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格拉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其他与人有关的事物。苏格拉底所期求的是再进一步对大自然的认知,弄清楚有关天体的运动。他急欲要弄清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球是如何运行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影响。阿那克萨哥拉斯一再强调,所有事物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秩序的,因此它们目前所处的情形就是最佳状态。阿那克萨哥拉斯虽然指明了“理性”是万物存在所依照的法则,但关于如何运用理性,他未曾涉及;他更未指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及计划的化身。阿那克萨哥拉斯的理论曾一度使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但他作进一步的探讨后,却又感到失望了。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于是他去寻求另一条出路,这就是辩证法及回答法的观念。他也认为自己找到第二条途径了。

  人们的精神依靠,或是精神支柱,包含有宗教与哲学这两项,而这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难于截然分开。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明确记载,俄耳甫斯教对苏格拉底有所影响,他从小就受这一宗教教义的熏陶。这是古代希腊一种神秘宗教,因其教主为俄耳甫斯而得名。这种宗教出现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信奉这一宗教的人具有“属天”的“神性”及“属地”的“魔性”,人死后果报和灵魂转生的观念是由这一宗教引入希腊的。因此,苏格拉底对“死亡”这一问题十分关心,他坚信人死后会转入另一世界。在柏拉图的《斐多篇》及《理想国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谈论天堂与地狱时充满想象的神话,其中包含着俄耳甫斯教的某些教义。这一宗教的教义主张人的身上具有某种“神性”,但是有些人却自甘堕落,丧失了“神性”,如果通过洗净和澄清,罪与死亡可以得到解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解释,即灵魂是不朽的,是因为堕落而被流放的“神”。要怎样才能使灵魂获得解脱,越出“生死转换”,使之恢复不朽及神性,这正是俄耳甫斯教所追求的目标。苏格拉底有灵魂转变即灵魂转移的看法及论点与俄耳甫斯教的教义不无关系。


  14。 认识的升华


  先哲苏格拉底因为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于是“问天”,随即他找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关于“万物生存原因”的理论。阿氏认为“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对此,苏格拉底深信不疑,自信由此已经找到了通往他所追求的独特世界的途径。但是苏格拉底发现,阿氏只指出了“理性”是万物存在的法则,但对“理想”未作进一步追索与说明,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理性”,更认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和计划的化身。这样,苏格拉底又困惑和失望了,并自认为“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他又尝试新的途径,这就是关于辩证法和问答的方法。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相互间问答的谈话,以此寻找普遍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代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关于“辩证法”这个古希腊语文中的词汇,其最初的原文,即古希腊文的含义是“通过说话、谈话”。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指出:“凡是知道如何提出和回答问题的人便可称为辩证法家。”苏格拉底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人了,按理,他应被称为“辩证法家”,他所使用的提问的对话方法就是“辩证法”。苏格拉底自认他的哲学方法就是借助于谈话问答寻求普遍的定义,也就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实际上是在问答中不断地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得对方不断承认并修正误识从而引导逐步认识真理。可能这就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辩证(方)法。但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只能指出具体事物和普遍本质的对立,但未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苏格拉底从“问天”转向“辩证法”,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升华。但当苏格拉底运用了问答,也就是“辩证法”,并未使他所要打算探索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作了更进一步的追溯。

  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无法解决而别人又无法代为之解决的疑难,这就是一种苦恼的根源。但各人的情形都不尽相同,有些人苦闷或苦恼的时间较长,有些人则较短。苏格拉底受到苦闷或苦恼的煎熬的时间是在他30岁至40岁间,或者他在20多岁时就遭受到苦恼的煎熬了。首先,苏格拉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问天”,他穷搜博索,好不容易才觅得阿那克萨哥拉斯有关“理性”解释“万物生成的原因”的观点,起初对之抱有无限的信赖与希望,但继而钻研,又使他失望。苏格拉底是无固定师承的,他必须在黑暗中冥行苦索,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自我。首先,苏格拉底在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中学到如何用感觉去接触事物,用眼睛去审视事物,从而转向理论探讨,再由理论去追索事物的真谛。苏氏设定,他自己判断的理论是异常正确的,颠扑不破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都应有所显现,并且和理论取得一致,假若这些理论是真理,出现与这些理论不一致或其他情形,这就是不真实。

