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更为惊恐的是,此时遍及各省的抵抗运动使普军疲于奔命,而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地图02 围困中的巴黎(克虏伯大炮)
1871年1月10—12日,莱芒斯之战 在卢瓦尔河谷,普军打退了尚齐孤注一掷的进攻。后来由于部队的不稳,迫使尚齐向西撤退,但他仍然威胁着普军对卢瓦尔河流域的控制。
1871年1月15—17日,贝尔福之战 在法国东部,贝尔福是唯一仍然抵抗的法国边境要塞。布尔巴基率领极为缺乏经验的15万名法军,打退了由K.W.F.A.L沃德尔将军指挥6万名普军实施的攻击。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布尔巴基率军攻击利塞纳河畔的普军阵地。但由于他本人以及G.加里波第(为法国而战的志愿者)指挥不当,在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之后,布尔巴基被打败。普军损失近1900人,法军损失在6000人以上。布尔巴基试图自杀,未成,后被J.克林尚将军接替。随着E.冯·芒托费尔将军率普军援军赶至,克林尚发现自己陷入两支普军队伍的夹击之中,而背后是瑞士边境线。于是,他率83000名法军进入瑞土。
1871年1月26日,巴黎停战 1月19日,当国民自卫军调转枪口于同胞时,法军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击被彻底击退。一切希望都破灭了,而居民们已陷入饥饿的边缘,特罗许接到了停战协定。
1871年1月28日,《凡尔赛和约》;巴黎(有条件地)投降 所有守备要塞的正规军和国民别动队都变成战俘,环绕巴黎的要塞均被晋军占领。应法国要求,条款不包括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法国曾设想将他们变成警察,以控制骚动的巴黎居民。3月1日,胜利者高奏凯歌进入巴黎。
1871年1—2月,贝尔福要塞坚不可破 P.M.P.A.登福尔罗什留从1870年11月3日起,一直指挥要塞守军抵抗普军的围攻。他是一位工程军官,在要塞任职已达六年之久。他利用现有的工事,扩展了一条外围防御线,率领主要是由国民别动队和国民自卫军组成的17600名法军,实施了灵活机动的防御。1月下旬之前,普军都没能在内城火炮的射程内立稳脚跟,而以后的进展也依然缓慢。直到2月15日,仅是遵照设在波尔多的法国联合大会的命令,登福尔罗什留才向普军有条件地投降。守军获得战败者的最高荣誉:全副武装,高举旗帜,携带着所有辎重和可机动的装备,撤离贝尔福城。在105天的围困战中,守军损失约4800人,另有336名居民死于普军的炮击。普军伤亡约2000人。贝尔福的防御成为法国军队的辉煌史诗。
1871年5月10日,签署《法兰克福条约》 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以及洛林的西北部给德国,支付5000万法郎(1000万美元)战争赔款。在赔款支付前,普军的一支占领军将留在法国。
西欧和中欧
不列颠群岛
这一时期,大不列颠进行的战争都发生在海外,它们被记叙于与直接涉及的地区有关的章节。除了克里米亚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布尔战争(参见第十八章→非洲→南非→布尔战争),这两战都需要英国的人力和后勤支援,以实施成功的行动,其他战争对英国的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然而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维持力量均势的目的几乎可见于每一次冲突之中。
低地国家
比利时和荷兰都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两国成功地保持了中立。
法国
1851年12月2—4日,军事政变 摄政王(亲王)路易·波拿巴凭借军队的支持控制了巴黎。共和政体论者短暂的暴动在“大街上的屠杀”中被镇压。拿破仑获得了专政的权力。
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职 随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拿破仑一世的军国主义精神复活了。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法国和皮埃蒙特对奥地利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1861—1867年,墨西哥远征(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墨西哥→联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签署了《法兰克福条约》法国被迫割地并赔款。
巴黎公社(1871年)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公社的无产者政权 国民自卫军推翻了巴黎市政府,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国民议会与被解除的正规军逃到凡尔赛,巴黎公社宣布巴黎为自由城。直到在普法战争中于色当和梅斯被俘的法军(参见①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色当之战;②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梅斯的陷落)返回凡尔赛,并被重新武装起来。凡尔赛政府利用这支力量最后扼杀了这场仅仅存在72天的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被镇压下去后,凡尔赛政府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任意残害公社的战土。普鲁士占领军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没有介入。
1871年5月21—28日,“流血周” 进入巴黎城区后,政府军和起义者逐条街地战斗。当军队推进时,巴黎公社社员杀害了他们抓获的人质,其中包括巴黎大主教,烧毁了巴黎人旅馆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建筑物,还试图炸毁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万神殿。政府军极其残酷地镇压起义者。估计有2万巴黎人在血战中被杀死,但没有人们担心的报复行为。
1873年9月16日,普鲁士撤军 赔款的支付结束了普军的占领。
1873—1895年,在印度支那的扩张 法国殖民主义帝国在远东扩展(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越南)。
1881年,占领突尼斯 法国为在非洲继续扩张迈出了最有意义的一步。
1886—1889年,“布朗热主义”危机 G.布朗热将军要推翻政府的威胁虽从未实现,但此举加剧了在法国和其军队中已有的社会分裂。
