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基的部分地区宣布效忠政府,但萨莫拉和加的斯地区则支援叛军。托莱多军事学院的军官们也支援叛军,他们追随着莫斯卡尔多中校,据守在阿尔卡萨尔要塞内,从7月20日—9月28日,经受住了忠于政府的军队长达两个月的围攻。此外,西班牙海军约有一半的舰只加入叛军行列。
1936年7—8月,向马德里挺进 佛朗哥统帅着3万名由西班牙和摩洛哥人组成正规军向北面的巴达霍斯推进,与此同时,摩拉率领15 000名精锐部队向南夹击。两军计划在马德里会师。
1936年8月15日,叛军攻占巴达霍斯 占领巴达霍斯后,叛军继续向东面的塔古斯河流域挺进,并对塔拉维拉和托莱多展开攻击。9月28日,即10周之后,叛军对两市的围攻才被巴雷拉率领的政府军所瓦解。
地图01 西班牙的分裂(1936年8—9月)
1936年9月,国际干涉 苏联政府向政府军提供援助,而德国和意大利则向佛朗哥借贷作战物资。第一次确切的人力支援是纳粹空军提供的一支“容克”式轰炸机和驱逐机分遣队,接着一支装备有轻型坦克和乜机的意大利远征军进入西班牙。另外,小规模的反共志愿军先遣队也从——些国家来到战场。与此同时,苏联的飞机、飞行员、顾问、火炮和坦克也源源不断地抵达东部海港以支援西班牙政府。此外,苏联和其他共产党团体也从世界各地征募了反法西斯志愿军参战,共组成6个“国际旅”。约有2900名美国人组成了“亚伯拉罕·林肯营”,他们与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波兰人、英国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等共约35000人分属于各个旅内。
1936年9月4日,人民战线政府在马德里成立 新的政府领导人是卡瓦列罗,他是加泰罗和巴斯克民族主义者的代表。到11月,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也加入了新政府。
1936年10月,佛朗哥被叛军推举为西班牙国家领袖 由摩拉率领的四路叛军继续向马德里围拢。他声称马德里市内有他的一支“第五纵队”。这是实施颠覆的开端。
1936年11月6日,叛军策划围攻马德里 西班牙共和政府向瓦伦西亚转移。尽管叛军在马德里郊外展开猛烈攻击和狂轰滥炸,但政府军在约瑟·米艾加将军的率领下仍坚守着首都。只是在历经了近四个月不间断的厮杀之后,才于1937年2—3月间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宁静。
1936年11月18日,德意承认佛朗哥政府 法、英、美三国对交战双方继续奉行不干涉不援助政策,并在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委员会有包括德意在内的29个国家,他们企图通过封锁西班牙海岸来制止战火蔓延。
1937年2月8日,叛军攻占马拉加 在意大利军队的支援下,利亚诺将军率领的军队占领了马拉加,与此同时,叛军对马德里的围攻仍继续进行。政府军的防线由于苏联武器装备运抵和新的“国际旅”加入战斗而变得稳固起来。2月6—15日,“亚伯拉罕·林肯营”在杰拉诺第一次同叛军交火。
1937年3月8—16日,意大利援军在瓜达拉哈拉遭重创 2个意大利师,在50辆轻型坦克的支援下,向政府军防线发动一次旨在孤立马德里的突然渗透袭击。岂料,滂沱的大雨将田野变成一片泥淖,意大利人只好以纵队沿着公路前进,成了绝好的攻击目标。这时,苏联人的地面攻击机突然向意大利人发动空袭,顿使意军如鸟兽散,损失惨重。不过,仍有大部意军官兵逃脱劫难,退回到原来的防线。
1937年3月18日,政府军在布里韦加击败意大利军队 这次胜利在很大程度是瓜达拉哈拉之战的继续,政府军缴获大量补给品。在孤立马德里的企图受挫后,叛军转而向北。
1937年4月1日,叛军包围毕尔巴鄂 被围在巴斯克的政府军在经短暂的抵抗之后遭粉碎。
1937年4月25日,格尔尼卡大屠杀 佛朗哥的空军对格尔尼卡这个北部小镇进行了残酷的轰炸,致使许多无辜的平民丧生,整个世界舆论哗然。4月28日,杜兰戈和格尔尼卡被叛军占领。
