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4年11月26日,第五次总攻击 日军的攻击被俄军全线击退,并损失了12000人以上。随后,乃木决定集中兵力攻击203高地。203高地的防御体系包括一个巨大的多面堡,四周环绕有铁丝网,其两翼由两个构筑防御工事的小高地屏护。特列季亚科夫上校指挥 大约2200名守军防御该体系。203高地瞰制着仅约 3600米远的港口,若能夺取它,将注定俄军舰队毁灭的命运。
1904年11月27日—12月5日,攻陷203高地 在经过整个白天的炮击之后,日军攻击部队在黄昏时分发起突击,并进至带刺的铁丝网之前,攻击者在那里冒着俄军的火力,设法坚持了第二天整个白天。与此同时,达到高潮的炮击仍在继续。至12月4日,一个个还活着的攻击者迈过尸体蹒跚而进,一次又一次浪潮般地发动攻击。俄军实施了两次反击,将在堡垒夺取了立足点的日军先头部队打退。在付出了约11 000人的代价后,日军终于消灭了最后少量的守军。第二天,日军炮兵从山顶开始摧毁位于下面港口内的俄军舰队。而东乡的舰队则返回日本进行补充并准备和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交锋。
1905年1月2日,旅顺港的俄军投降 尽管滴水成冰、大雪纷飞,但日军继续对要塞北面的防御实施攻击。在新年那天,最后一个堡垒被攻陷。第二天,斯捷谢利带领其约1万名身强力壮但忍饥挨饿的守军投降。日军缴获了大量的火炮、轻兵器和粮食(这是对斯捷谢利渎职的令人震惊的控诉)。在整个围攻战中,日军阵亡、负伤和失踪人数达59000人,另有约34000多人生病。俄军损失为31000人。乃木准备与在北面的其他日军军团会合。
在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行动
1904年6月14—15日,得利寺之战 当遇到奥保巩的第二军团后,施塔克尔贝向旅顺港的进军被阻止,于是他构筑防御工事。奥保巩发动攻击,经激烈的战斗,施塔克尔贝为避免被包围而撤退。该战俄军投入25000人,损失3600人,日军投入35000人,损失1000人。奥保巩继续前进并在大石桥攻击一支俄军的掩护部队。6月14日,该部在扎鲁巴耶夫将军的指挥下,在一场迟滞性战斗中成功地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奥保巩损失了1200人。
1904年7月17—31日,摩天岭之战 在辽阳东南,凯勒的防御集团攻击从鸭绿江向满洲前进的黑木为桢军团,被击退。7月31日,黑木为桢转而发起反击,但遇到激烈的抵抗。
1904年8月1—25日,俄军的退却 库罗帕特金开始将其所有的先遣部队撤回至辽阳,面向黑木为桢、野津道贯(他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运动)和奥保巩的集中地点。
1904年8月25日—9月3日,辽阳之战 现在负责指挥日军所有野战部队的陆军元帅大山岩率领其正在集中的三个军团,去攻击库罗帕特金在辽阳构筑良好的防御阵地。大山岩的兵力已达125000人,而俄军已加强了一个从欧洲来的军团,其兵力达158000人。库罗帕特金率先实施进攻,但在自己的前哨地带之内即被阻止。俄军又发动了一次进攻,并集中主要力量打击位于日军左翼的黑木为桢第一军团。由于指挥不当,进攻再次受挫。像往常那样,顽强的日军面对优势俄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结果并不具有决定性。日军损失23000人,俄军损失19000人。然而,库罗帕特金却认为自己被打败了,于是开始向北面的奉天(今沈阳)实施全面而组织良好的撤军。大山岩随后实施追击,但被俄军强有力的后卫部队阻止。
1904年10月5—17日,沙河之战 库罗帕特金的兵力已增至20万人,大山岩的兵力为17万人,俄军转而攻击日军。库罗帕特金集中主要力量攻击正位于日军右翼的黑木为桢军团。黑木为桢掘壕据守抗击俄军进攻,同时大山岩对俄军虚弱的中部施以重兵,猛烈反击。10月13日,由于日军的攻击非常有威胁,俄军不得不停止攻击并加强自己的中部。10月16—17日,两方继续交战但均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该战俄军损失达4万人,日军损失2万人。两方都已精疲力尽,均挖壕据守。
