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中与统筹。在集中行动地区,物价普遍上涨,伙食费多不够用,好的只能
保持四钱油、盐、一斤菜的标准。由于营养不良,在深雪中行军作战,影响
干部与战士体力(雪厚走路吃力,一小时只能走五里到七里)。伙食费增加
后情形稍好。
四、入秋以来敌区群众情绪大变,我军到达的地区,群众自动起来割地
主青苗,打场分粮,在军队支持下,斗争容易发动。经夏秋两季收复的地区,
如东丰、西安、伊通、双阳、德惠、农安、九台等地,群众工作进展甚快,
① 本文是罗荣桓起草并以林彪、罗荣桓、谭政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报告。罗荣桓时任东
北人民解放军副政治委员。
有的不出两个月时间,即可动员担架、粮草和新兵。群众情绪高涨的原因,
主要为我军夏季的胜利与土改政策之到达地区,由此鼓舞与吸引了群众,增
强了群众的勇气。在此情形下,地主阶级亦变其以中立态度转而仇视我军,
杀我落伍人员,组织或参加土匪武装抗拒我军,大中地主多逃入敌据点。沈
西新民一带地主,以苏炳文(前义勇军军长)为首,组织村自治促进会,以
小恩小惠笼络人民,将地主粮财预先分散隐蔽,避免农民起来抢夺。另一方
面则由保甲长出面招待我军,殷勤备至,这是敌区地主阶级的动态。富农在
征发粮食的政策下,希望不分走他的牲口,中农则是完全的保守态度,只要
不侵犯他,他并不恐慌。由于这些情形,在暂时不能巩固的地区,特别是地
方工作团到达之前,在筹粮与初期发动群众的问题上,采取逐步的扩大打击
面的办法,即先没收大地主,后没收中小地主,对富农只征发其多余的粮力,
不动其他财产,不捉人,不罚款(因捉人罚款妨碍行动,且易引起贪污),
避免惊动太多,增加军队的困难。军队在行动区的群众工作,主要为宣传群
众,分发地主浮财,帮助群众料理家务(挑水、劈柴、打扫院落等),以严
明的纪律影响群众,为地方工作团开辟道路。
五、东北部队的领导骨干,最大部分为关内成分。老干部中除了一小部
因作生意弄钱和找老婆,已与地主有勾搭之外,其他与地主经济上尚无联系,
故干涉土改的情形亦不如太行区之严重。目前部队问题主要为作风不纯,因
此,在土改教育与整军的任务上,我们的方针是以整顿思想、作风、纪律为
主,而不是以查成分与清洗为主。新的地富分子拒绝参军,已参军者洗刷或
分别处理。新的知识分子,除出身太坏或本质坏的执行情洗,其余一律采取
争取改造。老干部则以整顿思想作风为主,附带审查其成分,借此提高其阶
级觉悟与群众观念。军队中不提贫雇农路线或贫雇农骨干的口号,因为这口
号在军队实际意义不大,且不利于团结内部,故不拟采用。士兵委员会的制
度和组织形式,似已过时,不适合当前军队的需要,目前已有许多新的形式,
如拥干爱兵运动、立功与战评运动等,在内容上教育效果上均比士兵委员会
要好。以上拟于最近召集政治工作会议加以确定,是否有当请指示。
注 释
[1]毛主席的报告,指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毛泽东在
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
报告。
[2]征发,指向人民征调人力和物资。
在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一九四八年三月四日)
第一、目前的形势
关于全国的形势,毛主席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报告[1]中已讲得很清
楚,明确地指出目前形势己进到一个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击退了蒋介石的进
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蒋介石二十年的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一百年来对中
国的统治,已经由发展到覆灭。这个转折点是很伟大的。过去历史上也曾有
过转折点,但与这次都不同。辛亥革命是个转折点,是由孙中山所领导的,
当时还没有共产党,工人阶级还没有组织起来,虽然推翻了清政府,换上民
国的招牌,但因为没有组织人民的力量,结果北洋军阀来了一个大翻把。大
革命也是个转折点,共产党参加了领导,发动了广大的农民运动,但是因为
革命的力量不够强大,加上陈独秀的机会主义,以致遭受失败。抗日战争又
是一个转折点,在抗战中人民革命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抗战结束后蒋介石
又想翻把,但是他失败了,人民革命的力量未倒下去,而是站起来了。现在
这个转折点,人民革命力量已很强大,而且是由共产党单一领导的。过去几
次转折点之所以失败,不外两个原因:一个是革命力量不够强大,一个是领
导上犯了错误。而这次转折点,不但有了强大的革命力量,而且以毛泽东同
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是完全成熟了的,能够领导革命走向彻底的胜利。所
以说,这个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伟大意义的。这一转折点的形成。第一,
是由于在八年抗战中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发展,足以打退蒋介石几次的反共高
潮,克服其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危险。在抗战中毛主席就已指出:共产党
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势力,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上决定的因素。第二,是由于从
