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马尔莫特率2万据守),随即,该部奥军通过阿尔卑斯山南部之匈牙利撤向奥地利,途中,遭马塞纳部共35 000人的打击。拿破仑的主要任务是既要阻止庞大联军的会合,又要设法保护其从维也纳到法国的交通线。拿破仑明显的暴露态势使其敌手跃跃欲试。奥国王与库图佐夫计划从奥尔米茨南移,以包围拿破仑之右翼,从而切断其交通线。但这正是拿破仑所期待的。
1805年11月28日,联军开始运动 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西3公里附近,面东部署。拿破仑颇有计谋地将其部队部署于低洼地带,而其右翼则向南部署于距主力3公里的平地上,正好在联军侦察兵易观察的视力范围。其主力集结于布伦以东通往奥尔米茨道路的附近。
1805年12月1日下午,联军抵奥斯特里茨 他们立即发现了法军“薄弱”的右翼。他们计划摧毁拿破仑之右翼,并插至拿破仑与维也纳之间地区。
地图04 奥斯特里茨之战(1805年12月2日)
1805年12月2日,奥斯特里茨之战 2日黎明,联军主力开始进攻法军右翼,不久由路易斯·N.达武率领的8000法军增援部队赶到,但法军右翼仍然被迫后撤。到上午9时,三分之一的联军主力部队用于压迫法军之右翼,随后,联军又有许多军队穿过法军的正面加入强攻的行列。拿破仑随后打开了他的陷阱。法军中部的尼古拉斯·J.苏尔特部猛攻普拉岑高地,从而撕裂了联军的正面。随之,苏尔特包围联军之左翼,并攻击之,在达武的帮助下,迫使其在一片混乱中后撤。法军炮火轰开了结冰的池塘,许多俄国人淹毙。与此同时,琼·巴蒂斯特·J.贝纳多特率部通过苏尔特打开的突破口向东猛攻,而在法军左翼的拉纳部则同时全力攻击联军在布伦至奥尔米茨公路之右翼。由俄国皇帝彼得一世率领的联军右翼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直到贝纳多特从南部包抄而至为止。到夜幕降临,联军已不复存在。法军损失近1万人,奥俄联军伤亡达36000人,法军还收缴了45面军旗,185门火炮。联军之残余只得毫无希望地分散于各处。
评论:奥斯特里茨以其战术之杰作同阿贝拉会战、坎尼会战及洛伊特恩会战一样名垂青史。
1805年12月4日,奥地利投降 弗朗西斯皇帝同意无条件投降。沙皇亚历山大分散的力量也获准撤回俄国。
1805年12月26日,《普霄斯堡和约》 激烈的交战过后,三方达成了《普雷斯堡和约》。依约奥地利退出战争,其德国与意大利之领地归属法国;法国实质上获得对西部和南部德国统治,从此,拿破仑改变了其对欧洲的政策。
海上作战(1805年)
1805年4—7月,纳尔逊追击维尔纳夫 法国海军上将皮埃尔·维尔纳夫避开了纳尔逊在土伦之封锁,驶入大西洋,在那里同西班牙一支军队会合,率20艘船只欲驶向西印度洋。纳尔逊仅率10艘船追之。维尔纳夫在西印度洋游弋时日后,折回并再次穿越大西洋,仍遭到纳尔逊的追击。
地图05 特拉法尔加之战(1805年10月21日)
1805年7月22日,菲尼斯特雷角战事 由罗伯特·考尔德爵士率领的18艘英国舰队同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舰队发生激战,英国捕获两艘西班牙船,维尔纳夫遂驶向加的斯,在那里获得援军。
1805年8月,拿破仑的海上计划 拿破仑命维尔纳夫率舰队驶离加的斯去往地中海,在那里将同卡尔塔吉那之舰队会合共同使往意大利南部,以支援马塞纳之地面战役。此时,维尔纳夫已得知英国之纳尔逊率29艘大型战舰(实际上仅有27艘参战)即将到来,这一事实拿破仑并不知晓。但维尔纳夫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为拿破仑认为维尔纳夫胆小怕事,因此欲解除其职,在这种情况下,维尔纳夫只有冒险按拿破仑的原计划执行,完成拿破仑的命令(9月27日)。
