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已晚。尽管16世纪初叶,瑞士的雇佣矛兵承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的队形仍是欧洲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瑞士雇佣军有自己独特的严格的训练方法,因而拒绝由他们的雇主训练。同时,瑞士雇佣军决不允许其思想情感去影响生意,如瑞士新教徒在反对法国胡格诺派的战争中就是这样。瑞士雇佣军无情的唯利是图心理用一流行的谚语就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当金钱用完了,瑞士也就灭亡了。”内乱使不完善的联邦继续时存时亡,再加上16世纪中叶的宗教斗争,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实行新教,瑞士政局相当复杂且动荡。尽管内战是在家门口,但瑞士雇佣军仍拒绝互相交战。
1510年,瑞士加入反对法国的神圣同盟 此后,瑞士联邦重新起用马克西米连·斯福尔萨伯爵去征服米兰,吞并了洛迦诺、卢加诺和奥索拉(1512年)。
1513年6月6日,诺瓦拉之战 瑞士战胜了法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13—1515年,瑞士成为米兰公国的宗主国 为此,它从米兰得到丰厚的贡银。
1515年9月13—14日,马林雅诺之战 法国战胜了瑞士(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31年,苏黎世州与天主教派统治州之间的战争 以苏黎世州被击败的卡佩尔之战为标志,这次战争达到了高潮(10月11日)。
1536年,扩张伯尔尼 沃州、沙布莱、洛桑和萨瓦王朝的其他领地被征服和吞并。
1541—1555年,时断时续的宗教内战
1564—1602年,新教派统治州与萨瓦王朝之间的战争 伯尔尼、日内瓦和苏黎世等州结盟,共同反对萨瓦王朝和天主教派统治的诸州(1584年)。西班牙介入,支持天主教派(1587年),战期延长,但无最后结果。
意大利
意大利本是富饶的国家,但是16世纪上半叶,其正处于分裂状态,因而显得软弱无力,成为法国、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混战的主要战场。意大利内部公国之间的小战争几乎连续不断,这些只是较大战争的一些插曲,将在其他部分进行叙述(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威尼斯这个水上帝国在这一时期尽管已衰落,在意大利仍保持着其独立强国的地位。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在16世纪内,西班牙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衰落。为了驱逐穆斯林教徒(1492年,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境内最后的基督教→穆斯林战争),西班牙建立了世界最有影响的军队。欧洲最好的将领、天才的埃尔赫兰将军―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充分运用这支军队,并给其配备改良的轻武器,以改进它的编制和战术。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成为欧洲最优秀的国家。除了科尔多瓦,又出现三位较重要的将领,即墨西哥的征服者费尔南多·科尔特斯,阿尔瓦公爵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和帕尔马公爵意大利人亚历山大·法尔内塞。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开发、征服并殖民化了西半球广大地区,并试图控制海洋,从而同法国和土耳其进行了漫长的战争。由于神圣的哈布斯堡王朝支持欧洲其他地区的斗争,西班牙本来就不足的人力资源,显得极为紧张,并达到极点。当然,这个较小的国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与早年的马其顿和蒙古一样,也冲击了世界其他地区,但其结局也一样。西班牙对全球的巨大冲击持续了不到一个世纪,便开始其漫长的衰落。
1474—1516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执政 伊莎贝拉卒后(1504年),尽管斐迪南已正式宣布其女乔安娜将去卡斯蒂利亚,他仍留在国内,统治着西班牙。
1495—1559年,与法国的战争 战斗大多发生在意大利境内,但有时也在比利牛斯王国和法属尼德兰以及莱茵王国的边界地区(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09—1511年,远征北非 由杰出政治家和天主教教徒吉麦内茨·德·西斯内罗斯将军率军实施这次野心勃勃的行动。他们侵占了奥兰、布日伊和的黎波里,迫使这些地区的所有穆斯林首领向西班牙交纳贡金。
1516……1556年,查理一世执政 查理一世是哈布斯堡国王菲利普和乔安娜之子,因此也是哈布斯堡、勃艮第、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室唯一继承人。后来,他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1519年),成了欧洲最强大国家的统治者。在位期间,与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和土耳其的苏丹进行了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因指挥这些军事行动,他成为著名的军事家。
1521—1523年,城市公社起义 由城市中产阶级发动的这次起义暗地里受到法国的支持。由于这次起义与查理的私人敌手有关,所以导致他发动了首次与法国的战争(1521—1529年,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起义军在维拉拉一战最终被击败(1523年4月)。
1533年,流放摩尔人 许多穆斯林摩尔人,拒绝皈依基督教,而被西班牙政府流放。阿尔及尔的法赫鲁丁将军率领的舰队将其中的大部分人运到了摩洛哥。
1535年,查理远征突尼斯成功(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41年,查理远征阿尔及尔惨败(参见同上文)
1556……1598年,菲利普二世执政(查理退位后,由查理之子菲利普继位) 在他执政期间,西班牙的影响、声望和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并开始衰落,从而使西班牙和神圣同盟孕育着分裂。
1567—1609年,尼德兰爆发革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
