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馈8贸亲ぞ玖頡.戴尔准将,命令土兵上街巡逻以加强秩序。当英军试图驱散非武装的骚乱人群失败后,戴尔的部队向人群开枪,打死379人,打伤1208人。此事件使英国舆论一片哗然。戴尔遭到英国下议院的痛斥,但英国上议院支持他,认为他维护了英国在旁遮普邦的统治,陆军委员会则持中间立场,认定他的行动是“判断错误”。
1919年5—8月,阿富汗战争(参见第十九章→南亚和西南亚→阿富汗→对英国的战争) 双方于8月8日签订了《拉瓦尔品条约》,结束了战争。
1919年11月,瓦齐斯坦举行起义 阿富汗挑起马苏德部落起义,起义过程中出现了暴力行为。S.H.克利默将军率3万人的部队实施征讨。12月13日,克利默的部队集中到了坦克扎姆。12月17日,马苏德人攻击克利默的部队,但被击退。1920年2月1日,起义被镇压。
1920—1925年,在印度北部边界的军事行动 阿富汗的帕坦人部落,时不时跨过边界实施袭扰,印度军队不得不经常采取军事行动对此加以平定。
东亚
中国
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
1899—1900年,义和团的兴起 诸殖民强国对中国领土的不断蚕食,激起中国反抗力量成立了一个极端秘密的组织,称为“义和团”。1900年6月,外国战舰开始汇集于天津之外的海上,一支由几个国家组成的人数达485人的军事分遣队被派往北京。
1900年6月10—26日,第一次解围远征 当形势变得恶化时,一支由陆战队和水手组成的约2000人的多国侵略军,其中包括112名美国士兵,在当时级别最高的军官英国海军上将E.H.西摩尔的指挥下,实施登陆。然而当其向北京进发时,在廊坊被占优势兵力的中国军队击退。该部遭受了300人的损失,被迫于6月26日返回军舰。
1900年6月17日,夺取大沽口炮台 在接到最后通牒后,警戒天津水上大门的炮台守军向外国战舰开火。战舰立即实施炮火反击,登陆部队夺取了炮台。
1900年6月20日—8月14日,北京公使馆被围攻 愤怒的人们杀死了德国公使K·冯·凯特勒(亦称作克林德——编者注)伯爵,并围攻公使馆。俄国、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的分遣队匆匆赶至大沽,在那里组建了一支多国远征军,前往北京解围(第一批美军小部队来自菲律宾群岛,还有来自于圣弗朗西斯科的增援部队)。
1900年7月14日,联军侵占天津 兵力已增至大约5000人的远征军猛攻城墙,并夺取城楼。美军第九步兵团遭受了特别大的损失,其指挥官E.H.利斯库姆被杀死。到8月4日,远征军已包括4800名俄军、3000名英军、2500名美军(辖2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陆战队营和1个野战炮兵连,指挥官是A.R.查菲少将)和800名法军。加上其他国家的部队,联军兵力总数达18700人。没有任命最高指挥官,战斗行动基于相互合作的原则。
1900年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发 联军第二次远征走陆路沿铁路和河流推进。8月5—6日,在杨村击退了一支约1万人的中国部队。之后,法军的小部队留在那里以保护联军的交通补给线。其他部队继续推进,驱逐了散乱的抵抗,于8月13日,进抵北京外城城下。俄军一马当先,立即对东便门发起仓猝进攻,结果被击退。
1900年8月14日,联军侵占北京 日军攻击西华门被击退。美军和在东便门前的俄军夺占东便门。与此同时,美军第十四步兵团的两个连攻击外城的东北角。司号兵C.P·泰特斯第一个登上城头,扯起美国国旗。中国守车被迫撤退。
1900年8月15日,联军进攻皇城 美军野战炮兵轰开了西华门,C.P.萨默罗尔中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火力,为其炮兵标定弹着点。作为对中国政府的一项外交礼遇,联军没有立即占领皇城,但后来在8月28日,军队开了进去。
1900年9月4日—10月4日,俄军占领中国东北 这进一步打击了中国人的锐气。远逃西安的慈禧太后,于12月26日卑躬屈膝地接受了多国提出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
1900年9月—1901年5月,联军在北京附近的占领军 其中35%是德军部队,其指挥官是陆军元帅A.冯·瓦尔德泽伯爵。该部是9月12日才到达的。
1901年9月12日,《庚子协议》(即《辛丑条约》) 该协议由12国(应为11国——编者注)签署,这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其中最主要的条款是支付赔款,高达45000万两白银(约73 900万美元)。美国后来将得到的部分赔款用于支付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教育费。
评论:在中国的军事侵略行动,名义上是基于各国指挥官达成的协议实施联合行动,而实际上是不磷定的。日军和俄军只不过是在口头上遵守协议而已c假若中国军队得到很好的训练、指挥和装备,侵略行动将注定要失败。据载,英军部队中有一个中国人组成的团,他们在英军的指挥下积极地参与了屠杀同胞和侵华活动。
中国内战(1901—1925年)
1904—1905年,俄国—日本战争 该战主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1910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西方列强以及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对中国的领土要求越来越大,引发了民族主义者对政府的不满,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
1911年10月,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汉的军队发生兵变,导致了广泛的起义。武装力量总司令袁世凯在对起义进行了几次敷衍塞责的镇压之后,于12月份,也加入了这场运动。
1913年7—9月,“夏日革命” 长江流域发生暴动,袁轻易地将其镇压了。
1915年12月—1916年3月,反对复辟帝制的起义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起义首先在云南爆发,随后扩展到全国。袁世凯宣布取消复辟,但没能完全恢复秩序。三个多月后,他死去(1916年6月6日),黎元洪继任总统。
