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胜利,并迫使土军退到卡尔斯和埃尔祖鲁姆两个主要的要塞。俄军立即包围了卡尔斯要塞。11月18日,在围困一个月后,俄军经过精心筹划,勇夺卡尔斯要塞。尽管山区的冬天异常寒冷,但俄军仍乘胜战斗,到该年年终,俄军还在和埃尔祖鲁姆要塞的土军进行艰苦的交战。1月31日,当达成停战协议时,俄军正严重地威胁着土军要塞。
1878年1月,在欧洲地区的最后战役 俄军决定在巴尔干山脉实施一次冬季战役,随后,便转身来对付苏莱曼帕夏统率的希普卡之南的土军。俄军在宽广的战线上推进,俄军将军F.拉德斯基、斯科别列夫、古尔科和亲王伊梅拉廷斯基以机动制胜了过于分散的土军。
1878年1月8—9日,塞诺瓦之战 斯科别列大集中其几路军队对付位于希普卡山口之南的维西尔帕夏,他围歼了全部土军,俘获了36000名土军。1月17—19日,俄军压向普罗夫迪夫和阿德里安堡,而此时,苏莱曼的5万军队仍被远隔于西面。经过一些小的交战后,在1月28日,土军将军越过山脉逃到伊诺斯的爱琴。他的部队则渡过海峡到达君士坦丁堡。1月30日,俄军已兵临土耳其首都城外的卡塔尔卡防线。1月31日,停战随之而来。
1878年3月3日,签署《圣斯特凡诺条约》 土耳其支付大笔赔款,并且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独立。保加利亚则成为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俄国获得了阿尔达汗、卡尔斯、巴统和巴亚济迪。
1882年,德国军事使团到达土耳其 在原来的使团团长死后,K.冯·D.戈尔茨上校在1883—1895年间任团长,在以后的33年间,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土耳其。
1896年2月,在克里特的起义 当地的希腊人奋起反抗土耳其的统治。希腊介入,促成战争。
1897年4月17日—9月18日,希腊—土耳其战争 希腊王储康斯坦丁率领的希腊军在塞萨利和伊庇鲁斯两次类似的战役中均被埃迪赫姆帕夏率领的土耳其军打败。双方统帅部的指导都非常拙劣。通过俄国沙皇的调停,5月19日,达成停战协议,9月18日,和平条约生效。
波斯
1850—1854年,俄国征服锡尔达里亚河谷 俄国人的影响渗透到波斯的中亚边界。
1855年,侵入阿富汗 波斯国王纳斯尔丁在和阿富汗地方统治者进行了错综复杂的谈判之后,不顾英国的警告,在1856年出兵占领了阿富汗的赫拉特。
1856年11月—1857年4月,与英国的战争 11月1日,英国对波斯宣战。翌年1月,英军攻占波斯湾的布什尔港。J.乌特勒姆爵士率2个印军师侵入波斯,波斯随即向英国求和并撤出了阿富汗。
1878年,俄国在波斯的军事影响 一支俄军训练使团帮助波斯建立一个哥萨克旅,这是俄国征服中亚时期其影响逐渐增强的具体体现(参见第十八章→东欧→俄国→征服浩罕、布哈拉和基发)。
非洲
非洲就好像一个诱人的廉价柜台,欧洲列强都疯狂地加入到抢购热潮中,为着各自的利益想方设法地在黑大陆上开辟出一块殖民地,法国和英国不但彼此之间,而且与后来者,诸如德国、意大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此建立了长期的立足点,并力求永久地占有这些领地。慢慢衰落的奥斯曼帝国也竭力守住他们在北非的财产,然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这些殖民强国来说,为了维持和扩大其领地则必须要采取军事行动。在整个非洲大陆,有许许多多的小战争此起彼伏并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
埃及和苏丹王国
