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20年7月2日,新帕拉蒂亚人革命 古列尔莫·佩佩将军领导了这次军队暴动,1821年3月7日,帮助斐迪南四世的奥地利军队在列蒂粉碎了这次暴动。
1821年3月10日,撒丁尼亚人的革命 这次革命于4月8日在诺瓦拉被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皇家联合军队镇压。
1831年2—3月,摩登那、帕尔马和帕帕尔省的革命 这次革命主要由马志尼鼓动而起,亦因奥地利武装镇压而失败。
1832—1834年,再次爆发革命 1832年1月,奥地利军占领罗马涅。3月,法军攻占安科纳。马志尼又在皮德蒙特和萨伏依组织另一次起义,于1834年失败,年轻的撒丁尼亚水手加里波第率部逃亡。由于连年的征战,意大利的物资日益匮乏。
1847年7月17日,奥地利人占领费拉拉 此举使反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更加团结一致。
意大利独立战争(1848—1849年)
1848年3月18—22日,米兰革命 这次“五天”起义使82岁的奥军元帅约瑟犬·拉德茨基撤出该城。随即,奥军集结兵力占领了曼图亚、维罗那、佩斯基耶拉和莱尼亚戈要塞。当意大利联合军队聚集在北方时,拉德茨基元帅仍继续防守。
1848年3月22日,撒丁尼亚王朝政府对奥宣战 由撒丁尼亚国王查理·阿尔伯特指挥意大利联军。拉德茨基率7万奥军在内线同两倍于己的意大利联军进行了艰苦的攻防战,但这些作战均缺乏技巧。
1848—1849年,意大利独立运动汹涌澎湃 在米兰起义及撤丁尼亚王国政府对奥宣战的鼓舞下,由曼宁率领之威尼斯意大利爱国者,于1848年3月26日宣布成立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独立运动迅速蔓延至帕帕尔省,在那里马志尼甚至说服了教皇,并于1849年2月9日,宣布建立罗马共和国。
1848年7月24—25日,库斯托萨之战 此战中,由拉德茨基率领的奥军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打败了撒丁尼亚王国军队,国王查理·阿尔贝特被逐出伦巴第。拉德茨基重占米兰并包围了威尼斯。加里波第在阿尔卑斯山脉组织的志愿军作战也失败,加里波第遂逃至瑞士。此后经短暂的和平,战事再发。
1849年3月23日,诺瓦拉之战 同拿破仑在马伦哥的机动战一样,拉德茨基率7万奥军彻底打败了查理·阿尔贝特及其波兰总参谋长赫托诺夫斯基率领的10万军队。查理·阿尔贝特遂退位,让与其子伊曼努埃二世。
1849年4月24日,法国参战 由乌迪诺将军(拿破仑麾下元帅之子)率领的8000多人的法国远征军在奇维塔韦基亚登陆,向罗马进军。
1849年4—6月,包围罗马 罗马城此时有2万守军,其中有5000加里波第的“红衫军”。乌迪诺于4月29日被击退后顶住了守军的反攻,并使守军于6月29日投降。加里波第率所部撤向威尼斯,以期与那里的守军会合,遭到法军的穷追猛打,遂溃散。加里波第逃亡美洲。
1849年5—8月,围困威尼斯 诺瓦拉之战后,拉德茨基已控制了威尼斯大部领土。威尼斯在忍受了炮击、饥饿和疾病之后,曼宁于8月24日投降。
1849年8月9日,撒丁尼亚乞和 轰轰烈烈的革命被镇压;意大利再次在其征服者的铁蹄下呻吟,统治者为奥地利的尤利乌斯·冯·海瑙男爵,其所推形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导致了十年后次更声势浩大的革命。
东欧
俄国
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
1804—1813年,同波斯的战争'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同俄国的战争'
1806……1812年,同土耳其的战争(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俄国的战争)
1808年,征服芬兰(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芬兰战争)
1825—1828年,同波斯的战争'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同俄国的战争'
