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 ,俄国和土耳其同意瓜分波斯的北部和西部。土耳其人遂于1724—1725年占领了大不里士、哈马丹和克尔曼沙河。
1724—1725年,伊斯法罕的混乱 马哈茂德因病发疯,后被其朝臣处死。
1725—1730年,马哈茂德的堂兄阿施拉弗沙在位 波斯中部和南部的秩序重新恢复。
1726—1727年,土耳其入侵 阿施拉弗在1726年的伊斯法罕之战中击退了入侵者,然后在1727年讲和,允许土耳其人保留其攻占的边界各省大片土地。作为奥斯曼帝国承认他的即位。
1726—1729年,太美斯普起兵 在呼罗珊一个尚不著名的首领纳狄尔·库利·贝格支持下,太美斯普于1728年征服麦什德和赫拉特,然后和纳狄尔向伊斯法罕进军,先在都尔干附近的默赫曼多斯特之战,接着又在伊斯法罕附近的默卡加尔之战击败阿施拉弗,最后在1729年攻占首都。阿施拉弗退到施拉兹,纳狄尔跟踪追击,于1730年在扎尔干之战决定性地击败了阿富汗人。阿施拉弗企图逃回坎大哈,但被谋杀。
1730—1732年,太美斯普在位 这位沙只是一个傀儡,波斯真正的统治者是杰出的战士纳狄尔·库利·贝格,心存感激的沙任命他为波斯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总督。
1730年,征服麦什德 纳狄尔向麦什德进军,独立的阿富汗首领马利克·马哈茂德曾于1722年在那里自命为王,现在拒绝臣服于新沙。纳狄尔在城外击败了马利克,然后借助守军的叛逆占领该城。马利克被俘,后来被杀。
1730—1736年,同土耳其的战争 由于土耳其人拒绝交出他们占领的波斯领土,纳狄尔决定用战斗来收复丢失的各省。他首先向哈马丹进军。
1730年,哈马丹之战 纳狄尔决定性地击败了土耳其人,迅速占领伊拉克和阿塞拜疆,并部署对埃里温的围攻。
1731—1732年,对阿布达里人的战役 当纳狄尔在西部攻城掠地的时候,呼罗珊发生战斗,主要是受了赫拉特的阿布达里阿富汗人的鼓动和利用。纳狄尔撤埃里温之围,东进2250公里,击败阿布达里人,于1732年包围并占领了赫拉特。
1731年,第二次哈马丹之战 太美斯普企图在纳狄尔不在时完成对西部各省的重新征服,从土耳其手中夺回这些地区。于是亲临战场,包围了埃里温,但当土耳其的一支救援军队出现时,他迅即撤退。土耳其人追击并决定性地将其击败。太美斯普丢掉了纳狄尔前一年征服的所有领土,为阻止土耳其入侵,乃与之讲和,承认了土耳其人占领的土地。
1732年,太美斯普被废黜 纳狄尔从东部返回后,废黜太美斯普,拥立其仅八个月的儿子阿拔斯为王,拒绝接受同土耳其人签订的和约,重新开战。
1732年,《拉什特和约》 俄国人放弃了他们对吉兰马赞德兰和阿斯特拉巴德的要求(参见第十五章→东欧→俄国→俄国将征服的土地归还波斯)。
1732—1736年,阿拔斯三世在位 作为摄政者,纳狄尔是萨非王朝最后一段统治时期真正的统治者。
1733年,纳狄尔侵入美索不达米亚 纳狄尔在巴格达附近击败土耳其总督阿米德帕夏。他以其军队之一部包围巴格达,然后移师迎击托普尔·奥斯曼率领的一支强大的土耳其援军。在萨马拉附近的卡尔库克之战中,土耳其人决定性地击败了纳狄尔较小规模的一支波斯军队。随后,巴格达守军出击,压倒了纳狄尔留在城周围战壕中的少数波斯分遣部队。尽管遭此两难,纳狄尔仍集结起他的部队,在等待援军时与托普尔保持距离。援军到达后他重新发动攻势,在卡尔库克附近的莱兰之战击败托普尔,然后再次进军巴格达。有消息传来,法尔斯发生叛乱,纳狄尔遂与阿米德帕夏签订有利的和约即《巴格达和约》,然后移师镇压法尔斯的叛乱。
1734—1735年,在外高加索的作战行动 土耳其苏丹马哈茂德拒绝承认《巴格达和约》。阿卜杜拉·科普鲁路率土尔其一支8万人的军队在法尔斯附近集结。当纳狄尔逼近时,土耳其军队进入筑有战壕的营地。纳狄尔威胁第比利斯、埃里温和甘尼亚,但未能诱使土耳其军队交战。
