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韦泽觉得这话很熟悉,他在21世纪的时候美国佬也是差不多的要求,英国佬的话其实也差不多。韦泽笑道:“我们并没有国有企业不和他们做生意。”

李新看韦泽这么打折马虎眼,他也气乐了,“哈,都督,我也是这么说的。但是英国人就干脆说出了,我们的政府如果不能确定英国的产品在我们的国有企业采购中占据一定比例,我们就是侵害自由贸易。”

“呵呵!哈哈!”韦泽忍不住大笑起来,“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国企必须购买英国产品难道就是自由贸易不成?”

听了这极具嘲讽的话,左志丹也苦笑道:“我听英国人的意思,他们觉得中国的国企等同于英国皇室控股的企业。”

“笑话!”韦泽少见的没听完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别生气,大家都知道英国人是在瞎说。”左志丹连忙劝道。

商务部长李新接着说道:“都督,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根基,通过控制经济命脉来保证经济运行不出问题。您讲了这么多次,我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点。”

韦泽的视线在左志丹和李新脸上扫过,他也没有继续再就这个问题说什么,而是问道:“那你们反驳了英国人之后,英国人怎么讲的?”

李新说道:“英国人说,如果中国国企是都督的企业,那他们就要和都督谈生意。既然国企是中国国家的企业,那中国国企不肯购买英国人的产品,那就意味着中国国家对英国自由贸易的态度,英国绝对不能接受中国这种国家政策!”

听了这清晰明白的话,韦泽并没有生气,更没有激动。如果商务部长转述英国人的话没错,这还是韦泽第一次如此清晰的听到对于中国国家政策的阐述。英国人说的一点都没错,中国的国企执行的就是中国的国家政策。面对这样的质问,韦泽忍不住想起一件令他一直有着不安的问题,中国的政策到底是国家政策,还是韦泽一个人的政策。韦泽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后者。不是韦泽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是国家政策变成韦泽个人的政策,太多有着自己想法的韦泽之下的执行者就会在其中加紧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与韦泽的本意背道而驰的。打着韦泽的旗号,行着与韦泽本意相反的东西,这是韦泽不可能就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

左志丹并不知道韦泽的想法,他看韦泽不吭声,忍不住说道:“陛下,英国代表还提出了第一次大烟战争,当时英国的理由就是要恢复自由贸易。我觉得英国人是在威胁我们,不过我不太清楚英国人只是说说,还是真的会有什么动作。”

“我倒是觉得英国人肯定有什么问题,不然的话不会这么激动的表态。至少现在看,我觉得英国人不会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商务部长李新忍不住说道。

“那咱们再等等看。”韦泽做出了判断。

第二天,韦泽召开了常委会议。常委会开完之后,左志丹被派去河南当了一个县长。韦泽的理由是左志丹当了太久外交部长,这样一位有前途的同志需要在工作中继续进步。商务部长李新接替了外交部长一职。

第301章 经济危机(八)

1872年10月13日,奥匈帝国的维也纳股票市场突然出现了抛售铁路公司股票的狂潮。被集中抛售的就是英国铁路公司的股票。那些抛售大户无一不是与奥匈帝国上层联系密切的贵族与资本家。

整个1872年,欧洲债券市场中的铁路股票价格都在缓步降低。尽管中国大修铁路的国家政策曾经推高了英国铁路公司的股票,但是股票市场对消息的反应很敏锐,同时也是非常健忘的。那次股价的推高不到十天就被往的干净。三个月后,已经没有太多人还能记起有这么一码事。

所以集中抛售在上午的影响是大家都在努力打听消息,到了中午的午餐结束之后,一个消息疯狂的开始在股票市场里面流传起来。中国在整个1872年都没有进口英国的火车头与部件。

关于坏消息发生的时候,股票市场的投资人立刻恢复了卓越的记忆力。年初的时候,中国要大造铁路的好消息曾经让一部分投资人相信英国铁路公司能够得到良好的营业额。即便是美国的铁路修建速度在整个1872年持续降低,对铁路股情有独钟的投资人还保持了不小的信心。现在两个坏消息同时抵达,整个维也纳股市陷入了全面的抛售狂潮。

标着最新股价的标牌每一个时刻都在翻新,英国的铁路公司的股票疯狂下跌,连带的是美国的铁路公司开始狂跌。抛售开始以空前的速度扩展开来。交易员们往来奔走,报废的或者空着的单据被那些恼怒的投资人或者交易员们用力扔上半空,雪片般从空中纷纷扬扬的落下来。那些持有铁路股票的投资人挤在桌边,趴在墙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把交易单放在交易所的木质地板上赶紧填写抛售铁路股票的内容。

到了晚餐之后,那些已经抛掉了手里铁路股票的投资人又放出了一个消息。中国根本不管英国大使的强硬要求,缩减了从英国进口棉布与毛纺品的数量。这个消息一出,大波的人已经确定了明天该要抛售什么。

维也纳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欧洲与美国股市的连锁反应,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英国除了铁路公司股票暴跌之外,棉纺与毛纺产业的股票也随之暴跌。

到了1872年12月,股票市场才算是勉强跌倒谷底。英国与美国的主要问题成了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倒闭潮。

