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73—1574年,加卢瓦的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三世)执政 经过一个时期的骚乱,软弱无能的亨利没能降服刁钻的波兰贵族。后来,他离开波兰,去法国当国王(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75—1586年,史蒂芬·巴托里执政 他是一位强硬的统治者和能征善战的勇土。其军队大多是由贵族组成的,尽管他们缺乏训练,军事素质差,但是在巴托里的指挥下,在与俄国人的交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胜利。
1577—1582年,重燃立沃尼亚战火 俄国人乘波兰境内的暴乱和起义,试图抢占立沃尼亚,但被史蒂芬的军队击败。波兰军队收复了波洛茨克,把立沃尼亚的边界线向东推进至普斯科夫。
1582—1586年,重整波兰的军事系统 巴托里将强悍善战的乌克兰哥萨克兵编入军队。他计划率军加入波兰—俄罗斯十字军,把土耳其人从黑海海岸的根据地驱逐出去。但是他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即去世。
1587—1632年,西格蒙德三世执政 他使波兰卷入了与瑞典的无休止战争中,其中大多数战斗是在立沃尼亚境内发生的(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593年,乌克兰境内哥萨克暴动 桀骜不驯的哥萨克最终被波兰军队镇压。
匈牙利和波希米亚
16世纪大部分时期,波希米亚和匈牙利联合由一位君王领导,反对哈布斯堡的统治。16世纪初叶,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在莫哈奇决定性一战中,路易二世的军队被苏丹谢里姆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打败,他本人被杀。在一个多世纪里,由于阻止土耳其人进一步向多瑙河以北中欧地区的扩张,导致匈牙利崩溃。哈布斯堡的斐迪南(查理五世的弟弟)在匈牙利的北部和东部建立了脆弱的防御地带。谢里姆乘匈牙利内部争斗,横行并兼并了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为此斐迪南不得不向土耳其的苏丹进贡。在这个世纪的四分之三时间里,战争一直是沿着奥斯曼和哈布斯堡属的匈牙利整个边界上展开。
1471—1516年,波希米亚的拉迪斯拉斯二世(1490年以后由匈牙利的拉迪斯拉斯四世)执政 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当内部出现纷争时,他的两个王国开始衰落,土耳其便乘机蚕食了匈牙利的边界地区。
1514年,匈牙利农民起义 是由乔治·多沙领导的,被贵族首领约翰·扎波利亚领导的军队在特兰西瓦尼亚击溃,被镇压。
1516—1562年,路易二世(拉迪斯拉斯二世之子)执政 又一个软弱者。
1521年,土耳其人攻占贝尔格莱德(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26年8月29日,莫哈奇之战 路易被杀,匈牙利的军队被击溃(参见同上文)。
1526—1538年,王位争夺战 这是在哈布斯堡的斐迪南和约翰·扎波利亚之间进行的。约翰·扎波利亚得到谢里姆的支持(参见同上文)。
1529年,围攻维也纳(参见同上文)
1538年,摩尔达维亚境内叛乱 摩尔达维亚亲王和土耳其诸侯皮特·拉里什与斐迪南结盟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谢里姆在克里姆(克里米亚)鞑靼诸侯的帮助下残酷地镇压了暴乱。皮特被流放。
1538年,《瑙吉瓦劳德条约》 斐迪南承认扎波利亚为匈牙利国王,并获得了对匈牙利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统治权。条约明确,斐迪南为扎波利亚的继承人。
1540年,扎波利亚卒 他的拥护者们拒绝执行《瑙吉瓦劳德条约》的条款,拥立扎波利亚的儿子约翰二世为王(1540—1571年)。
1540—1547年,匈牙利内战重起 为此,导致了谢里姆的入侵,失去了扎波利亚生前所有统治区(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斐迪南同意向谢里姆控制的匈牙利领地贡奉金银。
1547—1568年,断断续续的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 斐迪南率军入侵特兰西瓦尼亚,被击溃(1551年,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战争以《阿德里安堡条约》(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宣告正式结束,但边境冲突仍在进行。
1593—1606年,长期战争(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 特兰西瓦尼亚亲王西格蒙德·巴托里(1581—1600年)与哈布斯堡结盟,侵入瓦拉几亚,被土耳其将军锡南帕夏率领的军队在吉尔盖沃之战(1595年10月28日)中击溃。后来,特兰西瓦尼亚内战爆发,巴托里再次入侵,结果在苏恰瓦之战被摩尔多瓦的米海尔击败(1600年)。此后,乔治·巴斯塔指挥一支奥地利军队侵占了特兰西瓦尼亚,并开始疯狂地残害特兰西瓦尼亚的天主教徒,其首领史蒂芬·博奇考伊在土耳其的支持下奋起反抗,特兰西瓦尼亚遂与土耳其结为同盟(1602年)。由于双方的僵持(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的兴起与衰落),签订了《西特瓦—托罗克条约》(1606年11月11日),结束了这场战争。根据条约规定,双方承认特兰西瓦尼亚独立,但名义上仍由奥斯曼帝国保护。
俄罗斯
本世纪里,莫斯科公国向俄罗斯帝国转变。在瓦西里三世和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在位期间,这个新型的斯拉夫人组成的强大王国一直在同东面、西面和南面的邻国处于战争状态。俄国之所以进行这些战争,一方面由于其西部是广阔的西欧平原,缺乏天然屏障,另一方面因为俄罗斯是个内陆国家,向外扩张没有余地,不得不争夺出海口。本世纪初叶,在与西部的波兰和立陶宛的战争中,俄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到了16世纪末.俄国向西的扩张被波兰和瑞典所阻止,因为当时瑞典正开始向东部扩张。俄国向东的扩张曾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俄国在饱受重大创伤后,重整旗鼓才打败了已瓦解的蒙古人,控制了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建立了松散的统治政权。俄国在向南扩张中,也成功地战胜了鞑靼人,从而占领了整个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