1568—1571年,摩尔人起义 摩尔人被强制皈依基督教,摩尔人不从,为此起义。
1571年10月7日,勒班陀之战(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
1580年,菲利普二世成为葡萄牙国王 这是由于阿尔瓦公爵在阿尔坎塔拉之战打败葡萄牙的结果(8月25日,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2年,特赛拉海战(参见下文)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7年,德雷克率军袭击加的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8年,无畏舰队征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9—1598年,与法国交战 菲利普派军插手法国内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萄萄牙(1500—1589年)
葡萄牙开辟全球海上新航路始于亨利时期的海上冒险者航行(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这一行动在16世纪初达到顶点。葡萄牙是欧洲国家中在印度洋海岸建立殖民地时间最长的国家。这些海上冒险者中最有才干的是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他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之一,曾以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建立起海上霸权,并一直持续到纳尔逊时代。与西班牙一样,不久,葡萄牙也被殖民地和海上野心所拖累,国力枯竭。自葡萄牙远征摩洛哥失败和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驾崩之后,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开始崩溃。此后,在七个王位觊觎者之间,爆发了内战。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之所以成功地独霸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多亏了其将领阿尔瓦公爵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合二为一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葡萄牙根深蒂固的影响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1495—1521年,伟大的曼努埃尔一世执政 葡萄牙在世界上正处于鼎盛时期。
1500—1513年,阿尔梅达和阿尔布克尔克征服印度群岛(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阿尔梅达被任命为印度首任葡萄牙总督) 在整个印度洋海岸地区建立了统治地位。
1557—1578年,塞巴斯蒂昂执政
1578年,阿尔克斯尔—阿尔克比尔之战 塞巴斯蒂昂亲征摩洛哥,但惨败。战斗中,三王―塞巴斯蒂昂、非斯国王和非斯王位的觊觎者(与塞巴斯蒂昂联合)全都战死。
1578—1580年,王位继承战争 由于西班牙将军阿尔瓦公爵率军在阿尔坎塔拉(1580年8月25日)战胜贝雅的贵族安东尼奥·德·克拉托率领的军队,菲利普二世才得到葡萄牙王位。战后,安东尼奥逃往英国,后又到了法国。
1580—1598年,菲利普执政
1582年,特塞拉(亚速尔)海战 为攻占安东尼奥据守的亚速尔,西班牙圣克鲁兹的阿尔瓦罗·德巴桑元帅率舰队同菲利波·斯特罗齐指挥的法国舰队交战,结果法军被打败。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或第二次特塞拉海战) 安东尼奥在法国的支持下,试图重占亚速尔,而后再伺机夺取王位。法国一葡萄牙联合舰队在艾马尔·德·沙托的指挥下,再次被圣克鲁兹领导的西班牙舰队打败,从而再次证明了西班牙在大西洋地区的霸主地位。
1589年.英国介入 安东尼奥试图重新夺回葡萄牙,英国表示支持。于是,英国派出分别由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和约翰·诺里斯爵士指挥的海陆军,同安东尼奥的军队共同在葡萄牙海岸登陆。由于英国一葡萄牙联军将领意见不统一,民众也没有发动起义,英国军队分头进军,相距较远,互不联系,结果安东尼奥军队惨败而逃,他本人逃到法国,英国军队被迫撤回国内。在法国、英国相继介入的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以安东尼奥的惨败而告一段落。
东欧
波兰
16世纪,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它同莫斯科公国进行一系列残酷的斗争,解除了俄国和鞑靼人的威胁,使波兰的东部边界向东推进,达到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流域等地区,成为欧洲地区强国之一。
1501—1506年,亚历山大一世执政 波兰—立陶宛国破裂,俄国的伊凡三世占领了第聂伯河左岸所有地区(1503年)。
1506—1548年,西格蒙德一世执政 他是位能干且有远见的国王,将立陶宛和波兰重新联合了起来,励精图治地增强这个弱小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联合。但是,他在与俄国瓦西里三世的长期战争中被击败,失去了斯摩棱斯克(1514年),后来创建了一支优秀的军队,在与俄国的交战中,尽管没分出胜负,但却取得了相当战绩(1534—1536年)。
1548—1572年,西格蒙德二世执政 他也是位能干的国王。在他统治期间,立陶宛和乌克兰长时间地与波兰联合。
1557—1571年,立沃尼亚之战 波兰、俄国、瑞典和丹麦都宣称并立志夺得立沃尼亚(包括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部分立陶宛等地区)。条顿骑士团(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解散条顿骑土团)解散以后,俄国派兵入侵立沃尼亚,从而揭开了这次战争的序幕。随后,是四方混战。俄军第一个被击败,瑞典侵占了爱沙尼亚,波兰占领了立沃尼亚的大部地区,剩下的库尔兰被丹麦占领(1561年)。其后,波兰与俄国进行长达10多年的残酷战争,伊凡雷帝夺得了波兰占领的立沃尼亚部分地区(1563—1571年)。
1573—1574年,加卢瓦的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三世)执政 经过一个时期的骚乱,软弱无能的亨利没能降服刁钻的波兰贵族。后来,他离开波兰,去法国当国王(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