中国方面则是照样开三会,第三次对关外的移民人口降到了五万户。蒙古问题成了73年的国土要点之一,其他工作还是继续进行。

英国方面可没有中国这么好整以暇,英国遇到的问题来自于国外,美国、德国对英国的进口量都大大缩减,以出口为导向的英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国内的本国产业,美国与德国这两个“新兴市场”国家将原本就实施的高关税壁垒政策又给提高了一部分。美国关税本来就到了43%,也没有太多增加的空间。德国还是普鲁士的时候就搞起了北德关税同盟,普法战争打得那么激烈,与南德还有些留恋已经被毁灭的莱茵同盟乡愿有关。新成立的德国大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工业。

法国虽然也实施了贸易自由化,但是普法战争后的法国背上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资金短缺。至于俄国么……俄国能不向外国申请贷款就不错了。指望俄国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地,实在是太高估俄国的财力。

1847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总值只有313。2万英镑,1855年增至667。7万英镑。1844年印度曼都拉县的税收兼行政长官写道:“曼都拉城内五千户织工家庭中,许多户没有钱维持每天吃一顿饭以上的生活。”早在1834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向伦敦报告:“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

1857年至1859年间,英国棉纺织品的输出额从3900万英镑增至4800万英镑。在增长额中,印度占了将近90%。186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几乎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布总数多一倍。对中国、日本、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很大,超过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60%。

爪哇的纺织品需求量已经到了极限,日本明治政府能够推翻幕府,最大的原因就是外国商品杀进日本市场,从日本市场上弄走了太多的黄金白银。英国与中国签署针对日本的秘密条约之后,中国任由英国控制了日本的海关与商业行动。

“综合来讲,英国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已经暂时没有太多可以在短期内获取利益的国家。”信任外交部长李新坦率的对常委们介绍着外交部最新的情报。这些情报很大一部分也托了马叔的福,马叔在大英图书馆里面埋头苦读,阅读过的资料经过总结,也送给了中国一份。

常委听完之后,好几个人眨巴眨巴眼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韦泽心里这个乐啊,以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来说,的确不容易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英国人经济不好和中国有个毛的关系!当然,21世纪的中国人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其中的问题来。经济到了如此地步,战争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

能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商品就有了销路。更重要的是,英国经济就有了信心。对工业国来说。比资金更重要的就是信心。一鸦结束之后,整个欧洲都认为完全打开了中国市场,所有生产企业拼命生产囤货,准备去中国市场上大捞一笔。结果令他们失望,最后还在欧洲搞出了一次经济危机。也埋下了二鸦的种子。

韦泽心里面觉得可笑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他原本以为中国会在1875年的时候率先找到开战的理由,对英国人动手。在这场韦泽想象出来的战争中,他还为如何寻找战争借口而苦恼过几天。现在的大方向一点没错,中英再次进入战争的轨道。可现实的进展与韦泽的想象完全不同。这是个很好的教训,韦泽希望自己以后尽可能别范如此低级,却又如此容易发生的错误。

“我认为英国人会对我们采取一些手段,逼迫我们继续购买英国的商品。”前商务部部长李新对常委解释着。

政治局产常委们听明白了这话,大家登时就怒了,“买不买他们东西是我们说了算,难道英国人还敢打到我们门上来不成?”

既然韦泽已经决定不再先入为主的考虑问题,他插话进去,“这件事也不会立刻就开打,大家赶紧完成手头的工作,战争的事情等着就好了。”

李新没想到韦泽竟然这么说,他带着疑惑的表情看了韦泽一眼。不过也就是看了看而已,李新随即结束了他的汇报,没有再去刺激常委们的心情。

第302章 经济危机(九)

李新当了外交部部长,外交部风气立刻为之一变。原本的外交部只是个很普通的联络机构,两任外交部长不是不想干的更好,一来是底子薄,二来是两位其实都不清楚经济,所以对于洋鬼子的判断很容易产生误解。

现在商务部长干起了外交部长,立刻就把之前积累的资料给利用起来。殖民时代是最终利益的时代,商务部同样是最终利益的部门,洋鬼子的看法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比较接近事实的判断。

“都督,你现在为何不命令中央做好战争准备。我觉得英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李新单独去见韦泽的时候提出了问题。

韦泽答道:“战争的准备是早就准备过了,只要计划里面的舰队建造完工,试航、调整,配齐人员,加上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并不害怕英国人打过来。既然如此,命令不命令没什么区别。”

“可我总觉得有些心理准备会更好。”李新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

“我啊原本也这么觉得,不过最近我不这么想了。英国人会打过来的判断,我早就做过。要和英国人打仗的事情,我也多次和同志们讨论过。这个大方向没错,只是我没想到具体的情况很可能变成英国人主动挑衅乃至动手的局面。在这种更具体的事情上我宁肯见招拆招,而不是做些无用功。”韦泽向他挺满意的李新解释着。

李新今年31岁,比韦泽小了9岁,即便是在高级官员普遍年轻的现在,李新也是属于非常年轻的部级干部。他出身徽商家庭,自幼读书。12岁的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加入光复军,是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