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1—1893年,在德属东非地区的“瓦海海”战争 起义被德军镇压。
1893年,英国取得对乌干达的统治权
1896年,桑给巴尔暴动 被英军海军的炮击平息。
1897—1901年,乌干达兵变 在这个英国保护国,敌对的法国利益不断增大,宗教矛盾不断激化,更促使骚乱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英军苏丹人部队的兵变使问题更加复杂化。1899年,国王姆旺加被打败并抓获。1900—1901年,印度军队开来后,暴动才得以控制。
西非
约1850—约1880年,隆达政权的衰落 由于受到来自东非的奴隶贩子的压力,以及来自东南方向部落的侵蚀,隆达主权逐渐衰弱。
1850—1864年,哈吉·奥马尔的圣战 1852年,奥马尔率军从设在几内亚(参见第十七章→非洲→西非→哈吉·奥马尔崛起)的基地出发征服附近的班巴拉的领地,夺取了塞内加尔河上游地区的采金地,1854年征服了班巴拉的卡塔尔王国。1856—1859年,奥马尔率军在征服其家乡福塔托罗一带时,引发了和法国的战争。在塞内加尔,他的军队被L.L.C.弗代尔布上校指挥的法军打败。他转而向东,1861年,在早期对艾哈迈德·伊本·哈马迪圣战(参见第十七章→非洲→西非→马西亚圣战)的基础上,他的军队夺取了塞古、马西纳。1863年,他夺取了廷巴克图。1864年,他在镇压马西纳的暴动时被打死。
1860年,德国在喀麦隆海岸建立前哨阵地
1864……1890年,图库罗帝国寿终正寝 帝国由于受到奥马尔的亲戚及前官员争夺统治权的冲击与损害,他的儿子A.塞库不能对其帝国的边缘地区建立牢固的控制。为减少国家的混乱,他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遣散军队,这使法国能在1885—1890年期间没有遭到严重的抵抗便侵入帝国,并建立许多要塞。1890……1892年,法国蹂躏了图库罗帝国的大部分领土。1893年塞库被抓获,卒于1898年。
1873—1874年,第二次阿散蒂战争 1863—1872年,为争夺海岸地区和阿散蒂进行了争斗,阿散蒂军队攻入沿海地区,导致了和英国的战争。一支英国远征军在少将G.沃斯莱爵士的率领下在阿散蒂沿海登陆并向着在内陆的都城库马西进军,迫使阿散蒂军队撤出了沿海地区,1874年2月,英军将阿散蒂都城库马西夷为平地。虽然人员伤亡不很严重,但阿散蒂联邦被战败震撼,一些主要的部落迁移了。
1877—1885年,比利时在刚果的侵犯 最初,比利时的行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但随后比利时控制了该地区。1885年,该地区被宣布为—个独立的联邦,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对其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权。法国便加紧向刚果的西部和北部实施殖民活动,以限制比利时控制的地区。
1883—1890年,法国的扩张 法国对以达荷美边境及尼日尔河上游为中心的地区进行扩张,打败了图库罗人和其他的部落。
1883—1893年,祖贝尔崭露头角 他是位半阿拉伯半黑人血统的冒险家,曾为英国在苏丹对埃及的战争中效力,他征服了古老的苏丹统治的国家博尔古。随后,他开始向附近的地区扩张,并与法国发生冲突。
1884年,德国保护国的建立 德国控制了多哥和喀麦隆海岸地区。
1885年,西班牙和英国的保护国 西班牙控制了里奥—德奥罗和西班牙几内亚。英国宣布控制尼日尔河下游地区,以阻止法国的进一步扩张。
1885—1886年,第一次曼丁哥—法国战争 法军打败了象牙海岸诸部落好战的统治者萨摩利。1889年,法国建立其保护国。
1889—1892年,法国征服达荷美 1889年,贝汉津继格莱成为达荷美国王,随即在1889—1890年与法国爆发了短暂的战争。法国随后在1892年派去了一支大规模的远征队,A.A.多兹上校指挥法军打败了达荷美军队,并建立了一个保护国。贝汉津被流放到西印度群岛,并于1894年死在那里。1893—1899年,遍布于达荷美的动乱与起义不断地困扰着法国。
