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位,了解德立安的派遣军要撤退时苏格拉底所采取的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时,我骑着马,那些没有装备的就徒步,因此,我必须等队伍全部疏散后才能撤退。这时,我看见苏格拉底与拉凯斯两人一起行动,我叫他们鼓起勇气,继续奋斗下去,我绝不会把他们丢弃的。在此次战役中,我能够比在波提狄亚包围战中更详细地观察了苏格拉底——因为我本人骑着马,而且也没有恐惧感——我充分了解到,他较拉凯斯优秀得多。当时他非常镇静地观察敌人的军队,以极其冷静的神态行走,任何看到他这种神采的人,都会觉得与这个人一起行动非常安全,因为他一定会十分勇敢地保护自己。他本身没有负伤,而且平安地离开了战场;连和他一块儿行动的人,也同样平安地脱离危险。所以,在作战的危急情况时,能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就可以免遭敌人的袭击;相反,如果仓皇失措,就容易遭到敌人的追踪袭击。”
苏格拉底除了早年跟随去萨摩斯岛远征之外,他参战了三次。在这三次战斗中苏格拉底都表现得英勇顽强,而且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助战友,为他自己赢得了好名声。苏格拉底的战友,特别是他所救助的伙伴,对他的英勇表现及舍己救人的风范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先哲苏格拉底,他不愧是人们的表率。
3。 婚姻、子嗣与家教
关于苏格拉底的婚姻情况,较为确凿详细的记载传承下来的不多。只知道他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密尔多,是法官亚里斯狄得的女儿。她出嫁给苏格拉底时没有带什么陪奁。估计,当时苏格拉底正处于青年时代。不幸的是,他们俩婚后不久密尔多就去世了。关于苏格拉底与密尔多何时结婚,当时他们俩各自年方几何,以及他们俩婚后的生活情况如何,所有这些,人们都知之甚少。
苏格拉底在他的妻子密尔多故去后又续了弦。他的继室名叫克珊狄波斯。他们大概是公元前419年结婚的,那年他50岁。所以在苏格拉底快饮鸩就刑时,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去探望他见最后一面时,大儿子才17岁,其他两个还很小,懵懂不知。因此,从时间上推算,苏格拉底续弦时已经是人届中年的后期了。
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中对苏格拉底的继室克珊狄波斯有所记述,认为她是一位对爱情始终不渝,十分专一的女性。她在苏格拉底快就刑前去狱中见他最后一面时,捶胸顿脚嚎啕大哭,悲恸欲绝,这正是爱情专一的表现。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没有提及克珊狄波斯是悍妇。不过,也有关于她平日饶舌撒泼,在苏格拉底的圈子里将此传为笑谈的记述。但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待人以诚,当然对他的妻子克珊狄波斯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俩伉俪之间感情甚笃。所以,当苏格拉底快要就刑时,克珊狄波斯悲恸欲绝。犬儒学派的创始人苏氏的弟子安梯斯忒涅斯曾经询问过苏格拉底,他怎么能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过日子?苏格拉底十分俏皮地回答道: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驯较易驯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他续弦之所以选娶克珊狄波斯为续室,就是因为如果他能说服她,就不会有别的人不能培训了。他们俩伉俪间还有互相磨合的趣事:有一次克珊狄波斯在家指责苏格拉底每天总是外出与青年交谈,根本不顾家。随即,苏格拉底又走出家门去和青年们交谈了。他刚一出门,他的妻子就在他的背后从头上泼下一盆水。这时,苏格拉底毫无怨尤地说道:“我知道,响雷之后必然有大雨呢!”由此可见苏氏的幽默和风趣,他豁达的性格也由此表露出来。
在苏格拉底行将就刑前,他的继室克珊狄波斯领着他俩的三个儿子到监狱去和他见上最后一面。他的长子名叫兰普罗克勒斯,17岁;次子和其祖父同名,叫索福罗尼斯科斯,三子墨涅克塞诺斯。苏格拉底的二子及三子年纪都不大,还处于幼年,少不更事。
由于克珊狄波斯性情急躁,引起儿子兰普罗克勒斯的不满。于是苏格拉底对儿子循循善诱,向他讲述了有关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该忘恩负义,要尽孝道。这是因为“国家对那些不尊重父母的人可处以重罚,不许他们担任领导职务,认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很虔敬地为国家献祭,也不会光荣而公正地尽其他职责”。这是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2卷第2章第13节中记述的。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是讲究父子伦常规范的,并以此作为齐家之道的。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谕正与此不谋而合。
有关苏格拉底是如何对自己的长子兰普罗克勒斯进行家教的,以下再举出几则实例:
有一次兰普罗克勒斯惹得他的母亲克珊狄波斯生气了,苏格拉底看到这种情形,就当场教训自己的儿子,但他的儿子却有些不服气,反而对父亲说道:
“母亲那样急躁的脾气,不管是谁都无法忍受!”
苏格拉底说道:“野兽的残酷与母亲的残酷,哪一种更令你无法忍受?”
他的儿子说道:“我看是母亲的残酷更令人难以忍受。”
苏格拉底说道:“那么到目前为止,她有没有咬过你、踢过你呢?有很多人遭野兽咬过、踢过。”
他的儿子说道:“虽然她没有这样对待我,但是,就算她能把全世界所有的东西全都给我,我也不愿跟她在一起,我实在听不了她骂人的话了。”
苏格拉底说道:“你小时候就很顽皮,常说些不该说的话,给你母亲增添了不少麻烦,尤其在你生病的时候。”
苏格拉底的儿子说道:“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或是说过一句话,使母亲感到羞耻的。”
苏格拉底说:“你母亲说的话,会比演戏时,两个人的对话还要难听吗?”