1735年,同俄国的和约 纳狄尔得知俄国正计划同土耳其在欧洲开战,乃派部队进抵巴库和杰尔宾特,威胁要加入土耳其反对俄国的战争。俄国人迅速谈判,与纳狄尔结盟,将巴库和杰尔宾特归还给波斯(参见第十五章→东欧→俄国→俄国将征服的土地归还波斯)。
1735年,巴格万之战 纳狄尔入侵土耳其。当他从在法尔斯附近巴格万平原的主力部队中派出许多分遣部队时,科普鲁路决定冒险一战。如是,科普鲁路陷入纳狄尔设置的陷阱中,纳狄尔进行反击,赢得完全的胜利。随后,纳狄尔迅速占领第比利斯、埃里温和甘尼亚。
1736年,同土耳其的和约 苏丹马哈茂德急于讲和,以便能对付俄国和奥地利,乃承认了《巴格达和约》的条款;波斯收复丢失各省的部分领土。纳狄尔同意在新的战争中不加入俄国一方。
1736年,阿拔斯卒 纳狄尔被波斯各族首领拥推为沙。作为虔诚的逊尼派教徒,他只在什叶派的异端邪说被废止的条件下才接受拥戴。他的条件在名义上被接受了,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
1736—1747年,纳狄尔沙在位 他致力于恢复波斯旧的边界。
1737—1738年,侵入阿富汗 纳狄尔沙于1738年经九个月的围攻占领坎大哈。围攻期间,纳狄尔派小股军队去占领并安抚波斯旧省巴尔克和俾路支。当坎大哈投降后,他宽待阿富汗人,使许多人参加他的军队。
1738—1739年,侵入印度 为惩罚莫卧儿皇帝穆罕默德帮助阿富汗人,纳狄尔侵入印度。1738年9月,他占领伽色尼和喀布尔,然后转向旁遮普。他率5万人绕过防守开伯尔山口的一支莫卧儿军队,不走附近当年亚历山大曾越过的察错比山口,而是转而从背后攻击莫卧儿人。这就是成功的开伯尔山口之战。然后他迅速率军进入印度,攻占白沙瓦和拉合尔,随即渡过印度河进至阿塔克。
1739年2月,格尔纳尔之战 穆罕默德率军8万人,从德里出发,去迎击波斯人。纳狄尔诱使莫卧儿人出其筑有战壕的营地交战,将其击败,然后围攻营地。穆罕默德投降。纳狄尔对其善待,并占领了德里。
1739年3月,德里大屠杀 纳狄尔无情地镇压了德里—533一平民的反扰。然后,他仍留穆罕默德当皇帝,但索取价值1亿多美元的金银珠宝作为补偿,又将印度河以西和以北的全部印度领土予以合并。在完成了这些事情之后,他回到波斯。
1740年,征服博卡拉和基发 纳狄尔在哈尔尤和基发之战击败乌兹别克人之后,兼并了咸海以南的地区。
1741年,在达吉斯坦的失败 纳狄尔企图压制莱斯吉人的起义,但当起义者走进山林展开游击战时,他受到了困扰。
1742—1747年,日益增长的不安 纳狄尔的残酷和管理不善及其将不受欢迎的宗教信仰强加给人民的做法,使痛苦和仇恨蔓延到全国。
1743—1747年,同土耳其的战争 土耳其表面上是为宗教的原因,但主要是利用波斯日益扩大的纷乱状态,再次侵入波斯。纳狄尔智胜数量占优势的入侵者,在卡尔斯之东阻挡了他们的前进。
1745年,卡尔斯之战 纳狄尔再一次决定性地击败了土耳其人,占领了亚美尼亚大部。
1747年,同土耳其的和约 边界重新恢复到1640年土耳其苏丹穆拉德时期的状况。
1747年,纳狄尔卒 他被自己的侍卫暗杀。
1747—1750年,波斯的无政府状态 帝国在内战中分裂。纳狄尔的主将之一,艾哈迈德可汗杜兰尼创立新的阿富汗国。格鲁吉亚宣布独立。
南亚
阿富汗
