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仿效他的军事体制,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完全弄懂拿破仑从事巨大军事变革的思想基础。甚至在1814年,当他们将拿破仑打败之时,拿破仑敬畏的敌手,像布吕歇尔或者惠灵顿也不得不说,拿破仑在战场上出现相当于4万人。
拿破仑从来没有著文系统地总结过他的军事思想。但是从他的一些随笔以及战绩纪录里,人们可以窥视到他的一整套作战准则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军事思想。但这些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它们仅仅是一些十分浅显和不太重要的格言;而大部分准则只是用于处理一些战术和细节问题。它们仅对于拿破仑具体作战的时间和地点而言十分重要。
但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可从其完成的作战纪录中推断出来。因为这些战例已隐含了其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拿破仑的朋友及敌人甚至在他垮台前就已开始了分析研究其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经分析得到的早期相对肤浅的见解毫无疑问地对其垮台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有三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致力于更系统地和客观地分析拿破仑的理论与方法,后面将谈到他们。
军事上他总是极力避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制订每个战役和每次战斗的作战方案时他都试图让敌人无法预料他究竟如何行事。正如拿破仑自己所指出的,他的军事理论建立在几条简单的原则之上,不过,他的战略思想和方法却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可从他指挥的许多战役和战斗中挖掘出来(一位历史学家曾断言,拿破仑所指挥的战斗比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的总和还多得多;不过这决定于“战斗”是如何界定的,但无论如何却表明了拿破仑丰富的作战经历)。
只要可能,拿破仑总是力争在第一仗打响之前,先在战略上在这场战役取胜。只要一有机会便采取高速机动和巧妙欺骗相结合的手段,让部队绕过敌人侧翼,直插敌人的交通线,迫使敌人在不利条件下应战。在战斗打响之前,他已赢得了战役的胜利的杰出战例是马伦哥战役、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插图001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01
插图002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02
敌人的联合军事力量几乎总是超过拿破仑的军队。为了欺骗和迷惑敌人,同时也为了他的部队能够实施迅速的机动和有效的进攻,只要情况允许,拿破仑总是先让他的部队分散在阵地上,需要时再迅速集结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在一些关键性的位置上形成优势的兵力。里沃利、弗里德兰和得累斯顿就是这种典型的战例。他喜欢和另一种打法是把兵力集结进来,部署在敌军的两个部队的中间,以便对敌实施各个击破。他打的头一个和最后一个战役,即蒙特诺特和滑铁卢战役是两个属于这种打法的杰出战例。第二次战役的失败原因是他和他的下级都没有认真贯彻他的卓越战略思想。
拿破仑之敌人
当欧洲别国的军事将领刚刚吃了拿破仑败仗的时候,他们就试图模仿拿破仑。他们逐步把师和军的作战体制应用于自己的军队,用纵深较厚的作战编队代替线式战术,在战场上普遍地特别是关键战区采用集中兵力的作战方法,并且也开始组织和运用他们的预备队。尽管拿破仑的敌人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军事机器和效能,然而,他们永远也无法跟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军事家相匹敌。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位军事天才的奥秘。最后他们采取兵力上的强大优势和在法国打消耗战的办法战胜了拿破仑。而这两种办法的得逞都应归咎于拿破仑外交上的失策。
若米尼
安东尼·亨利·若米尼于1779年出生于瑞士,最初曾在拿破仑手下任下级军官,因作战勇敢若米尼获内伊元帅提拔。后又在贝蒂埃手下供职,但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遂于1813年辞职转而效忠于俄国,但他拒绝直接或间接参加任何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随后的56年中,他作为一名称职的将军在俄国军队服役,但却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与撰写,其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拿破仑战争。
若米尼的著述颇丰,他在法军供职期间,撰写了第一本著作《论大规模军事行动》,拿破仑阅后惊奇地评论说:“它将我作战的所有方法教给了敌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作战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今天已得到所有军人的认同和采纳。他最完整与综合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战争艺术概论》,这本著作经常被引用。
克劳塞维茨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生于普鲁士的马格德堡。他跟随普鲁士军队参加了所有反拿破仑的战争,从灾难性的耶拿之战到大获全胜的滑铁卢之战。1818—1830年,他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他的大部分著作主要研究战役,但其中最知名的著作是《战争论》,其中收录了他的军事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他的这一著作对此后的所有军事思想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若米尼一样,克劳塞维茨基本原则的源泉来源于他从前的天才敌人拿破仑。