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之战 纳尔逊驶离斯帕特尔角后,得知联军舰队的移动,遂立即驶向联军。在特拉法尔加海域双方舰队发生激战。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计33艘战舰企图折返加的斯,其舰队长达8公里,阵形也十分混乱。纳尔逊依原计划,将其舰队一分为二,分别以一定的角度向敌舰队之中心冲击,将联军舰队一斩为二。经5小时激战,联军折损18艘船;其余逃亡,实际只有11艘到达了加的斯。而英舰未损一艘。不过纳尔逊亦受重伤,因为他的旗舰过分接近激烈战斗前沿。
评述:在这次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海战中,纳尔逊既夺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他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也使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耶拿战役(1806年)
1806年,拿破仑控制德国中西部 他建立了“莱茵同盟”。到8月,德国统一的最后一点象征——神圣罗马帝国也终结了。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成了弗朗西斯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直到法国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普鲁士一直在犹豫不决中徘徊而没有加入反法同盟。当前局势使普鲁士大惊,在英国人鼓动之下,遂秘密准备向法国开战,萨克森也站在普鲁士一边。
1806年9月,进攻计划 拿破仑大军计20万人大部仍在德国南部。他开始为入侵普鲁士做准备。他在巴伐利亚之东北部,靠近奥地利边界地区秘密集中军队,此地东距普鲁士很远,但他没有违反与奥地利中立的条约。普鲁士与萨克森之联军共计13万人,由卡尔·威廉·斐迪南任总指挥。
1806年10月8日,拿破仑挥军北上 拿破仑战略集中和行军速度之快是惊人的。拿破仑以其骑兵为先锋,后续大军以48公里的正面成平行三路向北猛进。其行军速度达每天24公里。他们大致成一个大的方阵,随时准备着可在任何方向上作战术集中。
1806年10月12日,战略转变 法军绕过普鲁士左翼向前进军,普鲁士军大惊。10月10日,位于法军方阵左翼的拉纳元帅所部在萨尔费尔德歼灭了普军一小部队,普军才略微知晓他们所处的态势。此时,拿破仑距柏林较近。当得知普军主力向其左翼开进时,他立命达武及贝纳多特从瑙姆堡向西机动,以切断普军之交通线。拿破仑则率余部直指耶拿。达武正确地执行了命令,但贝纳多特却误解了拿破仑的命令,没有向西而是向西南机动。
地图06 耶拿战役(1806年10月)
1806年10月14日,耶拿之战 此时,普军得知法军新的进军行动后,震惊之余改变了其作战计划。不伦瑞克公爵率5万人向东北运动至奥尔施塔特,此地位于耶拿以北24公里处。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霍恩洛厄之64000人以24公里的正面分散部署于魏玛与耶拿之间,以保护不伦瑞克之后侧安全。黎明不久,拿破仑集中10万兵力于耶拿,向霍恩洛厄发起总攻。到正午,他将普鲁士军队赶出了战场。普军损失27000人及112大炮,法军损失6000人。
1806年10月14日,奥尔施塔特之战 达武率27000兵力与不伦瑞克5万人的部队在奥尔施塔特交战。达武在普鲁士人的交通线上,经顽强的防御战,顶住了普军长达六小时的强攻。不伦瑞克受重伤,遂由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继续指挥。此时,法军在耶拿取胜的传言使普军士气大落。当普军进攻减缓之后,达武发起反攻。此时,贝纳多特正在达武附近,此地距两个战场十分遥远,这时才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遂循着炮声进发,但却没有及时地加入战斗。在达武的反攻下,普军土崩瓦解,腓特烈摇摆不定的指挥更加速了普军的彻底崩溃。普军有25000伤亡,近25000人被俘。法军两个战场损失约7000人。
