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0名亚洲人(当时英国军队中的印度兵—土兵)和36000名英国人组成,受公司委托的英国军官团指挥。主要由于管理和指挥极为不善,在当地人的部队中存在着严重的骚动。当时,米尼式步枪子弹的引进提供了引爆骚动的火星。弹壳纸是油脂的,而它在装弹时必须先用嘴咬下。印度军人对此提出不满,这是很正当的,正如后来的调查表明,油脂中含有牛、猪油的成份,而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猪又是穆斯林教徒的大忌。
1857年5月10日,密拉特的起义 起义在距德里40公里远的密拉特驻军中爆发。该部队是孟加拉军的一部分。85名印度骑兵因拒绝使用新的子弹,而被侮辱并关押。当英国部队正在教堂做礼拜时,印度团放出了被关押的土兵,并杀死他们所能找到的欧洲军官,以及欧洲男人、女人和小孩。在英军部队采取行动前,起义者已逃往德里。英军没有实施有效的追击。
1857年5月11日,德里事变 密拉特的起义者一到达德里,就立即和德里的印度驻军联合起来,此外还有该城临时聚集起来的民军,一起参加了对欧洲人的战斗。死里逃生的欧洲人都跑到城外的英军兵营。在城内,几名英军官兵竭力坚守军械库和兵工厂,然后和弹药库同归于尽,并使攻击的印度土兵和民兵遭到很大的伤亡。起义者拥戴没落的莫卧儿家族的最后一位皇帝——巴哈杜尔沙作为他们的领导者。幸存的欧洲人逃往密拉特和英军设在德里西北193公里远的旁遮普邦1个大型军事基地。起义的号角响彻全印度,燃起了从德里到加尔各答的整个盂加拉军的抗英烽火。
1857年5—7月,英军的反击 由于英军都分散到山中去避暑,其总司令G.安森将军不能在几天之内即在乌姆巴拉集结一支部队,因此,向德里的进军拖延至5月17日才开始,但不久他即在5月27日死于霍乱。英军的进军暂时停了下来。随后,旁遮普邦的主要专员、精明强干的J.劳伦斯爵士接替英军在北部的指挥权。他立即派遣了一支3000人的英军部队去围攻德里,同时调集更多的英军和忠于英军的旁遮普邦的军队随后而至。在起义中心地区的勒克瑙,他的哥哥亨利·劳伦斯爵士组织了对总督代表官邸的防御,并抵抗越来越多的起义军。亨利爵士共有1720名士兵,包括712名忠诚的当地士兵,此外还有1280名非战斗人员。加尔各答的总督将军C.J.坎宁爵土,经过一番斟酌之后,也开始调集英军的增援部队。
1857年6月27日,坎普尔之战 比图尔的王公班杰(萨希布)率领起义者,在6月6—26日,对英军的小分队围攻了三个星期。他说服英军指挥官惠勒爵士带领少量英军和200多名主要是妇女和儿童的非战斗人员投降,条件是保证他们安全前往阿拉哈巴德。当解除了武装的英国人在河边登船时,萨希布的部队杀死了所有英国男子并扣押了妇女和儿童。
1857年7月7—16日,哈夫洛克向勒克瑙进军 H.哈夫洛克带领主要由英军组成的2500人的部队从阿拉哈巴德出发去勒克瑙解围。他率军在最热季节用九天行军203公里。7月12日在法塔赫布尔,7月15日在阿拉,哈夫洛克两次打败萨希布的部队。7月16日在坎普尔,萨希布的部队被彻底击溃。进城后,英军发现了被俘的妇女和儿童的尸体,他们是在头一天被萨希布下令砍死并投入井中的。萨希布从狂怒的英军手中逃走,但其绝大多数部下却不那么幸运(萨希布逃到尼泊尔,据报告说他于1859年死在那里)。而哈夫洛克也不得不在坎普尔等待援军和补给,至9月20日才得以继续向勒克瑙推进。
1857年9月14—20日,英军强攻德里 解围的先头部队已于6月8日夺取了瞰制德里城的巴德利—基—塞赖山岭,但直至8月初才具备了进攻的实力。经过三天的炮火准备,4000多人的部队成四路攻击城墙,付出巨大代价,包括指挥官J.尼克尔森准将阵亡,英军才在城内夺取了一个立足点。经过六天艰苦的巷战,英军最终占领全城。巴哈杜尔沙被抓获,他的儿子也在他们投降后立即被击毙,以报复印军在坎普尔杀死被俘的妇女儿童。该战英军共伤亡1574人。德里的攻陷破灭了莫卧儿帝国复兴的梦想。