1863—1879年,伊斯梅尔的统治 伊斯梅尔名义上是土耳其苏丹王国封臣,他试图使埃及现代化,但在埃及发展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巨额外债。结果埃及陷入英国和法国的双重控制,特别是在英国以贷款利息从伊斯梅尔那里换取了苏伊土运河(1869年完工)之后更是如此。伊斯梅尔通过在其军队中服役的英国和美国军官的帮助,1865—1875年征服红海沿岸地区,1871—1875年征服苏丹王国,可说是既有成功亦有挫折。
1874—1879年,埃及征服尼罗河上游地区 在经过对当地部落王国及阿拉伯奴隶贩卖者的一系列小的征战之后,埃及在远至艾伯特尼安萨湖畔的温约罗的尼罗河上游地区建立了军事控制。
1875—1879年,对阿比西尼亚的战争 在奥斯曼帝国的授意下,埃及不断向东扩张,1865年控制了萨瓦金和马萨瓦,使阿比西尼亚面临被切断出海口的威胁。1872—1875年,当埃及以武力占领了哈勒尔及其附近的沿海港口后,阿比西尼亚国王约翰向其宣战,调集军队抵抗伊斯梅尔的军队。1875年11月13日,在贡德特,埃及军队几乎被全歼。1876年3月25日,在戈腊,埃及实施第二次远征的军队亦被打败。
1879年6月25日,伊斯梅尔被废黜 土耳其苏丹任命伊斯梅尔的儿子陶菲克为其继任者。
1881年2月1日,A.阿拉比发动起义 这场反对土耳其和外国控制的起义最后演变为反基督教的冲突。
1882年5—6月,在亚历山大的骚乱 5月,法国和英国海军舰队汇集于亚历山大。6月11日,约50多名欧洲人被一伙当地的暴民惨杀。
1882年7月11日,英军炮击亚历山大 法国拒绝与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爵士合作实施报复行动。随后G.沃斯莱爵士率25000名英军在伊斯梅利亚登陆。
1882年9月13日,泰勒凯比尔之战 阿拉比的起义军有38000人和60门火炮,沿铁路线和淡水渠筑工事设防。在最初的一些小的交战后,英军发动了一次夜间袭击,将埃军击溃。该战,埃军2000人阵亡,500人受伤;英军58人阵亡,379人受伤,22人失踪。随后英军实施追击,使阿拉比的军队彻底崩溃并投降。英军得以控制埃及政府。英军留下1万人,其余部队回国。
1883年,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原名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生于苏丹栋古拉,自称是预言者,领导了伊斯兰教托钵僧的起义,起义的浪潮席卷整个苏丹。11月3日,马赫迪的部队在欧拜伊将前印度军队的指挥官W.希克斯将军率领的1万人的埃及军队全部消灭。1884年2月4日,在萨瓦金附近的埃尔特博,马赫迪的副手O.迪格纳成功地向埃及红海港口进军,消灭了另一支英裔埃及人的部队。英国命令埃及撤出苏丹。
1884年1月18日,戈登抵达喀土穆 英国政府派遣C.戈登将军(中国通)前去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合处的喀土穆监督埃军撤出苏丹。2月,马赫迪的部队包围了喀土穆城。
1884—1885年,围攻喀土穆 戈登的守军被围攻了将近一年,与此同时,在英国,公众舆论强烈批评英国政府在是否救援问题上表现出的犹豫不决。1884年10月,沃斯莱将军率一支解围远征军从瓦迪哈勒法出发向南推进,但为时已晚。
1885年1月26日,喀土穆易手 马赫迪的军队将喀土穆的守军全部消灭。因遭到几次阻击,沃斯莱的援军于两天后才赶至,后奉令撤退。
1885年6月21日,马赫迪卒 其追随者,狂热的伊斯兰教托钵僧哈里发·阿卜杜拉接替了他,并很快完全控制了整个苏丹。
1896—1898年,重新征服苏丹 鉴于法国和意大利殖民主义者在尼罗河河谷的势力不断增长,英国决定重占苏丹。埃及军队的高级军官H.基钦纳爵士少将率领一支英埃联军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征服。英埃联军在一支内河炮艇舰队的掩护之下沿尼罗河北上。为了保障后勤供应,英埃联军边前进边修筑一条铁路。尽管马赫迪派军队不断袭扰,英埃联军仍节节胜利。主要的战斗行动有,9月21日攻占栋古拉,1897年8月7日夺取了阿布哈迈德,1898年4月8日,在阿特巴拉河之战中打败了马赫迪派的部队。阿卜杜拉和迪格纳将其部队集中在喀土穆以北尼罗河畔的恩图曼坚固的防御阵地周围。
