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虽然还显得缺乏经验。革命者开始意识到国家应该关心军队的福利,特别是在英国,战地记者的报道将前线令人震惊的情况告诉了人们。对此英国一时舆论大哗,士兵的家属群起抗议,强烈要求政府改善士兵在战地的生活待遇。
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1859年)
1859年3月9日,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一部分)的动员 伊曼努埃二世和首相C.B.D.加富尔伯爵认为掀起意大利独立(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斗争的机会已经成熟。他们和法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法国支持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奥地利亦于4月9日开始动员。
1859年4月23日,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要求皮埃蒙特停止动员并遣散已动员的人员。这为法国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并遭到皮埃蒙特的拒绝。
1859年4月29日,奥地利入侵皮埃蒙特 由于以F.居莱伯爵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进军不够积极,行动缓慢,法军得以杜到皮埃蒙特。
1859年5月30日,帕莱斯特罗之战 联军在拿破仑三世的亲自统率下打败奥军,随后,进入伦巴第。
1859年6月4日,马真塔之战 在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中,作战双方不称职的指挥官均只派出了军队的一部分进行交战。在马真塔战斗中,法军54000人与奥军58000人对阵,尽管指挥拙劣,但法军作战英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法军死伤4000人,失踪600人。奥军伤亡5700人,失踪4500人。居莱撤退到由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国纳和莱尼亚诺四座要塞城市组成的著名的方形要塞位置。6月8日,拿破仑三世和伊曼努埃率军胜利进入米兰。
1859年6月24日,索尔费里诺之战 奥地利皇帝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M.E.P.M.德·麦克马洪、F.C.康罗贝尔、A.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L.A.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
1859年7月11日,维拉弗兰克会议 拿破仑三世和F.约瑟夫达成协议,将伦巴第的大部分(除去要塞城市曼图亚和佩斯基耶拉)归于皮埃蒙特,奥地利仍然拥有以四方要塞地区护卫的威尼提亚。11月10日双方签订了《苏黎世条约》,肯定了以上协议。条约使绝大多数愿意将威尼提亚划归意大利的人愤怒不已。整个意大利半岛仍然处于革命之中,并逐渐和皮埃蒙特联合在一起(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意大利的统一)。
奥普战争(七周战争;1866年)
1866年6月14日,奥地利对普鲁士强权政治的抨击 在法兰克福议会上,奥地利与大多数德国联邦,包括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汉诺威,对普鲁士侵占荷尔斯泰因(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普鲁士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以及其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同法国达成秘密条约,一致进行了谴责。同年4月8日,俾斯麦和意大利达成攻守同盟。之后,他解散德国联邦,并积极动员和准备着对奥地利及支持奥地利的德国南部诸邦的即将爆发的战争。意大利亦对奥宣战(其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6月16日,冯·毛奇的打击 毛奇充分利用普鲁士铁路网的最大运力,调动兵力运输物资,使他的对手陷入被动。V.冯,法金汉将军率领约5万普军进入西面的汉诺威。同时,普鲁士王储F.威廉率领第二军团(位于兰茨胡德附近),F.卡尔亲王率领第一军团(位于格尔利茨附近)和K.E.H.冯·比通菲特将军率领易北河军团(位于托尔高附近),通过西里西亚和萨克森挥师南下。毛奇的计划是在尽量宽广的战线上推进,然后在战场上集中,各将领被赋予最大的行动自由权,并假定将实施进攻。战略上达成了突然性,但在一系列遭遇战中却存在着不利,各援军不得不纷纷向炮响之处机动、收拢。
1866年6月27—29日,朗根萨尔察之战 在德国西部,A.冯·阿伦茨蔡尔兹将军率领汉诺威军队,击败了战线拉得过宽的法金汉的进攻。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逐渐集中起来的普军的包围,被迫投降。与此同时,在东南方向,战争的殊死较量一触即发。
1866年6—7月,普军向波希米亚集中 毛奇的侦察报告指出,奥军的企图是在奥尔穆茨的西北集中。名义上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指挥的东部军团集中在希茨金(伊钦)。6月19日,易北河军团占领得累斯顿,随后,在波希米亚山口和第一军团会合。会合后的普军在6月27日和29日,先后在明兴格雷茨和伊钦两次击退奥军先头部队和萨克森军队。6月27日,第二军团分别在特鲁特诺夫和纳霍德与奥军进行了两次激烈的遭遇战,并于6月30日进驻希茨金以东。统率奥军的冯·贝内德克将军正努力将军队集中在克尼格雷茨(赫德茨—克拉洛韦)北边的易北河上游地区。他对后勤补给的关心胜于对作战的考虑。毛奇通过电报和其各军团保持联系,企图寻找战机,打一场“坎尼之战”(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第三次布匿战争)。易北河军团奉命向南迂回,然后向北攻击,第一军团将向正东攻击,正在沿易北河谷向南推进的第二军团,将封闭包围圈。但事态的演变并不完全如计划考虑的那样周密。正在集中的普鲁士军队总数达22万人,贝内德克的军队包括19万名奥军和25000名萨克森军。