1917年5—8月,北方军阀们的暴动 由于对黎元洪的议会政府不满,北方的军阀们举行暴动,并在天津建立与之对抗的政府。其中一个军阀张勋,他借口为黎元洪凋解而推翻了北京政府,并在7月1—12口,短时间内重建清王朝。张勋被其军事同僚们抛弃,后者占领北京,推翻帝制,强迫黎元洪辞职,推举冯国璋为新总统。
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国和奥匈宣战 中国没有参加战斗,但向法国、美索不达米亚和非洲派遣了大批劳工。
1920—1926年,军阀势力的兴起 各地军事总督和其他一些军事领导人变得几乎完全独立于中央政权。随着中央政府越来越虚弱,军阀之间进行了许多次自相残杀的争斗。
1924年1月21日,国民党召开代表大会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民族主义者云集广东,准备解放和统一全国。苏联的政治和军事顾问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大约同一时间,新的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并邀请苏联人和德国人作军事顾问。校长是年轻的将军蒋介石。
蒙古
随着中国清帝国被推翻,名义上处于库伦(乌兰巴托)的“活佛”统治下的蒙古宣布独立。在随后的几十年当中,蒙古处于混乱的状态,既受到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感染,又受到日本不断在东亚进行扩张的影响。共产主义最终胜过了试图利用虚弱的蒙古的其他相互冲突的力量。
1911年11月1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 外蒙古建立了在“活佛”之下的喇嘛神权政治政府。俄国的影响不断增长,1912年11月3日,外蒙古成为俄国事实上的保护国。
1919年10月,中国重新控制外蒙古 北京的军阀政府利用由于俄国内战而造成的混乱,派遣一支小部队占领库伦,再次宣布对外蒙古的控制权。
1920年10月—1921年7月,白俄的干预和占领 1921年2月3日,R.冯·翁格恩—施特恩贝格伯爵率一支部队侵入外蒙古,将中国部队逐出库伦。但随后残暴的翁格恩—施特恩贝格建立了恐怖统治,引起了普遍的反对。
1921年3月13日,外蒙古革命临时政府建立 外蒙古民族主义者苏赫巴托尔、邓赞和K.乔巴山,在俄共的支持下,越过边界,在紧靠边界的西伯利亚一侧的恰克图成立了临时政府。一支苏蒙部队开始集结,苏赫巴托尔指挥着少量的蒙古部队。
1921年6—7月,苏蒙部队攻入蒙古 苏蒙部队打败了翁格恩—施特恩贝格,于7月6日夺取库伦。后来翁格恩…施特恩贝格被抓获并处决。名义上是苏蒙部队一部的苏维埃军队,实际上占领了外蒙古。然而,为避免与中国发生不适当的对抗,苏联在1924年5月31日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1924年5月20日,活佛去世。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24—1928年间,蒙古共产党完全控制了外蒙。苏赫巴托尔和邓赞去世后,乔巴山成为共产党蒙古唯一的领导人。
日本
在该期,日本参与和实施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入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参见第十九章→东亚→中国→义和团运动),实施日俄战争(1904—1905年,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海上战争)。日本参与和实施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其本着自我扩张的目的,并经过深思熟虑。日俄战争是其军事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标志着日本已被公认进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在沙文主义、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领导之下,日本的战争潜力以其可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急剧膨胀。
菲律宾
1901—1902年,菲律宾起义的继续(参见第十八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暴动的开端)  1909年3月23日,F.芬斯顿准将指挥一支在美军中服役的菲律宾部队设计抓获了阿奎纳多,彻底镇压了起义,虽然菲律宾人实施的游击战争还顽强地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主要应归功于A.麦克阿瑟将军“明智而公正的统治”,使信奉基督教的菲律宾人逐渐在1902年被收服。
1902—1905年,莫罗之役 在南部岛屿棉兰老岛和霍洛(和乐)岛的交战较为激烈,持续了三年之久。J.W·邓肯上校、J.J.潘兴和F.R.麦科伊上尉,以及其他指挥官带领美军与狂热的伊斯兰教部落进行了较小但激烈的交战之后,才最终使后者屈服。
评论:为镇压菲律宾起义,美军被迫投入了10万的部队,损失是4243人阵亡,2818人受伤。菲律宾的损失是约16000人战死,约10万人死于饥荒。
荷属东印度
1900—1908年,战争的继续(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  1907年12月,荷兰殖民侵略军在阿齐打败起奋起反抗的起义军,才最终平定苏门答腊。
美洲
美国
1899—1905年,镇压菲律宾起义(参见①第十八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暴动的开端;②第十九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起义的继续)
1900年6月17日,入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参见第十九章→东亚→中国→义和团运动)
1900—1903年,陆军的改革 经过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的努力,美军分别在1900年成立陆军军事学院、1901年成立指挥和参谋学院、1903年成立陆军参谋部。
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人反对哥伦比亚的暴动(美国实施干涉,参见第十九章→美洲→中美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