  审视苏格拉底的一生,人们会发现他寻觅到人生途径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研究自然,继而研究人的变化。具体地讲,起初,苏氏尽心尽力地研究自然,探索其规律。随后,他发现人类的灵魂比树木、星辰、石头更为重要,于是着手审视与考察一切思想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其次,苏格拉底自发与自觉地感到他有代表全体人的使命感。其三,苏格拉底从自身被控告始直至他被判处死刑,他都自觉地致力于有关灵魂不灭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关于智慧及如何追求智慧这一问题,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先哲对此都未曾染指,而苏氏则始终以爱智,即追求智慧自命与自任,否认自己本人是知悉一切事物的智者。苏氏曾说: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他所说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虚怀若谷,从而使他声名鹊起。以下引述苏格拉底说过的一段话: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开端丰,他一向做事认真,由于他瘦小,皮肤很白,所以朋友们叫他“蝙蝠’或‘夜的孩子’。阿里斯托芬及其他一些喜剧诗人总是用这一绰号嘲笑他。开瑞丰曾到得尔菲的神托所祈求神示。

  “开瑞丰问询阿波罗神,究竟世界上有没有比我(苏格拉底自指本人——引者)更有知识的人?女巫传达神示回答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苏格拉底自称——引者)听到这句话后,颇为疑惑,自问:‘神究竟想对我说什么话呢?这句话是不是含有什么暗示呢?’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知识,而神却认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神是向来不说假话的,因为说假话就不成其为神了。我迷惑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再三思忖着,神究竟要对我说些什么呢?终于我思考出一个方案,来释读这个神示的含义。

  “神说我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我能找出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就可以驳正神的所示,为此我将以政界的大人物为对手,和他们辩论。经我仔细的观察,我发觉有这么一个人——这里无须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过是雅典人,我与他无非谈过一回罢了——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人很有知识,而他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依我看来,他并非如此,凡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我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愚昧,没想到他却反过来怨恨我。周围的人,因为不明白此事的底细,也对我产生了误解,于是我只好避开。但是,每当我个人独处时,在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比这个人更有智慧。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善与美,但这位男士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这个人聪明一点,我聪明的程度,恰好与我不妄自以不知为知的那种自觉程度成正比。

  “后来,我又跑到许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的面前,我仍得出与前面相同的经验,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如此看来,神之所示是不能否定的。”

  关于苏格拉底的讽刺特质,从上述的话语中可以窥视到。

  苏格拉底在和以上各种人的交往中,考察自己是否比别人聪明,碰了不少钉子,引起别人的不满,遭他们的怨恨。但是,正由于这样,苏格拉底的声名更加显赫,也由此招人嫉恨,于是受到指控,成为被告。苏格拉底招来被控告的怨怼,大概由于他讽刺性的性格所致。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申辩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本人的话语,相当有深度,十分值得重视。例如,苏格拉底对人性有细致深刻的体会,他察觉在他的周围有一些追名逐利与嗜利的人,把真实当作小虫,不加注意地将其踩碎,这类人又何其多矣!

  关于得尔菲神托所发出的神示如下: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聪明,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聪明;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聪明。”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时,将“无知”与“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以探索人的灵魂为己任,有使命感。相反,那些无意间得来的世俗名声,反而引起他的困惑,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关于“无知”及“无知之知”的实际检验,正与孔子所说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暗合。这正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及文化的汇通点与接合部。

  苏格拉底带着问题——询问谁最聪明,来到诗人聚集的地方,在那里,诗人写下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合唱歌;接着,他又来到手工艺的能工巧匠汇集处,也向他们打听,谁最聪明。这些人的确有自身的专长,所知的事物有好些是苏格拉底不知晓的,他们都自认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他们对自己不懂的事也以不知为知。就在苏格拉底刨根问底弄清谁是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检验真理的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有钱又有闲的人自动地跟在苏格拉底的后面,站在那里旁听,似乎对苏氏的举止颇感兴趣,甚至还经常地模仿他的言语、行为,也去寻访那些比他们自己更聪明的人。由于这些原因,苏氏的名声已经远传,再加上别人模仿他的行为,因而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这样,苏格拉底不仅在雅典城邦赫赫有名,甚至在别的地区的希腊人也都知晓他有“最高智慧者”的美称,大家都称他为“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相反,也有人对苏格拉底持有非议:称他为“不承认神存在的人”或“强辞夺理的人”。这时,苏格拉底已是年近40岁的人了,他立言:“照顾自己的灵魂,使臻于至善至美。”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及理性的行为,从而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这正是和得尔菲神庙墙上铭刻的箴言“要认识你自己”相一致。中国古代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正与此汇通、暗合。

  先哲苏格拉底由探索自然——“问天”转向于应用问答法,即辩证法,继而又有所转向,即研究人本身,触及到“爱智”、伦理、道德诸问题。这一系列的改变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