1857年9月25日,对勒克瑙的第一次解围 7月4日,H.劳伦斯爵土死于炮击,J.英格利斯准将接替指挥。哈夫洛克的解围部队,在坎普尔血战之后,在勒克瑙又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冲破了6000名起义军对总督官邸的包围,并进入官邸。其2500人的部队,损失535名官兵。然后,暴动的印军再一次包围了官邸。8月15日,J.乌特勒爵士作为自愿者加入了被围的守军,由于他比哈夫洛克资深,他接管了指挥权。官邸顽强的防御持续了六个多星期。
1857年11月16日,对勒克瑙的第二次解围 另一支4500多人的解围部队在C.坎贝尔爵士的率领下于11月12日从坎普尔出发。14日,勒克瑙的守军听到了苏格兰风笛正在演奏“坎贝尔的军队来了”的乐曲。两天之后,救援军冲了进来,并于11月22日将官邸人员安全地撤往坎普尔,但是哈夫洛克在战斗中身亡。12月6日,在坎普尔城外,坎贝尔决定性地打败了一支数量很大的印度起义部队。
1858年1—3月,印度中部地区战役的开始 H.罗斯爵士带领忠诚的孟买军的2个旅(约3000人),2月3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围绍格尔。3月3日,强攻并夺取默登布尔山口。3月21日,包围了印度起义军的大本营——章西。
1858年3月16日,再度攻陷勒克瑙 在得到加强之后,坎贝尔再一次向起义军占领的勒克瑙进军。尼泊尔总理B.巴哈杜尔率1万名廓尔喀人与他共同行动。经过一星期艰苦的战斗,才镇压全城的起义军。
1858年4—6月,罗斯在印度中部地区 当罗斯正在包围章西之时,N.萨希布的副手、起义军最富能力的军事领导人T.多比率2万人的起义军赶至章西。4月1日,罗斯大胆地抽调其一半的部队打败了多比,4月3日,罗斯强攻并夺取章西。随后,5月1日在贡杰,5月22日在加尔比,他又大败起义军。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13次击败了起义军。多比逃跑了,重新组织了一支部队并与印度女战士章西女王会师。6月9日,他们试图争取辛迪亚的军队,但辛迪亚忠实地维护与英军的条约。
1858年6月19日,瓜廖尔之战 罗斯彻底击败了T.多比和女王。女王阵亡,多比逃到了丛林之中,后来在那里被捕获,并于1859年4月18日被处死。
评论:瓜廖尔胜利地镇压了兵变,尽管扫荡性的行动仍在继续。英国的镇压措施是严厉而残酷的。
1858年9月1日,东印度公司的完结 印度政府交由英国王室统治,从而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1865年,不丹战争 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迫使英军在1月份将一支小部队派往不丹。不丹人发动袭击并将英军赶出德旺吉里要塞。H.汤姆斯爵士率英军实施讨伐,迫使不丹于11月11日求和。
1878—1881年,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南亚→阿富汗→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缅甸→第三次缅甸战争)
1895年3月4日—4月20日,吉德拉尔的被围与解围 C.V.F.汤森上尉(后来成为将军)指挥的一支约350人的印军小部队,被阿富札尔带领的当地人部落包围在西北边界的吉德拉尔的一个小土质要塞城堡中。少将R.洛在白沙瓦集结了一支部队,于4月初向吉德拉尔迸发,沿途实施了几次战斗。4月20日,被围达六个星期的要塞终于被解围。
1895年8月—1898年3月,帕坦人暴动 作为在西北边界总暴动的一部分,帕坦人于8月27日攻陷了开伯尔山口。1898年,英军重新占领该山口。在恢复该地区秩序的过程中,英军派遣了几支远征部队,包括马拉根德野战部队和蒂拉赫远征部队(参见下文)。这一时期,英军一共伤亡1300人。