尽管克劳塞维茨认为他已发现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但他坚持认为这些基本规律几乎总是随无数的外部影响因素而修正,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心理的和精神的。他坚决反对照搬照套战争基本规律和原则,他担心抽象的准则应用于战场,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克劳塞维茨是最伟大的战争思想家。在该世纪特别是其死后,他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一支军队中。可能没有一位军事理论家能像他那样,其著作被如此众多地引用,甚至那些对他持批评意见的人也屡屡借用他的观点。这些意见分歧者主要对其基本理论持有异议,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基本理论在20世纪中被德国军人大大歪曲的结果。
丹尼斯·哈特·马汉
作为军事理论家和海军理论家,丹尼斯·哈特·马汉没有其子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名声大。1824年,老马汉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期,随即被任命为副教授。他在西点任两年教官后,又去法国研究了四年,1830年,他被西点军校任命为工程学教授。那时,美国除西点军校外还没有一家工程院校,因此,他找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工程学教义。他不得不自己亲手撰写。此后许多年,这些教义成为美国工程学标准教义。
不过,马汉特别倾心于战争艺术的研究,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将其所有业余时间全部用于分析过去的战例,特别是拿破仑战争。这些研究工作成为其战争艺术演讲的基础。
战争艺术的演讲是美国军官在军事理论方面接受的唯一正规训练(参见下文),关于这一题日,马汉撰写了几本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西点军校撰写的教义。在美国内战中,这本教义被交战双方的绝大多数高级将领所传阅与研究。这本书被冠以可怕的名称:“进军的掩护,前哨与分遣的保障,战略与大战术的基本原则”,其中“前哨”二字为其学生所加。
同普鲁士不同,美国没有军事学院,他们从西点学校毕业后便停止了正规教育,马汉及其论著便成为那时美军的“军事学院”。
军事职业化
随着系统的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出现,军事职业化也立即出现了。这种军事理论是进行系统教育的基础,无论学员合格与否,它均是现代军事职业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接受系统教育的人们成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群体,这些群体就是军事理论的实践者。
同其他现代职业一样,军事职业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对人类事务的成功影响。这种军事职业化的进步首先表现在许多国家相继为年轻人建立了军校,从而为其今后的军事生涯打下基础。1802年,英国在桑德赫斯特建立了皇家军事学院;1808年法国也建立了圣西尔军校;1802美国则建立了西点军校。而在普鲁士,甚至在更早期已有几所这样的军校。此后的1810年,他们还建立了一所军事学院,从而为开发普鲁士军人智力提供帮助。同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开办军校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使普鲁士人(后来的德国人)在陆战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海战
英国继续称霸世界海洋。由于纳尔逊采用了适合于环境的指挥方法,特别是放弃了习惯的、传统的“战斗指令”系统,使之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从而使“正规战”让位于“混战”的倾向彻底完成了。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应主要归功于对“信号—旗系统”的改进和完善。这一系统在上一世纪结束前由霍姆·波帕姆提出,并在1800年时得到当局的认可与使用。
纳尔逊的战术与波帕姆的控制方法的结合,使帆船海战方法得以完善。如果没有新的科学与技术的长足发展,就不会有战术的根本改变与进步。事实上,科学的进步已经来临,特拉法加尔海战前的18年,第一艘蒸汽船在法国已下水。
插图003 特拉法加尔之战时代的大战舰和快速舰
但是,海军在接受新的技术方面十分勉强。当那些海洋大国放弃依靠风动力而采用蒸汽动力时,他们发现,他们只能在蒸汽船所局限的海域内游弋,否则动力就不够用了。为了建立海军基地,他们加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用铁制船身代替木制船身也受到了怀疑。在海洋时代,人们依然靠富于策略的转动弦侧来避免脆弱的明轮遭到炮火的打击。约翰·埃里克松的螺旋桨直至该世纪中叶才得以广泛应用。如果早采用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只有少数极个别有聪慧头脑的人及战争狂热分子采用了。人们的担忧依然存在,特别是英国,认为蒸汽动力将会取消良好的操纵技术而夺取胜利的功劳。
英国海军部于1828年发表的文告,可以最好地说明当时海军大多数人的想法:“你们觉得由于使用蒸汽船,使他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有责任指出,采用蒸汽船将会对帝国在海上的霸权造成致命的打击。”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攫取权力成为第一执政,被当作是法国大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之间的转折点。
第二次联盟战争(续前章)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成为法国独裁者。他通过政变,自封为第一执政。随后,他象征性地向联盟发出议和的呼吁,被断然拒绝。俄国虽已撤出联盟,但战争仍在继续。拿破仑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陆地作战(1800—1802年)
第二次意大利战役(1800年)
奥地利人准备将法军逐出其在意大利的据点。此时,摩洛率12万人部署于瑞士及阿尔萨斯莱茵河上游一线。马塞纳则率4万据守意大利里维埃拉海岸。奥军的克莱统12万人计划占据德国以应付马塞纳的任何进攻,而梅拉斯议员则统帅另一支10万多人的奥军进攻马塞纳。
1800年3月8日,拿破仑募建新军 这支预备队在第戎集合。拿破仑权衡两个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一方案为,会同摩洛攻瑞士并进占德国,以切断克莱同维也纳的交通线。第二方案为,通过瑞士入侵意大利以歼灭位于他与马塞纳之间的梅拉斯奥军。最后,拿破仑决心实施第二方案。
1800年4月6—20日,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取得的胜利 马塞纳的法军过于分散;他所率领的12000人被赶至热那亚,随即被卡尔·奥特将军所率计24000人包围。梅拉斯率奥军追歼由路易斯·加布里埃尔·叙谢率领的法军余部,越过尼斯进入瓦尔河谷。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