同土耳其的战争(1828—1829年)
1828年4月26日,宣战 俄国参战以支持希腊的独立战争(参见第十七章→东欧→巴尔干半岛→希腊独立战争),同时这也是一次消耗土耳其实力以利于俄国扩张的机会。
1828年5—12月,巴尔干半岛战事 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指示下,俄三路大军横渡多瑙河向土耳其进军,被阻于土耳其要塞前。锡利斯特拉首先被攻占。瓦尔纳被围攻长达三个月之久后也于10月12日陷落。
1828年5—12月,高加索地区战事 由伊万·费奥多罗维奇·帕斯克维奇率领的俄军从梯弗里斯发兵,先克卡尔斯,随后向北方进军,于8月27日在阿哈尔兹克打败土耳其人。与此同时,黑海舰队攻克波季。随之,库尔德人沿上幼发拉底河顽强抵抗俄国人,阻止了俄军的进一步进军。
1829年,向阿德里安堡进军 迪比奇率部指挥巴尔干的进攻。他留一部继续围攻锡利斯特拉(6月30日该地陷落),率余部向南寻歼土耳其雷沙德部。6月11日,迪比奇在库列夫奇打败雷沙德。随即勇插巴尔干山脉之山口,利用其快速机动彻底打败土耳其人。8月20日,俄军又占领阿德里安堡。由于君士坦丁堡受到威胁,土耳其寻和。
1829年9月16日,《阿德里安堡条约》 俄国人得到了多瑙河河口以及黑海东海岸地区。
1830—1832年,波兰起义(参见第十七章→东欧→波兰→波兰人起义)
1833年,俄国入侵土耳其(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
1839—1847年,征服基发(花刺子模)人 为从南方向土耳其斯坦扩张俄国边界,也为了打开贸易大门,由佩罗夫斯基将军率领的俄军从奥伦堡进入基发的卡纳特,基发也就是今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1839年该远征军全部覆灭。俄国人进行了再次努力。1847年,在咸海之锡尔河人口建立贸易点。其他俄军也缓慢地从东南向塔什干推进。
1849年,入侵匈牙利(参见第十七章→西欧→奥地利→匈牙利→俄国介入)
波兰
1815年6月9日,再次瓜分波兰 依维也纳会议,华沙大公国再次被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瓜分。波兰共和国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克拉科大地区。俄属波兰被称为康格雷斯王国,由沙皇统治。波兰人与俄国人遂发生摩擦。
1830年11月29日,波兰人起义 起义首先发生于华沙。波兰之爱国者——其中大部时间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役——召集了8万人和158门大炮。由迪比奇和帕斯克维奇将军率领的114000俄军将这一地区带入了火与剑的地狱中,而波兰人之间此时却为权力而发生内讧。
1831年2月20日,格罗朝之战 这次血腥的作战发生于华沙外围,波军指挥为拉齐维尔亲王,俄军受阻后,迪比奇撤向东部。
1831年5月26日,奥斯特罗文卡之战 在纳雷夫河地区,由斯克兹尼基率领的波军同俄进行了长时间、血腥但又不是决定性的战斗。虽然在本姆军的指挥下,波军大炮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但波军仍被迫后撤。斯克兹尼基逐步向华沙撤退,在那里得到了波军迪米比斯基的救援。
1831年9月6—8日,华沙之战 经血流成河的激战,帕斯克维奇最终攻克华沙,起义军遭血腥屠杀。
1846年2月,克拉科夫起义 为策应波兰人的另一次起义,克拉科夫驻地的一支起义军反对奥地利人,经过几次小规模的交战后,义军战败。起义迅速被镇压。克拉科夫被奥地利并吞。
巴尔干半岛
在这半个世纪中,巴尔干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败,被其压迫的巴尔干人民看到了自由的曙光。他们随之从事了一系列旨在解放的革命运动。甚至在他们同土耳其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同时,其自身之间也同样进行着争斗。