1892—1893年,阿拉伯奴隶贩子在刚果河上游地区的猖獗 由于欧洲人不断干涉他们的贩卖活动,零星的冲突便不断发生,并向较远的东部蔓延。最后,比利时军队干息了争端。
1893年,法军在尼日尔河对图阿累格人的作战行动 法军占领了詹内和廷巴克图。
1893—1894年,第三次阿散蒂战争 阿散蒂人在新国王普雷姆培的领导下不断袭击英军,最后遭镇压,阿散蒂人被迫接受英国的保护。
1894—1895年,第二次曼丁哥—法国战争 萨摩利摆脱法国的控制,并粉碎法国在曼丁哥建立一个保护国的企图。
1895—1896年,第四次阿散蒂战争 1896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普雷姆培国王屈服于英国的最后通牒,但英军直至镇压了一次大规模暴动'参见第十九章→非洲→阿散蒂暴动(黄金海岸或加纳)',才完全占领该地区。
1897—1899年,英军征服尼日利亚北部 英国授权F.卢格德爵士组建军队,于是他带领英军一个连侵略了比达和伊洛林的福拉尼酋长国。
1897—1898年,英法在尼日利亚的争端 两国差一点诉诸于战争,但最后还是和平解决了争端,英国仍然占有今尼日利亚地区(“法绍达”事件;参见第十八章→非洲→埃及和苏丹王国→“法绍达”事件)。
1897—1900年,刚果河上游地区的巴特特拉战争 这个好战的部落最终被比利时军队征服。
1898年,第三次曼丁哥—法国战争 9月29日,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交战后,法军打败并抓获了萨摩利,完全摧毁了曼丁哥政权。
1899—1900年,法军征服乍得地区 法军调集在刚果和阿尔及利亚的部队经过苦战,于1900年4月22日打败了祖贝尔。
马达加斯加
1859年,法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保护国
1863年,马达加斯加起义 亲欧洲人的国王拉达马二世推翻并被杀死。1882年,法国宣布建立一个保护国遭到霍瓦政府的反对与抵制(参见第十七章→非洲→马达加斯加)。
1883—1885年,对法国的战争 1885年6月13日,法国军舰轰击马任加和塔马塔夫,法军在该处登陆。经过一番混战,马达加斯加接受了法国的保护。然而,骚乱仍然不止。同时霍瓦军得到英国人的训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由英国人指挥。
1894年6月16日,法国进一步的要求遭拒绝 随后,法军在12月12日炮击塔马塔夫。一支15000人的法国远征军在J.C.R.A.迪谢纳将军的率领下向马达加 。斯加驶近。
1895年2月,法军的征服 法军开始在马任加登陆,并缓慢地向内陆推进,同时构筑一条可靠的交通补给线。9月30日,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塔那那利遭到炮击,旋即投降。随后在内地爆发了严重的暴动。
1896年8月6日,法国宣布马达加斯加为其殖民地 法国将军废黜了女王拉纳瓦洛娜二世,并建立了一个军政府。随后,实施积极的作战行动,扑灭了所有的暴动。至1905年,法军完全平定马达加斯加。
南亚
阿富汗
1850—1855年,阿富汗恢复对异己地区的控制 多斯特·穆罕默德主要通过1850年征服巴尔赫和1855年征服坎大哈,在广大地区建立了牢固的控制。
1855年,《白沙瓦条约》 该条约使阿富汗正式退出第二次锡克战争(参见第十七章→南亚→阿富汗→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确认英国吞并白沙瓦领地,并且确定英国将支持阿富汗反对波斯在赫拉特的统治(参见第十八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侵入阿富汗)。1857年,波斯撤离赫拉特,让该地区实行自治。多斯特·穆罕默德立即前去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在印度土兵起义期间(参见第十八章→南亚→印度→印度士兵起义),他一直忠于其同盟英国。
