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图10 瓦洛拉姆之战的第二天(1809年7月)
1809年10月14日,《肖恩布鲁恩和约》 奥地利战败后被迫签署《肖恩布鲁恩和约》,拿破仑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确认。奥地利割让3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350万名居民给法国及其卫星国。奥地利还同意加入“大陆体系”,并同英国断绝一切关系。此时,伊比利亚半岛的作战仍继续(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海上战争也在进行(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海上作战),另有一些小的叛乱(特别在特罗尔)。除上述战事外,来之不易的和平终于降临在欧洲大陆。
同俄国的战争(1812年)
法国与俄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此时,沙皇亚历山大是拿破仑在大陆上的唯一主要对手。他对波兰通过建立华沙大公国而得以复兴强烈不满。1811年,由于拿破仑拒绝与沙皇合作以将土耳其人赶出欧洲南部(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俄国的战争),使双方关系更加恶化。发现这一局面后,英国向俄国提出议和建议,并于1812年6月,同瑞典和俄国议和,使两个国家均不承认“大陆体系”,并向法国施加一系列的经济压力。
1812年5—6月,拿破仑备战 拿破仑在波兰集结了45万人的庞大军队。他计划从南达普里佩特沼泽北抵波罗的海的供应基地出发,入侵俄国并彻底征服它。拿破仑的大军右翼由奥军近4万人掩护,奥军由卡尔·菲利普·冯·施瓦岑贝格统领。其左翼由雅克·E.J.A.麦克唐纳元帅的军队保护,其数量大致为4万人,主要由普鲁士人组成。中央则有三路法军,拿破仑统率左翼计22万人正好在涅曼河以西的科夫诺(考纳斯)及格罗多诺之间。另两支部队在其右后成梯次配置,以保护拿破仑的交通线的安全。每支部队均大约有8万多人,一支由欧仁·德·博阿尔奈指挥,另一支由拿破仑无能的兄弟热罗姆指挥。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包括有不足20万的法军,其余为德国、奥地利、波兰和意大利远征军。现在拿破仑只能依靠新兵、不稳定联盟的低素质士兵以及在其铁蹄之下动荡不安的国家的力量了。
地图11 1811年的欧洲
1812年6月,俄国备战 沿俄国西北部边界地区作警戒防御的有两支军队。巴克利·德·托利(米海尔·安德烈亚斯·波格丹诺维奇亲王)率127000人位于涅曼河以北;巴格里申率48000人驻防涅曼河与普里佩特沼泽之间。在沼泽以南驻扎着俄国第三支军队,43000多人,由A.P.托尔马索夫任统帅,以保护西南边界地区的安全。另有20万多人分散于俄国西部和中部地区。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横渡涅曼河 拿破仑计划从两支俄军中间直插过去,并予以各个击破。但热罗姆没有执行拿破仑的命令。酷热的天气使法军消耗很大,法军战马中流行腹痛病也使其骑兵不能作战。此时,拿破仑不得不回救热罗姆,并将达武置于其现在的位置。7月23日,达武在莫吉廖夫打了胜仗,从而成功地阻止了巴格里申努力同巴克利会师的企图。但巴格里申向东撤退并穿越了第聂伯河,于8月3日,同巴克利会师于斯摩棱斯克附近。巴克利任总指挥。
