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天元力图从这幅画里面寻找到毕加索和达芬奇的影子。然而他失败了,这幅画的出色。让他简直叹为观止,他甚至觉得。这种作画的方法,超越了毕加索和达芬奇,真正堪称巨匠。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发现店老板或许是因为站的累了,坐到一旁休息去了,于是赶紧到了这幅画前面,开启了鉴字诀,他要全方位地来欣赏这幅画,到底是怎么回事。
鉴字诀开启之后,张天元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画作的一切表现都被深深刻入到了他的脑海之中,令他完全忘记了做样子。
太神奇了,他发现这根本就不仅仅是两幅画,而是五幅画,不,应该是六幅,除了从画作的四个不同角度去看,画作会发生明显变化之外,如果从画作的背后用特殊的方法去看,还能看到一幅画。
当然,这一切只因为张天元有鉴字诀,所以他可以同时看到六幅画,换了别人,要么只能看到一幅,要么就必须得换角度去看了。
从画的左侧看,会变成唐伯虎的《李端端图》,而从画的右侧看,则会变成沈周的《东庄趣闻》图。
东庄,古名东墅,在苏。州葑门内,原为吴氏祖先基业,后因战事离乱,邻人或死或徙,久之,其地荒弃无人居处。吴宽父孟融,晚年愈加思念祖业,耗资重新经营构建,掘池、植树、筑屋,占地六十余亩,较往昔更具规模,名之为“东庄”。
这幅画的画面展现出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境界,有的高旷明豁,有的深幽清雅,生动地体现了优美的环境。此作墨色浓润,线条圆劲,糅粗笔细笔于一体,别具特色。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厚,设色浓丽,是沈氏中年所作,为其传世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图水湾清溪,茅屋隐隐约约,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间,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点染,一方面是书法用笔及其平面构成法的展示,醇厚苍劲的笔墨,宽博伟岸的布局,另一方面是层叠渐进的空间意识的体现,错落穿插、润泽深茂的写实之风油然可见。
整幅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简直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不过这画大概是因为跟唐生的画融为一体,所以上面并无题跋,然而却有沈周的刻印。
有意思的是,唐伯虎的《李端端图》上也罕见留下了作画的年月日以及他的印章,同样是没有题跋。
要知道,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然而这幅画却留下了时间。足以说明他想证明一件事儿。
当然,证明什么,张天元并不知道。因为他不是侦探,他现在比较在意的是这幅画。
从下往上看。竟然是仇英的《汉宫春晓图》。
仇英《汉宫春晓图》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人物皆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然而根据张天元的印象。这幅画应该是藏在宝岛故宫博物院的,如今这画里头看到的,应该跟那个一样,但是却并非同一幅画,而且明显创造难度要高的多。
画中人物的服饰,有着典型的唐风;家具则具有明代特色。因此画中描绘的绝非汉代宫廷,而是汉人宫廷。
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
宫殿楼阁,山石卉木。宦侍宫娥,各执其事,描绘宫中嫔妃生活极为生动。画始于宫廷外景,晓烟中露出柳梢,花柳点出“春”,晨烟点出“晓”。
围墙内一湾渠水,鸳鸯白鹇飞翔栖息。一宫女领三孩童倚栏眺望水上飞鹇。
宫室内两宫女冠袍持宫扇,似待参加仪仗。一宫女凭栏望窗外孔雀。两便装宫女,一饲喂孔雀。一依傍门后。户外一人提壶下阶,三人分捧锦袱杂器侍立。一后妃拢手危立,注视宫女灌溉牡丹。牡丹左方一女伴随两鬟,一鬟浇花,一鬟持扇,上方填画屋宇阶棂。
有一树似梨开白花,树下有人摘花承以金盆,有人采花插鬓,有人持扇迤逦而来。再左平轩突出,轩内女乐一组,有婆娑起舞者,有拍手相和者;;有鼓弄乐器者,有持笙登级者。轩后屋中两人正在整装。阶下六入围观地下一摊花草,同作斗草的戏,其余两人正匆匆赶来。上方门内两人却罢琴卧地读谱。正屋一大群人,弈棋、熨练、刺绣、弄儿,各有所事。
阶下六人,捧壶携器闲谈。左厢两人弄乐。再左正屋中一人似后妃,画工为的写照。另有十余人拱卫侍从。最后宫女一人扑蝶于柳梢。柳外宫墙,男卫四人,分立于宫墙的内外。全卷于一组女乐处分为上下两辑,合为一卷,画工精细,色彩雅丽。
仇英的画,张天元一直都很喜欢,只可惜他那里也就只有一幅而已。
唐寅、沈周、仇英?难道这第四个人会是文征明?