他的儿子说道:“戏是戏,与现实生活不同。演戏时的打骂是因为剧情的需要,不会使对方的心灵受到伤害。”
苏格拉底说:“但是,你应该很清楚,你母亲所说的话,并没有恶意,相反地,她却是希望你比别人更好,更有出息,你何必生气呢!难道你认为,母亲对你还怀有恶意吗?”
他的儿子说:“我没有这样想。”
这时,苏格拉底又继续往下说:“你生病时,你的母亲向神祷告,希望神赐福给你,难道你认为她冷酷无情吗?像这样的母亲你都无法忍受,我想,你对任何事都是缺少耐心的,难道是有人指使你这样做的吗?或是你已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人高兴,无论他是谁,你都不顺从他的话。”
他的儿子说:“我当然不是这样。”
苏格拉底说道:“你冷时,别人会替你生火取暖。每人都希望在他身边帮他做好事的人,你若不信,可想想看,当你失败时,是不是希望有人为你带来好运,伸出手来援助你呢?你是否也希望邻居都要喜欢你呢?”
他的儿子回答道:“没有错,我是这样想的!”
苏格拉底说道:“当你在陆地或海上旅行时,你的同伴或是你曾经遇见的所有人,不管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或是敌人,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或许是这些人的好意,对你是很重要的!”
他的儿子说道:“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既然这些事你全懂,为什么对你的母亲如此不尊重呢?国家对忘恩的人不加以惩罚,对受到恩惠又不报答的人,也会原谅,但是惟独不能宽恕的是不尊重双亲的人,不孝顺的人会受到惩罚,他要是领导者,是要取消他的资格的。国家进行祭典时,这类人的祷告不会被接受和感激。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不去参加已过世双亲的祭奠,国家就会派人去调查他的身分,并且要惩罚他。所以,孩子!你要好好想想,假使有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要立即祈求神宽恕你,否则神会认为你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而不赐福与你。其他人也会因你对双亲的不尊重,而轻视你,最后你成为没有朋友的孤独者,因为一旦人们发现你是不知感恩的人,就会认为没有必要和你交往,更没有必要对你好,因为你不会感谢他们。”
接着,苏格拉底又开导他的儿子兰普罗克勒斯说道:“你应该不会认为人类是为了情欲,才生孩子的吧!”
这是苏格拉底希望消解儿子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并使儿子感觉父母责任的重大与艰辛。
作为男人一方,必须照顾妻子,必须为即将诞生的孩子今后一生利益着想,并且为此做好准备。女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怀孕,不但担负着很重很大的责任,而且还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要费很大的力气才生出孩子,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而且还要照顾、抚育、培养她所生出的儿女。刚出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谁在照顾他(她),也无法讲出自己的需要,身为母亲的人,必须主动、耐心地去了解婴儿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当母亲的要花一段好长的时间,不分昼夜地照顾孩子,但她从未想过,孩子将来会如何报答她。一般的父母认为,光是让孩子衣暖食饱,那是不够的,孩子一旦到了上学,即学习的阶段,双亲必须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全部教给他(她),如果有学问比自己更好,品德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还必须花钱让孩子去向那个人学习。
总之,为了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更为完美的人,父母总会倾其全力的。苏格拉底在最后的辩白中,也道出自己对子嗣的要求和期望。他法庭上极为坦诚地对宣判他死刑的审判官及投票赞成他有罪的人说道:
“有一天,我的儿子要是长大了,希望你们也让他(们)像我一样,接受痛苦吧!我的儿子若不致力于学问,却为金银疲于奔命;不像一个真正的人,却偏偏自己以为是堂堂正正的人,你们可以加以处罚,如此一来,我和我的儿子,都可从各位那里,得到相同的待遇。”
苏格拉底面临死亡也没有忘记对自己子嗣的期望及要求,而且还委托别人传达并执行他的家教。
4。 出任公职与对人处事
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全面战争是在公元前413年爆发的,当时苏格拉底57岁。起因是这样的:斯巴达的军队占领雅典境内的戴凯利亚城堡,于是双方之间的战端就开始了。当时,苏格拉底的弟子阿尔喀比阿得斯向大家宣布征服西那库斯的计划,他认为自己是雅典的宠儿,因此竭力鼓吹他的美梦。经他做了不少工作后,他终于成为雅典海军舰队的总司令,率领舰队出发远征。才出发不久,阿尔喀比阿得斯就和他的同党在耶鲁乌西斯密谋不轨。也就是在这时,雅典城里每一住家的石四方柱上都刻有神的脸,叫“赫鲁麦”。有一天晚上,这些“赫鲁麦”全都被毁坏了,大家都认为这是阿尔喀比阿得斯一伙人干的。因此,以污辱神的罪名要治他的罪,于是下令要将他召回进行判处。在回雅典的途中,阿尔喀比阿得斯出逃到斯巴达。雅典的法庭对他进行缺席审判,定为死罪。
阿尔喀比阿得斯逃到斯巴达后,于是就向雅典放冷箭,公开背叛雅典。他向斯巴达人建议,要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