1812年8月7—19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机动战 巴克利本欲发起进攻,但由于俄军效率低下的参谋工作,迟滞了俄军的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军也因同样的错误而使其行动失败,否则的话,拿破仑本可以击溃两支俄军,因为他已预料到了俄军的行动计划。俄军向东逃遁,拿破仑现在统帅约23万人企图再次穿越斯摩棱斯克以南的第聂伯河,以攻击俄军侧翼。8月17日,双方在斯摩棱斯克激战,随后的8月19日,又在瓦卢蒂诺交锋,但未分胜负,不过俄军毕竟逃出了拿破仑设置的陷阱,这主要是因为法军元帅朱诺和缪拉的错误所致。法军此战伤亡1万多人,俄军则至少伤亡15000人。
1812年8月29日,库图佐夫任俄军指挥 俄军继续后撒,拿破仑则勉力追击。他本打算在斯摩棱斯克建立宿冬营地,但现在认识到他的后勤供应不能按计划实施,因此,1812年必须取得彻底的胜利。
地图12 同俄国的战争(1812年)
1812年9月7日,博罗迪诺之战 库图佐夫率122000人位于莫斯科以西约97公里处严阵以待。拿破仑则集中了124000多一点的兵力,开始包抄俄军的左翼。战斗进行中间,拿破仑令人费解地放弃了亲自指挥。这是拿破仑疾病的第一次重新发作,并在医学上从没有得到完满的解释。这一疾病也对此后的许多作战产生了影响。艰苦的作战仍在继续,到夜幕降临时,俄军伤亡已达5万人,从而被迫后撤。俄军统帅巴格里申阵亡。法军损失约为28000人。库图佐夫撤向莫斯科。但由于拿破仑生病,法军未能积极追杀。
地图13 博罗迪诺之战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 俄国人在撤空莫斯科的居民之后,俄军放火焚城。许多木屋顷刻化为灰烬,法军不得不在郊外露宿。在莫斯科附近,拿破仑有95000兵力,他们大多数已精疲力尽。拿破仑的其余军队与莫斯科法军及其在涅曼河的基地成大三角分散配置,其范围从里加到科夫诺直至立托夫斯克。法军土气下降,其联盟军队也变得不可靠了。在莫斯科以南的卡卢加附近,库图佐夫的11万军队仍十分完整,而且土气旺盛,他们要坚持战斗。整个俄军因法军的残酷的暴行而义愤填膺。波洛茨克以北的法军交通线受到由路德维希·阿道夫·惠灵顿伯爵率领的军队的威胁。位于普里佩特沼泽以南的俄军由齐恰哥夫统帅,他们向西运动,以威胁法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侧翼。由于极度缺乏给养,向亚历山大发出的议和建议也无下文,拿破仑遂决定于10月19日撤向斯摩棱斯克。
1812年10月24日,莫洛亚罗斯拉维茨之战 从莫斯科向西南转移中,拿破仑计划摧毁库图佐夫的军队,随即,双方进行了惨烈的遭遇战,但未分胜负。拿破仑遂决定依斯摩棱斯克及博罗迪诺原路向西北及北方折回。但这一决定却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法军将被迫穿越已遭法军及俄军劫掠的乡村。由于征集不到粮草,法军本已紧张的后勤系统崩溃了,法军不得不忍饥挨饿。由于沙皇亚历山大拒绝休战,加上冬天已逐步降临俄国中部,法军决定继续后撤。
1812年10—12月,从莫斯科后撤 11月4日,天降大雪,随之而来的是严寒的到来,从而迟滞了法军的撤退。又冻又饿的法军又遭到正规军及游击队无数次的围攻,所有的军需系统均被破坏,法军冒雪行军被瓦解了。分散的法军且战且退。当他们抵达斯摩棱斯克时,饥饿难忍的士兵抢劫了他们军中的仓库,军纪迅速崩溃,狂乱中大多数供应仓库遭灭顶之灾。11月12日,拿破仑决定从斯摩棱斯克继续后撒。法军中的大多数都已变成了暴民。
1812年11月16—17日,克那斯尼之战 在斯摩棱斯克以西,库图佐夫之后卫部队已包围了西部之法军,并封锁了通道。拿破仑聚拢其几支有效兵力,再展其卓越指挥之风采,打退了俄军。内伊军团现已减员至9000人,为保卫其余军队,该军团进行了一天后卫战,从而做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仅剩800人生还。
