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将军(陆军部长)以及芒托费尔的努力已兵强马壮,今非昔比。他们装备了后装火炮和新式轻武器(击针枪),而且经过了短暂的丹麦战争的炮火洗礼。
1866年,奥地利—普鲁士战争 俾斯麦迈出了实现其德国帝国梦想的第二步。
1868—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冲突 法国是俾斯麦实现其梦想的主要障碍。这位足智多谋的首相秘密地获得了德国诸小联邦的支持,然后诱使拿破仑三世实施尚不成熟的战争。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1月18日,德国帝国的建立 在围攻巴黎的同时,普鲁士国王威廉在凡尔赛宫被宣布为联合的德国(不包括奥地利)的皇帝。至此,俾斯麦努力的目标实现了。
1879年10月7日,奥地利—德国同盟 为了在中欧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俾斯麦使这两个主要的日耳曼强国达成了谅解与合作。
1881年7月18日,三皇同盟 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三皇松散的同盟是反英的,并在表面上是亲土耳其的。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使协议的签订耽搁了一段时间——俄国加入该同盟是三心二意的。
1882年5月20日,三国同盟 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的条约主要是反法国的;然而,除去意大利,它亦是反英国的。
1890年3月16日,俾斯麦的退职 作为帝国的缔建者,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形成是其事业的顶峰。但由于与威廉二世存在较大分歧,他退出了国家统治人的行列。那位年轻的军国主义的德国皇帝随后扩充了其在中国和非洲的殖民地,并通过对土耳其实施军事和经济的援助,扩大在近东的殖民统治。
1895年6月,基尔运河的开通 它的开通为德国提供了一条沟通北部至波罗的海的捷径,并避开了斯堪的纳维亚海峡。
奥匈帝国
1850—1900年,奥地利插手巴尔干半岛 奥地利逐渐扩大其在巴尔干半岛诸国的影响和势力,并逐渐损害了土耳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也损害了俄国的利益。在所有于该期独立的巴尔干国家中,奥地利对其影响力最大(参见第十八章→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
1859年,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1866年,七周战争(参见①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普战争;②第十八章一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意大利
1850—1870年,意大利的统一 促进意大利统一的力量与同一时代正在促进德国统一的力量相仿,然而更为复杂,同时促使易激动和猜疑的意大利爱国者更为团结的因素是,奥匈帝国仍然占有意大利北部的大部,而奥匈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是整个意大利半岛不可相比的。意大利诸国中最为坚定和富有恒心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成为结束奥地利支配地位而统一意大利的核心力量。皮埃蒙特的首相C.B.D.加富尔伯爵的初衷仅在于增强其本国的力量和威望,现在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的缔造者。不过在奋力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中,面对主要军事领导人物、意大利的爱国者和冒险家G.加里波第,加富尔很快便在公众的心目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858年7月20日,法国和皮埃蒙特结盟 通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协助英法而获得的好感(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加富尔同拿破仑三世秘密达成了正式条约。根据该条约,法国将出兵帮助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的北部,如果这不会导致法国侵略意大利的话。驱逐奥地利以后,意大利将合并为罗马教皇管辖之下的四个联邦之一。作为报酬,法国将获得萨凡和尼斯。
1859年4—7月,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
1860年4月4日,那不勒斯起义 那不勒斯王国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在意大利和国外引起了广泛的谴责。
1860年5月11日,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 在加富尔和皮埃蒙特国王V.伊曼努埃二世的暗中支持下,5月5日,加里波第率领其千人“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在西西里的马尔萨拉登陆。随后向内陆进军,并鼓动当地人民反抗那不勒斯王国。5月15日,在卡拉塔菲米,他打败了那不勒斯军队。5月27日,攻占巴勒莫。接着他向东进军,7月20日,在墨西拿附近的米拉佐,他再次打败了那不勒斯的军队。
1860年8月22日,渡过墨西拿海峡 在英军的帮助下,加里波第率军渡过海峡,跨上意大利半岛,向那不勒斯挺进。
1860年9月7日,夺取那不勒斯 加里波第轻而易举夺取了那不勒斯。随后准备进军罗马和威尼斯。
1860年9月10日,皮埃蒙特侵入教皇诸邦 教皇的诸邦发生了骚乱,加富尔以此为借口派军越过边界侵入。9月18日,教皇的军队在卡斯特尔菲达多被彻底击败。皮埃蒙特军继而向南前进,去和在那不勒斯的加里波第会合。与此同时,法军占领了罗马,一支法军舰队沿那不勒斯海岸占领阵地,以阻止意军对罗马教皇领地的任何攻击。
1860年10月26日,沃尔图诺之战 加里波第,在10月1日击退那不勒斯军的一次进攻后,于该战大败军心涣散的那不勒斯军,并向加埃塔进军。
1860年11月3日—1861年2月13日,围攻加埃塔 那不勒斯国王弗朗西斯二世率领12000人,对意大利的联军背水一战。1月19日,法国舰队撤走,皮埃蒙特的战舰得以从海上轰击加埃塔,迫使那不勒斯军投降。