克尼格雷茨(或称萨多瓦)之战(1866年7月3日)
在一个大雨瓢泼的黎明,易北河军团和第一军团向奥军发动攻击。但由于电报机的故障,第二军团没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击的命令,而没有实施机动。由于过分匆忙,易北河军团没有充分地扩展其攻击线,而且其攻击跨过了第一军团的攻击道路。混乱的普军遭到奥军猛烈的反冲击和密集炮火的杀伤。到上午11时,普军的进攻被阻止,而且其预备队也投入了本已是非常密集的正面攻击。假使奥军在此时坚决地发动一次骑兵冲击,普军也许已被逐出战场。但是贝内德克却让骑兵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一名传令兵奔驶了30多公里,给王储送来了国王(实际上是毛奇)的强制性命令。随后,第二军团开始向北运动。下午2时30分,第二军团向奥军北面的防区实施攻击。在同一时间,K.Z.霍思洛厄—英厄尔芬根亲王非常英明地将普鲁土近卫军的预备队炮兵调上前来,对奥军中部实施毁灭性的轰击。普军的后膛击针枪比奥军的前膛枪先进,也使普军步兵获得了火力上的决定性优势。于是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贝内德克以其炮兵作掩护,开始顽强地撤退。奥军被决定性地打败,但并没有一败涂地。普军损失了近1万人,奥军损失45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尽管普军取得了胜利,但克尼格雷茨却成为向预定战场实施战场集中充满危险性的典例,因为其成功取决于精确的协同和同步(守时)。
地图01 奥普战争(1866年)
1866年6—7月,在意大利的作战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7月5日,法国出面调停 拿破仑三世曾期望双方在一场长期僵持的战役中两败俱伤,现在主动提出调停,俾斯麦以自己的条件接受了。
1866年8月23日,签署《布拉格条约》 奥地利将不得干涉其他的德国地区的事务。在美因河以北的德国诸邦组成以普鲁士王国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仍然维持独立的南部德意志诸邦,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联邦。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俾斯麦通过外交手段将德国北部诸邦变成了反法的北德意志联邦,这大大出乎拿破仑三世的意料。普鲁士试图在1870年中,以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更是使法国陷入了可能腹背受敌的战争威胁之中。拿破仑三世自认法国军队战无不胜,因此决定发动一场他认为不可避免的战争。
地图02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1870年7月15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两国立即开始动员。普鲁土的动员和军队的集结按照完善的计划来实施,并充分发挥铁路网的潜力。而法国的动员无计划,而且不彻底。
1870年7月16—17日,德国南部联邦加入对法联盟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开始动员。
1870年7月31日,普军的集结和计划 三个装备精良的普鲁士军团一共38万人,集结在莱茵河西岸的边界一线。第一军团有6万人,由K.F.冯·斯泰因梅 茨将军统率,位于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之间;第二军团有175000人,由F.卡尔亲王统率,位于宾根和曼海姆之间;第三军团有145000人,由F.威廉王储统率,位于兰道和盖默斯海姆之间。三个军团名义上均受国王威廉一世指挥,实际上由毛奇将军及其富有效率的总参谋部指挥。普鲁士的情报机构已侦知了法军全部的战斗序列。普军的目的是在战场上消灭法军,然后占领巴黎。另外,在确信奥地利不介入之前,还保留有一支95000人的军队。
1870年7月31日,法军的集结和计划 与普军形成对照的是,法军一共有224000人,分成8个独立的军,部署在从蒂永维尔到施特拉斯堡的边界之后,背靠梅斯—南锡—贝尔福要塞线,呈梯次配置。法军的运输是临时构成的,军需晶缺乏,部队不满编。拿破仑三世和其不称职的陆军部长E.勒伯夫元帅坐镇梅斯,亲自指挥。唯一的计划是民众高呼“进军柏林!”法军没有情报机构。拿破仑下令总进军。
1870年8月2日,萨尔布吕肯之战 这是普鲁士第一军团的部队和法国第二军之间的一个小战斗,该战仅使法军警觉到敌人就在附近。拿破仑三世迟迟才将其军队改编为2个军团,阿尔萨斯军团(包括最南部的3个军,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和洛林军团(包括剩下的5个军,由A.F.巴赞元帅指挥)。2个军团指挥官与他们各军的参谋部也没有什么联系。
1870年8月4日,魏森堡之战 由王储率领的军团,成四路前进,清晨时分,在劳特河畔,袭击了麦克马洪军的1个先头师。该军团其余2个军没有参加战斗,尽管有1个师在当天赶到。经过激烈的战斗,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法军部队伤亡1600人,700人被俘,普军伤亡1550人。麦克马洪率军后撒,并将兵力集结在劳特河畔一个树木丛生的高原防线上实施防御。
1870年8月6日,弗罗施维勒(沃尔特)之战 一支普军侦察队对麦克马洪军右翼实施强行侦察,被击退。王储调集其军团兵力,对法军两翼实施包围,同时以主要力量打击其右翼,并以150门火炮实施炮火支援。麦克马洪牺牲其骑兵,实施壮烈的自杀性冲锋,但不能阻止普军的包围。于是他以其预备队炮兵作掩护,撤至弗罗施维勒。在那里他坚持到夜幕降临,然后在8月7—14日,未受普军干扰地撤至马恩河畔沙隆。普军有125000人和312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8200人,1373人失踪。法军有46500人和119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10760人,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