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察汗国(1243—1400年)
在蒙古人的行政分权制度之下,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作为钦察汗国的第一任汗,统治着西亚大部和实际上喀尔巴阡山以东的整个欧洲。拔都及其蒙古或鞑靼继承者将军事的优势、聪明的外交和狡猾的阴谋结合起来,几乎连续保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对俄罗斯的统治(参见第十一章→东欧→俄罗斯)。他们毫无疑问是这一时期欧洲最强有力的统治者。14世纪末的王朝纷争几乎使他们的帝国分裂。咸海以北地区的白帐汗国(拔都钦察汗国的属国)实际上独立,俄罗斯诸公国亦企图起而效尤。经过20年的持续不断的内战而衰落,脱脱迷失在察合台的帖木儿帮助下(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木儿时期),成为白帐汗国首领之后,便通过征服重新统一了白帐汗国与钦察汗国。脱脱迷失无情的镇压粉碎了俄罗斯诸公国的独立梦。最后,由于脱脱迷失错误地引致与其恩人帖木儿的战争,在延续10年的冲突之后,脱脱迷失失败,被推翻。这一失败促成了后来几个世纪钦察汗国不断的衰落。
1242—1256年,拔都在位 拔都定都于下伏尔加河畔的撒莱。他接受了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忠顺,后者曾帮助蒙古人建立对整个俄罗斯的宗主地位,因而蒙古人也以礼貌和尊敬待之。
1256—1263年,拔都之弟别列克在位 他是成吉思汗的第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子孙,曾派军深入袭击巴尔干、匈牙利和波兰。其中一次袭击是由其将领都鲁巴哥和诺盖领导,远达至西里西亚。此外,克拉科夫、桑多米尔和比托姆等城皆被占领,并遭到劫掠(1259年)。
约1270—1296年,诺盖自治作为 南乌克兰地区的总督,他实际上是独立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统治者均向他进贡。
1200—1313年,脱都在位 脱都进行了几年激烈的战争,以建立对诺盖的中央权威。1300年,在第聂伯河附近的库坎利克(今波尔塔瓦附近)之战,诺盖遭到严重失败,被杀。
1314—1340年,乌兹别克在位 他是钦察汗国最后一位可汗。依他的命令,莫斯科的伊凡大公率俄罗斯-蒙古联军镇压了特维尔(加里宁)王的叛乱。伊凡的成功使莫斯科的王公们成为蒙古人在北俄罗斯和中俄罗斯的主要属民和管理者。乌兹别克在位的许多时间都在同伊儿汗阿布·赛义交战(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和蒙古人时期)。
1359—1379年,王朝内战 在此骚动的时期至少有25位汗。此一时期,白帐汗乌拉斯实际上独立,且亦参与了争夺钦察汗国的正在持续中的混战。汗位要求者之一―脱脱迷失,被其对手马迈击败,逃至帖木儿处寻求安全与帮助,这时帖木儿为察合台鞑靼人之统治者(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机时期)。
1378年,脱脱迷失崛起 在帖木儿的帮助下,脱脱迷失成为白帐汗。
1380年,库利科沃之战 与立陶宛人结盟的马迈企图重新征服叛乱的俄罗斯诸公国,但立陶宛人尚未到达,他即被俄罗斯诸王公首领、莫斯科的底米特里击败,立陶宛人随即退却。
1380年,伽勒伽河之战 在昔日速不台获得巨大胜利(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和蒙古帝国→哲别和速不台的远征)的地方,脱脱迷失击败马迈,成为钦察汗。
1381—1382年,镇压俄罗斯人叛乱 脱脱迷失征伐北、中俄罗斯,彻底镇压了叛乱。他于1382年8月23日占领莫斯科,屠杀了许多居民。
1385—1395年,脱脱迷失与帖木儿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和土耳其斯坦→帖木儿时期) 脱脱迷失在三次大战中被击败,即:1389年的锡尔河之战、1391年的坎都尔查之战和1395年的特内克之战。
1396年,同立陶宛的战争 立陶宛大公维托夫与报仇心切的逃亡者脱脱迷失结盟,在波兰人和条顿骑士的支持下,大举入侵钦察汗国。维托夫的军队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尽管入侵者在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但他们在第聂伯河支流沃尔斯克拉河之战中,被蒙古军队决定性地击败。
中国
这两个世纪期间,宋朝一直受到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的入侵。蒙古人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元朝。以后,汉族人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1205—1279年,蒙古征服宋朝'参见①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和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早期征服活动;②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成吉思汗的继承者'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成吉思汗的继承者)
1307—1368年,元朝衰落(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成吉思汗的继承者)
1356—1368年,明朝兴起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领民众举行起义,占领了南京(1356年),在那里建立了汉人政权。继而,他继续扩张其势力,统治了大部分中国领土。他的统治也曾一度受到了另几支起义军的动摇。朱元璋率军进行镇压,于1363年和1367年分别全歼了陈友谅部和张士诚部。朱元璋在将蒙古人从大部分中原领土上驱逐出去之后,宣布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1368年)。
1368—1388年,明朝向蒙古人发动战争 云南是明朝从蒙古人(1371—1388年的蒙古政权在中国史上称为北元——编者注)手中最后夺回的一个省(1382年)。明朝向蒙古人发动进攻,占领了其首府,取得了克鲁伦河之战大捷(1388年),
1398—1402年,内战 朱元璋死后,其后人为争夺皇位进行斗争。
大约1400年,明朝成为海上大国 当时,中国的商船和战船规模之庞大,在南中国海海域首屈一指并将中国影响从海上扩大到了印度洋。当时距中国十分遥远的锡兰也向中国称臣纳贡,说明中国已是一个海上大国了。
朝鲜