1905年1月26—27日,沈旦堡(黑沟台)之战 现在俄军兵力已增至30万人,库罗帕特金将俄军编为三个军团,分别由林涅维奇、格里彭贝格和考尔巴斯指挥。俄军取攻势,其目的在于趁乃木的第二军团从旅顺港赶来前,打垮大山岩共22万人的三个军团。在一个风雪交加之日,俄军发起攻击,并已胜利在望,假使库罗帕特金乘势进一步猛攻,战争的结果也许完全不同。然而事实上却是经过两天白热化的战斗之后,大山岩实施反击并使战势陷于僵局。
1905年2月21日—3月10日,奉天之战 日俄两军均拥兵31万人,在一条长达64公里的战线上掘壕对峙。大山岩试图包围俄军,于是以乃木的第三军团迂回俄军的右翼。至第一天战斗结束,俄军右翼的考尔巴斯军团被打得退而面西,而不再朝南。库罗帕特金迅速调动其预备队实施反击,成功地稳固了其溃散的右翼。大山岩的包围没有成功,但经过两周激烈的战斗,日军实际上已进入奉天。大山岩将预备队加强给乃木,以便使之能够再次包围考尔巴斯。经过3月6—8日三天的战斗,俄军的右翼被打退到如此之远以至于库罗帕特全感到俄军的交通补给线受到威胁。他巧妙地脱离战斗并撤至铁岭和哈尔滨一线。俄军被打败了,但并没有被打垮。该战约有10万名俄军阵亡,大量物资器材被丢弃。日军则损失7万人或更多一些。之后陆上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协调一致的行动。
对马海峡的海上交战
1904年10月15日—1905年5月26日,波罗的海舰队的航行 波罗的海舰队在不称职的Z.P.罗热斯特文斯基海军上将的指挥下,离开国内的雷瓦尔(塔林)和林保(利耶帕亚)港。几天之后,在北海水域遇到了第一件不幸的事。日本鱼雷艇将攻击的假警报使俄军向多格海滩附近的一支英国捕鱼船队开了一阵火。几艘英国拖网渔船被打坏,至少有7名渔民被打死。这一事件差一点导致俄国和英国的战争,英国巡洋舰追踪俄国舰队直至后者通过了比斯开湾。俄军2艘战列舰和3艘巡洋舰被分遣从苏伊士运河通过,主力舰队则绕道好望角。在中立港口加煤和修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俄国舰队沸沸扬扬的航行。两支舰队在马达加斯加重新会合,在耽搁了几天之后,终于在3月16日,开始横跨印度洋。舰队在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作最后的停留,并进行战斗准备。5月14日,舰队在几艘供给船和加煤船的伴随下朝着符拉迪沃斯托克向北航行。当其接近对马海峡时,罗热斯特文斯基的舰队包括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几艘小舰只。这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舰队是由废旧和接近于废旧的舰只组成的大杂烩,其战斗人员在射击技术、训练和指挥方面都劣于东乡严阵以待的舰队,东乡的舰队包括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和60艘鱼雷艇。
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峡之战 罗热斯特文斯基的波罗的海以纵列队形进入海峡,在西北方向,东乡也以类似的队形航行。两位海军上将各率领着自己的舰队主力,罗热斯特文斯基乘坐“苏沃洛克”号,东乡乘坐“三笠”号。日军舰队转而向东北方向航行,试图通过速度上的优势超越俄军舰队的“T”字形。罗热斯特文斯基的波罗的海也转变航向,先向东北再向东,以避免遭到日舰的纵射。战斗在下午早些时候开始,双方在约5850米的距离上开火。东乡以15节(航海用速度单位,1节约等于1.85公里,下同)的速度追上了以9节速度前进的俄军舰队,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内使对方2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失去战斗力。当东乡巧妙地机动其快速的舰船靠近俄军舰队时,倒霉的俄军更是雪上加霜。至夜幕降临,罗热斯特文斯基已负伤,3艘战列舰(包括旗舰)被击沉。幸存的俄军现在在涅博加托夫海军上将的率领下惊慌逃窜。东乡派遣瓜生的装甲巡洋舰,以及驱逐舰和鱼雷艇彻夜追歼精疲力尽的俄军战舰。第二天,日军完成了摧毁任务。俄军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逃脱并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港,3艘驱逐舰逃至马尼拉被扣留。波罗的海舰队剩下的战舰分别被击沉或捕获。日军损失3艘鱼雷艇。俄军死伤达1万人,而日军损失总共还不到1000人。
