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编队可以根据指挥官的意图灵活变化,从而使它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他解决了联合兵种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他使小部队的指挥官成为作战行动的关键。虽然在法王路易十四的长期统治结束之前,军事技术上还曾有过许多革新和改善,但是只有他把16世纪中叶开始的军事变革推向了高潮。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军事体制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和路易十四(1643—17巧年)的统治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法国军队在陆战中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统治力量,并将西班牙排斥出欧洲大陆。在富于才能的大臣协助下,两位君主均在不同程度上巩固了其个人统治地位,平息了国内所有的叛乱,这些叛乱主要是由持有异议的贵族和少数宗教分歧者组织起来的。
在国内外一系列冲突和作战中,国王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是军队。到1693年路易十四在位时,这支军队人数已达44万人。在伟大的将军杜伦尼、孔代、卢森堡及威拉尔的率领下,这部军事机器已变得十分令人生畏。在黎塞留及后来的科尔贝尔的着力培养下,法国海军也逐步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从来没有强大到能够与其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地步。法国军队采用了瑞典步兵的基本编队体制——营(或称团),规模约为600—800人。它通常编成横队的形式,纵深为6个横排,每排长约90米。位于中央的是长矛兵,两侧为滑膛枪士兵。作战中,可组成几个横队,各个营以不同于古罗马军队的棋盘方格(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的军事体制→军队组织和战术)的形式部署。其中的三分之二为滑膛枪士兵,一般作为支援骑兵的分遣队。第二横队通常在第一横队后约270—365米的距离,这样,第二横队就可以穿过第一横队营与营之间的间隔向前推进。另外还有后备队,一般位于第二横队后面的600—800步远的地方。
路易十四登基时,他接管了先王留下的139个团的一支军队。其中20个团是外国雇佣军,约有30个团是骑兵。但军队纪律涣散,管理松弛。路弗伊斯承担了重建和训练军队的任务。他制定了许多束缚人们手脚的规定,来限制野战部队指挥官的工作。他毕竟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他改进了军队的管理,并沿法国边境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军队管理的改革包括控制私有化军队及频繁地进行检查(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及理论→军队系统的私有化)。
一系列城堡沿法国北部边界构筑起来,充分配备并储存了各种军用物资。沃邦(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筑城与攻城技术)总共构筑了33个新城堡,又对另外的3000个旧城堡进行了改建。任何一个这样的城堡都可以作为军队临时基地,那里保证可以得到包括重炮武器在内的一切军需物资。而对敌人来说,要想一个接一个地攻克这些城堡则是极其棘手的事情。
路易十四的骑兵部队包括重骑兵、轻骑兵、马枪队和龙骑兵。17世纪初,他有马枪团士兵共约3000人,配备了来复式卡宾枪和剑等武器。1650年法军只有一个龙骑兵团,1690年时增加到了43个团。他们配备有新式的、带刺刀的滑膛枪,马鞍上还绑着掘壕用的工具。这两种骑兵,特别是龙骑兵,集步兵与骑兵的长处于一身,机动性很强,因此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
海军战术
在和西班牙进行的海战中(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英国海军将领创造性地运用了海军作战火力,从而说明17世纪初英国在海军战术上遥遥领先于它的所有对手。令人奇怪的是,它的所有对手,甚至包括深受其苦的西班牙人和聪明能干的荷兰人,似乎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英国取胜的秘密在于强大的舷侧炮火力。或许是由于17世纪的前半叶没有大的海战,使得其他国家没有机会学习英国的先进战术,而英国人自身也没有大的改进。

插图005 早期的帆船
17世纪初叶,英国人在射击技术上的一项重要革新是用绳子来制止火炮后坐力,使得从炮门起,相当一段炮身留在船舱内,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装填弹药。而过去,为制止炮身后坐,炮被紧紧固定在船的舱壁上,炮管伸出船外,因此装填弹药相当困难。在激烈战斗中,简直无法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阿马达海战的验证,英国人确立了如下基本战术,他们以五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一艘战船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忙着装填弹药。由于妥善解决了火炮的后坐问题,因而提高了舰炮的射击速率,实际上使火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左右。
根据这个经验,以及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检验,英国的罗伯特·布莱克正式确立了舰队纵列这一战术思想,即作战时将所有舰只以一定的间隔排成一个纵队。这种队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炮火的威力,同时海军指挥官也可根据自己的作战意图对井然有序的舰队实施最有效的作战指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分布在海面数公里的大量战船,就会在海军战术和航海技术的结合方面造成极大的问题。当时的海军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旗语,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旗语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海军指挥官仍然很难将准确的命令传达给他的下级。即使利用旗语可以把他的命令准确而又迅速地发出去(这两方面实际上都做不到),但距离、雾气、硝烟以及作战时的混乱状态统统会使旗语变得靠不住。为此,英国海军研究了一种“战斗指令”,为处理战斗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偶然情况,规定了一套通俗易懂的条令式规则。(通常)在一次可预料的海战之前,这套指令依此次作战的情况而扩充命令的细节,然后才由海军上将传达给下级。但是,每次海战的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敌人打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作战中不断发生新的偶然情况,因此这套指令无法把它们一一包括进去。