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期,朝鲜是蒙古的附庸国(1231—1356年)。1235—1259年,蒙古军先后五次大举入侵朝鲜,1259年高宗崔竩投降蒙古。此后,朝鲜曾一度陷入内战,最后李成桂推翻了崔氏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平息了内乱,建立了李氏王朝(1392年)。他同崔氏王朝一样继续承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统治(1369年)。在这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日本海盗(史称倭寇)和浪人不断对朝鲜的沿海地区进行掠夺。
日本
13世纪初,北条家族逐步取代镰仓幕府的控制者源氏家族(1199—1219年)。在北条家族统治期间,日本局势稳定,国家繁荣。但到该世纪末,日本开始受到蒙古的威胁。蒙古曾两度企图入侵日本,但没有成功。经过两年的内战,镰仓幕府被推翻了,国家处于混乱之中,日本分裂为两个王国,内战不断,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时代。1392年,南北朝议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统一了日本。
1221年,反抗北条统治的叛乱 几个皇室家族企图发动叛乱,但被挫败了。
1274年,蒙古第一次入侵日本 此次行动可能只是试探一下日本的实力。蒙古人使用朝鲜的船只组成舰队,渡海占领了对马岛和壹岐岛。他们在九州北部的博多湾登陆。日本迅速集结军队并向滩头附近的入侵者发动进攻。蒙古人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日本军队。蒙古军队的部分舰队在航渡中遇上了暴风雨,沉没了。因此当日本重新组织更多的兵力进行反攻时,蒙古军队因兵力不足,难以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被迫登船返回了朝鲜。
1281年,蒙古第二次入侵日本 日本拒绝承认蒙古对日本的宗主权并杀死了蒙古派到日本的使臣。忽必烈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远征。蒙古人从中原和朝鲜征集了大批的船只组成舰队,分两批分别从中国和朝鲜的北部出发。他们再次占领了对马岛和壹岐岛,以此作为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前进基地。此次入侵的蒙古陆军部队可能不足5万人。日本人早已严阵以待,在九州以北地区同蒙古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和陆战。在海上,日本军队大胆地对航渡中的庞大的蒙古舰队实施了一系列袭击;在陆上,日本军队虽未能将蒙古军队赶下海,但却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表现了狂热的战斗热情,拚死坚守,使得蒙古军队无法向日本内陆地区推进。几天后,暴风雨摧毁了蒙古舰队的大部分船只,从而切断了蒙古军队的后方补给。蒙古军队很快便被击败了。除少数人有幸逃脱外,几乎全军覆没。忽必烈还计划组织第三次远征,但始终未能实现。
1331—1333年,内战 以后醍醐天皇为首的宫廷贵族企图用武力推翻镰仓幕府,被挫败,后醍醐天皇被抓获,但又逃脱。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武士的协助下取得最后胜利,攻占了北条王朝首都——镰仓。
1335年,足利尊氏反叛 由于天皇主张由他个人进行统治,而足利尊氏则主张建立幕府进行统治,两者意见不能统一,足利尊氏发动叛乱。
1336—1392年,吉野时期的内战 足利尊氏将后醍醐天皇赶出京都,另扶植皇室家族成员为光明天皇,并自封为军事监督官和幕府大将军(1338年)。后醍醐天皇逃到了奈良南部的山区,继续进行战斗。双方进行激烈交战,战争长达56年之久(是为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时代——编者注)。
1392年,恢复和平 经吉满从中斡旋,后醍醐天皇的继承者同意退位,日本恢复和平。
西欧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96年)
这实际上是英国和法国王室之间在八个时期较大规模战争的总称,持续时间长达近120年(1337—1453年)。其中有四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发生在14世纪,另外四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发生在15世纪。尽管这场战争,或系列战争,一开始是典型的封建领主战争,但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了交战双方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这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此之前欧洲从未发生过的情况。随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直到发展成为英法在政治和军事上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对抗。导致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法国与英国王室之间的封建关系。作为亚奎丹的伯爵和法国其他领地的男爵,英格兰的诸王虽是英格兰的统治者,但却只能是法国国王的大臣。法国国王担心英国的统治者们将这些法国的领地划为己有,同时英国的统治也不愿意保持这种被半统治的地位。
2.随着商业的发展,英国逐渐控制了富庶的、工业很发达的佛兰德地区。早在13世纪,法国本想减少德国对佛兰德的影响,但结果却发现,英国与佛兰德市民和织工的商业往来越来越多,已逐渐威胁到了法国对该地的统治。
3.法国一直在支持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作战。
斯卢伊斯时期(1337—1343年)
法国菲利普六世宣布收回卢瓦尔河以南的封地,派兵占领了这一地区(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立即从英格兰和佛兰德举兵进击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1337—1338年)。这时期的一次决定性行动是大英帝国在斯卢伊斯之战中大胜法国舰队。此后,战争停息了两年。
1337—1338年,英国在佛兰德建立生产基地 佛兰德的纺织工人在雅克·范·阿特威尔德的领导下帮助英国建立工厂。阿特威尔德此前曾领导发动过起义,反对路易斯对佛兰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