1937年4月30日,叛军的“埃斯潘耶”号战列舰被政府军飞机炸沉
1937年5月3—10日,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暴乱 这次暴乱遭到了政府军的血腥镇压,并引发了政府内部的危机。
1937年5月17日,拉尔格·卡瓦列罗政府垮台 胡安·涅格林领导下的一个新的共和政府成立。
1937年5月31日,德国空军轰炸阿尔梅里亚 这是德国人对西班牙政府军在巴利阿里尼群岛的伊维岛击毁德国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的一次报复行动。
1937年6月3日,摩拉将军卒 他死于政府军的一次空袭。
1937年6月15日和18日,潜艇袭击德国“莱比锡”号巡洋舰 这两次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海岸奥兰港外的攻击,据说是西班牙政府军的潜艇所为,德意两国以此为由退出国际巡逻队。
1937年6月18日,叛军攻占毕尔巴鄂 经过80天的围攻,叛军终于占领毕尔巴鄂。随后,戴维拉将军指挥叛军转而攻击桑坦德,并于8月25日攻陷该城。到1937年终,整个西班牙北部地区都被叛军控制。
1937年7月6—25日,政府军从马德里反攻 政府军的反攻最初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很快被巴雷拉指挥的叛军所瓦解。在随后的两年内战中,这条战线上一直很平静,未发生激烈战斗。
1937年8—9月,政府军在阿拉贡反攻 这次反攻被叛军阻止在萨拉戈萨至韦斯卡一线。
1937年9月,尼翁会议 被认为是由西班牙政府军实施的潜艇偷袭战遭到了英法两国的一致抗议。他们认为这种攻击运载非禁运品船只的做法是一种海盗行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大国在瑞士的尼翁集会(德国和意大利弃权),制定了一个新的海上巡逻方案。方案规定,由英法海军组成一支海上巡逻队,对任何非法攻击非西班牙舰船的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一律给于回击。
1937年10月28日,共和政府迁移至巴塞罗那 早在5月无政府主义者暴乱之后,共和政府就着手准备接管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政府机构,并于8月12日完全控制该地区。
1937年11月28日,佛朗哥宣布实施海军封锁 封锁范围覆盖整个西班牙海岸,甚至连马略卡岛也囊括在内。
1937年12月5日—1938年2月20日,特鲁埃耳之战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反击战,政府军攻陷了特鲁埃耳。这次胜利虽然成功地牵制了叛军向东北方向的移动,但由于政府投入的兵力有限,未能巩固战果。1938年2月15—20日,叛军发动反击,夺回特鲁埃耳。
1938年2—6月,叛军发动攻势 佛朗哥的叛军以优势兵力向东发起攻击,并于4月15日占领比纳罗斯港,从而切断加泰罗尼亚同其他政府军控制地区的联系。随后,叛军向巴塞罗那推进,但政府军通过殊死抵抗将其阻止在埃布罗河一线。
1938年7月24日—11月16日,政府军埃布罗河反击 由于力量所限,这次由驻守在加泰罗尼亚的政府军发起的旨在恢复同西班牙共和国其余部队联系的反击,未能达成预期的目标。进攻在七天内就被叛军所遏制。不过,政府军坚守桥头堡的战斗却延续了113天。在他们衣衫褴楼地撤回阵地之前,共付出了伤亡万人的代价。
1938年8—11月,对峙阶段 已控制西班牙大部的叛军,准备发起一次决定性攻击,以结束战争。与此同时,墨索里尼根据英意协定准备从西班牙撤出部分军队。不过,留在西班牙的意军仍超过4万人。
1938年9月21日,“国际旅”宣布撤出西班牙 迫于英国和法国的压力,共和政府宣布在战火中遭重刨的“国际旅”将撤离西班牙。11月15日在马德里举行了告别仪式。