要知道,明四家就是这四个人,既然其余三人都出现了,那么第四个人,想必多半也会出现的。
果不其然,这画从上往下看的话,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是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
湘君和湘夫人为湘水之神,也有的史书上称是尧的两个女儿。作者自称此图是仿赵孟和钱选,其实他所仿的不是形迹上的临摹,而是精神上的追寻。此画中人物造型看似来自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图中人物唐妆打扮,高髻长裙,帔帛飘举,衣裙舞动,形象纤秀,有飘飘御风之态。图中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
画面不设背景,作者利用画面的空白,衬托了人物款款而行的动态,格调清古幽淡。人物设色以朱红白粉为主调,淡雅清秀,精工古雅,线条作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极具古典之美。
可是唐生与这明四家到底有什么关系啊?居然能挤进这四人当中,而且其画作的水平完全不低于这四个人,这真是奇了。
张天元想到这画背后透视还有不同的风景,然而此时那店老板走了过来,他不好再仔细看了。
不过有一个问号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要让明四家在一幅画上一起作画,这难度太高了,如果是唐伯虎、文征明、仇英,那或许还能办到。
但是沈周1509年就已经去世了,而仇英却是1498才出生的,这之间不过相隔也就是十一年左右,就算仇英再有绘画天赋,在十来岁,甚至几岁的时候就能创造出《汉宫春晓图》?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难道竟然是伪作?
张天元想到这里就更震惊了,因为这幅画无论怎么看,都应该是明朝时期的作品,而且时代与明四家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
莫非竟然有人可以将这四人的画作临摹到如此精湛的程度?这是古代的瞒天王吗?又或者是古代的张天元?
这一时间,张天元的脑子乱成了一团麻。(未完待续)
鉴宝秘术 正文 第一零六三章 平庸之作
唐生是谁?
这画作究竟是仿作还是真品?
它为何会流落到国外?
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让这幅画竟然可以展现出六种完全不同的画面?
而且这么多年了,为何竟然从来没有人发现过?
这里面究竟透着多大的玄虚?
张天元感觉自己的脑子好像要爆炸了似的,一个接着一个问号从脑子里面蹦了出来,可是却找不到答案。
如果自己没有钱,如果自己这一次不是凑巧来到伦敦,这幅画难道就永远这么埋没在这个保险库里了吗?
“唉,寻找自己国家的宝物,却还要到国外才能找到,这种事情,说起来都觉得好笑,但又那么让人心寒……”
张天元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不知道这幅画究竟经历了何种命运,但是它能够完整地被摆放在这里,真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因为绝大部分的画作,在运送途中就被那些肮脏的外国强盗给毁了或者丢失了,那才是最大的损失。
他以前甚至听老一辈人讲过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说洋人晚上驱寒,没有柴火烧,就将那价值连城的古画以及那些书籍拿来当成柴火用,火燃烧着,烧掉的不仅仅是那些东西,更是中国人的自尊心啊。
又一个故事讲到了马可波罗,很多人觉得马可波罗是个伟大的冒险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远比你想象中的要黑暗,要现实,要残酷得多。
马可波罗回去的时候,带了整整六七船的货物,大部分都是从中国抢来或者骗来的。而当他回到家乡之后,却就剩下一条船和几个水手了,那众多的宝贝。都被埋葬在了海底,成为了水底的藏品。
如果是陶瓷这种东西还好。最起码不会生锈,不会坏掉,可如果是绘画或者书法,如果是青铜制品的话,那真得就完全毁了。
这种耻辱的事情张天元不愿意多提,然而有些事情,只要你一看到一些东西,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
“怎么。张老板喜欢这幅画?这幅画的确是精品啊,只是我们不太会欣赏这种画风,如果张老板喜欢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您。”
这个时候,店老板走了过来,还是那样的语气,让张天元觉得有些无语,这家伙所谓的便宜,那真得一点都不便宜,相信他那就傻了。
“精品?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伪作。你听说过中国历史上有唐生这个人吗?”张天元不屑地说道:“你要是能找到这个叫唐生的画家,那他的画市场价最高是多少,我就给你出多少钱。”
张天元当然想买这幅画。不过这东西究竟是什么,他一时间还无法判断,因为虽然鉴字诀认为这东西是明朝的作品,但这里边有个问题,鉴字诀认为这东西是真迹,只是单纯地判断唐生的作品是真迹,也就是说,历史上真有唐生这么个人,但是却无法判断其余的几幅画。这大概还是跟张天元本身地气有关系吧,他的地气水平还不够。才会出现这种判断结果,这还是他头一次遇到这种事儿。
也正因为如此。他并不想出太高的价钱。
“赝品?伪作?这不可能吧,这唐生不就是唐寅吗?”店老板惊讶地说道:“唐寅的画在国际上课时非常昂贵的啊,怎么能说是赝品呢?”
张天元看了店老板一眼笑道:“你不要在那里顾左右而言他,偷换概念,这幅画的作者叫唐生,可不是唐寅!不是每个姓唐的都是一个人,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你们们女王真得就是老妖怪了。”
虽然张天元这话有点过分,但是这位店老板却很清楚这话说得没错,伊丽莎白是一个姓氏,假若所有名字里有伊丽莎白的都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