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 全意大利国会(不包括罗马四周教皇领地的代表)宣布成立意大利联合王国,V.伊曼努埃成为第一位立宪的君主。加富尔在其梦想实现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死去了。由于法军继续占领着罗马,加里波第无法实现其将教皇所辖有的联邦纳入意大利王国的愿望。
1862年3—10月,加里波第对罗马的行动 在V.伊曼努埃的暗中支持下,意大利爱国者组织了几次零星的战斗试图攻克罗马,均未成功。加里波第将志愿者召至麾下,8月24日从墨西拿海峡出发向罗马进军。意大利政府由于不能支持在罗马的公开反法行动,于是派军在意大利半岛之端拦截加里波第。
1862年8月29日,阿斯普雷蒙特之战 意大利正规部队打败了加里波第的志愿军,其本人也负伤被俘。随后加里波第及其追随者很快被释放。
1866年5月,意大利与普鲁士结盟 拿破仑三世对缔结该盟表示赞同。
对奥地利的战争(1866年)
1866年6月20日,意大利宣战 奥地利—普鲁士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奥普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对奥地利宣战。
1866年6月24日,第二次库斯托扎之战 A.阿尔贝特率奥军8万多人与V.伊曼努埃率领的意军12万多人交战。由于意军指挥拙劣,被奥军各个击破。该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个临时组建的奥军骑兵旅虎虎有生气,令人震惊地打退意军的多次攻击。意军在一片混乱中撤过明乔河,死伤3800人,失踪4300人。奥军伤亡4600人,失踪1000人。随后,奥军很快撤退去防御普鲁士军对维也纳的进攻。
1866年7月,加里波第的阿尔皮内战役 加里波第指挥一支较小的志愿军部队,7月3日在洛德罗内,7月10日在蒙特阿赛罗,7月16日在孔迪诺,7月19日在安波拉,以及7月21日在贝泽卡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当俾斯麦明确地告诉意大利,他不同意意大利占领特伦蒂诺蒂罗尔时,加里波第被命令撤军了。
1866年7月20日,利萨海战 在利萨(维斯)岛外的海上,海军上将W.冯·台盖豪夫伯爵指挥一支由7艘小型铁甲舰和14艘木质舰组成的奥军舰队,攻击海军上将C.T.D.佩桑诺指挥的由10艘铁甲舰和22艘木质舰组成的意军舰队。意军舰队列成很长的纵队队形。奥军舰队以楔形队形,直插意军舰队,不顾意舰的火力,而进入近距离范围,一举突破意军舰队编队,打沉了意军3艘铁甲舰,并使之损失1000人。意军其他舰只脱离战斗,撤走了。
1866年10月12日,签署《维也纳条约》 战争的结局是意大利获得了威尼斯,其实早在7月3日,拿破仑三世已友好地将它奉还于意大利。
1866年12月,法军撤出罗马 加里波第抓住这一机会,率领其志愿军进攻罗马,以推翻教皇的统治。其企图和行动均得到了意大利政府公开与不公开的支持。然而在1867年1—9月间,加里波第均没能成功,反而导致拿破仑三世在撤军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派回一支法军。
1867年10月26日,法国远征军抵达罗马 C.A.德·法伊少将指挥一支约2000人的法国远征军在奇维塔韦基亚登陆,接着抵达罗马。与此同时,加里波第再次入侵罗马,到达蒙托罗顿多,10月24日,在那里他打败了一支教皇的小部队。
1867年11月3日,门塔纳之战 加里波第4000多人的志愿军与由教皇的3000人的部队和法军2000人的正规部队组成的联军遭遇。法军已装备了快装步枪。联军横扫了“红衫军”并使之损失惨重,“红衫军”逃回意大利境内,丢下800名俘虏。他们全被意大利当局逮捕。
1870年9月20日,意军占领罗马 由于普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撤出罗马,R.卡多尔纳将军率意军6万人包围了罗马。经短时的炮击,打开一个突破口,意军开始涌入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命令其部队停火。
1870年10月2日,意大利正式吞并罗马 经过全民投票,罗马城被宣布为意大利的首都。
1887—1896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参见第十八章→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和红海→对意大利的战争'
东欧
俄国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洲主要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1861年2月2日,华沙大屠杀 在俄属波兰境内的骚乱最终演变为在华沙都城的大规模示威行动。俄国军队向示威的人群开枪,杀死了很多人。随后,零星的起义、暴动遍布该地区。
1863—1864年,第二次波兰革命 1863年1月,波兰游击队向沙俄占领军发起攻击,暴动很快便蔓延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虽然起义军进行了持久的抵抗,俄国终以残酷的镇压手段在1864年5月镇压了起义。
1864—1876年,征服浩罕、布哈拉和基发(花刺子模) 随着稳步的军事推进,俄国在中亚实施殖民扩张。1881年,俄国征服吉尔吉斯人和土库曼人部落,并最终将其并入整个里海彼岸地区。
1877—1878年,俄国—土耳其战争(参见第十八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俄国—土耳其战争)
1884—1885年,征服梅尔夫 俄国吞并中亚地区最后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公国,并由此和阿富汗接壤。这加剧了英国与俄国的殖民竞争和两国的紧张关系。
1885年,与阿富汗的边界事件 俄国军队和阿富汗军队的边界交战演变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当英国表明其将站在阿富汗一边实施干预的决定后,事情才得以和平解决(参见第十八章→南亚→阿富汗→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1891—1894年,法国—俄罗斯同盟 这一同盟条约是针对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三国同盟而结成的(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普鲁士与德意志→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战争)。
巴尔干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