抗战结束到今天这一过渡阶段是成功的、胜利的。由大革命到苏维埃土地革
命的过渡是非常混乱的,而这一次过渡却完全不同,保存了力量,坚持了阵
地。美、蒋破坏和平、民主,发动全面内战,并没有把人民革命的力量吓倒,
因此是成功的、胜利的。如果没有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革命力量为基础和这
一阶段胜利的过渡,就不会有今天形势的出现。第三,是由于一年半以来我
军打退了蒋介石百万大军的进攻,并且不断地展开了进攻的作战。第四,是
由于毛主席的领导已经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标志。如果没有毛主席英明的领
导,革命可能走错方向。这一转折点的到来,就使人民革命战争将要走向全
国范围的胜利。
在全国形势变化的过程中,东北的局面也有了基本的改变。从一九四六
年六月到一九四七年春,是蒋军向我进攻登峰造极的时期。蒋介石在美帝国
主义的帮助下,用他最精锐的、经过美国训练和装备的部队,计七个军二十
一个师,加上地方保安部队共三十五万人,向我们进攻。当时我们的兵力不
超过十万人,敌人的兵力超过我们两倍,所以当时说敌人处于优势是完全有
根据的。那时我们还没有个立足点,后方到处有土匪扰乱,很不巩固。蒋介
石企图利用这一时机给我们以歼灭性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种下了
失败的种子。他以一个团甚至一个营的兵力大胆前进,到处占领铁路线和城
市,结果造成了兵力的分散。我军经过南满的“四保临江”和北满的“三下
江南”[2],基本上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使之由进攻转为防御。
从去年五月夏季攻势开始,我们进行进攻作战至今已有十个月的时间,
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歼灭敌人二十七万,并使敌人三易主帅,三次改变作
战指导方针。杜聿明由进攻开始转入防御,但采用了分散防御的办法,妄想
把已占领的地方完全巩固起来。他失败以后来了陈诚。蒋介石要陈诚采取重
点防御,于是陈诚批评杜聿明是消极防御。而他的所谓积极防御,也只不过
是“依托重点,向外围扩张而已”。卫立煌、罗卓英来后,又提出“固点、
连线、扩面”,实际上仍是换汤不换药,并未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每况愈下,
一天不如一天。去年冬季作战开始时,敌人共有四十四个师,又增调范汉杰
兵团的两个师,共四十六个师,六十万人,比一九四六年兵力是增加了。但
我们的力量更强了。在冬季作战中,我歼灭敌人八个整师另五个团,约合九
个半师,十一万人。现在敌人还剩三十八个师,包括后方在内,总数约五十
万人。敌人兵力虽然和我相等,但却分布在被孤立的各个城市中。现在在敌
人手中的城市,东北有十四座,冀东和热河有二十一座,共三十五座。其中
许多城市的铁路线已被我封锁,陷于分割孤立的局面。敌人眼下连从吉林、
长春到平津这样一条狭长的线也保持不住。它的战斗力也大大下降了,已不
敢拿一个师来守一个城。在东北,敌人在阜新摆了一个师,在四平也摆了一
个师,但马上要被我们吃掉了[3]。今后它已再也没有勇气用一个师来防御一
座城了。冬季作战开始时,敌人还下命令要其部下死守,可是新立屯、法库
的敌人想突围突不出去,被我歼灭;沟帮子的敌人则望风而逃;公主屯敌人
曾出动十个师,想在辽河一带把我们赶跑,可反被我歼灭了两个师。今后敌
人即使有五个师到七个师的兵力也不敢出来增援了,我们打辽阳、鞍山时,
敌人就不敢出来增援。总之,就东北来说,今天我军已经走向优势,敌人已
经走向劣势。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自满。
东北形势发展所以能这么快,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执行了毛主席的战略指导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毛主席给东北局
的指示信[4]中提出的战略指导方针已经完全兑现。毛主席提出的十大军事原
则[5]我们也是执行了的。因而能够取得胜利。
二、东北局的“七七”决定[6]。这一决定是以毛主席的思想作指导,具
体执行了毛主席的方针,是完全正确、无可怀疑的。这一决定的形成是东北
工作转变的关键。这一决定使广大干部树立了建设根据地和准备长期战争的
思想。如果没有这一决定,就谈不上执行毛主席的方针,不可能打开今天这
样的局面。
三、很好地发动了群众。“七七会议”后,动员了一万二千干部下乡,
发动群众,配合部队消灭土匪,以后又执行中央的“五四指示”“”,实行
清算分地,使群众运动走向高潮。在整个运动中虽然也有毛病,但没有走很
多弯路。群众一发动,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来。没有这一条,我们军队得不到
人民的支持,得不到补充,战争也无法打下去。
四、我党进入东北花了本钱,派了十万军队、二万干部,到东北的中央
委员就有二十个,工作当然应该搞好,如果还搞不好,那就应该打屁股。
从东北目前的情况看,敌人是否还可能有新的增援部队?大体上可以这
样说:如果三月份还看不到蒋介石抽调大部队来的话,以后更不可能抽调了。
敌人现在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后备力量。它如果三月份拿不出手,那就是美国
帮它组织训练的后备力量还没有成熟。四月份以后,东北我军要继续作战,
在华北、华东各个战场,我军都会行动起来。到那时,敌人在台湾训练的二
十个师,这么一点点力量,就不知该投到那个战场好了。去年夏季作战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