1812年11月26—28日,穿越别列津纳河 在别列津纳河之波里索夫附近,拿破仑遭到齐洽哥夫和库图佐夫的夹击。俄军总兵力有144000人,有60 000—64000人参战。法军有效兵力仅约33000人。尽管俄军在河两岸均发起进攻,法军仍在冰冷的别列津纳河面架起了浮桥。到27日夜晚,维克托军团及另一群无组织的作战人员仍停留在河东。在河西,乌坦特和内伊拼命抵抗齐洽哥夫的进攻,以保护桥头堡不失。在河西法军炮火的支援下,河东的维克托率1万余人打退了4万俄军发起的几次冲锋。经一夜渡河,到黎明桥梁被毁之时,仍有几千伤兵及其他作战人员滞留河东,这些人大部分被俄军哥萨克部队所残杀。法军损失超过3万人,俄军至少1万人。
1812年12月8日,拿破仑赴巴黎 此时,法军可参战兵力不足1万人。拿破仑匆忙回国组建新军,将指挥权交于缪拉。缪拉率这支可怜的残兵同麦克唐纳一起从里加返至波兰西部的波兹南。精疲力竭的俄军也在涅曼河停止了追击。到目前为止,法军及其盟军在进军莫斯科的战役中损失超过30万人,而俄军损失至少25万人。
1813年1月1日,普鲁士暴动 由汉斯·D.H.约克·冯·瓦滕堡率领的普鲁士远征军本与麦克唐纳在里加,他们脱离法军转而加入了俄军。其余的普鲁士军队通过征召预备队和民兵得到紧急扩编。这次扩编能够实现应主要归功于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及其参谋人员的努力。法国在但泽、维斯图拉河之托伦、斯德丁(什切青)、库斯特林(科斯琴)及奥得河之法兰克福留守驻军后,欧仁率部撤向易北河之马格德堡,此时,欧仁已接替缪拉任指挥。1月末,拿破仑派来援军,使欧仁兵力达68000人。与此同时,施瓦岑贝格率奥军已撤至华沙,不久又开进波希米亚,许多人脱离了拿破仑军队。
莱比锡战役(1813年)
1813年2—3月,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建立 俄国、普鲁士、瑞典和英国结盟,从而结束了拿破仑对欧洲的控制。大约有10万旧联盟军队分散在易北河谷的马格德堡及得累斯顿之间的广大地区。
1813年4月,拿破仑返德国 拿破仑以惊人的速度征召了一支20多万人的新军队,但遗憾的是,这支军队没有作战经验。他匆匆由莱茵河出发去同他的旧部会合。
1813年4月30日,拿破仑穿越萨勒河 拿破仑以三路大军向莱比锡进发,并派强有力的军队掩护其行军。同过去的战例一样,他计划首先突破联军之封锁线,随之彻底打败联军。但由于其毫无经验的骑兵侦察有误,因而拿破仑不知惠灵顿已在他的南部集结了93000联军。
1813年5月2日,吕岑之战 掩护拿破仑行军的部队将联军一支小部队赶至莱比锡之郊区。在吕岑南部,惠灵顿向西南的内伊军团发起突然进攻(内伊担任南路大军的保卫任务)。当拿破仑在吕岑古战场(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瑞典时期)听到炮声后,疾驰现场,此时的拿破仑再展当年的勇猛、机智的风采,在战场上即兴发挥。他集中起他的兵力,在大量火炮的支援下向惠灵顿军队之中心发起进攻。拿破仑亲率军队发起的反攻撕裂了联军的防线,要不是他的绿装军队已精疲力竭的话,说不定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情景会再现。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法军伤亡约22000人,主要是内伊部队。联军则损失约为12000人。惠灵顿的主要助手沙恩霍斯特在受伤之后因伤口感染而死。
1813年5月20—21日,包岑之战 拿破仑于5月7—8日攻克得累斯顿,随后尾随撤退之联军追至易北河以东。拿破仑命内伊率半数法军迂回行军约80公里至得累斯顿以北,拿破仑则率余部追击惠灵顿。此时,俄军在施普鲁河东岸态势极为不利。拿破仑率115000人越河攻击,将97000名联军赶出阵地。天黑之后,内伊率52000人由此南下,占据阵地以待明晨进攻联军之背后。拿破仑的战略思想虽十分卓越,但内伊却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推迟了进攻,并且没有向敌之背后及交通线进攻。拿破仑一直期待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