在这一世纪中,近代阿富汗从波斯和莫卧儿帝国的废墟中出现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阿富汗的历史无可避免地与波斯的历史连结在一起。但当纳狄尔沙死后,阿布达里部落年轻的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杜兰尼汗控制了今称之为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他曾在1738年波斯征服坎大哈后加入纳狄尔沙的军队,成为一名战功卓著的波斯将军。他被通称为艾哈迈德·杜兰尼(或阿卜杜尔)沙,迅速开始扩张他的小王国,牺牲的则是波斯和印度。他曾一直跟随纳狄尔入侵印度,因而深悉莫卧儿帝国的弱点。他一控制阿富汗就大举入侵印度,并在此后先后共进行了十次之多。1747年的第一次入侵并不成功,但在后来的年月里他成为北印度最强大的统治者,并兼并了莫卧儿帝国大片残余的土地(参见①第十五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波斯的无政府状态;②第十五章→南亚→印度→第一次卡那提克战争)。
印度
在这半个世纪之中,莫卧儿帝国迅速衰落。这一衰落一因纳狄尔汗成功的入侵,二因马拉地人的势力逐步从德干高原扩展到北印度而加速。当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有四股主要的竞争力量在印度占主导地位,以取代几近绝灭的莫卧儿帝国。这四股主要的力量是:马拉地联盟、艾哈迈德沙的阿富汗帝国、法国人和英国人。
约1700年,锡克教徒暴动 他们是一个尚武的印度教派,兴盛于拉贾普坦那和旁遮普地区。
1700—1707年,马拉地争取生存的斗争 马拉地人困难地维持他们的独立,抵抗年老的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最后强有力的行动(参见第十四章→南亚→北印度→德干再次爆发战争)。
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基地的巩固 查理·艾尔爵士成为总督。
1701年,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 一个新的基地卡利卡特建立。法国已在苏拉特、本地治里、马苏里帕塔姆、金德讷格尔、巴拉索尔和卡提巴扎尔建立了基地。
地图03 莫卧儿印度(1707年奥郎则布统治下之最大版图)
1707年,奥朗则布卒
1707—1712年,奥朗则布之子巴哈杜尔沙在位 他在其兄喀布尔总督穆阿辛不在的情况下登位。他与马拉地人和拉吉普特人讲和,压制了锡克教徒日益膨胀的野心。
1708年,阿格拉之战 巴哈杜尔击败并杀死了正在返回要求皇位的兄长穆阿辛。
1708—1748年,马拉地人萨胡在位 他是西瓦吉之子,曾被奥朗则布监禁。巴哈杜尔将他释放,置于马拉地王位。他对莫卧儿人的忠心很快变得有名无实了。
1710年,对锡克教徒的战役 巴哈杜尔对锡克教徒势力的兴起甚为关切,在一场非决定性的战役中击败了他们。
1712—1719年,莫卧儿空位期 巴哈杜尔死后,帝国局势陷于混乱;在一系列争夺王位的流血斗争中,约有五位傀儡在德里执政,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宫廷官员手中。
1712年,第一个马拉地派施华的任命 萨胡任命能干的巴拉基·维斯万纳特·巴特为宰相,其称号为派施华。从这时起直至1720年死去,巴拉基是所谓马拉地联盟及派施华领地的实际统治者。联盟包括巴罗达、瓜廖尔、印多尔和那格浦尔四个马拉地人土邦。派施华的位置为世袭,其继任者仍然是马拉地联盟实际的领导者。
1712—1720年,马拉地势力的扩张 马拉地人利用莫卧儿帝国的无政府状态,待力量强大后即向北扩张,进入印度斯坦。
1713年,德干高原之副王尼扎姆·乌尔·穆尔克 在德里的斗争期间,阿萨夫·贾(亦通称秦·基立奇汗)悄悄地使自己被任命为莫卧儿在德干省领地的副阿达尔,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