坡,几乎都倾斜了下去,所以车厢里安静了很多,杨耀山抓着扶手,也不敢乱说话了。
张天元看到杨耀山那好笑的样子。忍不住偷笑了一声,而后便将思绪转到了别处,越靠近帕敢,翡翠矿也就越多了,借着夕阳的光辉。张天元依稀可以看到忙碌的人影。
翡翠这种东西,虽然最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在宋代的宫廷之中也藏有实物;但真正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还是到了清朝乾隆以后。乾隆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人还不知翡翠如何物;在云贵缅甸一带虽有人佩戴翡翠;但价值不高;加工制作的人也很少;工艺粗糙简单;顶多也就是民间工艺品的水平。
乾隆是一个非常喜欢收藏的一个皇帝;在众多的收藏品中;乾隆对玉又是情有独钟。为了制作心爱的玉器;不惜代价从几千里之外的玉产地运送巨大的玉石进京;这才有了现在的国宝“大玉海”;“大禹治水”。
由于和疆地区的叛乱;玉路阻断;和田玉不能运入帝都;对玉的痴迷使乾隆多方寻找其他的玉石。这时翡翠开始进入了清代宫廷;宫中的治玉高手开始对翡翠进行研究和琢磨。
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上品翡翠的价格上升了百倍以上。纪晓岚在《约为唐草笔记》中讲到:“记余幼时;云贵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也就是说;在纪晓岚小时;翡翠仅是大量各种玉石的一种;而在他晚年写这本笔记时;翡翠的价格已经高于和田玉了。乾隆朝是翡翠价格上涨的第一个高峰期;上涨幅度在千倍以上。
乾隆后直到清末;高档翡翠一直是皇家及贵族大贾热衷拥有和显示身份的贵器;这一阶段皇帝、太后、皇后的墓中都有翡翠陪葬;但品质多为中等;原因是由于当时开采技术很低;纯人工开采使得产出非常有限;即使是进入宫廷的翡翠中;好的也很少。
记载中有提到过的清代有名的翡翠不多;据说慈禧墓中有一对翡翠手镯非常好;老坑种满绿;据传后来由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
还有就是荣禄的一个翡翠翎管;据形容是插在翎管中的羽毛“纤毫毕现”;翎管的厚度一般在3…4毫米左右;而里面的羽毛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可知这件翎管一定是满绿玻璃种翡翠;既是玻璃种;颜色一定不会太深;也就是现在最为收藏家推崇的玻璃种艳绿翡翠;据说但是慈禧都颇为艳羡。
在帝都博物馆玉器馆展出的有荣禄的扳指、鼻烟壶;还有李莲英的鼻烟壶。
帕敢地区是缅甸翡翠开采最早的地方,从十三四世纪的时候,就有了开采翡翠玉石的记录。
人们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