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族作为几乎没有意义的神圣罗马(或德国)帝国皇帝的名义上的责任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扩张在巴尔干地区继续进行,这就牺牲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尽管哈布斯堡家族军事和政治上的运气在欧洲其他地区有好有坏,但奥地利的势力和影响仍在玛丽亚·特利萨在位期间达到了顶点。
1658—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在位
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3—1711年,匈牙利人起义 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者由于痛恨奥地利统治他们的国家,发动由拉科齐(又称弗朗西斯二世)领导的起义。起义者控制了几乎整个匈牙利,并多次直接威胁维也纳。然而,奥地利人慢慢占了上风,特别是拉科齐在1708年的特伦肯之战被击败之后。起义军虽最终失败,但游击战争仍继续进行。
1705—1711年,利奥波德王子约瑟夫一世在位
1711—1740年,约瑟夫的兄弟查理六世在位 他曾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王位要求者,英国和荷兰本来与之结盟,一直支持他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但在他即帝位和奥地利王位后,英、荷退出联盟(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西欧和中欧的战争)。
1711年5月,《索提纳和约》 查理六世保证奥地利尊重匈牙利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匈牙利人接受了这些保证。拉科齐仍图匈牙利王位,逃到土耳其。
1716—1718年,同土耳其的战争 奥地利加入已从1714年开始同土耳其交战的威尼斯一方(参见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威尼斯和奥地利的战争)。拉科齐在土耳其的支持下,回到土耳其领导新的起义,但再次失败。
1716年8月5日,彼得沃登之战 欧根亲王率领6万人迎击土军。经激烈战斗击溃土军近15万人。土耳其人损失:死6000人,伤无数,损失164门火炮的全部。奥地利人损失:死3000人,伤2000人。
1716年8—10月,围攻并占领滕姆兹瓦(提米索拉) 欧根经五周的围攻终于占领了土耳其在匈牙利的最后一个据点。
1717年7—8月,围攻贝尔格莱德 这是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最坚固的要塞,由3万人守卫。当欧根率2万军队正准备攻击时,由大维齐尔卡希尔·帕歇率领的一支2万人的土耳其援军赶到。
1717年8月16日,贝尔格莱德之战 当守军企图出击的分遣队被部队击退时,欧根对土军主力实施了典型的大胆的攻击。尽管欧根第13次(也是最后一次)负伤,但他仍不下火线,结果他的军队粉碎了土耳其人。土军的伤亡估计超过2万人。奥军损失仅仅为2000人。贝尔格莱德很快在8月21日投降了。
1717—1718年,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的成功 欧根和其他奥地利指挥官占领了塞尔维亚大部、瓦拉几亚和巴纳特。当土耳其求和时,欧根实际上正打算进军君士坦丁堡。尽管威尼斯希望继续战争(早些时候威尼斯在摩里亚半岛的战况相当糟糕),查理亦急于讲和以便对付西班牙在撒丁和意大利的侵略威胁(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四国联盟战争)。
1718年7月21日,《波沙列瓦茨条约》 奥地利得到滕姆兹瓦(由此完全解放匈牙利)、瓦拉几亚部分领土和贝尔格莱德。威尼斯放弃摩里亚半岛,但在阿尔巴尼亚和达尔马提亚获得了新的海岸据点。
1718—1720年,四国联盟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四国联盟战争)
1733—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37—1739年,与土耳其的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俄国→土耳其战争) 奥丧失了依据《波沙列瓦茨条约》所获得的大部分土地。
1740—1780年,玛丽亚·特利萨在位 她是哈布斯堡的波希米亚女王和匈牙利女王,也是奥地利的女大公。她的丈夫后来成为皇帝(参见下文),因此实际上她又是当朝的女皇。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2—1745年,查理七世作为皇帝在位 巴伐利亚的查理·艾伯特是玛丽亚·特利萨的主要敌手,他被选为皇帝后曾短暂地在位,假如他在战争期间尚未死亡,可以肯定将被废黜。
1745—1765年,弗朗西斯一世作为皇帝在位 洛林的弗朗西斯是玛丽亚·特利萨的丈夫,他继玛丽亚·特利萨世系之后建立了洛林—哈布斯堡家族。
普鲁士
到17世纪末叶,勃兰登堡选帝侯国已成为北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这归功于霍亨索伦家族两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徘特烈·威廉(大选帝侯)和他的儿子腓特烈一世,后者在18世纪初自行加冕为普鲁士王。腓特烈的儿子腓特烈·威廉是其家族第三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增加了普鲁士的力量,扩大了它的影响。腓特烈·威廉轻蔑地认为他的长子是一个弱者,但腓特烈二世(大帝)命中注定能使普鲁士成为一个强国,正是他奠定了近代德国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腓特烈已无师自通,通过两次小的成功的战争,使自己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士之一。他的丰功伟绩到18世纪的后半期显现出来。
1688—1713年,腓特烈一世在位 他是作为勃兰登堡选帝侯而开始其统治的。
170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成立 腓特烈自称为王。