评论:拿破仑再次通过迅速机动和有效的集中,在战斗开始之前,已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1806年10—11月,追击 法军迅速向北追歼普鲁士军队残部。缪拉率骑兵于10月15日攻占爱尔福特,腓特烈指挥的残余部队共1万人投降。柏林于10月24日被攻占,10月28日,霍恩洛厄率1万人于普伦茨劳缴械投降。11月,在各个要塞向法军投降的普鲁土军队总数达32000人之众(大部分向法军骑兵小分队投降)。11月24日,普鲁士最后的抵抗部队,在格布合德·L.冯·布吕歇尔率领下在卢卑克附近投降法军,此地位于柏林西北240公里。腓特烈·威廉遂逃亡俄国。
1806年11月30日,进军波兰 拿波仑率8万人向东进军至维斯瓦河一线,并占领了华沙以阻止俄国人支持普鲁士的任何企图。莱温·A.贝尼格森率10万俄国人及普鲁士残部部署于普乌图斯克。
1806年12月30日,冬营 12月26日,在普乌图斯克,经艰苦的后方保卫战,贝尼格森突破了法军对他的围攻。由于酷寒加上其军队已精疲力竭,拿破仑遂率部进入其宿冬营地。他的军队分散于波兰北部及普鲁士东部从布格河至埃布林之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埃劳战役(1807年)
1807年1月,向俄军进攻 贝尼格森向内伊在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部的军营进攻,迫其后撤。随即,贝尼格森追击进入东普鲁士,由于拿破仑快速地集中了兵力而进军,从而威胁到俄军之交通线,迫使俄军匆忙后撤。2月7日,拿破仑在普鲁士埃劳终于赶上了俄军。
地图07 埃劳战役(1807年2月18日傍晚军事行动)
1807年2月8日,埃劳之战 拿破仑手中虽兵力不足,但仍迅速发起进攻。俄军兵力为74500(另有普鲁士1个军计8500人正迅速向其靠拢);拿破仑兵力不足5万(主要有内伊1个军,达武1个军,另有25000人预计正午赶到)。由于天刮起暴风而且下雪,法军强攻受阻。达武到达后攻俄军左翼,但由于C.安东·威廉·莱斯扎克率普军赶到,法军进攻亦受挫。不久,内伊也赶至,但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天晚上,贝尼格森撤走,双方损失均十分惨重。俄军有23000人伤亡,另有约3000人被俘,还丢失24门大炮。法军损失近22000人,另有1000多人被俘。双方均返回宿冬营地,补充兵力,加以休整。
弗里德兰战役
1807年3月15日—4月27日,围攻但泽 法军攻占该城,并打退了俄军与奥军的数次解援企图。拿破仑计划于6月10日发起春季攻势。
1807年6月5日,贝格尼森恢复进攻 他再次发起突然强攻,希望能消灭内伊部队。由于拿破仑在阿伦特施泰因北部集中兵力,内伊遂撤退。
1807年6月10日,海尔斯堡之战 俄军向北撤退,拿破仑率军追击。拿破仑沿公路平行推进,于6月13日,将其主力配置于弗里德兰与哥尼斯堡之间,弗里德兰由贝尼格森驻守,莱斯扎克则占据哥尼斯堡。
1807年6月14日,弗里德兰之战 拿破仑派拉纳率17000人紧紧咬住贝尼格森,其余部队则向西集中。俄军计61000人,另有2万多人在附近,他们穿越阿勒河,用46000人进攻拉纳,而余部则在河东南作预备队。俄军前进5公里后,在拉纳的阻击下停止前进。拿破仑集中了8万部队后,亲临指挥,于下午5时向俄军发起总攻。经两小时激战,俄军左翼瓦解,遂撤至弗里德兰。经顽强抵抗,俄军于下午8时被拿破仑击溃,逃至河东。此役俄军丧师2万,失炮80门。法军损伤约12000人。
地图08 弗里德兰战役
1807年6月15日,撤离哥尼斯堡 此前,法军将领缪拉正对哥尼斯堡之莱斯托克部施加压力,当莱斯托克闻知贝尼格森战败的消息,遂率25000人撤向蒂尔西特。
1807年6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