1938年12月23日,叛军向加泰罗尼亚发起攻击 这次攻击撕裂了政府军的防线,迫使其向巴塞罗那仓皇溃退。战斗中,双方都深受恶劣气候条件之苦。
1939年1月26日,叛军攻克巴塞罗那 在意大利人的协助下,叛军攻占巴塞罗那。2万名政府军彻底溃败,越过边界逃往法国,遂被缴械并扣留。政府军在马德里、瓦伦西亚以及西班牙东部地区的零散抵抗仍在进行中。
1939年2月27日,英法承认佛朗哥的政府
1939年3月5—13日,马德里陷入混乱 随着加泰罗尼亚陷落,多数共和派军官、社会主义者以及共和主义者都希望结束战争,但是涅格林和共产主义者仍想继续战斗。3月5日,反共产主义者发动致命一击,并任命卡萨多中校为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首领。共产主义者在反击了一周后偃旗息鼓。
1939年3月22日—4月1日,内战结束 3月22—25日,共和政府同佛朗哥资产阶级政府之间的谈判破裂。民族军(前面称“叛军”)于3月28日开入马德里。3月26日—4月1日共和政府军全部投降,战争至此结束。整个内战期间共有12万人死于战场,1万人死于空袭,约5万人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此外,还有10万人死于战时双方政治报复的暴力行动。内战结束后,佛朗哥立即组建了专门法庭对数千名共和派人士进行审判并处死,尽管国际方面努力进行劝解,仍无济于事。整个战争期间包括战后受牵连而死亡的人数估计超过60万人。
评论:对于这场战争,除了控诉其随处可见的暴行之外,至少应看到它也给军事观察家们上了一堂直观的教育课。共和政府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将支持它的群众转变成合格的士兵(至少在防御战斗中如此),这主要得助于苏联人严格高效的刀,1练。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的军人们从他们亲临战场的实践中学会了许多东西。实际上,可以说西班牙内战是他们对未来战争的空中战术原则和武器装备使用的一次彩排。
然而,马德里一战表明,狂轰滥炸和连续攻击并未像预期的那样奏效。在长达28个月的围攻中,除了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之外,马德里的守军并未崩溃。杜黑的仅仅依靠恐怖轰炸可以结束战争的理论似平被证明难以成立。但杜黑理论的拥护者却认为轰炸还未达到所要求的惨烈程度。另外,外国力量介入这场战争的规模相当庞大。在西班牙作战的外籍部队中,有支持叛军的40000—60000名意大利人和2万名德国人,支持政府军的4万名苏联人和来自各个国家受共产党影响的志愿者。
1939年4月7日,西班牙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9年9月3日,西班牙宣布中立
葡萄牙
1925—1932年,国内骚乱 这是一个动乱、军事政变和独裁交替出现的时期。1932年7月5日,奥利维拉·萨拉查成为葡萄牙总理和独裁者,才结束了动荡岁月。
1936年7月,葡萄牙援助西班牙叛军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萨拉查政府立即宣布支持叛军反对共和政府。葡萄牙成了佛朗哥从德国和其他国家输入武器装备的主要路线之一。虽然在1937年4月迫于英国的压力葡萄牙关闭了边界,但到那时佛朗哥已经可以通过西班牙北部海岸的城镇获取给养。
1939年3月18日,同西班牙法西斯政府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5月22日,葡萄牙重申了同英国的传统盟友关系。
1941—1945年,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 在表面上保持中立的情况下,1943年10月13日,葡萄牙政府同意英美使用其在亚速尔群岛的基地,该基地在支援盟国对付大西洋德国潜艇的威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