1894……1906年,“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籍上尉军官A.德雷福斯被指控并判有充当间谍的叛国罪,而这实际上是总参谋部的一个同事——少校C.瓦尔森—埃斯泰拉齐伯爵所为。真相暴露后,又被军队中的贵族派系所隐瞒。最终,主要得益于E.左拉的雄辩之才,德雷福斯才被免罪昭雪,并从鬼岛释放。在这场激烈而艰苦的论战中法军几乎被瓦解。
西班牙
内部骚乱
1854年7月,西班牙革命 L.奥当奈将军和B.埃斯帕特罗将军推翻太后克里斯蒂娜的政府,并强迫她离开西班牙。在随后的14年中,西班牙的起义、暴动和破坏连绵不断。
1868年9月78日,西班牙革命 女王伊莎贝拉二世暴虐的专制统治再次引发了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J.B.托佩特海军上将。起义军在F.塞拉诺将军的率领下,于科尔多瓦附近的阿尔科莱阿打败了国王军。女王逃跑了,被正式废黜。由塞拉诺和J.普里姆将军领导的政变军政府试图维持秩序,但沸腾的西班牙仍然处于半无政府的状态。
1869年2月,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投票拥护继续实行君主政体。王位被奉献给许多欧洲的王亲,但均遭到婉谢。普鲁士努力促使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继承王位,这加速了普法战争的爆发(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1871—1873年,阿马戴奥一世 这位奥斯塔的公爵接受了王位,但由于西班牙人民不承认他的统治而不得不退位。
1873—1876年,第二次卡洛斯战争(参见第十七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战争极端残酷,内战再次使西班牙分裂。
1873—1874年,共和国宣告成立 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由激进分子宣告成立,但很快即倾覆了。塞拉诺重掌政权,而卡洛斯主义引起的无序与骚乱仍在继续。
1874年11月24日,阿方索十二世登基 军事政变将伊莎贝拉之子推上了王位,君主立宪制得以建立。
1876年2月,唐·卡洛斯出逃 西班牙慢慢地恢复了平静与安宁,
外部争端
1859—1860年,对摩洛哥的战争 在西班牙休达飞地边境发生的一些小事件使西班牙在1859年10月对摩洛哥宣战。1860年2月,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得土安。同年4月,在英国的干预下,双方议和。西班牙扩大了休达飞地,得到了一笔赔款,并获得对摩洛哥大西洋海岸地区模糊其词的权力,这使该地区最终变成了西班牙的伊夫尼飞地。
1861—1862年,插足墨西哥(参见第十八章→美洲→墨西哥→联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1861—1864年,吞并圣多明各的企图失败(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864—1865年,与秘鲁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南美洲→秘鲁和西班牙的战争)
1865—1866年,与智利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南美洲→太平洋战争)
1895—1898年,古巴革命 古巴持续几十年的暴动渐渐高涨,并最终导致了西班牙—美国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北美洲→美国→西班牙—美国战争)。该战争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群岛。
普鲁士与德意志
1850—1871年,德国的统一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邦内部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在促进着德国的统一。然而奥地利—匈牙利、普鲁士和邻近的法国之间相互敌对,其周围的德意志诸邦也纷争不断,这一切使绝大多数德国人的统一梦难以成真。统一的最终完成以及随即的德国帝国的出现,应主要归功于两位普鲁士贵族的共同努力。一位是普鲁士的首相,政治家O.冯·俾斯麦伯爵;一位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长官,H.C.B.冯·毛奇将军。俾斯麦谨慎而大胆地策划了三次战争,而毛奇则以其军事天才将之推向胜利。在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他们一起实践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外交的继续和发展。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1864年
普鲁士多少是有点不太情愿地和奥地利一起,以武力解决了曾长期困扰列强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难题(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暴动)。
1864年2月1日,入侵丹麦 F.卡尔亲王率领晋军,在少量奥军的协助下,向北侵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奥军参战的是由W.冯·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率领的一支小型海军分舰队,他们突破了丹麦军在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封锁线。
1864年3月15日—4月17日,围攻迪佩尔 F.卡尔率军包围了丹麦军的要塞,猛袭后最终攻克了迪佩尔。丹麦军死伤1800人,3400人被俘。普军损失很小。随后,普军发动海陆联合进攻夺取阿尔斯岛。
1864年4月25日—6月25日,休战 英国试图调停,但被俾斯麦挫败。
1864年7月26日,再次侵入丹麦
1864年8月1日,丹麦求和 丹麦放弃对有争议省份的一切权利。
1864年10月30日,签署《维也纳条约》 和约批准了8月份的协议。
1865—186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冲突 俾斯麦转而致力于夺取对被占省份的全部控制权,以巩固普鲁士在北德意志的支配地位。他向先前的合作者奥地利施压,试图将其赶出共同占有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并以此为据宣战。普鲁士利剑在握。其军队经过毛奇、A.T.M.冯·罗恩将军(陆军部长)以及芒托费尔的努力已兵强马壮,今非昔比。他们装备了后装火炮和新式轻武器(击针枪),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