1501—1503年,与立陶宛的战争 俄国占领了白俄罗斯和小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1502年,灭钦察汗国 俄国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联合入侵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军队被打垮,其末代统治者艾哈迈德汗被杀死。
1505—1533年,瓦西里三世(伊凡三世和佐薇之子,参见第十二章→东欧→俄罗斯→伊凡三世在位)执政 在他统治时期,不仅完成了他的父亲未竟的统一大业,而且吞并了俄罗斯地区仅有的两个独立公国,即普斯科夫(1510年)和梁赞(1517年),并侵占了立陶宛的斯摩棱斯克(1514年)。
1521年,鞑靼人入侵 在这次入侵中,克里米亚鞑靼人穆罕默德·吉拉汗率军攻占了莫斯科。瓦西里三世被迫同意永久向其交纳贡银。
1533—1584年,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之子)执政 他三岁登基,未成年时(1533—1547年),特权贵族成了实际上的掌权者。
1547—1564年,制服贵族 此间,贵族为窃取政权发动了反叛(1564年),伊凡四世将其残酷地镇压下去,从此正式亲政。
1552—1557年,远征喀山和阿斯特拉罕 俄国从鞑靼人手里夺得了伏尔加河流域全部地区的统治权。克里米亚汗杰夫列特·吉拉在谢里姆的煽动下,侵犯俄国,占领了莫斯科。但是,在克朗兰的作战中,侵略军被俄国人击败(1555年)。
1557—1582年,立沃尼亚战争(参见第十三章→东欧→波兰→立沃尼亚之战) 俄国达到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目的。但是由于波兰收复了失地,从而使俄国败给波兰和瑞典。
1569年,与土耳其交战 俄国军队击溃土耳其军队,占领了阿斯特拉罕。
1570年,洗劫诺夫哥罗德 伊凡怀疑诺夫哥罗德人民同情波兰。
1571—1572年,与克里米亚鞑靼人交战 鞑靼人突击并洗劫了莫斯科。但在距莫斯科约30公里的莫洛杰遭俄军重创。
1572年,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暴乱 被俄军残酷地镇压。
1578年,文登之战 俄军被瑞典军队击败,失去了波洛茨克(1579年)。
约1580年,向乌拉尔以东开拓 在斯特罗斯纳家族的富商带领下,俄国的商人开始向东开拓,在黑龙江(俄称阿穆尔河)地区非法竖立了国界标。
1582年,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暴乱 被俄军镇压。
1584—1598年,西奥多一世(伊凡四世之子)在位 他是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以尼基塔·罗曼诺夫和鲍里斯·戈杜诺夫为首的特权贵族集团掌握了政权。
1590—1593年,与瑞典交战 鲍里斯要求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归还立沃尼亚战争期间占领的地区,瑞典不从,于是的里斯率军入侵立沃尼亚(1590年1月)。初期取得一些胜利,但是在纳尔瓦被瑞军击败。停火协定规定,俄国保留波罗的海的卡波叶、伊凡哥思德和亚尼等出海口。瑞典希望克里米亚鞑靼人入侵俄国时能牵制俄国军队,遂向立沃尼亚的俄军进攻,试图夺回被占领的领地,但没成功(1591年)。次年,俄军侵入芬兰。不久,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1593年)。协议规定,俄国仍占领战争中所获地区。
1591…—1593年,鞑靼人东山再起 克里米亚鞑靼人乘俄国与瑞典交战之机,入侵俄国,一直攻到莫斯科城外(1591年7月),但被俄军击退。翌年,鞑靼人卷土重来,获得了暂时的胜利,
1598—1605年,鲍里斯·戈杜诺夫执政 西奥多一世死后,贵族们拥立鲍里斯为沙皇。
欧亚大陆·中东
奥斯曼帝国(1500—1606年)
这一时期是奥斯曼达到全盛的时期。在短暂的统治期,苏丹谢里姆一世在与波斯和埃及的马穆鲁克人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使帝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谢里姆之子“佼佼者”苏莱曼,尽管没有其父冷酷而坚毅的性格,但是继承了其父的军事和管理才能。
苏莱曼可能是16世纪最强大的统治者。他执政的时间与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和英国的亨利三世几乎一样长。苏莱曼占领了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他还野心勃勃地想扩展至中欧,但是被维也纳坚固的防御和奥地利一匈牙利边界的其他工事阻挡了。在伟大的部将法赫鲁丁·巴巴罗萨的辅佐下,苏莱曼将奥斯曼宗主国地位延伸到北非海岸的大部分国家。海上远征使奥斯曼帝国在红海建立了霸主地位,但是在阿拉伯海,葡萄牙却打破了奥斯曼所有的梦想(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
地图02 奥斯曼帝国,约1550年
由于战胜了波斯,奥斯曼便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地区,黑海亦成为其内海。在与波斯的交战中,奥斯曼军队力量不断改变,为制止欧洲被奥斯曼蚕食,查理五世斐迪南极力支持和煽动波斯反对苏莱曼。
苏莱曼死后六年,奥地利的唐·胡安率军在勒班陀海战中击垮奥斯曼军队,从此奥斯曼开始漫长的衰落过程。这一衰败在以前就曾显露过。本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在征战奥地利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北部地区时,奥斯曼取得的胜利不大,败落己初露端倪。
谢里姆一世时期(1500—1520年)
1481—1512年,巴耶塞特二世执政
1499—1503年,与威尼斯交战 在第二次勒班陀或莫登之战(1500年)中,凯末尔·赖伊斯将军领导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