结论
1905年9月6日,《朴次茅斯条约》 双方都准备议和。日本有限战争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俄国正被其内部的不满搞得沸沸扬扬,无意继续战争。通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努力,双方进行和谈,并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签订条约。俄国放弃旅顺港以及萨哈林岛(库页岛——译者注)的一半,从中国东北撤军。朝鲜被承认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评论:在战术上,陆上战争清楚地证明了机关枪对于防御,直接的炮兵火力对于进攻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在战略上,西方的观察家没能完全抓住机关枪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尽管俄军指挥官们大多能力很差,但俄军士兵一再地证明了他们身处逆境而甘于清苦的勇气。 军展现了高超的战斗技能,以及对于职守狂热的忠诚。对马海峡之战是铁甲舰(无畏战舰)时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型舰队的战斗行动。它亦是自特拉法尔加以来最伟大的海上歼灭战。它强调了操船技术和射击技术仍是取得海上胜利的必备因素。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日本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转折点。亚洲醒悟到欧洲人并不总是不可战胜的,“白种优越”论已成为过时的教义。
意大利—土耳其战争(1911—1912年)
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宣战 意大利的目的是征服利比亚并在北非获得立足点,以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殖民帝国相抗衡。
1911年9月29—30日,意军舰队炮击普雷韦扎 在攻击这座伊庇鲁斯沿海城镇期间,意军舰队击沉了几艘土耳其鱼雷艇。
1911年10月3—5日,意军舰队炮击的黎波里 在炮击进程中,土耳其军撤出了利比亚首都。10月5日,一支意大利海军陆战队夺取了该城。与此同时,另一支海军部队于10月4日占领托卜鲁克。
1911年10月11日,意大利远征军到达的黎波里 意大利远征军是由海军输送的,同时,意军还分别在胡姆斯、德尔纳和班加西实施了登陆行动。土军的抵抗很微弱。
1911—1912年,在利比亚的僵局 土耳其的宣传激发了穆斯林的抵抗精神,使谨慎的意大利将军C.卡内瓦将自己的行动限制在沿海地带。
1912年4月16—19日,意大利海军在达达尼尔海峡之外的示威行动 土耳其关闭了海峡并为抗击入侵作准备,而意军撤退了,没有实施进一步的行动。
1912年5月,意军夺取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意大利海军力量占领罗德岛和其他岛屿。
1912年7—10月,意军在利比亚的进攻行动 意军终于从其沿海的飞地向内地推进,按步就班地扩张对利比亚的控制,在德尔纳和赞祖尔附近的西迪比拉尔,面对数量占优势的土军,取得了于净漂亮的胜利。
1912年10月15日,签署《乌希条约》 巴尔干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迫使土耳其寻求和解。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土耳其将利比亚(经进一步协商)罗得岛和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割让于意大利。面对几乎是毫无抵抗的对手,意大利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