位于奥斯曼帝国之邻的俄罗斯及奥地利,都希望继奥斯曼帝国之后占有巴尔干半岛及其战略要道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因此,他们鼓动巴尔干之内乱,以期从中获得政治和领土上的利益。正如俄国及奥地利所期待的那样,奥斯曼帝国过早地崩溃瓦解了。对于哈布斯堡及罗曼诺夫王朝的居心,英国及法国早已警觉。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与奥地利勉强在巴尔干结盟以反法,与此同时,拿破仑则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或鼓励波特。出于同样的原因,英国也勉强与俄国和奥地利结盟以反对土耳其,不过其主要精力则用于反拿破仑。拿破仑战败后,英国仍然坚持其在巴尔干维持力量平衡的政策,尽管因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支持希腊的独立)而偶尔参加反土耳其的有限战争。
1799年,门的内哥罗独立 由于国王彼得一世同俄国结盟反对土耳其(参见第十六章→欧亚大陆—中东→土耳其→同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第二次战争),也由于彼得支持俄国及英国反对法国占有达尔马提亚的企图,使门的内哥罗获得了独立。
1804—1813年,塞尔维亚人起义 塞尔维亚人由乔治·彼得洛维奇领导(他也称为卡拉·乔治,是卡拉·乔治维奇家族的创建者),把土耳其人赶出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于1806年12月宣布独立。正当独立近乎成功时,由于1812年俄国人与土耳其人的和平而宣告失败,卡拉·乔治逃亡山区。
1812年,比萨拉比亚割让与俄 这是《布卡累斯特条约》的规定(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俄国的战争),摩尔达维亚的其余部分仍由土耳其统治。
1815……1817年,塞尔维亚起义 这次起义由密罗什·俄希罗诺维奇领导,他是卡拉·乔治的对手。由于俄希罗诺维奇谋杀了卡拉·乔治,使其家族间发生了近一个世纪持续不断的血腥残杀。由于义军领导人之间的内讧,予土耳其人以可乘之机。土耳其人镇压了起义,但承认俄希罗诺维奇为塞尔维亚国王,而塞尔维亚则承认土耳其为其宗主国。
希腊独立战争(1821—1832年)
1821年10月5日,的黎波里塔萨之大屠杀 希腊反土耳其之革命起于摩利亚,并杀死了该地守军1万人,土耳其人随之报复,希腊各地人民掀起了反土耳其的斗争。
1822年1月13日,埃皮扎夫罗斯宣布独立
1822年4—6月,占领开俄斯 由卡拉·阿里率领的一支土耳其舰队攻占该岛,岛上所有居民不是被杀便是被充为奴隶。
1822年6月18—19日,开俄斯之战 水手出身的希腊爱国者康斯坦丁·卡纳里斯率两艘火船驶入土耳其舰队的中部,使用所有火炮将土耳其旗舰炸毁。
1822年7月—1823年1月,第一次围攻米梭伦基 土耳其军队侵入柯林斯湾北部半岛,在这一希腊要塞前遇阻。穆斯泰帕夏紧急驰援围攻者。
1822年8月21日,卡尔佩尼兹之战 入夜,希腊一部300人在马可·博扎里斯的率领下突然袭击穆斯泰之进军掩护部队。虽然博扎里斯被杀,但却使4000名土耳其人败退,并且土军大部分指挥官阵亡。
1823年1月,土耳其撤退 穆斯泰放弃了对米梭伦基的围攻后撤退。
1823—1825年,希腊内讧 他们没有使其独立运动向前推进,却开始相互争执。
1825年2月24日,埃及介入战争 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请求下,穆罕默德·阿里(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埃及与苏丹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派出一支舰队和一支军队进入希腊。由穆罕默德·阿里之子易卜拉欣率领的50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摩尔亚登陆,迅速席卷该岛。与此同时,土耳其组建的一支新军队,在雷沙德帕夏的统领下由北直插而至,再次侵至米梭伦基。
1825年5月—1826年4月23日,第二次围攻米梭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