1863年5月26日,夺取赫拉特 在长期的冲突和围困之后,赫拉特被纳入中央控制之下。不久,多斯特于6月9日卒,其子谢尔·阿里汗继承王位。
1863—1879年,内部的混乱 激烈的王权斗争削弱了国力,当谢尔·阿里被其握有军权的堂兄阿卜杜拉·拉赫曼打败后,他寻求俄国的帮助,并逐渐敌视英国。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年)
1878年11月,英军侵入阿富汗 当谢尔·阿里不顾英国反对他继续亲俄的警告,英军在F.罗伯茨将军(后成了勋爵)的指挥下从印度出发,成三路推进,夺取了阿富汗边界关口。12月2日,英军在派瓦尔山口打败了谢尔·阿里的军队。阿里逃跑,其子阿古柏汗(雅各布)代替了他,于1879年5月同英国签订了条约。L.卡瓦尼亚里爵士任英国驻喀布尔总督。
1879年9月5日,卡瓦尼亚里被刺 作为报复,罗伯茨率一支野战部队从古勒姆和坎大哈向喀布尔进军。
1879年10月6日,查拉西亚之战 罗伯茨以7500人的部队携带22门火炮打败了阿富汗8000人的部队,10月12日,占领喀布尔。阿古柏国王退位,逃走并寻求英国的保护。
1879年12月23日,谢尔布尔之战 号召对异教徒—英国军队实施圣战,阿富汗征募了一支总数达10万人的大军。罗伯茨的宿营地遭到包围,他率军突围而出,并打击阿富汗军的翼侧,才完全驱散了敌人。随后全部英军部队在D.斯图尔特的统率下继续实施镇压,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
1880年6月,阿尤布汗的攻势 阿古柏的兄弟阿尤布汗在1879年1月战争之初,就已夺取了赫拉特的控制权,宣布继承王位,并率25000人向坎大哈进军。坎大哈英军指挥官J.普里姆罗斯中将派遣G.R.S,巴勒斯准将率2500多人的英印旅赶往西北方向约80公里远的迈万德阻截阿富汗军。
1880年7月27日,迈万德之战 巴勒斯率军攻击阿富汗军的阵地,但是其炮兵很快耗尽了所有弹药。随后,阿尤布迂回英军的翼侧,击溃了印度军队,并包围了英军1个步兵营,将其一举全歼。剩下的英军逃脱了。阿尤布继续进军去围攻坎大哈。
1880年8月9日,罗伯茨的进军 罗伯茨从喀布尔出发去截击阿尤布。他带领1万人以及特别编组的运输队,用22天行走了504公里的山路,抵达坎大哈。
1880年9月1日,坎大哈之战 罗伯茨立即发起攻击,完全击溃阿富汗军,缴获所有装备,阿尤布逃回赫拉特。该次战斗结束了战争。随后,建立丁以阿卜杜拉·拉赫曼(参见第十八章→南亚→阿富汗→内部的混乱)为国王的亲英政府。1881年英军撒出阿富汗。
1881年,阿尤布第二次夺权 随着英军的撤走,阿尤布率部再次攻击坎大哈,打败了拉赫曼派出的一支军队,并于7月27日夺占该城。拉赫曼亲自出征,于9月22日击溃反叛军。阿尤布逃到波斯。拉赫曼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政府。
1885年3月30日,“潘遮”事件 1884午,俄军占领梅尔夫(马雷——译者注),随后,俄军越过有争议的阿富汗边界,与拉赫曼的军队发生冲突,并造成很大的伤亡。边界事件使英俄两国剑拔弩张(参见第十八章→东欧→俄国→与阿富汗的边界事件)。
印度
印度土兵起义(1857—1858年)
当时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力量由两部分组成:东印度公司的当地人部队和相对较少的英国正规部队。军队由总督将军统辖,该将军是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并得到英国王室的批准认可。1857年,在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的3支部队由233000名亚洲人(当时英国军队中的印度兵—土兵)和36000名英国人组成,受公司委托的英国军官团指挥。主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