这些问题,致使第一、二次英荷战争期间出现了两种海军战术思想派别。两种派别都主张舰队在进入战斗时采用纵队形式,努力抢占上风位置,这样就可以根据战斗进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逼近敌舰还是避开敌舰。但是一旦投入战斗,两派在打法上就发生分歧。简单来说,分歧有如下几个方面:
“正规派”主张,在取得海战全胜之前或者除非取得了海战全胜都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舰队纵列的队形。战舰应尽可能逼近敌舰再开炮,同时后面的战舰必须紧随前面战舰的航线,这样指挥官可以随时掌握各舰的位置,一旦需要就能令其一起撤出战斗。
“混战派”则主张,舰队总指挥应伺机派单个海军中队和战舰指挥官离开舰队阵线,以密集炮火轰击敌舰队中明显易于击毁的船只。“混战派”往往依赖下级指挥官的判断力和经验,发扬皇家海军的传统战斗精神,尽量利用这种战机,因为在当时向所属各舰迅速而充分地传递命令,显然是很困难的。
到了17世纪末,两派主张都得到了验证,结果各有成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正规派”得势,而且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荷兰海军将领特鲁普和德鲁特在战术上总是落后于英国。尽管他们在第二、三次英荷战争仿效过英国的舰队纵列作战队形,但实战中总是宁肯采取接近敌舰进行短兵相接的打法。在航海技术方面,荷兰的海军主将可以跟英国最好的海军将领相媲美甚至更好。他们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不仅是强有力的,而且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但是英国人并不甘愿认输,由于他们在炮火的威力上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因此还是取得了微弱优胜。
到1680年,当法国人准备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时候,英国海军已经在约克公爵詹姆斯的指导下重建,詹姆斯的有力助手是佩派斯。经过他们的卓越工作,英国皇家海军的指挥、管理及组织方法得以建立,其基本原则大部分坚持到现代。
但路易十四也在大臣科尔贝尔的协助下,同样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科尔贝尔在路易的授权下,加紧发展法国海军的力量和经济力量,而英国的詹姆斯,在顶替查理二世之前,也已经发现了其前任许多愚忿的政策。从此,法国大力发展舰船的科学设计和制造,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它采用了英国发展海军的最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就舰与舰相比而言,新的法国海军战舰在速度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到1688年大同盟战争爆发时,法国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劲旅了。它的数量等于英荷舰队数量的总和。而资深的海军将领图尔维利在勇气上可与英军将领托林顿伯爵亚瑟·赫伯特相匹敌,在能力上则可能还略胜一筹。
按照逻辑,法国海军完全可以将英国舰队从英吉利海峡赶走,但是实际上它并未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而且又不让法国高级将领安尼·希莱林·戴·图尔维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作战。后来,英国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海军力量,法国再也没有有利的机会将英国人打败。
到本世纪末,法国人只能通过袭击商船去威胁和骚扰英国人了。在大同盟战争中,法军的让·巴特通过威胁和暴力来恫吓英国人的海岸线,从而至少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在海战中败者之法。
主要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最初原因是德国内部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斗争,此后,尽管宗教斗争始终存在,战争却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政治斗争。主要是神圣罗马的哈布斯堡王朝企图尽可能控制欧洲大陆,而另一支力量特别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则力图限制哈布斯堡王朝的影响。在哈布斯堡一方,主要包括奥地利、德国信仰天主教的诸侯(包括国王、选侯、大主教等,下同)及西班牙;另一方则包括德国信仰新教的诸侯、信仰新教的丹麦和瑞典王国以及信仰天主教的法兰西王国。随着战争的进行,同盟成员不断变化,许多德国的诸侯不时从一边转到另一边,或者试图保持中立。其间发生了几次相对独立的战争,它们是:神圣罗马帝国同特兰西瓦尼亚的战争、西班牙同法国的战争、西班牙同荷兰的战争、瑞典同波兰的战争,以及瑞典同丹麦的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规模庞大,残酷异常,战争最初发源于德国全部地区,之后波及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以及尼德兰。由于军队的军纪败坏、鱼龙混杂,使得其中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德国屡遭掠夺和蹂躏。这些军队的物资供应主要从作战地区抢掠,从而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带来极大损失,其严重程度是自蒙古人入侵以来绝无仅有的。
地图01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德国
背景
1608年,福音派新教联盟的成立 在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四世和安哈尔特之克里斯蒂安的领导下,德国信仰新教的诸侯,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同盟反对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信仰天主教——译者注)占有自由城多瑙沃特。
1609年,神圣天主教联盟的建立 为与新教联盟抗衡,马克西米连同其他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一起,共同创立神圣天主教联盟。
1609年,波希米亚的宗教自由 波希米亚国王卢多尔夫准许其臣民信仰新教。为保证其政策得以贯彻,他成立了闻名的“护教团”。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