1701—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普军作为联军的一部分有特别出色的表现,这体现于马尔波罗在布伦海姆、拉米利兹、奥德纳尔德和马尔普拉凯特等一系列巨大的胜利之中。普鲁士的王国地位通过《乌得勒支和约》得到承认,该和约是在腓特烈死后不久签订的(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西欧和中欧的战争)。
1713—1740年,腓特烈·威廉在位 他将普鲁士军队的实力增加到8万人,按领土面积和人口计算列欧洲之首,这主要归功于他的吝啬。他的士兵是从社会的渣滓中征募或诱骗而来的;他的军官则是从那些很不情愿的贵族中征召而来的。在他的能干的训练天才——“老德绍人”安霍尔特——德绍的路易亲王帮助下,这位君王通过铁的纪律和野蛮的专制,将这块不可能的材料改造成欧洲最优良的军队。
1713年1月24日,卡尔·腓特烈出生 腓特烈·威廉有14个孩子,卡尔·腓特烈是第四个,命中注定他成为腓特烈大帝。
1730年,腓特烈被判死刑 当腓特烈离家出走时,腓特烈·威廉下令以“逃跑”罪将他的“孱弱者”儿子处以绞刑。只是由于其朝臣抗命的威胁和外国使节的陈情才被阻止。
1740—1786年,腓特烈二世在位 他的个性、成就和天才是不易于作出分析或作简单的分析的。他是一个敏感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个无情的、冷酷的惩罚主义者。作为个人他有着极好的人格,但作为君主他又是一个狡诈的、虚伪的、不能取信于人的敌人和盟友。从许多方面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君主,也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的士兵。与古斯塔夫和拿破仑不同的是,他接受了现有的军事体制。但他也认清这一体系的战术弱点:迟缓、笨重、缺乏想象力、火力的速率很低。因此,他成为一个保守的改革者。他给他的军队注入了机动性、速度和快速的火力,这就使其步兵的效能大致提高了一倍。像马尔波罗和欧根一样,他也善用骑兵,但他的行动比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快得多,特别是当接近战斗和在战斗的初期。在兵力上他总是比他的敌人处于劣势,但他总是首先攻击。他创造了骑炮以增强其快速运动的骑兵的火力。他主张多用榴弹炮,其理由有二:一是它的轻便使之比一般的火炮更易机动;二是它的较高的弹道使之能攻击隐蔽在山后面的敌预备队。他认识到,靠着速度和敏捷,他能在其更笨拙的敌人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在关键之点集中起优势的力量。通过特别强调训练和采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的惩戒的方法,他达到了他的机动性和速度。
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这场战争是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中,由腓特烈突然引起的。得到西里西亚后,腓特烈讲和,随后以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再次参与冲突,意在阻止奥地利恢复元气将他赶出西里西亚。敌人和盟友都有理由尊敬这位年轻国王军事上超凡的技能和政治上纵横裨阖的圆滑。
斯堪的纳维亚
瑞典
瑞典的查理十二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未经熏陶,行动鲁莽,这是他的国家从一流强国地位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在北方战争中,查理遭其奸诈的邻国攻击,他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决定性地将它们全部击败,这些战役在军事编年史中属最辉煌的战役之列。这些巨大的胜利没有满足他对复仇的渴望,或他对军事荣耀和征服的野心。由于拒绝了敌人的和平建议,查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败于正在崛起的俄国之手。查理死后,瑞典讲和了——虽然体面,但领土和声望遭受巨大损失。后来瑞典欲对俄国施以报复,结果导致更大损失和影响的衰落。
1697—1718年,查理十二世在位
1700—1721年,北方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北方大战)
1718—1720年,查理的姐姐乌尔里克·埃莉奥诺拉在位
1720—1751年,腓特烈一世(乌尔里克·埃莉奥诺拉的丈夫)在位
1741—1743年,同俄国的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东欧→俄国→俄国→瑞典战争)
挪威和丹麦
除去参加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北方大战),这半个世纪娜威和丹麦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
东欧
波兰
这是波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精神等方面迅速衰落的时期。17世纪的战争和人民起义已使波兰民穷财尽,它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波兰发现自己被三个强大而富裕的敌人所包围,它们是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波兰的中央政府权力孱弱,效能极低;国家经济落后,国库空虚;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是外国人,他与波兰人之间存在着极深的不信任和猜疑;大贵族之间纷争不已。俄国将第二个萨克森国王即奥古斯特三世强加给波兰反使波兰更为软弱、更加分裂。
1697—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在位 他是世界历史上最无吸引力的君主之一。
1700—1721年,北方战争(参见第十五章→主要战争→北方大战) 通过这次战争,波兰经济上遭到毁灭,政治上道德败坏。战争期间,波兰充当了萨克森、瑞典和俄国的战场。
1715—1717年,反对奥古斯特二世的起义 这次上等人的起义一是由于萨克森专横,大量地征收粮秣;二是由于两个波兰官员被无端杀害而引起的。1717年,在俄国的支持下,双方达成协议,敌意才告消除,这一协议未经讨论即予通过。
1718—1719年,反俄同盟 奥古斯特与俄国的彼得关系恶化,他与奥地利和英国缔结反俄同盟。1719年的所谓的《维也纳条约》规定俄国的部队必须撤离。
1720年,俄国从波兰撤军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