1896年10—12月,蒂拉赫远征 中将W.S.A.洛克哈特爵士率44000名印度人和英国人的部队,在10月份恢复了开伯尔西南蒂拉赫地区的秩序。10月18—20日,英军与帕坦人为争夺德尔盖高地进行两次激烈的战斗,随后还实施了一些小的军事行动,帕坦人终于在12月13日接受了英国人的条款。
1896—1897年,马拉根德战役 一支英军远征队到达斯瓦特河谷,平息了古德拉尔内战导致的暴力行为。
东南亚
缅甸
1852—1853年,第二次缅甸战争 随着英国和缅甸政府之间利益摩擦的加剧,一支8100人的英国两栖远征军在H.T.戈德温爵士将军的率领下于4月12日攻占了缅甸的仰光。缅甸军向北退却。5月,戈德温攻占萨尔温江口的马达班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勃生。随后英军暂停前进,等到10月份季风停止,才与缅军在瑞—茂—道帕戈达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夺取白古,随即于10月9日,夺取卑谬。
1852年12月20日,英国吞并南缅甸(下缅甸——译者注) 英国(实际是东印度公司)宣布吞并白古省。与此同时,在阿马拉布拉(缅甸的首都,今曼德勒附近)爆发革命并推翻了蒲甘国王,其异父(或异母)兄弟曼同继位。曼同勉强忍痛割让白古,但没有签订正式的和约。
1878年,锡袍继位 曼同死后,他众多儿子之一锡袍继位。由于锡袍统治无方,缅甸内部开始陷入混乱状态。同时,在曼尼普尔边界亦与英军发生争端。锡袍为了抵销英国在缅甸的影响,开始和法国进行贸易和外交谈判。1885年,缅甸干预英国的柚木贸易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 11月14日,H.N.D.普伦德加斯特将军指挥一支9000名英军和2800名当地从军者组成的两栖远征军,在皇家海军的协同下,乘55条蒸汽船和驳船,从德耶谬出发沿萨尔温江而上。远征军快速抵近缅甸的首都阿瓦,锡袍于11月27日向英军投降。1886年1月1日,英国吞并缅甸。
1885—1895年,游击战争 缅甸终被英军平定,但在外围地区的盗匪活动仍很猖獗。
暹罗
1850—1863年,马来亚的边界事件 北方的马来亚亲王们试图挑拨暹罗和英国的关系(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马来西和印度尼西亚)。在边界地区英国强硬的军事和外交活动抑制了暹罗向南部扩张的努力。
1863—1867年,暹罗被逐出柬埔寨 法国在柬埔寨的军事干预迫使暹罗必须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抉择,暹罗国王拉马五世不太情愿地从柬埔寨撤军。
1871—1872年,远征老挝东部 暹罗的军事干预制约了中国“黑旗军”在琅勃拉邦的活动,但是无法将其赶出东部地区(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老挝)。
1883—1887年,再次远征老挝东部 由于担心法国在越南扩张,暹罗派出第二支远征军去平定老挝东部,以消除法国实施干预的任何借口。1883年,这支远征军被中国军队打败。1885年,暹罗派出了更多的军队,并终于在1887年平定了老挝东部的大部地区。
1893年,法国的威胁 1892—1893年之间,法国进一步的扩张(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老挝)导致法军和暹罗军之间紧张的关系,并在老挝有争议的地区爆发了严重事件。法军战舰驶入湄公河,强行冲过北榄要塞,于7月份停靠在曼谷城外。这导致了英国和法国之间严重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