1898年9月2日,恩图曼之战 基钦纳带领约26 000人,其中一半是英军正规部队,另一半是训练有素的埃及部队,占领离恩图曼6.4公里的埃盖嘎的筑垒营地。阿卜杜拉率兵4万,以其部落民族特有的勇敢面对机关枪和现代轻武器,发起徒劳无效的冲锋,被击退且损失惨重。随后,基钦纳向恩图曼发起反击。伊斯兰教托钵僧重整旗鼓,攻击英军的右翼和后部,H.A.麦克唐纳爵士指挥1个苏丹人旅打退了僧徒两次连续的冲击。几乎在同一时间,2000名伊斯兰教托钵僧从其埋伏处跃出突袭基钦纳的右翼,英军第二十一长矛骑兵团发起传统样式的冲锋,横扫战场,一举结束了战斗。骑兵团本身伤亡了20%,哈里发的部队落荒而逃。随后,英军和埃军骑兵实施追击,基钦纳率主力部队开进恩图曼。马赫迪派的军队阵亡1万人以上,估计伤者亦有这个数字,5000人被俘。基钦纳的部队损失近500人。
评论:恩图曼之战的重要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重新确立了英国—埃及对广大的尼罗河流域的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它第一次真正地显示了机关枪潜在的火力威慑性(基钦纳的炮兵中有20挺机关枪)。基钦纳成为了英国的民族英雄。
1898年9—11月,“法绍达”事件 1898年7月,一支法国的军事和探险远征队在J.B.马尔尚少校的带领下抵达尼罗河畔的法绍达,显而易见是想为法国在尼罗河左岸获得一个立足点。随后,基钦纳率军逆流而上向法绍达进军。与此同时,英国向法国发出威胁,如果其远征队不撤走将引发战争。11月3日,奉巴黎之命,马尔尚率队撤离法绍达。
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和红海
1854—1855年,L.喀萨成为埃塞俄比亚皇帝西奥多
1854年,L.喀萨在塔纳湖畔的戈尔戈拉打败拉斯·阿里和拉斯·乌比耶的联军,有效地控制了埃塞俄比亚北部和中部。次年,他废黜了国王约翰三世,并征服了绍阿省,随后,他自立为埃塞俄比亚皇帝,称特沃多罗斯(西奥多)二世。
1855—1868年,西奥多二世的统治 他积极致力于国家的现代化和政府的改革。1856年他将首都由贡德尔迁至马格达拉。然而他的妻子和两位值得信赖的英国顾问的死致使他变得颓靡暴戾,在其后半期的统治中做出了许多极端而反常的行为。
1867—1868年,英国远征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拘押并杀死了几名英国使节,引发了英国远征。约32000名装备优良的正规部队在R.内皮尔爵士的率领下,于红海沿岸的穆尔库托(祖拉)登陆,并向内陆挺进。1868年4月10日,在阿罗盖之战中,大败西奥多的部队,西奥多自杀身亡。4月13日,踏平首都马格达拉。5月,远征军在达成其目的后,撤离了埃塞俄比亚。
1869—1872年,埃塞俄比亚内战 在持久的冲突和争斗之后,提格雷的卡赛酋长打败了几个对手,重新统一其国家,并成为约翰四世。
1875—1879年,对埃及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非洲→埃及和苏丹王国→对阿比西尼亚的战争)
1878年,征服绍阿
1882年,约翰和绍阿的曼涅里克之间的战争 约翰取得了胜利,并指定曼涅里克为其继任者。
1882年,意大利在阿萨布和厄立特里亚的殖民地 1885年,意大利殖民活动扩张到马萨瓦。
1884年,对马赫迪的战争 约翰的军队帮助英军撤出加拉巴特和卡萨尔。
1884年,英国和法国在索马里沿海的保护领地
188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红海沿岸地区导致了战争。1月26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